一頓團圓年夜飯,一百年的中國生活史

2021-02-27 一大口美食榜

1910年春節,宣統二年,末代皇帝溥儀那年四歲。按照慣例,皇室會在太和殿舉行國宴,招待王公貴族和外國使節,皇帝只會出於禮節親臨,而不進食。宴會菜品極盡奢靡,據記載: 「太和殿大宴原設宴桌210席,用羊百隻、酒百瓶。」事實上,四歲的溥儀也沒有吃什麼東西,因為他還太小。 


舊時宴請,場面宏大,禮節講究頗多。

那一年的上海,已經流露出關於春節的某些洋派氣質。春節當天(2月10日)出版的《申報》上有一篇雜談:「新年各處同也,而上海之新年特別者:門上懸松柏,西例也;賀歲穿貂褂,京式也; 體面商人元旦必手籠箭袖,仿宮派也; 地方紳董初三日穿補褂拜年,忘忌辰也。」 

春節之食,即便在動蕩的帝國之末,也未曾改變其面貌。闔家、祭祖、團圓、互道新禧,都是必然的路數。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美食是奢望,能夠吃一頓飽飯已經是安慰。


放鞭炮是人們童年記憶裡,對於春節深刻的印象。

兩年後的1912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布改用公曆。那也是一個一切求新的年代,舊的、傳統的,皆要廢除,包括舊曆中的新年。原指農曆歲首的元旦和新年被用來指公曆1月1日,農曆歲首則叫「春節」。政府發出告示:「凡各地人民應將廢歷新年放假日數及廢歷新年前後所沿用之各種禮儀娛樂點綴,如賀年、 團拜、祀祖、春宴、觀燈、扎彩、貼春聯等一律移置國曆新年前後舉行。」 

1935年,一位作家寫下一段關於中國人與食物的文字。他說:「人世間倘有任何事情值得吾人的慎重將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學問,而是 『吃』。」這個人是林語堂。同樣是在1935年,林語堂寫下了一篇文章——《記元旦》:「我再想到我兒時新年的快樂,因而想到春聯、紅燭、鞭炮、燈籠、走馬燈等。在陽曆新年,我想買,然而春聯走馬燈之類是買不到的。我有使小孩失了這種快樂的權利嗎? 我於是決定到城隍廟一走,我對理智說,我不預備過新年,我不過要買春聯及走馬燈而已。」 


春聯,沿用舊時對於春節的禮儀。

還是1935年,魯迅也寫了一篇文章——《過年》:「我不過舊曆年已經二十三年了,這回卻連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國人也『噓』了起來,這卻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僅有的高興。」從1912年開始,魯迅就沒有過過舊曆年,過年對他來說,無所謂節日,更無所謂年夜飯,只是年紀大了,喜歡和孩子們一起放鞭炮。在之後的1936年春節,那也是魯迅生命中最後一個春節,他在日記裡寫道:「陰曆丙子元旦。雨。無事。晚雨雪。」

魯迅不是一個喜歡過年的人,但他的著名小說《祝福》是以過年為開頭的: 「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灰白色的沉重的晚雲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 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裡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 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裡浸得通紅,有的還帶著絞絲銀鐲子。煮熟之後,橫七豎八的插筷子在這類東西上,可就稱為『福禮』了,五更天陳列起來,並且點上香燭,恭請福神們來享用,拜的卻只限於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一鍋燉肉,被搭配各類食材再制菜餚。

在某種程度上,春節屬於童年。梁實秋寫過一篇章——《北平年景》: 「吃是過年的主要節目。年菜是標準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進全豬,連下水帶豬頭,分別處理下咽。一鍋燉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絲又是一碗,加上山藥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兒,魚凍兒,肉皮,辣醬,成缸的大醃白菜,芥菜疙瘩, 一一管夠,初一不動刀,初五以前不開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結果是年菜等於剩菜, 吃倒了胃口而後已。」 


現今餃子裡放銀幣的傳統仍在,不過是放了更常見的硬幣。

餃子也是必需品,梁實秋寫道:「北平人稱餃子為』煮餑餑』。城裡人也把煮餑餑當做好東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頓之外,從初一至少到初三,頓頓煮餑餑,直把人吃得頭昏腦脹。這種疲勞填充的方法頗有道理,可以使你長期的不敢再對煮餑餑妄動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後明年再說。除夕宵夜的那一頓,還有考究,其中一隻要放進一塊銀幣,誰吃到那一隻主交好運。家裡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運的一口咬到。誰都知道其中作了手腳,誰都心裡有數。」


