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上帝已死,超人來也

2020-12-12 半榻清涼

尼採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試圖衝破一切舊規則的束縛,成為打破一切的超人。然而,悲劇就在於,尼採和西方很多哲學家的宿命一樣,儘管他們很想改變存在的支離、呆滯,但對語言的依賴使得他們最後精疲力竭,甚至精神崩潰。

他們試圖用語言去把握存在,但語言本身就是支離破碎的,試圖用支離破碎的語言去改造它映射出來的沉淪,註定是不可能的。所以,當西方哲學家維特斯根坦意識到這個問題時,他選擇了閉嘴。

這種感覺就像西方神話中,諸神為了懲罰西西弗斯,讓他推一塊大石頭到陡峭的山頂,但是每次這塊石頭快要到達山頂時便又重新滾落下來。所以可憐的西西弗斯要不斷地、而且沒有任何希望地重複著這個毫無意義的動作、一次有一次的輪迴。

查拉圖斯特拉是一個隱士,但是本書一開始就寫他準備結束隱居生活,去山下塵世中指引人類,宣揚他的道。讀到這裡,喜歡國學文化的人就會聯想到中國的隱士文化

隱士一直是一個神秘的群體,一般印象中,他們都是追求無上大道之人,對世間財色名利沒什麼興趣。一般得道後還會下山傳播他領悟的大道。

陝西的終南山至今還保留著隱士文化的傳統,這種文化甚至吸引了很多老外去那裡尋仙訪道。因為在他們心中,這裡可能有傳說中的得道高人。

查拉圖斯特拉就是這樣的「得道高人」,他為了求道,甘於獨自隱居山林十年之久。十年後的某一天,他喃喃道:「太陽啊,你偉大無比,但如果沒有那些你照耀的人類,你又怎麼會幸福?」

於是查拉圖斯特拉覺得自己要學習太陽、照耀人類,但當他下山後、來到森林中時,遇到一位耄耋老者。在十年前,查拉圖斯特拉上山隱居時,這位老者就記住了他。

老者問查拉圖斯特拉下山要幹什麼?於是查拉圖斯特拉就說出了自己的傳道意圖,他說他深愛著人類。然後老者笑了,他對查拉圖斯特拉的決定很是不以為然。

他對查拉圖斯特拉說:「我逃到森林裡、寄居荒野,就是因為我曾經深愛著人類,但是現在我只愛仁慈的上帝,我再也不愛人類了,我認為人類是不完美的,愛人類會讓我失去生命。」

讀到這裡,我想起了老子。老子當年悟道之後,自覺大道不可思、不可議,無法向人類傳達,於是他選擇了放棄,騎著青牛一路西出函谷關。所幸當時的關令攔住了老子,這才有了今天的《道德經》。

可見東方西方,雖然思想有異,但在表象上常常極其相似。佛教中有「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查拉圖斯特拉遇到的老者也勸告他,不要試圖去走進人群、宣揚大道,走進人群比走進群獸更可怕。

這位老者還說,他寧願去教導山上的野獸,也不願意去教導、指引人類。他只想每天虔誠的讚美上帝。客觀講,其實老者說的沒錯,想讓一個人改變自己的觀念,基本上不可能,除非他遇到了各種坎坷,然後窮途末路迫使他發自內心的想改變。

查拉圖斯特拉沒有聽從老者的勸告,最終他還是決定走進人類,並且小聲念叨說:「真奇怪,這個老頭難道不知道上帝已死嗎?

尼採的名言之一就是這句「上帝已死」。說上帝已死,本質上其實是對舊的信仰教條和準則的決裂。因為上帝已死,所以人類才能覺醒,上帝是遙遠的救世主,而生命才是實實在在的,尼採把這種感覺比喻成大地。

其實上帝只是一個隱喻,我們生活中有各種「上帝之眼」,這些上帝之眼經常讓我們戰戰兢兢。這個不能說,那個不能做,這個大逆不道,那個是褻瀆神靈,等等,總之無數的禁忌與條條框框正在讓人類的思想逐漸僵化。

活著是要活在大地上,而不是活在教條和信仰中。於是尼採向大眾宣布,人類要超越自己、成為超人。人類要忠實於大地,而不是把信任交給那些妄談超脫塵世的人。尼採把這些人成為不折不扣的壞種。

尼採說人類要跟這些人決裂,過去最不可饒恕的罪惡是對上帝的褻瀆,而現在上帝已經死了,現在最不可饒恕的事情是對大地的褻瀆。

尼採說,人不是目的,人只是一座橋梁,通過這個橋梁,我們能夠完成從動物向超人的過渡。而這種過渡才是人生而為人的可愛之處。那麼什麼是大地呢?為什麼尼採一再提到大地?

其實,大地也是一種隱喻,他隱喻的是活潑真實的生命,而這種真實正是相對於匍匐在上帝腳下的生命。生命需要成為生命本身,而不是為了某個抽象玄妙的準則,生命只有成為生命本身,它才是廣大浩瀚的,才是實實在在的,而這種實在正是大地的感覺。

所以尼採說,他愛那些為大地而獻身的人們,他們從來都不曾走向星空,不曾固執地弄清楚犧牲與被犧牲的理由。那些否定他的人,每天謹小慎微地活著,在他們眼裡,懷疑也是一種罪惡、生病也是一種罪惡,他們會變得很笨。

於是抱著這樣的希望,尼採開始了他的傳道之旅......

