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歲李政道每一兩天就出去走走畫畫,他來信說諾獎得主選了今年科藝...

2020-12-22 上觀

「宇宙或許誕生於一次量子漲落形成的大爆炸中……」28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院長景益鵬院士結合圖像與方程進行講解,他的報告稱:宇宙起源可能來自「一次極小粒子與極大宇宙的對話」。

在上海交大李政道圖書館另一邊,物理系教授陳益新受邀以科學家身份創作了一幅主題畫《光子科技新時代》,在畫面中天上的量子衛星、地面和海底的光纖光纜通過光子流聯通,攜帶著各種千變萬化的信息,傳遍全球每個角落而互不幹擾,形成「光纖彩虹」。

這一場景同時出現在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中,著名物理學家、195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還為今年科藝活動發來親筆信。11月24日剛剛度過94歲生日的他說,「真」是科學的追求,「美」是藝術的目標——善達於美,美通於真,科學和藝術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兩者相融互通,成為激發人類無限創造潛能之沃土。

李政道 (2017年7月30日攝)

【有如豐子愷漫畫】

「一直以來,家父以科學家和教育家的身份為眾所知。然而,家父與藝術其實也大有淵源。」李政道長子、李政道圖書館館長李中清教授通過視頻透露,幾十年來,家父利用碎片時間作畫,積累了大量作品。2012年退休後,繪畫更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幾乎每一兩天他會出去一邊走路鍛鍊身體,一邊畫畫培養怡情。」

李政道(2020年6月9日攝)

李中清說,父親其實沒有受過專業藝術訓練,也沒有高遠的藝術追求,作畫只為怡情抒懷,像日記一樣記錄生活中的點滴真趣。四季景致,城市風光,門前野花,鄰家小兔,都是他作畫的對象。李政道還以畫贈友,新年時給友人寄去親制的賀卡。 在兒子看來,藝術和科學同為李政道創造力和生命力的基點。「但他的藝術不像科學研究那樣艱深,而是簡單、純粹,如豐子愷的漫畫,在點滴之間走進生命中的真情與識趣。」

事實上,李政道與許多中國畫家結下深厚的友誼。正如畫家吳冠中所言,李政道作畫,「實源於對真與情之深度的愛」。所謂:「科學探索宇宙之奧秘,藝術探索感情之奧秘,奧秘和奧秘間隱有通途。」李可染畫院院長李庚曾為李政道博士作品創作海報,他認為科學與藝術之間應是和諧的對稱關係,而非簡單的說明關係,二者攜手共進、互為補充。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李政道向上海交通大學捐贈超過百萬美金,建立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基金,並請交大和他在中國藝術界的朋友組織藝術活動,包括今天的作品展。

【量子世界自旋引力】

今年科藝活動的主題是「自旋」。「自旋」作為量子世界中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比如電子自旋永不停止,這使電子變成了最最微小的、像地球一樣的磁鐵。

李政道在信中透露,主題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弗蘭克•維爾切克(Frank Wilczek)選定的。李政道本人認為,這個主題非常好,「自旋」有時會與經典力學中的自轉相類比,但實際上其本質是迥異的。自旋的應用十分廣泛,相關研究也不斷傳來新的發現。「很榮幸,能提供這樣一個契機,用藝術來詮釋自旋,找尋兩者的通途,十分期待我們科藝交流、碰撞出的火花能照亮更遠的探索之路。」

作為「出題人」的維爾切克教授,從史前時代講起,講述了陀螺和陀螺儀等快速旋轉物體對人類的巨大吸引力,「它們似乎可以抵抗重力,隨著自轉速度的增加,改變它們的轉動方向將會變得很困難。」圓周運動的動力學,為娛樂和藝術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也對控制技術等科技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自然界尺度的另一端——微觀物質世界中,基本粒子的「自旋」特性同樣令科學家乃至藝術家著迷。

為期兩個多月徵集,共收到328件投稿,科藝參賽作品數量創新高,海外作品數量遠超往屆總和。來自俄羅斯謝爾託洛沃兒童藝術學校的14歲初中生索菲亞·捷列申科(Sofia Tereshchenko)成為七屆科藝大獎賽以來年齡最小的參賽者,當她在國際博協網站上看到徵集通知時立刻燃起創作熱情,其畫作《生命的本質》色彩濃烈而充滿想像,斬獲大賽三等獎。據悉,此次線上線下作品展展出時間至2021年2月28日,為期三個月。

【CUSPEA之家落戶】

「幾十年前,我在祖國的支持下,和國內外的朋友們一起,根據當時的情況設計了一套獨特的遴選模式,近千名青年學子通過這個項目獲得全額獎學金,到北美接受研究生教育。這就是 CUSPEA 項目。」李政道發來的信中,說起其主導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迄今為止,基於這個1979年誕生的項目,CUSPEA學者中產生了12位各國科學院院士,數百位世界各學界會士,百餘位發明家、企業家和金融家。他創立CUSPEA的緣由,既出於其對早年在西南聯大求學時期,受推薦被選派至美國留學的感恩之情,又出於他作為戰略科學家對祖國科技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高度關注的赤子之心。

