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後日本嘗試了第一次民主政治,為什麼8個月就夭折了?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日本史30#世界史63

伊藤博文

一般認為,日本政黨政治開始於大正時期,原敬是第一個政黨首相。但實際上,原敬是第一個平民出身的首相,政黨政治在日本發芽很早,1898年,日本就嘗試建立了第一個政黨內閣,薩長一度被迫讓權,但僅僅8個月,政黨內閣便垮臺,薩長再度執政,可新上臺的薩長也不敢過度專權,亦開始用政黨裝扮自己。

薩長藩閥

一、明治政府政體的混亂

明治維新後,日本政體極度混亂且模糊。

明治維新當年,1868年6月11日,天皇公布新政府的官制是三權分立制。中央一級大單位為立法系統的議政官,議政官分上局、下局,下局之下又有公議所、集議院。行政系統的六官,即行政官、神祗官、會計官、軍務官、外國官、民部官。司法系統有刑法官。注意,這些「官」都是機構的名稱,可以把它看成是「部」。

明治宣布改革

但是到了明治二年,1869年,這一體制被大幅度調整。當年的7月8日,美其名曰適應西方,學習西方體系,將三權制改為兩官制,即神祗官和太政官,這是中央一級大機構,「官」依舊是「部」。

神祗官下設神祗省和教部省。神祗省專管神道教,因為明治維新鼓吹日本傳統,被佛教壓制千年的神道教反擊,採取報復性行為,神道就成了日本國教,地位最高,由專門的機構管理。而教部省管理其他宗教。

太政官系統統管行政(包括大藏省、兵部省、外務省、宮內省、農商務省、文部省、開拓使)、立法系統(包括集議院)、司法系統(包括刑部省、彈正臺)。

明治時代

但兩官體制也沒堅持多久。到了70年代,兩官體制又進行了大改動。1871年,太政官系統被改叫正院,下有右院和左院。右院就是行政的六省一使(但這過程相當複雜,六省也被大量裁汰改革,兵部省被分成了陸軍省、海軍省;神祗官的教部省被併入了新增的內務省加入了右院)。左院下有司法系統(是刑部省和彈正臺合併組成的司法省);1873年集議院也加入左院,左院在1875年又分出了元老院。元老院地位和左院、右院相同。

如此反反覆覆,暴露日本近代改革中的不穩定性和盲目性。

維新志士們

二、薩長獨裁

薩長兩藩在倒幕中出力最大,所以要求得到的蛋糕最多,但土佐、肥前也是堅定的倒幕勢力,所以也有一點蛋糕。而70年代的體制改革,就是為了權力再分配,要照顧到方方面面。

為配合70年代體制改革,日本高層建立了參議制度。因為所謂正院、左院、右院,都是機構名稱,實權全在下邊的省長官手中,這些長官兼任參議,此外還有天皇欽點的一些參議,所有參議們集合起來商議大事和決策,最後提出解決方案,上交天皇,天皇基本不管,直接蓋章實行,所以日本的參議制度已經有了近代的民主氣息。

參議合議

但是所有參議中,只有土佐出身的板垣退助和肥前出身的大隈重信是非薩長系,其餘的參議全是薩長出身或受薩長引導的公卿。中央這麼多省,非薩長的就兩個,可想而知,任何決策不經過薩長諒解是萬萬不可能實行的。

正是因為薩長的獨裁,引發了人民不滿,日本最終爆發了自由民權運動。

大隈重信

三、內閣制確立

經過70、80年代的自由民權運動,至1881年10月,日本高層發布了將在1890年設立民選議院、實行民主憲政、開國會的「開設國會詔書」。此詔書意味著日本承認了民間政黨的組建,日本民間政黨遂如雨後春筍。

1881年10月,也就是詔書發布當月,已經下野的板垣退助就組建了自由黨,打算以此推翻薩長獨裁。1882年,同樣被薩長弄下野的大隈重信組建了立憲改進黨,也是希望通過政黨推翻薩長。他們都提倡學英國的君主立憲,權在議會。

日元上的板垣退助

1882年3月,長州藩閥首領伊藤博文命令小弟福地源一郎組建御用政黨立憲帝政黨,該政黨專門給大隈和板垣的政黨找麻煩和添堵,提倡主權在君、限制選舉、欽定憲法。雖然是個專門聲援薩長藩閥的御用政黨,但它的建立表明,薩長過去那種武力鎮壓、動則政變的強硬手段已經不行了。