相關焦點

  • 聽,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莊周以《莊子》寓言式的自說自話成為中國道家的開山祖;尼採以《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與自己的影子自問自答,由此抵達西方現代哲學、德語寫作美學、格言詩性文學的頂峰;兩者同樣具有無限開放性、包容性、預見性。兩位思想巨人的孤獨如此高貴!
  • 尼採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理察•施特勞斯根據尼採同名著作創作的交響詩集,前奏曲《日出》描繪的是:太陽升起來,人走進世界,或世界融入了人的內心。尼採舊瓶裝新酒,借用此古老宗教創始人的名字和文學形象來宣揚他的哲學思想,主要集中在超人概念和權力意志上,詩歌般的文體,巧用古代神話、宗教中的典故來比喻或嘲諷。
  • 名篇素材摘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尼採 轉發本文至朋友圈併集贊10個即可從助教處(wyyj219) 免費領取《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8k字含作文例題的完整內容
  • 尼採《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所謂勇敢,就是敢於超越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就寫作於這一時期,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絲毫看不到尼採對於人生的屈服和風刀霜劍的痕跡。我們讀杜甫的詩,會清晰看到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變成了垂垂老矣的老人(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 紀念尼採誕辰:《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前言》(節選)
    在今天,尼採的誕辰紀念日,我們再次懷念「超人」尼採。文研青年將為大家簡析尼採的主要哲學思想,並編輯尼採《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前言》(節選) ,以供賞讀。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哲學家、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
  • 戴暉:真理和靈魂的讚歌——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一、序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開卷即講述一種智慧在孤獨中成熟並壯大,它促使查拉圖斯特拉的心做出新的決定。查拉圖斯特拉的心起了變化,正如太陽在向大地贈送光時具備了世界的規定性,查拉圖斯特拉走出精神的孤獨,來到人世間,要奉送他的智慧的盈餘。
  •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他離開的時候,許多以他的門生自詡的人來給他送行,他們一直把他送到了城外的十字路口。查拉圖斯特拉說,我還是鍾愛獨行的日子,所以,現在,我要一個人走了。於是,送行的人跟他道別,臨別時,還送給他一根金色的拐杖,在拐杖的頂端雕刻著一輪太陽,太陽之上,有一條蛇盤繞一個太陽,知識之蛇纏繞著它。
  • 古典音樂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四
    歡迎關注 慕容清讀   Indulge in Voice上三周,我們介紹了理察·史特勞斯的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第1-7段,今天
  • 從《波西米亞狂想曲》,到《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而瑣羅亞斯德的另一個譯名,叫做查拉圖斯特拉。1885年,德國哲學家尼採,將自己的所有思想,匯集成了一部文筆綺麗,哲理深沉的散文式巨作,名字就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1896年,德國的著名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根據尼採的著作,譜寫了同名的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全曲共分9段,第一段「日出」的標題是作者理查·施特勞斯自己加上的。
  • 有人說如今的京東像查拉圖斯特拉,可誰知道2008年時她曾瀕臨絕境
    有人說如今的京東像查拉圖斯特拉,可誰知道2008年她曾瀕臨絕境 137年前,尼採創作了散文詩體哲學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否定舊價值體系的尼採,肯定了一種以生命和人的意志為準則的新價值體系。猶如序言中尼採宣告的一樣:上帝已死。 137年後,一場席捲全球的疫情,讓世人重新認識了一家企業,甚至有人說,看到了京東,就仿佛看到了查拉圖斯特拉。 疫情中的她,好似查拉圖斯特拉下山般金光閃閃。 然而,卻鮮有認知,2003年「非典」成功轉型的京東,短短五年後,就面臨「瀕臨死亡」的境地。
  • 「上帝」,真的已死?以「哲學」角度解讀《尼爾機械紀元》
    尼採,德國哲學家,自稱歐洲最徹底的虛無主義者,他在《快樂的科學》中,說到「上帝已死」,而這一句說話,也常常被世人所誤解。「上帝已死」並非是字面上的解讀,而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從字面解讀的話,一般人會以為上帝實際存在過,而後來他死了。
  • 西方思想「頭號危險人物」尼採,為什麼說上帝已死?
    不過尼採的思想本身確實就具有粉碎信念的力量,您可能聽說過他的「上帝已死」、「超人理論」,他這些理論究竟是要表達什麼呢?如果不了解尼採的性格,也確實難以解釋。我們就先來看看尼採的生平與性格。叛逆的尼採尼採的生平是叛逆的,他一生都在與世俗爭鬥。
  • 駱駝、獅子、兒童——尼採超人精神之三種變形
    尼採的「超人」說,歷來頗受非議。尼採正是把這種「超越當下人類文明進化水平的人」,稱之為「超人」。    尼採反覆陳說:        人類是必須被超越的。(4)        我所念念不忘的是超人而非人類。(5)尼採最不能容忍的,便是「上帝之前,人人平等」(6)。
  • 尼採為什麼說上帝死了?
    他看到宗教的信仰衰落,又看到對達爾文物種進化論的信仰正在蔓延,在這兩者結合當中,他看到人與動物的基本差別在泯滅,這讓他帶著非常複雜的心理來思考一個問題。「上帝已死!」「上帝之死」意味著,宗教信仰再也不能限制、壓迫人類思想,基督教的倫理肯定會被新的生命哲學所取代,上帝不再是人類行動的目標和法令。尼採認為,在這個時代尋找新的價值基礎,只有美學才有希望代替宗教成為新的價值基礎。尼採對此說道:「海洋,我們的海洋展開在我的面前,也許從來沒有如此展開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