「一品鍋」大鐵鍋口徑差不多有二尺,熱騰騰地擺放各類食材。

那時的年飯標配是暖鍋,就是梁實秋說的一鍋燉肉,加上蘑菇、粉絲、山藥, 一碗又一碗的,上海稱作「全家福」, 到了安徽,則是胡適家的「一品鍋」, 據梁實秋撰文回憶:「一隻大鐵鍋,口徑差不多有二尺,熱騰騰地端了上桌,裡面還在滾沸,一層雞,一層鴨,一層肉,一層油豆腐,點綴著一些蛋餃,緊底下是蘿蔔青菜,味道好極。」到了廣東的客家,則是盆菜,各種食材分門別類,層層堆積,裡面的內容沒有一定之規,一般會有蘿蔔、豬皮、魷魚、冬菇、雞肉、炆豬肉,上層總會是精貴的食材,下面是吸收湯汁最佳的食材,一層層地團圓著吃。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 農曆新年定為「春節」。 

這一年的春節,毛澤東是在蘇聯莫斯科度過的,這也是他唯一一次在異國他鄉度過春節。毛澤東對過春節也不太在意,他的廚師程汝明回憶,有一年的年夜飯,他做的是不放醬油的紅燒肉、臘肉苦瓜、辣椒圈、魚頭豆腐、鹽水雞、扒雙菜和一小盆三鮮餡餃子,加上中午的剩菜⋯⋯1962年1月31日,毛澤東私人宴請溥儀,還請了章士釗等作陪,桌上只有幾碟湘味辣椒、苦瓜、豆豉等小菜和大米飯加饅頭,唯一能撐點場面的是有瓶葡萄酒。

毛澤東私人宴請溥儀,唯一撐場面的就是葡萄酒。

與「革命」聯繫在一起的還有飢餓和物資匱乏。這是經歷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人的普遍記憶。 

1957年2月3日出版的《北京日報》 上的一篇報導記錄了一戶普通人家的年夜飯:「我們買了幾斤肉、一隻雞、一條魚,加上點青菜、豆腐,夠我們一家子快快活活地吃幾天的了。」然而到了1958年的春節,國家對豬肉、牛羊肉、鮮蛋、紅白糖、 粉絲、糕點等種種副食品實行憑票定量供應。每月每人供應豬肉六兩,牛羊肉五兩。另外,五一節供應鮮魚,端午節供應棕子,供應時間在三天至七天以內,售完為止。到了1959年,市場副食品供應全面緊張,對大白菜、蘿蔔、蔥、蒜、糕點、糖塊也按人口分配,採取限量供應或憑票證供應的辦法。

1955——1957年的糧票,每月每人供量有限,憑票購買。

能吃到白面已經足夠叫人羨慕了,曾任新華社高級記者的李錦是江蘇射陽人,他寫了一系列回憶飢餓年代的文章:「大概過去一個多月,米就看不到了,從北方運來一批地瓜幹,吃完了,便是整鍋的胡蘿蔔纓子,後來便吃澱粉圓子,那是把玉米皮與稈子碾碎磨成面做的。這時候,便吃榆樹皮了,榆樹從底部到頂梢是一片白,都被人們吃光了。」

憑票購物年代,人們搶購的場面。

1959年春節, 李錦家裡吃的是一鍋胡蘿蔔:「大年三十晚上,我們吃的是胡蘿蔔飯, 很少很少的米,也沒有菜,是切碎的胡蘿蔔裡撒上一把鹽。」 

年年難過年年過,即便物資如此緊張,吃一頓年夜飯也是家家戶戶的渴望。60年代的上海條件要比大多數地區好很多,上海廚師李興福回憶60年代的上海人如何精打細算過春節:「那時買魚要魚票,買蛋要蛋票,買豆製品要豆製品票,為了一頓年夜飯,每戶人家往往要在年前的兩個月開始省吃儉用,囤積票子用於過年大採購。每年年前,小菜場裡半夜三點鐘開始排隊。要買到些禽類過節,大致得花6~8個小時,冬天腳也要凍僵,為的就是飯桌上的一碗蒸帶魚、一鍋老母雞湯。」 


