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劇中,我們通常看到,寺廟的主持亦被稱為方丈,且多為男性,其實,道教、佛教中都設有「方丈」一職,且男性、女性都有,如中國道教史第一位女方丈就是武漢長春觀主持吳誠真。
「方丈」最早是作為中國神話傳說的中的東海仙山之一出現的。《列子》記載,海上有五座仙山,名曰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方壺亦稱方丈。五座仙山飄於東海之上,高下三萬裡,頂平處達九千裡,山之間各不相連,相距七萬裡。五座大山根部不相連,遂海波上下起伏,山上仙人居住不便,遂稟告天帝,天帝恐仙山漂流至西極,派了十五隻巨鰲分為五組,固定仙山,不想有一龍伯國巨人釣走了六鰲,致使「岱輿」、「員嶠」飄流到北極,沉入了汪洋大海,從此神山也只剩方壺、瀛洲與蓬萊。據傳仙山乃仙人居所,金玉為樓,芝樹叢生,食之可長生不老。在長生的誘惑下,中國帝王多次派人出海,尋訪仙山,渴望求得長生不老之藥,雄才大略如秦皇漢武者,也未能例外。秦始皇生前五次大規模出巡,其中四次與求仙有關,關於秦始皇求仙最著名的活動就是派徐福出海。漢武帝步秦始皇后塵,信用方士李少君等人,甚至在李少君死後,還堅持認為他非死去,而是仙化而去。
山上的神仙、長生之藥吸引著眾人,但仙山遠望隱約可見,近之卻又觸之不得,歷代帝王最終只能望洋興嘆。後來,道教全真派以「方丈」作為道觀最高精神領袖稱謂,正一派一般不設方丈。道教講人心方寸,天心方丈,人心暗和天心,而全真道將方丈看做天心之代表,《三乘集要》曰:
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師,演龍門之正法,撐苦海之慈航,常懷傳賢之心,素無吝道之意,作全真之模範,律門之綱領,非有道之師,不可立也。
可見,全真道中的方丈重在其道法高深,並非管理職權,是作為精神領袖而存在,故成玄英疏解《莊子》,將「方」解釋為「道」,而「丈」是為「長」之意,亦是從道德、道法方面著眼,受滿初真、中極、天仙三壇大戒也成為全真道方丈的必要條件。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借用了「方丈」一詞。方丈在佛教中的意思本為一丈見方的居室,後又演變為寺院主持或長老的居所及代稱。
(轉自騰訊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