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寄賀信寄語科藝愛好者:破除偏見和專業局限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觀眾在觀摩陳益新的主題畫《光子科技新時代》。上海交大供圖

中新網上海11月28日電 (記者 許婧)以「自旋(Spin)」為主題的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以下簡稱科藝活動)28日如期開幕。著名物理學家、195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為本屆科藝活動寄來賀信,基於其主導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China-U.S.PhysicsExaminationandApplication)而設立的「CUSPEA之家」當日正式揭牌落戶上海交大。

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研究員王垂林代李政道宣讀了賀信。今年剛過94歲生日的李政道是科藝理念的倡導者和身體力行者,他在信中寄語所有科藝愛好者們:「穿梭在科學與藝術之中,用創意和技藝,讓抽象的科學概念,鮮活地悅動於眼前,被更多人看見,被更廣泛理解。」鼓勵科學與藝術工作者攜手共進、交融互通,破除偏見和專業的局限,在更廣闊的空間思考,以更堅實的臂膀來迎接未來的挑戰。

基於李政道主導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而設立的「CUSPEA之家」落戶上海交大。上海交大供圖

當天,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大李政道圖書館,共研科學藝術融合與創新這一深刻命題。本屆科藝活動融合科學之理性思辨和藝術之感性視角,聚焦微觀世界的粒子運動規律,管窺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探尋科學與藝術的奧秘和通途。

上海交大物理系教授、集成光學專家陳益新受邀以科學家身份創作主題畫,通過繪畫形式構築未來光子科技新時代藍圖;活動現場公布了本屆大獎賽獲獎情況,並開啟2020上海交大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大獎賽作品展。

本屆大獎賽於今年6月正式啟動,經過為期兩個多月的徵集,共收到328件投稿作品。經評委嚴格評審,最終遴選出一等獎作品2件,二等獎8件,三等獎16件;除了傳統繪畫形式以外,創意視頻、創意攝影、數碼繪畫等新媒體作品形式大幅增加,參賽者以多元視角讓抽象的科學概念鮮活地躍動於眼前。

此次大賽來自海外的參賽作品數量激增,影響力輻射範圍愈廣。最小參賽者、14歲俄羅斯少女索菲亞·捷列申科獲本屆科藝大獎賽三等獎。

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維爾切克教授現場帶來題為《自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主旨演講。他從史前時代講起,生動講述了陀螺和陀螺儀等快速旋轉物體對人類的巨大吸引力,「它們似乎可以抵抗重力,隨著自轉速度的增加,改變它們的轉動方向將會變得很困難。」圓周運動的動力學為娛樂和藝術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也對控制技術等科技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自然界尺度的另一端——微觀物質世界中,基本粒子的「自旋」特性同樣令科學家們著迷,人類對量子力學的研究深刻影響著現代生活,並不斷改變未來科技發展趨勢。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院長景益鵬院士隨後作題為《宇宙起源:極小粒子與極大宇宙的對話》的報告,他通過圖像與方程相結合進行講解,提出宇宙或許誕生於一次量子漲落形成的大爆炸中,深入淺出、引人入勝。

1979年,李政道創辦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近千名優秀學生得以獲得全額獎學金,前往北美接受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培養。迄今為止,CUSPEA學者中產生了12位各國科學院院士,數百位世界各學界會士,百餘位發明家、企業家和金融家。

李政道為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寄來賀信。上海交大供圖

在CUSPEA項目誕生41年後,全球首個「CUSPEA之家」正式落戶上海交通大學。校方表示,它將構建最全面、最完整、最系統的CUSPEA記憶保存場所,承擔文獻資料徵集、保存與整理工作,進一步傳播CUSPEA學者的成長故事和科學精神。同時,將建成服務於海內外CUSPEA學者及其各項活動的互動平臺,為全球的CUSPEA學者和科學教育領域的人士提供全方位、專業化、個性化的服務,策劃組織優質科技文化活動以增進CUSPEA學者之間的聯繫。

據悉,未來,上海交大將打造聯接全球CUSPEA學者的溫馨之家,促進中國與海外科學界的交流,凝聚全球CUSPEA學者的力量,為年輕一代創造機會,薪火相傳。(完)