1885年12月22日,日本正式廢除了原有一切體制,採用內閣制,設立由內閣總理大臣和各省大臣組成的直屬天皇的內閣,伊藤博文為第一任首相。

伊藤博文

四、第一屆民選內閣

1881年日本就宣布要進行憲政,各路豪傑都摩拳擦掌,但薩長政府硬是搶在民選議會確立前設立了內閣制度,按大家的邏輯,不該是先有議會再選內閣嗎?日本正好相反,這直接表明,薩長根本不願放棄自己的政治優勢。在薩長的先行內閣下,薩長可以通過種種制度來限制、排斥民間政黨的選舉和席位,確保將來選舉時自己的優勢。

果不其然,在薩長的操作下,伊藤、山縣、黑田清隆、井上馨、西鄉從道、松方正義、大山巖,這幾個薩長出身的藩閥被天皇欽封伯爵,成為元老,組成元老會議,他們取得了超議會的地位,議會通過的法令還得經他們審議後才能再上交天皇,他們更有直接覲見天皇的特權,越過障礙直接影響天皇,如此他們成了議會之上的太上議會。

黑田清隆

1887年,薩長的內閣公布了《文官任用令》,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考試選官,擇優錄取。但是它還規定,各帝國大學法學系畢業生不用考試直接當中央各省高官,而一般院校畢業的學生,不僅要考試,而且窮其一生也不過混個中等官職。自然,能進入帝國大學法學系的,除了真才實學,更重要的還是出身!

1889年2月11日這天,日本憲法以天皇御賜的形式終於頒布了,此憲法仿「德意志憲法」,核心是天皇至上,天皇擁有絕對實權,國家主權在天皇,是名副其實的二元制君主立憲。首相是薩長出身的黑田清隆。

日本憲法頒布當日

1890年9月,板垣的自由黨改名立憲自由黨,大隈重信的立憲改進黨改名進步黨。至甲午戰後,二人才覺得單幹不行,於是立憲自由黨和進步黨合併成「憲政黨」,因兩黨合併,所以新成立政黨的票數增多,大隈、板垣取得了1898年6月的優勢席位,獲得了首相資格。對!即便你選舉成功,你也不能當首相,你只是獲得了首相資格,需要經過元老向天皇推薦首相人選,天皇同意你才能當,要是元老不想推薦,或者天皇不同意,你也沒招。你說氣人不?

薩長對大隈這些民選政黨是極度反感的,很不想把他們列為首相人選。但這是日本第一次民選政黨獲勝,也不能過分違憲,最終在薩長的安排下,大隈出任首選,板垣任職內相,時任稱之為「隈板內閣」,日本第一個民選政黨內閣登臺。

薩長藩閥

文史君說

「隈板內閣」被日本史學家稱為政黨內閣的開端,但短短8個月,因憲政黨內部派系矛盾,經過薩長藩閥的縱橫博弈和挑撥拉攏,憲政黨分裂,內閣倒臺。但「隈板內閣」畢竟開了個頭,堤壩一旦開口,就很難攔住洪水,所以此後的日本內閣,雖然還是薩長出身的藩閥獨裁,但是這些藩閥都開始用政黨裝扮自己。比如1900年長州藩閥頭目伊藤博文成立了資產階級政黨政友會,如此可見政黨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李海英:《戰前日本選舉制度分析》,《日本研究論集》,2006年。

吳廷璆:《日本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年。

伊藤之雄:《元老——近代日本真正的指導者》,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原標題:《甲午戰後日本嘗試了第一次民主政治,8個月就夭折,但意義太深遠》

