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是一條英語諺語,意為做事不能急於求成,只有付出努力並持之以恆,才能取得成功。也有人對這句英語中的「day」的含義提出不同的見解,認為它是指白天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的原意是「羅馬不是在一個白天建成的」——傳說中羅馬的建造者羅慕洛稟賦聰明,曾在一夜之間建造了羅馬城。
不論諺語中的day作何解讀,歷史上羅馬城的建立、發展,經歷了2000多年的漫長曆程。據考古研究,古羅馬的前身是公元前8世紀的一個簡陋村落;後來,人們用石頭築建城牆,用礫石鋪設路面,修建排水系統,羅馬逐漸發展成為一座小城市。
公元前27年,羅馬進入帝國時代。由於擁有充裕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奴隸,羅馬城的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如今世人熟知的凱旋門、鬥獸場等代表性建築,都建造於這一時期。同期,羅馬還鋪設了通向多個殖民城市的道路,用以保持聯絡的暢通並解決軍隊、物資的運輸問題,這些道路就是赫赫有名的羅馬大道。羅馬帝王也熱衷於在城中建造體現國家威嚴,同時也是為自己樹碑立傳的建築,比如羅馬帝國的開國元首屋大維就主持實施了一系列工程:元老院、政治講壇、會堂、紀念愷撒的「聖人朱裡亞」神廟,以及以他自己的名號命名的「奧古斯都廣場」。此外,羅馬城還營建了大量的公共設施,包括渡槽和引水渠、大橋、住宅,以及方便人們生活的公共浴室和廁所。屋大維曾說:「早年我所見的是磚頭的羅馬,而我留下的是大理石的羅馬。」在「羅馬和平」年代(前27—公元180),羅馬城日新月異,華麗輝煌。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陷入無主狀態,教皇逐漸成為事實上的統治者。這個時期的教堂建築佔據城市的中心位置,成為羅馬的地標;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宗教對人們思想的束縛有所弱化,教堂建築退居次要位置,羅馬城中逐漸形成蜘蛛網狀的道路系統。後來,在巴洛克時期,對理性秩序的崇拜促使羅馬街道又發生了一些變化:城中的主要街道被拓寬,其中有三條筆直的道路從不同方向通往城市北端的波波羅廣場,道路的軸線在廣場上相交,並在廣場中央立起方尖碑。這種對稱結構體現了嚴格的城建規劃和強烈的秩序感。
20世紀中期,羅馬城經歷了一次令人尷尬的「外科手術」——時任義大利首相的墨索裡尼(1922—1943年在任),揮舞「鐵鍬和鏟子」對這座城市進行了改造。他試圖恢復奧古斯都時期帝都羅馬的面貌,一方面下令發掘古羅馬的廢墟,另一方面又試圖抹掉羅馬從古代發展到現代的歷史進程的印跡,為此鏟掉了古羅馬廣場、角鬥場、圓形劇場遺址周邊大片的16、17世紀的建築。這種「改造」對羅馬城的古建築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毀。
20世紀末,羅馬政府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採取古羅馬城與新羅馬城分開建設的方法。在老城區中,不僅保持了古建築的歷史風貌,而且要求新增建築和設施的外觀貼近古羅馬時代的風格,連牆體顏色也須與老建築大體一致。如今的老羅馬城中,具有千年歷史的建築、遺蹟比比皆是,與現代化的羅馬新城交相輝映,更顯其深沉的底蘊和魅力。
從最初的無名小城發展至今,羅馬經歷了無數歲月風霜。可以說,正是2000多年來不同時期的歷史和文化在無數次的疊加和交融之後,方造就了今天獨一無二的羅馬。或許,他日有機會前往,漫步於這座「永恆之城」中,我們才能真正領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語之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