人們在百貨店剛開了一條門縫,就迫不及待的蜂擁進去。

到了1970年,年夜飯上可以選擇的食物要多一些了,那年春節期間的 《人民日報》報導:「北京春節期間糧、油、肉、蛋、水果、茶葉供應充足,市場上還出現了如黃瓜、西紅柿、豆角等一些夏令蔬菜。」 


70年代上海,用黃芽菜肉絲炒年糕招待客人十分體面。

上海美食作家沈嘉祿回憶70年代的上海春節食俗,年糕是家家戶戶都要吃的,「買年糕也要排隊,還要憑戶口簿,小戶多少,大戶多少,還煞有介事地蓋個章,防止有人多買。有些人家連年糕也買不起,戶口簿就借給鄰居買,鄰居燒了湯年糕,盛一碗相贈,也是情意暖暖的。門檻緊的上海人不買剛從廠裡做出來的年糕,因為此時的年糕含水量大,稱分量顯然吃虧。過一夜,甚至等年糕開裂,分量就輕了。此時用同樣的糧票鈔票買,年糕能多出一兩條來。平常上海人吃青菜湯年糕,加一勺熟豬油,又香又鮮,可以吃一碗。過年時則吃黃芽菜肉絲炒年糕,上品點兒的,做一盆韭黃肉絲炒年糕,招待客人體面過人噢。」 

待到1979年,北京的市民們終於不再為年夜飯發愁了,儘管那時候還是憑票供應。當時的報紙上記載: 「春節市場上有金漿、西泉、潞泉白酒投放市場,大核桃巧克力、話梅糖等恢復生產,蛋香餅乾、香酥餅乾、特製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種新產品安排生產供應。」


西單菜市場舊貌街景。

1992年,西單菜市場推出五種家庭套餐,每套50~70元,回家簡單一加工就是豐盛的年夜飯。1994年,人們開始外出吃年夜飯。1996年,餐館裡的年夜飯也開始需要提前預訂了. 


1983年春節聯歡晚會王景愚小品《吃雞》。

一場變革開始了,而變革的細節總是從一餐一飯中體現出來。80年代,人們的年夜飯上添了一道「大餐」, 那就是從1983年開始的春節聯歡晚會。那一年給觀眾留下印象最深的節目當屬王景愚繞著桌子「吃雞」,而 李谷一一口氣唱了《鄉戀》等七首歌曲。1984年,陳佩斯和朱時茂第一次參加春節晚會,《吃麵條》的成功使小品成了氣候; 一曲《我的中國 心》全國傳唱;《難忘今宵》幾乎成了後來每屆晚會的結束曲. 大年三十,一家人一邊包團圓餃子、吃年飯,一邊看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中國百姓漸漸約定俗成了這樣一種獨特的過節方式。 

同樣是80年代,我出生了,對於年夜飯,我擁有了個人記憶。 

我的老家在河北的一個小鎮,小時候過年前要殺豬,我和爸爸去趕集買年貨。我記得爸爸當年鋥新的黑色二八自行車,永久牌,我坐在自行車的大梁上。

很多地方都有殺年豬的習俗。

那是80年代的末期,空氣中似乎有 「年味兒」: 鞭炮屑的火藥味、燻肉味、大白菜味、冰凍的帶魚味、蔥花熗鍋的味、蒸年糕味、油坊的芝麻香油味、剛寫好的春聯未乾的墨汁味、澡堂子裡的蒸汽味. 種種味道散漫在鎮上,似乎剛下過一場雪,踩上去有咯吱咯吱的聲音,過年的味道就從路邊的積雪裡冒出來。爸爸會買許多年貨,放在自行車後座上,再慢慢地騎回家。


巧手的主婦會在過年的時候動手做一些別致的麵食。

此時媽媽已經在家準備過年的饅頭,蒸上幾籠,屋子裡都是蒸汽。奶奶手巧,會在過年的時候動手做一些別致的麵食: 剪出幾個刺蝟; 用紅小豆點綴作眼睛做幾個兔子; 還會費心地做幾個面老虎——會做別出心裁的麵食,也是考驗一個主婦能幹的標準。 