相關焦點

  • ...紛繁世界 科藝碰撞激發無限可能 2020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大獎賽揭曉
    對微觀世界規律的探索,有助於人類把握未來科技發展的脈搏,如果用藝術的語言來詮釋、表達,這一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會引發什麼樣的科藝共鳴呢?今天,作為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如期開幕,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大李政道圖書館,共研科學藝術融合與創新這一深刻命題。
  • 粒子自旋建構紛繁世界 科藝碰撞激發無限可能 2020李政道科學與...
    對微觀世界規律的探索,有助於人類把握未來科技發展的脈搏,如果用藝術的語言來詮釋、表達,這一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會引發什麼樣的科藝共鳴呢?今天,作為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如期開幕,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大李政道圖書館,共研科學藝術融合與創新這一深刻命題。
  • 聚焦「自旋」主題 這場活動帶你探尋科藝世界
    11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簡稱科藝活動)如期開幕,這是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今年的活動以「自旋(Spin)」為主題,融合科學之理性思辨和藝術之感性視角,聚焦微觀世界的粒子運動規律,管窺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探尋科學與藝術的奧秘和通途。
  • 94歲李政道每一兩天就出去走走畫畫,他來信說諾獎得主選了今年科藝...
    在上海交大李政道圖書館另一邊,物理系教授陳益新受邀以科學家身份創作了一幅主題畫《光子科技新時代》,在畫面中天上的量子衛星、地面和海底的光纖光纜通過光子流聯通,攜帶著各種千變萬化的信息,傳遍全球每個角落而互不幹擾,形成「光纖彩虹」。這一場景同時出現在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中,著名物理學家、195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還為今年科藝活動發來親筆信。
  • 「科藝融合」鑄中國品牌(藝壇走筆)
    優秀的中國品牌設計,必將塑造社會文化的新樣態,成為大眾美學和科技創新的引領者。以「科藝融合」為特徵的新設計形態,代表著中國品牌以高新技術、智能製造為基礎,以藝術表現、情感體驗為審美特徵的發展趨勢。  「科藝融合」是新一代中國品牌塑造和創新設計的重要途徑。眾所周知,現代設計發軔於工藝美術對大規模機器製造的呼應,成型於「藝術與技術結合」理念的全球化實踐。
  • 楊振寧與李政道「三起三落」的友情
    楊振寧出生於1922年的安徽省比1926年出生在上海的李政道大了四歲,兩人也曾是同校的校友,李政道和楊振寧兩個優秀的學子曾經先後從西南聯大畢業。由於是當時中國最頂尖的幾所大學聯合而成,所以教學底蘊非常的深厚,培養出了很多的人才,其中就包括楊振寧和李政道。在楊振寧畢業的兩年後李政道步入了西南聯大學習,兩人都因為成績優異被派往美國繼續深造,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中國人再加上還是同校師兄的原因,所以有了很深刻的交集。
  • 浙江理工大學科藝學院舉辦高校版《職來職往》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如何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業意識,已經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問題。11月20日,浙江理工大學科藝學院舉辦校園版《職來職往》。本次比賽共吸引來自機電系、藝設系、人文系、經管系4個系別的選手報名參加。
  • 拿著錘子的人,看啥都像釘子——警惕你的「專業偏見」
    專注自己的專業,並追求不斷的進步,這沒什麼錯,相反它還能讓我們爬上專業領域的金字塔尖,與其他的競爭者拉來絕對的距離。但,從認知、思維和決策角度來講,單調地、粗暴地用專業知識去解釋一切,反而會讓我們陷入[專業偏見]的陷阱。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
    最後,他站起來同李政道握手,懇切地對他說:「祝你未來在物理上成功。」 兩位年輕人在普林斯頓的合作及其卓越成果,以及他們個人和兩個家庭之間的親密關係,一時傳為佳話。 奧本海默曾說,李政道和楊振寧坐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討論問題,是一道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致。
  • 殷切寄語寄希望 六一慰問暖童心
    殷切寄語寄希望 六一慰問暖童心謝春生開展「六一」國際兒童節慰問活動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29日訊(通訊員 沈騰)「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5月29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譚國良,區教文局和區教育基金協會相關負責人參加。在珍珠山小學,謝春生與學校負責人親切交談,了解學校教學情況、學生學習生活狀態,觀賞學生作品牆,並戴上紅領巾與老師們合影,向辛勤耕耘的教育工作者致以親切問候並獻上慰問金。
