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方丈」的由來和在道教中的含義

2021-02-19 北京白雲觀

       

        在影視劇中,我們通常看到,寺廟的主持亦被稱為方丈,且多為男性,其實,道教、佛教中都設有「方丈」一職,且男性、女性都有,如中國道教史第一位女方丈就是武漢長春觀主持吳誠真。

        「方丈」最早是作為中國神話傳說的中的東海仙山之一出現的。《列子》記載,海上有五座仙山,名曰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方壺亦稱方丈。五座仙山飄於東海之上,高下三萬裡,頂平處達九千裡,山之間各不相連,相距七萬裡。五座大山根部不相連,遂海波上下起伏,山上仙人居住不便,遂稟告天帝,天帝恐仙山漂流至西極,派了十五隻巨鰲分為五組,固定仙山,不想有一龍伯國巨人釣走了六鰲,致使「岱輿」、「員嶠」飄流到北極,沉入了汪洋大海,從此神山也只剩方壺、瀛洲與蓬萊。據傳仙山乃仙人居所,金玉為樓,芝樹叢生,食之可長生不老。在長生的誘惑下,中國帝王多次派人出海,尋訪仙山,渴望求得長生不老之藥,雄才大略如秦皇漢武者,也未能例外。秦始皇生前五次大規模出巡,其中四次與求仙有關,關於秦始皇求仙最著名的活動就是派徐福出海。漢武帝步秦始皇后塵,信用方士李少君等人,甚至在李少君死後,還堅持認為他非死去,而是仙化而去。

        山上的神仙、長生之藥吸引著眾人,但仙山遠望隱約可見,近之卻又觸之不得,歷代帝王最終只能望洋興嘆。後來,道教全真派以「方丈」作為道觀最高精神領袖稱謂,正一派一般不設方丈。道教講人心方寸,天心方丈,人心暗和天心,而全真道將方丈看做天心之代表,《三乘集要》曰:

        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師,演龍門之正法,撐苦海之慈航,常懷傳賢之心,素無吝道之意,作全真之模範,律門之綱領,非有道之師,不可立也。

        可見,全真道中的方丈重在其道法高深,並非管理職權,是作為精神領袖而存在,故成玄英疏解《莊子》,將「方」解釋為「道」,而「丈」是為「長」之意,亦是從道德、道法方面著眼,受滿初真、中極、天仙三壇大戒也成為全真道方丈的必要條件。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借用了「方丈」一詞。方丈在佛教中的意思本為一丈見方的居室,後又演變為寺院主持或長老的居所及代稱。