媽媽每到過年才會燻一次肉,鍋底放糖,肉煮好了,放在鐵質的烙子上,上糖色,最後放到陶製的罈子裡醃製。這是我小時候美味的極致,我經常忍不住誘惑,偷偷掰一塊迅速放到嘴裡,自以為不會被大人發覺,似乎是我自己的秘密。 


2009年春節,物質豐富不再因新衣吃食而期待過年。

年夜飯是最隆重的一頓飯。我要給長輩拜年,穿上之前覬覦已久的新衣服,吃飯之前先要在院子裡放一掛鞭炮。煮餃子,媽媽做魚,魚一定是有頭有尾的,還有紅燒肉,少不了年糕; 家裡所有的燈全部打開; 即便在這天失手打碎一個盤子,大人也會說「歲歲平安」; 爸爸會喝一點兒小酒,我很小就開始陪著他喝酒,不過這是過年才有的特權。 

 這只是我記憶中的一頓年夜飯,也是華北平原尋常人家的一頓尋常年夜飯,未曾隆重,卻也熱鬧,不擅烹飪,卻也美味,一菜一味都融入記憶。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頓年夜飯,上海要吃蛋餃,廣州要吃盆菜,湖南少不了腊味,北方是餃子,南方是湯圓,不同地方總有自己過年的方式,不同人家也會有自己的傳統。 

廣東的盆菜,豐富豪華

年夜飯其實是團圓飯,一家人圍坐,其樂融融,吃什麼反而是次要的事,重要的是準備這頓飯的時光,對這頓飯的期待。一頓飯傳承著中國人對於年的認識。 

到了90年代,城市裡的人們開始在餐廳裡吃年夜飯,先是1992年,西單菜市場推出五種家庭套餐,每套50元至70元,回家簡單一加工就是豐盛的年夜飯。到了1994年,人們開始外出吃年夜飯,而到了1996年,年夜飯也開始需要提前預訂了。

2003年,我入職《新京報》,做了一名美食記者。每年到了春節之前,必選動作是做一個春節美食專題,推薦各家餐廳有意思的年夜飯套餐。從2004年春節到2013年春節,我整整推薦了10年。

這10年也是中國餐飲行業迅猛發展的10年,北京的餐廳越開越多,不同規模,不同菜系,不同風格,人們外出吃一頓年夜飯成了尋常家庭的必選動作,預訂年夜飯的時間也越來越提前,有一些生意火爆的餐廳,往往需要提前一個月預定。而餐廳做年夜飯也越來越模式化,有一些餐廳甚至把年夜飯分成上下兩場,晚上五點到八點是一場,八點鐘之後再開一場。

新世紀,外出吃一頓年夜飯早已尋常。

2004年春節前,我給報紙寫的新聞稿裡介紹當年的年夜飯情況:「離春節還有一個多月,各大餐廳就已經開始搶接年夜飯的訂單了。與往年相比,今年年夜飯形式突破不大,為了保證菜品的質量和上菜速度,超過八成的餐廳採取由店家統一安排菜式的方法。相對而言,新開餐廳預定量不如老字號多,部分知名餐廳從10月開始接單,如今已訂出去五六成。」

而到了2005年,我在推薦餐廳裡提到了仿膳的「滿漢全席」年夜飯套餐包括:開胃冷盤、豌豆黃芸豆卷、金湯玉肚、翡翠龍錢、鴻運當頭、烏龍望春、左宗棠雞、佛手獻寶、福祿雙全、連年有魚……每位價格268元;而四川飯店的年夜飯套餐是:冷菜有八味圍碟,熱菜有清湯竹蓀蟹肉羹、王府一品鮑、魚香明蝦球、蔬香樟茶鴨(配荷葉餅)、茄鯗、蟹黃娃娃菜、水煮鹿肉、辣味銀雪魚,風味小吃為四樣,還有水果拼盤一份,每桌1680元;又一順推出的800元的「團圓宴」,不僅包括8款涼菜,還有鎮店名菜腰果蝦球、滑洋四寶、烤羊腿、清真烤鴨等10多款菜餚和面點。

