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項羽與劉邦之間的鬥爭,從一開始就冥冥之中註定了結局,這個可以從謀士範增的評價中得出。範增是項羽的謀士,一路陪伴,為他出謀劃策。奈何,自大跋扈的項羽,根本不聽勸,關鍵時刻就掉鏈子,最後失去了天下,但也在烏江選擇自刎,保留了武者最後的尊嚴。
鴻門宴上心慈手軟埋下禍患
《史記·項羽本紀》: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
在鴻門宴的時候,範增制定了完美的計劃,幫助項羽直接殺掉劉邦,以消除最大後患,這樣項羽就可以輕鬆奪得天下。可是,項羽卻在關鍵時候產生了仁慈之心,有了婦人之仁,不但沒有殺劉邦,甚至還讓他輕而易舉地逃掉,對於這件事,當時範增是怒不可言,直言,天下將來一定屬於沛公劉邦,項羽不可能作為帝王,而事實也確實如此。鴻門宴放走劉邦之後,項羽的軍事生涯開始慢慢下滑,他的噩夢也就開始了。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秦朝統治之後,天下雖然各自為政,但項羽跟劉邦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劉邦有強大的野心,想要一統天下,而且周圍有眾多的謀士,他們一眼就看出來問題,明白利益得失,對於劉邦來說,統一天下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除掉項羽,而這一點項羽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即使範增反覆提醒也無濟於事。
項羽在烏江寧可自殺也不受辱
項羽之所以失敗,除了鴻門宴的婦人之仁,還因為他自己的心理所導致。在當時,項羽驍勇善戰,是出了名的戰神,幾十場戰爭從不失手,劉邦根本不是他的對手。但這就導致了項羽,很在乎輸贏,絕對不允許自己失敗,看到集團的動蕩,和劉邦的種種崛起跡象,他很畏懼失敗,自稱天要亡我,當時他的心理狀態幾乎已經崩潰,只是表面上看上去勇武,但內心卻極度敏感,極度不自信。項羽雖然驍勇善戰,但是其他方面均不如劉邦。想要得到天下,不僅要求要擅長作戰能力,更要善於獲得人才,以及有謀略。
相比於劉邦,項羽只是自己厲害,但手下卻沒有可用之才,而劉邦可以說是人才濟濟,項羽的麾下大部分是武將,文臣比較少,即使有前來投靠的文成,項羽也並不重視,所以這也是項羽集團存在的一個詬病。這也導致了項羽的心態崩潰,連連失敗。最後,他不願意跟隨別人渡江逃離,而是選擇了自殺,以保住作為一個戰士最後的尊,這也符合項羽出身名門貴族的價值觀。
總結
雖然項羽戰敗了,但他生前的功績,確實展現出了他的天資卓越,最後也沒有貪生怕死,毅然選擇自刎,也是為了保留戰士的最後一絲驕傲,雖然沒有成為一個好君主,但他算是一個好將士。
參考文獻:《史記·項羽本紀》、《元和姓纂》、《大宋重修廣韻》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