相關焦點

  •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民主國家之間的戰爭——破民主和平論
    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動蕩發生後,西方大國屢屢以維護自由、塑造民主為名進行幹涉,特別是對主權國家利比亞進行了長達7個月的轟炸。一些歐洲國家還出動特種部隊參加地面戰,為原本是烏合之眾的反對派武裝「保駕護航」,助其反敗為勝,搶班奪權。
  • 甲午戰前清末海軍世界排名第六?非也
    至於世界排名,我此查閱了很多資料,中國海軍基本上都沒有進入前十,亞洲國家首先進入前十的是日本,1897年日本海軍以總噸位8.9萬噸進入了前十。至於中國「排名世界第六」的說法,有資料稱最早源於19世紀英國十分著名的海軍年鑑,即布雷塞海軍年鑑。
  • 近親結婚危害很大,為何杜拜王室的孩子個個聰明,日本卻容易夭折
    在中國1980年9月就在《婚姻法》中規定禁止直系血親和3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結婚,但是在世界上有的地方,卻不是這樣。那麼為什麼近親結婚會被看作是有害的呢?首先是倫理道德的層面,在中國有嚴格的長幼尊卑劃分,古代如果有太過親近的血緣關係的結婚了,是會被人看成道德敗壞的代表的。這樣的人也往往會遭到左鄰右舍的指指點點。
  • 講座︱晏紹祥:阿吉紐西審判與雅典民主政治
    但是,由於沒能打撈起落水的人,按照色諾芬的說法,留在國內的雅典人將8位將軍全部罷免。雅典一共有10位將軍,除去戰役時不在場的科農和另一位在米提萊奈去世的將軍,其他8位全部被罷免,但是只選擇了阿德曼圖斯和菲羅克萊斯兩人替代他們,這或許是如果被罷黜的將軍經過審判後無罪的話,雅典人考慮讓他們繼續復職。當時這8位將軍被召回雅典,被要求作出解釋。
  • 對民主的二十個誤解
    其他大國——諸如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從傳統政治向現代政治的轉型都經歷過較為曲折的過程,這些國家至少都經歷過一次民主政體的崩潰。法國經歷過共和制與君主制的反覆,二戰以後還遭遇了第四共和國的嚴重危機。後面三個國家則都經歷過軍國體制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政治改造。至於老牌發達國家名單之外的西班牙、韓國、智利、巴西、土耳其等國無不經歷過類似的曲折進程。
  • 高考熱點——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政治上)形成民主政治和小國寡民的城邦。2、古希臘城邦的出現:公元前8-前6世紀1)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是城邦的基本特徵。2)古希臘城邦的政治類型:民主制、貴族制和君主制;最著名的城邦:雅典(民主制)和斯巴達(貴族制)。
  • 阿吉紐西審判與雅典民主政治
    因此在戰役後第一次審判將軍的公民大會上,將軍們都只是強調風暴使營救工作無法進行。為了證明自己的言論,將軍們「提供了他們同船的領航員以及許多其他人作為證人。由於這樣的論證,他們幾乎說服了公民大會,許多公民站起身來,希望為他們作保」。
  • 「金錢政治」,美國民主失敗的禍根
    這場大選似乎又點燃了國內一些「美分黨」的熱情,他們開始熬製某些政客的「勵志雞湯」,再度跪拜美國的民主制度。  事實又如何呢?且不說「驢象之爭」已經成為美國民主選舉的固定套路,單就「民主選舉」本身而言,在美國也早就變了味。如果說種族歧視和貧富差距等問題是當今美國社會的頑疾,那麼「民主選舉」這一味藥只能是暫時的「鎮痛劑」,治標不治本。
  • 【微課堂·學歷史】中國民主政治揭開嶄新一頁
    社會學家費孝通這樣記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情景。1949年9月21日,中南海懷仁堂,費孝通正是作為662位代表之一參會,他回憶:「踏進會場,就看見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裝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長袍的,還有一位戴瓜帽的——這許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會在一個會場裡一起討論問題,在我說是生平第一次。」這也是中國政治生活的「第一次」。
  • 日刊文章:身份政治加劇美式民主「窘境」
    參考消息網12月1日報導日本《選擇》月刊11月號刊載題為《自由主義已死的世界》的文章,文章指出,美國總統川普四年的執政正在讓自由主義秩序走向終結。文章稱,美國民主眼下的「窘境」或從「選舉投票」這一基本程序的難以推進中就可見一斑。著名政治評論員戴維·布魯克斯在為《大西洋》月刊撰寫的文章中稱,「如果人們喪失了對制度的信任,整個社會就將分崩離析」。由於在選舉中落敗一方的支持者無疑會產生對制度的不信任感,美國民主的危機可能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 明朝短命皇帝朱常洛,七個兒子,夭折五個,十個女兒,夭折七個