2006年,我推薦的是各種餃子,其中包括百餃園的餃子,年夜飯的菜單上餃子品種包括:「豬肉山野菜  12個 豬肉芹菜  12個  豬肉青椒  12個  西紅柿雞蛋  12個  鮮蝦  12個  羊肉香菜  12個  豬肉豆角  12個  豬肉茴香  22個  豬肉胡蘿蔔  22個 全素餡  22個。」

那一年,北京流行的還有各種餐廳推出的年貨禮包:砂鍋居飯莊,推出了豌豆黃、小豆糕等近20種小吃糕點,顧客購買20元以上,免費包裝精緻禮品盒;上海老飯店今年特地準備500套外賣半成品年夜飯,每套售價680元,有「紅油焗明蝦」、「紅燜元蹄」、「黑椒炒牛肉」、「八寶炒辣醬」、「三鮮燴魚肚」、「香辣羊肉煲」、「糖醋大黃魚」、「細紗八寶飯」、「黃金麻餅」、「團圓一品鍋」共10道,買回家加熱即食,十分方便。

中國大飯店今年的年貨禮包

2008年,我做的專題是「新潮年夜飯」,講的是各種新鮮的館子,有不少餐廳現在都已經關門大吉了。到2009年,我做的選題則是「實惠年夜飯」;2011年,尋常餐廳的年夜飯都已經沒得可聊了,於是做了一個選題,外出過年,推薦了郊區的年夜飯,香港的年夜飯,以及國外的年夜飯。

2012年臨近過年的時候,我還撰寫過一個新聞:「1月12日,豆果網攜手旅遊衛視『美味人生』欄目發布《2012龍年春節飲食消費調查報告》。報告顯示,龍年春節飲食消費選擇在酒店餐館吃年夜飯的比重首次出現下降情況,從去年的14.3%降至今年的14.1%,選擇自製年夜飯人群的比重上升;70後、80後自製年夜飯上升明顯,酒店定製和自製年夜飯差價大,傳統美食仍是春節主打。」

直到如今,網際網路也成了改變年夜飯吃法的要素,有了各種外賣、美食O2O項目,用 App 直接就可以請一個廚師回家做年夜飯,想有年夜飯大禮包,也無需去排隊購買,手機上下單就可以收到。總之,這是一個變革的年代,年夜飯也不斷變身,這不僅僅是一頓飯。

年夜飯不斷變身,大家依舊期待那頓團圓年飯。

春節,也是一個農業文明的產物。在舊時,農閒了,才有大把的時間為過年做種種細緻的準備。在一個工業化的都市裡,對過年種種經歷的追憶,是一次集體抒情,也是站在此地遙望彼時的感懷。只是越長大,越近鄉情怯,明知時間變了,懷舊於事無補,但依然期待一頓團圓的飯桌。坐在桌子邊的父母都老了,一年一年地老去。



祝福大家2017年好事多多!好食多多!

文:小寬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大口有那麼多好吃好玩的,怎麼能沒有品鑑群呢。一大口品鑑團成立啦,來加入我們吧。目前人數已經不能掃碼進群,大家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大口君,留言備註「加入品鑑2群」,大口君就會拉你加入我們的品鑑群啦,各種好吃的我們會優先考慮群組裡面的各位。

