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報訊 記者梁瑜 通訊員李青霞報導 「頭痛難忍,以為是腦神經的毛病,沒想到是青光眼!」「眼睛突然發紅、脹痛、視力急劇下降,檢查發現是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居家時間長,煩躁易怒,沒想竟誘發青光眼!」今年3月8日-3月14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青光眼周」,今年主題依然是「視神經一張照,青光眼早知道」。專家表示,雖然青光眼致盲後不可復明,但假如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患者仍可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用視力,維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和排名首位的不可逆致盲性疾病,其發病隱蔽,早期難以發現,故被稱作「盜走光明的小偷」。目前,全球約有超過6000萬原發性青光眼患者,今年預計將達到7960萬,其中1120萬人最終可能發展為雙眼盲。
全國防盲技術指導組委員,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防盲學組委員、前青光眼學組委員,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博士生導師段宣初教授指出,任何年齡都可能患上青光眼。尤其是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或遠視、有青光眼家族史、心血管系統疾病、糖尿病、40歲以上的這五類高風險人群,應定期到醫院做青光眼的相關檢查,以排除或早期發現青光眼,及早治療。
段宣初指出,青光眼發作時主要表現有眼脹、視力下降,嚴重者伴隨同側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因有時發病症狀不明顯,很多患者都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從而喪失了一部分的視力甚至失明,這是我們為醫者最不願意看到的。」
目前,大眾多居家防疫,段宣初教授教大家一個簡單的自測方法:通過自己檢查視功能,比較雙眼的視野範圍;觸摸一下兩側眼球的硬度是否一致和相應青光眼發作的症狀判斷是否患上了青光眼。當出現這些情況時,患者應保持冷靜,避免情緒波動等加重病情;與此同時,家屬應該聯繫就近醫院就診;就診期間做好患者及家人防護,戴好口罩、勤洗手。
青光眼的發病機制複雜,臨床上見到的青光眼類型繁多,臨床表現也不一樣,大致分為四類:原發性青光眼(包括閉角型與開角型)、繼發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和混合型青光眼。段宣初表示,對於開角型青光眼,起初階段可選用藥物或雷射治療,在眼壓不能控制和視神經損傷加劇時,可考慮進行手術治療,其中「青光眼引流釘植入術」是損傷較少的治療方式。該治療方式是通過在眼中植入微型引流釘,建立新的房水外引流通道,以達到降低眼壓、阻止視神經等組織的進一步損害,從而達到保存視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緩解患者痛苦的目的。與傳統治療手段相比,該手術方式不需要切除小梁及虹膜組織,手術創傷相對較小、手術時間短、成功率高,能讓患者擁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和體驗。
專家提醒
全面的青光眼檢查 最好從35歲開始
段宣初建議,正常人35-40歲階段至少進行1次全面的青光眼檢查,40歲以後每隔2-3年檢查一次,50歲後每隔1-2年檢查一次,60歲後每年檢查一次。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