    朱常洛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他是一個悲情的短命皇帝,即位一個月就死了,活了三十八歲,朱常洛年號泰昌,廟號為光宗。 朱常洛不僅短命,他的兒子和女兒也都很短命,朱常洛生了七個兒子,夭折五個,十個女兒,夭折七個,可以說,非常的不幸。
  • 理解政治,也必須理解人性——民主:一個最低限度概念?
    以美國選舉中所謂的「投票壓制」問題為例,許多美國南方保守州通過降低大城市的投票站數量來打擊黑人等少數族裔、弱勢群體的投票率:富裕的白人可以有閒暇時間投票,但是常常生活在社會底層,甚至可能要通過打多份工渡日的黑人則無法承受在投票站排隊數個小時的時間成本。黑人和白人確實同樣有著在投票站投票的機會,但事實上他們的政治參與並不平等。可是,如果要讓這種實質性限制更加嚴格,是否又會過度縮小多元民主的定義範圍?
  • 體現人民民主真諦的政治制度形式
    這些闡釋立足本國實際,放眼人類文明,既自覺自信,又開放包容,通過鮮活的中國式話語,從一個特定的角度,揭示了人民民主的真諦。 民主數千年來一直為人類所追求,但說法各異,模式多樣。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辛探索,終於明確了中國的民主只能是符合本國國情和順應世界潮流的人民民主。這一民主的真諦何在?
  • 1924年,凱末爾政府進行第一次民主實驗,反對党進步共和黨組建
    隨著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在凱末爾的領導下,政治精英實現了空前的高度團結和統一,宣告了晚期奧斯曼帝國政治精英衝突的終結。在土耳其共和國歷史上,只有這一時期的政治精英保持高度團結,他們已經習慣擁有絕對權力,佔有絕對支配地位,同時共和人民黨成為政治精英強加自身意志於公眾的工具。
  • 為什麼歐洲與中國都沒能改變日本——日本文化的「原型」與「潛流」
    《創造日本》(荷)伊恩·布魯瑪/著倪韜/譯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但是,旅行者並不關注這些,他們只想在一座座古風建築前拍個照片打個卡,告訴自己「日本是中國唐朝的延續」即可。大正民主:隱藏在「民主浪潮」下的軍國主義思想布魯瑪提到,日本人有一種「惱人的習慣」,即試圖用西方科學技術來塑造自己的正統性。比如學到了哥白尼「日心說」,就馬上把「地球繞著太陽傳」用於解釋「天照大御神」如何降臨在地球上。理解這種「惱人的習慣」,才會明白為什麼近代日本會突然從「大正民主」走向軍國主義。
  • 伯羅奔尼撒之戰的希臘霸主相爭,其實是民主政治與寡頭政治的對峙
    正如雅典與斯巴達的伯羅奔尼撒之戰,看似是希臘兩大城邦為了奪取霸主地位的權力以及利益之爭,實則是兩個城邦之間不同政治制度的衝突。雅典崇尚的是民主政治,但斯巴達奉行的是寡頭政治。也就意味著奉行多數人統治的雅典民主政治與奉行少數人統治的斯巴達寡頭政治從一開始就是相互對立的關係。
  • 中國自辦銀行的第一次嘗試,因為這群人,中國銀行晚於日本20年
    中國通商銀行舊制 1897年,中國近代第一家華資銀行通商銀行正式成立,而日本的第一家日資銀行三井銀行早已於1876年成立,中國晚於日本20年。面對朝中的反對浪潮,慈禧也動搖了,中國人第一次嘗試官辦銀行,就這麼不了了之了。
  • 蔡英文稱民主政治沒有一黨專政 柯文哲:你的民主和大家不一樣
    針對罷韓後的臺灣民主政治影響,臺北市長柯文哲9日在議會備詢時表示,已經到「一黨專政了」,引起蔡英文10日下午回擊「民主政治沒有一黨專政」。柯文哲10日晚間再補充,民進黨對臺灣手足黨同伐異、非我族類從不手軟,只要不同調就是破壞團結,「這是民主嗎?還是你的民主和大家不一樣。」
  • 2020年東京奧運會被迫延期,日本5G時代剛剛開啟就夭折?
    在中美日韓的5G較量中,日本顯得緩慢又疲乏。直到今年3月,日本三大電信運營商(NTT DoCoMo、KDDI和軟銀)才相繼正式啟動5G服務,標誌著日本正式進入5G時代。然而,就在3月30日,東京奧運會延期的消息官宣。本來指望借東京奧運會推廣5G,無奈遭遇這般打擊。
  • 從「罷韓」看臺灣「民主政治」
    韓是否該被罷免,這裡不多做評論,但「罷韓」以來發生的種種事件,足以揭示臺灣的「民主政治」漏洞百出,而這些漏洞恐將產生巨大的破壞力,對本就畸形的臺灣政治、社會生態產生更大的打擊。首先,就是制度設計的問題。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韓國瑜在高雄拿下了89萬票。到了「罷韓」案,卻只需57.5萬票——即高雄選民數量的25%即可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