相關焦點

  • 年夜飯簡史1910--2017:一頓飯裡的一百年
    闔家、祭祖、團圓、互道新禧,都是必然的路數。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美食是奢望,能夠吃一頓飽飯已經是安慰。1935年,一位作家寫下一段關於中國人與食物之間的文字。他說:「如果說中國人非常重視某種東西,那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學習,而是食物。」這個人是林語堂。同樣是在1935年,林語堂寫下了一篇文章《紀元旦》:「我不覺回憶到我的童年。
  • 在故宮吃年夜飯是什麼感覺?一頓故宮年夜飯有這些需要!
    過年要吃年夜飯是我們中國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這個傳統已經有了上百年的歷史了,每次過年小朋友們最期待的就是換上新衣服、等著長輩的壓歲錢了,在外的遊子們最期待的是踏上回家的車的那一刻,而在家的老人們則在期盼中有度過了一年終於又能等到孩子們都回家了這頓年夜飯是這一年來吃得最開心、最有家的感覺的。
  • 安徽高速開元國際大酒店年夜飯 | 除夕家宴 至味團圓
    有一種溫暖叫回家,有一種幸福叫團圓,有一種味道叫年夜飯。年夜飯不僅傳承著辭舊迎新的使命,也是對辛苦忙碌一年的犒勞,更是給了所有人回家團圓的一個理由。一頓團圓飯,一份歸鄉情,【安徽高速開元國際大酒店】年夜飯火熱預定中,佔席熱線:0551-65189871。
  • 中國人的年夜飯:活色生香一百年
    年夜飯一百年一、舊時舊年一九一〇年春節,宣統二年,溥儀那年四歲。到了廣東客家,則是盆菜,各種食材分門別類,內容卻沒有定規,一般會有蘿蔔、豬皮、魷魚、冬菇、雞肉、炆豬肉,上層總會是精貴的食材,下面是吸收湯汁最佳的食材,一層一層團圓著吃。
  • 團圓年夜飯,濃濃家味道:看全國各地年夜飯
    「民以食為天」,過春節,「吃」往往是大部分中國人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一家人圍坐在熱氣騰騰的飯桌旁,透著喜慶熱鬧勁兒。年夜飯的來歷傳說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它形貌猙獰、生性兇殘,讓人談「年」色變。
  • 在廣東開平,除夕團圓年夜飯,開平人會吃這些菜,寓意好!
    在廣東江門,除夕這一天,是開平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日子,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的年夜飯是除夕的重要內容,此時,開平人不僅享受著滿桌佳餚,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開平除夕團圓年夜飯不僅菜餚琳琅滿目,而且每道菜式都蘊含著新年的美好祝願,對很多開平人來說,吃年夜飯最深的記憶,莫過於每道菜甚至是每樣食材都有吉祥的寓意。除夕團圓年夜飯,開平人會吃這些菜,寓意好,你吃過幾種?
  • 一頓延續了23年的年夜飯,一條媽媽們一起編織的圍巾
    一頓延續了23年的年夜飯,一條媽媽們一起編織的圍巾 2021-01-07 16: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頓遲到的「年夜飯」
    4月25日,呂梁市疾控中心的「90後」檢驗員張慧變終於補上了那頓遲到已久的「年夜飯」。 疫情發生之際,正值春節前夕,張慧變主動請纓,毅然衝到了抗擊疫情最前沿。 實驗室就是戰場。在這裡,張慧變要進行三級防護,嚴格操作,檢測樣本,查找病毒,定性「陰陽」。為了做好檢驗工作,同時避免和家人接觸帶來感染風險,張慧變吃住都在單位。
  • 這頓「在他鄉」的年夜飯,射陽湖陪你一起吃
    不少射陽湖在外遊子;包括留在射陽湖,視此為「第二故鄉」的外鄉人;都是「原年人」的一份子。記得在網上有句很火的話:長大之後,從此故鄉只有冬夏,再無春秋。其實除夕不一定在家才能過年夜飯不一定要在家才能吃即使我們身在異鄉也要好好吃飯 好好過年線上雲團圓,但年夜飯不能糊弄今年的年夜飯射小布為所有「射陽湖人」準備了一桌豐盛的年夜飯通過網絡「雲團圓」
  • 2021團圓宴!回家的味道!年夜飯火爆預訂中~~~
    除夕之夜——Chinese New Year's Eve——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有時實在不能回家時家人們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這年夜飯也叫「合家歡」
  • 中國式年夜飯,一碗麵疙瘩都吃得那麼歡樂