(轉自騰訊道學)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天王殿的四大天王的由來和含義嗎?
    《漫談品禪》系列第12回,《漫談論道》系列第4回我們都知道寺院天王殿有四大天王,有的認為他源於中國道教神話,有的認為他源於佛教文化,今天小編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四大天王的由來和含義。四大天王的由來佛教把整個宇宙劃分為「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有欲望的所有芸芸眾生(人生活於這個情慾界之中),而欲界中有六層天,稱之為「六欲天」。犍陀羅山就是六欲天的第一層天,這犍陀羅山有四個山峰,分別由四位天王把守,他們承擔著維護佛教道場安寧的責任。
  • 立春的含義和由來
    立春這天吃春餅和春卷,稱為咬春。 立春的由來與含義    立春的由來  舊俗立春日又為民間傳統節日,稱「立春節」,中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24個節氣的記載。
  • 河南登封中嶽廟舉行近3000年來首位方丈升座典禮
    23日上午10時30分,方丈升座慶典在中嶽大殿前的拜臺舉行。央視 姚丹陽/攝   據悉,此次方丈升座典禮活動由中國道教協會主辦、河南省道教協會和嵩山文化研究會協辦、中嶽廟承辦。同時,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委郭存亮、國家宗教局一司司長王健,中國道教協會諮詢委員會主席任法融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鳳林等中道協有關領導,和河南省宗教局、河南省道教協會、鄭州市宗教局、登封市相關領導出席了升座典禮
  • 道教修煉中的築基的含義,築基真的有效果嗎?
    築基,是常常出現於玄幻小說中的一個詞語,常常作為修煉中的一個層次而被大家所熟知,實際上在道教的內丹修煉中真的有築基的說法,而且築基是作為修煉中的第一步,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築基到底是什麼?怎樣修煉?有沒有作用?
  • 道教協會領導班子中,哪些是王重陽的徒子徒孫?
    大家知道,道教是發源於我國的唯一一個本土宗教,從春秋戰國的「方仙道」而來,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東漢順帝時期,由張道陵在蜀郡鶴鳴山(今四川成都市大邑縣北)創立的天師道(五鬥米道),被認為是道教作為「制度化宗教」(教團宗教)的開端。此後中古時期的道教基本保持以老子為教主,道為最高信仰,符錄齋醮為手段,以追求長生不死和成仙為最高境界的宗教組織形態。
  • 民國青天白日旗的由來和含義
    一、由來     武昌起義後,醞釀成立中華民國
  • 道教中「道」和「德」分別都是什麼意思呢?
    本文摘自龍虎山道教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道」與「德」是春秋時我國大哲學家老子提出的哲學命題。道教經書中對於「道」的解釋很多,如早期道教的主要經典《太平經》中說:「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也」,「道無奇辭,一陰一陽,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亂;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
  • 端午的含義 端午節的由來及其養生意義
    端午的含義 端午節的由來及其養生意義時間:2020-06-25 09:5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的含義 端午節的由來及其養生意義 端午就是代表夏季的節日。 端字的本義是正,所以我們常說端正,一個人如果品性不正我們會說他品行不端。端午即正午之意。
  • 「白雲觀」名稱的由來
    關於北京「白雲觀」名稱的由來,說法不一。傳有邱祖與白雲禪師打賭贏得白雲觀之說,其說法來由:清黃永亮的《七真傳》:「長春以楊枝醮淨水,向紅日灑去,不多時,日邊生出一段黑氣,倏變為雲,將紅日遮掩,一霎時天昏地暗,大雨如注,連下了幾日,轉枯為榮,變朽回春,人民騰歡,群生鹹賴,元順帝龍心大喜,封長春為宏道真人,留居京師,待以上賓之禮.」。。。。
  • 道袍:穿在身上的道教文化,不同道袍的顏色你知道有什麼含義嗎?
    道袍,是道教文化中傳統的一種道教禮儀服飾。同時,也是道士或者信道之人所穿的宗教禮儀服裝。
  • 道教經典「道藏」的由來
    道藏道藏是道教經籍的總集,是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範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典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1999年中國李德範先生出版了《敦煌道藏》,將敦煌出土遺書中的500餘件敦煌道教文獻整理彙編,集成五巨冊。
  • 為什麼道教廟宇被稱為「宮」或」觀」?
    秦漢之後開始給「宮」賦予了特殊尊崇的涵義,成為封建帝王住所的專用詞,並出於對長生的追求,竭力模擬先秦觀念中的仙山神府,其建築往往華麗異常,表現的是帝王所住宮殿就好似神仙居所,追求精神上的滿足。觀:據《爾雅·釋宮》,觀謂「宮門前之雙闕」。
  • 立春的由來含義介紹
    立春的由來含義介紹時間:2020-02-04 18:0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立春是幾點幾分幾秒?立春的由來含義介紹 春天要來了,2020年立春是幾點幾分幾秒呢?接下來咱們一起來看看吧! 問:2020年立春是幾點幾分幾秒?
  • 道教三清的由來與地位
    「三清」之作為道教尊神,是伴隨著道教三洞經書說逐步形成的。《道教義樞》卷二云:「但知洞真法天寶君住玉清境,洞玄法靈寶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寶君住太清境。故《太上蒼元上錄經》云:三清者,玉清、上清、太清也。」《九天生神章經》稱:「天寶君者則大洞之尊神。注曰:『天寶君玉清元始天尊也。』靈寶君者則洞玄之尊神,注曰:『靈寶君上清天尊也。』神寶君者則洞神之尊神,注曰:『神寶君太清天尊也。』
  • 道教信仰的神和仙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她深深根植於中國古代社會和文化土壤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道教關於神仙的信仰是道教最原始,也是貫徹始終的信仰。《三天內解經》中說:「老子主生化,釋迦主死化」,將神仙信仰視為道教與其他宗教的最大區別。  道教不是一神教,而是信奉以三清為主神的多神教,道教龐大的神仙團體,構成了道教理想的世界。
  • 潮汕文化大事:普寧道教協會今天成立
    而普寧道教歷來善行數不勝數,據不完全統計,僅在2020疫情期間,便捐予普寧市慈善總會1.47萬元、捐予大星村等逾5萬元的抗疫用品,在今天的成立大會,又現場捐款10萬元,用於大星村防疫和修繕大星小學教學樓。「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不了解道教,就無法真正認識中國的社會和文化。
  • 中國道教文化之瑰寶—— 《重刊道藏輯要》經版
    它是二仙庵方丈閻永和在清光緒年間發起刊刻的。《重刊道藏輯要》是晚清、民國時期在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貢獻,它是歷代道教文化內籍的縮影,對保存和傳播、弘揚道教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蔣元庭本《道藏輯要》,是對原來彭定求本《道藏輯要》的繼承和補充,由於彭本《道藏輯要》世人罕見,故賴以蔣氏補充而得以保存下來。彭編、蔣增《道藏輯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又有所發展,清光緒十八年(1892),成都二仙庵方丈閻永和,承宋慧安方丈受北京白雲觀傳給衣缽,接法眷回四川,開期傳戒,傳戒之期發起巨創,重新編《道藏輯要》。
  • 道教全真經韻及法器板式初探(中)
    本文摘自獨享寂寥公眾號,作者為孟至嶺道長,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這裡附帶說明一下,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習慣將「秘旨」改叫「密法」,其實這個說法不太嚴謹。
  • 【生活】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節由來,鬼節禁忌不可不知!
    盂蘭盆節的由來農曆七月十五是佛歡喜日,俗稱盂蘭盆節或盂蘭勝會。港九各地舉行的盂蘭勝會,尤其潮州僑團與街坊,都有一番隆重儀式,作大法會,燒衣施食,供養孤魂,影響所及,遂使一般市民,莫不以為盂蘭盆是鬼節。五、宿命通,知己及人,前身無礙。六、漏盡通,煩惱漏盡,生死無礙。目連自出家後,未能知亡母生於何處,今既獲得神通,即以天眼上觀二十八層天,下視十八層地獄,到處找尋,結果均無所得。繼而再觀餓鬼道中,見有無數奇形怪狀的餓鬼在那受苦,於此一剎那間,目連忽然發現亡母也在其內,腹大如鼓,咽若針孔,經年累月,饑渴交逼。目連見其母這種悽慘狀況,萬分悲痛。
  • 道教法器詳述
    道教迄今用的法器一般為鐺子、釵子(當擊鉸子)、鈴子、木魚、引磬、翁子、磬、鼓、鍾、鐃鈸等。屬純粹的中國古「鐘鼓之樂」。鐘鼓文化我們在《道教鐘鼓文化內涵》中談過,此處不再介紹。         道場所用的磬有大磬、單磬及引磬。大磬置大殿的左上方。一般除監院、方丈叩首時用,平時很少用。單磬是放在經單上的小磬,一般用於交板連接及誦「天尊」處擊一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