  • 錯的不是二次元愛好者,而是世俗的偏見!
    導讀:隨著國內動漫業的大力發展,越來越多的優秀動漫作品被世人所喜愛,這也導致了一群二次元愛好者的出現,不過對於這些二次元愛好者,一些人報以尊重的態度,覺得喜歡二次元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然而還有一些人覺得喜歡二次元這種東西簡直不能理解,甚至對二次元愛好者冷嘲熱諷,即使這只是少數人的態度,但我仍然希望能夠通過本篇文章來消除這些人的偏見!
  • 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著名的科學家,二人為何互相敵視?誰貢獻大?
    楊的學術水平和對科學界貢獻要比李政道高;而如果論對自己母國(祖國中國)的貢獻,那李與楊無法比,李對中國幾乎沒有什麼貢獻,而楊為了中國的物理學科奔走,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科學巨匠
  • 用李政道命名
    11月24日,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在重慶九龍坡舉行。一年多來,三方多次進行會談研討,展開實地考察,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並於近期完成《「科學與藝術學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並選定九龍半島為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落戶地址。據報導,這是一座公辦性質的高校,為西南大學二級教學科研單位,發揮了中國科學院大學科研人才優勢、西南大學教育資源優勢和九龍坡區的產業優勢。
  • 智慧灣科藝歡樂節開幕啦!30+互動活動等你來嗨~
    智慧灣科藝歡樂節開幕啦!現在小寶就要帶你走進智慧灣科藝歡樂節開幕式的活動現場,感受現場的滿滿歡樂。上海智慧灣科藝歡樂節的活動可謂精彩繽紛各種活動承包你的「歡樂」!是不是迫不及待尋找「歡樂」了?Let’s go~!
  • 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獎的論文就是這篇,大家看看
    導讀: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獎的論文就是這篇,大家看看。由於不支持PDF上傳,所以這是手機長屏截圖。有能力去讀,可以直接根據標題《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質疑》去下載高清版。不知道這個截圖大家能不能看清楚 。而李政道和楊振寧勇敢的提出質疑並且請他們的師姐吳健雄先生做了實驗,成功了!而且你仔細去看看,作者感謝。寫了五個人名字,就是這些人參與了討論。這說明什麼呢,就是當時那種學術交流氛圍還是很好的。即使現在也值得我們學習。內容講了什麼,我就不說了。我在科普作品《見微知著》中寫過,就不在這裡重述了。我在頭條也發過。
  • 「立」起多元專業評價,才能真正破除「唯論文」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提出,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  破除「唯論文」,並不是新話題或者說新信號,稍微年長些的教育工作者都經歷過「破」字當頭的年代。
  • 同樣是獲得諾貝爾獎,為什麼李政道名氣沒有楊振寧大?
    在華人物理學家圈子裡也是如此,對於楊振寧和李政道來說,大家大多聽說過楊振寧,但李政道就相對陌生一些。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難道名氣不應該和成就一致的嗎?這回我們就以楊振寧和李政道為例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 習近平總書記致哈工大建校百年賀信在工信部直屬高校師生中引發...
    哈爾濱工程大學黨委書記:高巖習近平總書記給哈爾濱工業大學建校百年的賀信,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哈工程同為工信部直屬高校,深受鼓舞、倍感振奮,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紮根邊疆、融入地方,在製造強國、網絡強國、海洋強國建設及龍江振興發展中奮發作為
  • ...課: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 開創哈工大新百年卓越之路
    正是要靠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靠以哈工大為代表的、能夠為黨和人民做出重要貢獻的中國高校培養出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2月16日晚,校長周玉院士做客新基論壇,以《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 開創哈工大新百年卓越之路》為題,給莘莘學子上了一堂情真意切、生動活潑的思政課。
  • 兩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寄語騰訊醫學ME大會,屠呦呦之後,鍾南山再舉...
    騰訊醫學ME大會也將以專業醫學科普,搭建前沿醫學與大眾的橋梁,將生命智慧與每個人的健康相連。去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屠呦呦曾寄語大會,"生命健康關乎人類共同命運";今年,另一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也寄語大會,"解決人類最根本的痛點——生命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