    對於年夜飯,有人喜歡一家人在自己家中聚在一起,舉杯相慶。圖為苗家人團聚的年夜飯。一頓年夜飯,各地也會有不一樣的特色美食。在東北,一碗小雞燉蘑菇成了年夜飯中必不可少的美食。安徽的年夜飯就更豐盛了,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等。圖片來源:中安在線
  • 除夕壓軸菜「四喜丸子」,上桌眼前一亮,寓意團圓美好,喜事連連
    年夜飯壓軸菜「四喜丸子」,色香味俱全,寓意:團圓美好,喜事連連。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超市裡的年味已經很濃鬱了,進入臘月以來,我們老家也開始各種籌備和置辦年貨準備迎接春節的到來了,很多在外工作的子女都開始期盼著春假假期的到來,回家和家人們團結過年。
  • 1910—2016:年夜飯的編年史
    舊時宴請,場面宏大,禮節講究頗多。1910年春節,宣統二年,末代皇帝溥儀那年四歲。城裡人也把煮餑餑當做好東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頓之外,從初一至少到初三,頓頓煮餑餑,直把人吃得頭昏腦漲。除夕宵夜的那一頓,還有考究,其中一隻要放進一塊銀幣,誰吃到那一隻主交好運。家裡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運的一口咬到。誰都知道其中作了手腳,誰都心裡有數。」
  • 最簡單的年夜飯美味!一裹一炸,鮮香滿口脆!趕緊學起來~
    操持年夜飯的主力總是超人媽媽,葷素搭配、8菜一湯,遊刃有餘。廚房小工是爸爸,洗菜切菜樣樣通!小朋友總被剁餡的聲音叫醒,偶爾露臉打個下手,一家人聚在一起,歡歡笑笑,真的熱鬧…過年的幸福感,就來自這頓全家團聚的年夜飯。這種家人之間用純粹之心發現好食與美食的做法,也正印證了銘家·小院私家菜那句「嘗鮮品美味知道,豐儉隨人有銘家」的經營理念。
  • 「四缺一」的年夜飯
    新華社呼和浩特1月25日電題:「四缺一」的年夜飯新華社記者丁銘、魏婧宇除夕深夜,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的大街小巷響起鞭炮聲。馬秀華將碗筷擺上餐桌,兩雙、三雙、四雙……「怎麼又多拿了一雙,也不知老傢伙今年能不能回來吃年夜飯。」她喃喃自語著。看著滿桌豐盛的飯菜,第一年回家過年的新兒媳有些疑惑。「咱們三口人吃飯,為什麼放四雙碗筷?」「那是媽給爸留的,她怕爸突然回來。」馬秀華的兒子白雪松小聲回答著。
  • 特別策劃:年夜飯 你的團年宴是什麼菜
    年夜飯,是每年最具儀式感的一頓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頓晚宴。 武漢·紅燒魚 中國傳統有年年有餘(魚)的說法, 所以魚是年夜飯必備的一道菜
  • 2021年夜飯調查報告(一)|年夜飯預訂之變:年夜飯預訂,打破套餐制
    年夜飯是我們中國人一年之中最重視的一頓飯,它不僅包含著團圓美滿的美好寓意,更是我們辭舊迎新的儀式感的體現。也正因如此,年夜飯也是餐飲企業一年之中最為重視的業務之一。鼠年春節,因為受到疫情突發的影響,餐飲企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年夜飯集中退訂、食材積壓、現金流緊張等危機,在經歷了這一年的起起伏伏,餐飲企業開始對年夜飯這個傳統的業務進行改革。北京商報記者也就北京年夜飯市場的變化展開深入走訪調查,同時也挖掘年夜飯市場的想像空間。新年將至,今年年夜飯預訂高峰來得有些晚,但沒有遲到。
  • 曬曬咱家年夜飯|壹粉天南海北慶團圓,家的味道都在這裡
    1月24日大年三十,壹粉們紛紛向齊魯晚報官方客戶端齊魯壹點情報站發來「咱家年夜飯」互動情報,此時此刻,有的壹粉已經在家中團聚,有的春運列車的回家路上,還有依然堅守在一線工作崗位上……無論在哪,天南海北一起曬出新年美好,分享團圓,家的味道都在這裡。
  • 桂滿隴2021年夜飯預定開啟,與君共盼新年安康
    今年,我們精選出幾十道應季或招牌的美食,組合成五套吉祥如意的甄品食單。本次年夜飯食單5套,分別為4人套餐/6人套餐/8人套餐/10人套餐/12人套餐,既適合小家庭歡聚,也適大家族團圓菜品搭配均衡,讓一家老小都能吃得開心
  • 桂林人的年夜飯,吃什麼?
    中國年,常「香」聚。所謂年味,實為祖祖輩輩傳承至今的「戀家之味」。過年,是將殷殷親情凝注與累積的一種儀式,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都有著沉甸甸的分量。或許是因為常年在外奔波,所以很多過年的習俗我們都沒有參與,或是逐漸被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