李政道曾表示,「在CUSPEA實施的十年中,粗略估計每年都用去了我約三分之一的精力。雖然這對我是很重的負擔,但我覺得,以此來回報給我創造成長和發展機會的祖國母親和老師是完全應該的。」

當天,全球首個「CUSPEA之家」落戶上海交通大學,構建最全面、最完整、最系統的CUSPEA記憶保存場所,承擔文獻資料徵集、保存與整理工作,進一步傳播CUSPEA學者的成長故事和科學精神。同時,將建成服務於海內外CUSPEA學者及其各項活動的互動平臺,策劃組織優質科技文化活動以增進CUSPEA學者之間的聯繫。「今天 CUSPEA 之家落戶交大,願 CUSPEA 學者能多多交流,多多合作,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幫助和機遇。」李政道欣然為這個「家」題寫了銘牌。

相關焦點

  • 李政道寄賀信寄語科藝愛好者:破除偏見和專業局限
    上海交大供圖中新網上海11月28日電 (記者 許婧)以「自旋(Spin)」為主題的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以下簡稱科藝活動)28日如期開幕。今年剛過94歲生日的李政道是科藝理念的倡導者和身體力行者,他在信中寄語所有科藝愛好者們:「穿梭在科學與藝術之中,用創意和技藝,讓抽象的科學概念,鮮活地悅動於眼前,被更多人看見,被更廣泛理解。」鼓勵科學與藝術工作者攜手共進、交融互通,破除偏見和專業的局限,在更廣闊的空間思考,以更堅實的臂膀來迎接未來的挑戰。
  • 聚焦「自旋」主題 這場活動帶你探尋科藝世界
    那麼,藝術家們將會用怎樣天馬行空的想像,來詮這一釋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   11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簡稱科藝活動)如期開幕,這是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
  • ...紛繁世界 科藝碰撞激發無限可能 2020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大獎賽揭曉
    對微觀世界規律的探索,有助於人類把握未來科技發展的脈搏,如果用藝術的語言來詮釋、表達,這一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會引發什麼樣的科藝共鳴呢?今天,作為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如期開幕,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大李政道圖書館,共研科學藝術融合與創新這一深刻命題。
  • 粒子自旋建構紛繁世界 科藝碰撞激發無限可能 2020李政道科學與...
    對微觀世界規律的探索,有助於人類把握未來科技發展的脈搏,如果用藝術的語言來詮釋、表達,這一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會引發什麼樣的科藝共鳴呢?今天,作為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如期開幕,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大李政道圖書館,共研科學藝術融合與創新這一深刻命題。
  • 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與他40年前在中國手植的「樹林」| CUSPEA四十周年
    李政道曾多次說,CUSPEA項目是他生命中最有意義、有價值的成果之一,「和拿諾貝爾物理學獎一樣重要」,甚至從某些方面講更有意義。 在寫給本次40周年慶的書面致辭裡,他希望每位CUSPEA學者都能繼承項目創立伊始的精神,為更多年輕人提供發展才能的機會。
  • 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獎的論文就是這篇,大家看看
    導讀: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獎的論文就是這篇,大家看看。由於不支持PDF上傳,所以這是手機長屏截圖。有能力去讀,可以直接根據標題《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質疑》去下載高清版。不知道這個截圖大家能不能看清楚 。宇稱不守恆這個論文1956年發表,他們兩個1957年就獲得了諾獎,應該是諾獎史上獲獎最快的。因為這個真的很震撼,人類一直以來對宇稱守恆非常痴迷,深信不疑。而李政道和楊振寧勇敢的提出質疑並且請他們的師姐吳健雄先生做了實驗,成功了!而且你仔細去看看,作者感謝。寫了五個人名字,就是這些人參與了討論。
  • 諾獎得主的煩心事: 獲獎當天收到500封郵件,還有人上門勸說「把獎金捐出去」
    15年後,德國人再次獲得這一領域的榮譽,諾獎得主名為因哈德·根澤爾。實際上,他們都來自慕尼黑,準確地說,來自慕尼黑以北一個名叫加興的小鎮,這裡也是馬普研究所所在地,小鎮市民只有一萬五,但馬普研究所有一萬兩千名科研人員。根澤爾是馬普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現今68歲。此文主要內容出自Süddeutsche Zeitung對其採訪,相關內容發表於今年10月7號。
  •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智慧型手機玩得很溜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智慧型手機玩得很溜 2020-10-22 0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會是誰?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學生已經先於他獲獎,2019年的諾獎得主麥可·克雷默的博士導師就是羅伯特·巴羅。另外還有提出D-S壟斷競爭模型的阿維納什迪克西特(Avinash K.Dixit),該模型由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共同提出,斯蒂格利茨已經於200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 楊振寧、何祚庥回應:李政道楊振寧獲諾獎的相關情況
    編者按《科學文化評論》2020年第1期發表了《李政道楊振寧遭遇冷處理——六十多年前中國人第一次獲諾獎》(華新民、王作躍)。最近收到楊振寧先生來信,對文中個別表述及標題提出意見,並提供了當年中國物理學家的祝賀電文(及他的回覆),以及何祚庥先生的一封表達相關意見的信文。徵得楊、何兩位先生同意,《科學文化評論》將上述材料公布於眾,以期讀者對當年國內對楊、李獲獎的態度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
  • 諾獎得主約翰·納什因車禍去世 終年86歲
    另據新華網 5月19日,納什剛剛從挪威國王手中接過被譽為數學界諾獎的阿貝爾獎,並成為有史以來唯一一位諾獎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事故發生時,他和妻子剛領完獎回到國內。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主人公的原型、美國數學家約翰·納什遭遇車禍去世,終年86歲。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援引警方的話說,計程車司機當時試圖超車,車輛卻失控,撞上防護欄。
  • 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著名的科學家,二人為何互相敵視?誰貢獻大?
    舉個例子:倆人單獨賽跑,甲乙都說自己是第一,但沒人證明。但之後的幾年甲無論參加什麼比賽都是第一,乙沒有名次。那之前誰撒謊一目了然。你應該看看楊震寧在美國都幹了什麼。中美關係最僵的時候到中國,一會兒說釣魚島是中國的,一會兒又說衝繩是中國的,還要求美國承認新中國當然會受到歧視了。而且楊振寧對科學界最大的貢獻還不是宇稱不守恆定律,而是他的楊米爾斯理論,這一貢獻才是最大的。
  • 16歲女生研究獲得諾獎得主青睞,3歲就羨煞旁人,網友質惹爭議
    16歲女生的研究諾獎得主青睞,3歲能做的事羨煞旁人,網友質疑惹爭議 16歲的時候你在幹什麼?吃飯睡覺打豆豆嗎?16歲的時候我還在上初中,上學上的晚,普通的孩子16歲上高一吧。
  • 日媒: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
    共同社11月13日消息,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東京大學特別榮譽教授小柴昌俊12日去世,享年94歲。東京大學透露了該消息。小柴因觀測來自宇宙的基本粒子「中微子」,開拓了中微子天文學的成就,獲得了諾獎。
  • 【巔峰對話:瞰見2021——專訪諾獎得主】
    站在2021年的開端,每日經濟新聞每經商學院重磅推出「巔峰對話:瞰見2021」系列策劃。站在2021年的開端,每日經濟新聞每經商學院重磅推出「巔峰對話:瞰見2021」系列策劃。在第一季,每日經濟新聞每經商學院獨家專訪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德•菲爾普斯、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海姆、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裡希、2012年諾貝經濟學獎得主埃爾文·羅斯、2017年諾貝化學學獎得主阿希姆·弗蘭克、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等六位諾獎得主,圍繞世界經濟前瞻
  • 諾獎得主有話說
    阿爾特:也曾與諾獎失之交臂 但繼三位諾獎獲得者的研究之後,年輕的科學家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繼續著探索。2013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簡稱FDA)批准了PSI-7977(索非布韋,sofosbuvir)聯合病毒唑用於C型肝炎的治療,最終攻克了對C型肝炎的治療難題。   然而,阿爾特的諾獎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曾與之失之交臂。
  • 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做了什麼偽科學?
    因為Jacques不是一般人,他在學術上的主要貢獻是發現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他50歲也就是1985年前後有傳言說他有可能會拿諾獎,當然他這個發現肯定是真諾獎級別的。一個諾獎級別的大牛發篇《自然》不是多難的事情,對吧?專業編輯們又看不懂做得究竟是什麼,怎麼可能想到這樣的學者居然發偽科學?得,文章發表了之後那就亂套了。一個很有可能拿諾獎的頂級科學家做偽科學,此事如何處理?
  • 89歲諾獎得主羅傑·彭羅斯,有一個令人咋舌的家族
    諾獎剛宣布,大家首先關注到的自然是獲獎原因,這是科學最高榮譽首次頒向黑洞研究,而且在霍金教授仙逝兩年之後,頒給了他的科研好友彭羅斯教授。實際上,1931年出生的羅傑·彭羅斯教授,比霍金年長11歲。他出生於英國科爾切斯特,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隨後前往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 諾獎得主說「我的工作像重慶」
    智博會期間,包括麥可·萊維特在內的多位專家學者來到重慶,13位諾貝爾獎得主,4位圖靈獎得主,2名菲爾茲獎得主、7位中國兩院院士匯聚一堂,在2019重慶全球科學家高峰會上進行了「智慧碰撞」。諾獎得主說「我的工作像重慶」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諾獎得主也是瘋狂打工人,為科學打工
    沒有進過實驗室,卻是諾獎得主阿爾特最好的實驗搭檔黛安妮。圖|Gfycat黛安妮帶來了兩個繼女莉迪亞和艾琳,我將她們視為己出,她們又給我帶來了五個孫輩。我的直系親屬現在差不多有個小村子的人口規模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是如何給每個成員足夠的時間,尤其是還要工作。時間是我永恆的敵人。我的時間從來都不夠用,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