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青青柳色濃,玉壺傾酒滿金鐘。走進河北省張北縣小二臺鎮德勝村,馬上被藍天白雲下,奼紫嫣紅的「花田草海」景象傾倒,一棟棟徽式風格的別墅仿佛建在花海之中。遊人如織,不時駐足用鏡頭記錄這美輪美奐的風景;鑼鼓喧天,村民們用歡快的舞蹈迎接遠方的客人。
村民們敲打起歡快的腰鼓 求是記者 周兵/攝
曾經的德勝村那可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十年九旱,遍地荒灘、自然條件惡劣。2013年底,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12戶、445人,貧困發生率達到了37.8%。
2017年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德勝村看望慰問貧困群眾,走進貧困戶徐海成、徐萬、徐學海家中,詳細詢問家裡的收入支出和扶貧措施落實情況,同幹部群眾一起算扶貧帳、謀脫貧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想要脫貧不光要有產業,還要調動群眾的積極性,讓大家主動參與到脫貧致富的工作中來,而這就需要當地基層幹部的帶動。總書記的囑託點出了阻礙德勝村發展的瓶頸。
德勝村舊貌換新顏 求是記者 周兵/攝
返鄉創業大有作為
「總書記親自為鄉親們致富奔小康出主意想辦法,讓我回鄉創業備受鼓舞,現在就想著通過自己的奮鬥,為家鄉貢獻一份力量。」徐海成的二女兒徐亞茹對記者說。她去年大學畢業後,原本計劃去大城市尋找就業機會,但因為村裡的支持和德勝村良好的發展前景,毅然選擇了回家鄉創業。
村裡規劃發展康養產業,配套中草藥種植,於是學中醫的徐亞茹有了種中草藥的想法。今年4月份回村以後,她在村裡先後試種了黃芪、紅花、桔梗等中草藥材,還協助相關企業在當地試建中醫理療館,豐富德勝村旅遊的配套項目,同樣選擇返鄉創業的還有村民徐學海的兒子徐根生。
康養產業園裡種植的中藥 求是記者 周兵/攝
德勝村通過積極打造和優化創業、就業環境,為人才搭建幹事創業的平臺,吸引更多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並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把群眾的積極性充分調動了起來。
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德勝村翻天覆地的變化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願意回到家鄉,回到德勝村,如今和徐亞茹、徐根生一樣主動回來的年輕人已經有七八個,他們心懷鄉愁和創業熱忱,立志在這片熱土上闖出一番事業。
「土莊子」的華麗蛻變
「這裡的環境太漂亮啦,我們要多住幾天。」 來自北京的遊客姚武彬對德勝村的美景讚不絕口。德勝村依託秀美宜居的環境,發展民宿旅遊,吸引了很多來自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遊客。
「我以前也沒發現我這麼愛笑,是記者來的多了,總讓我說幾句,我一張嘴就想笑,一笑就停不下來。」孫貴英一邊說,一邊招呼我們進屋。她是德勝村「老王微民宿」的老闆娘,也是全村第一戶同意拆遷,第一戶搬進新民居,第一戶裝修且第一個成功開辦鄉村民宿的。她的大女兒通過網絡將自家民宿出租,孫貴英負責接客和打掃,2019年7月底到 「十一」假期結束,僅僅3個多月,她家的「老王微民宿」就賺了2.5萬多元。
孫貴英在自家民俗內打掃衛生,迎接下一批客人的到來。求是記者 周兵/攝
德勝村引進億利集團投資開發建設民俗旅遊產業,以德勝民居、微型薯園區等重點項目和採摘園、花卉帶等生態基地等為依託,同步發展生態觀光、農業科技展示、農光互補和民宿參觀等為核心的鄉村旅遊產業,通過拆舊建新,實現了舊貌換新顏。2019年全村接待遊客5萬多人次,被京津冀遊客稱為京北最美民宿村。
德勝村的「得勝」之路,正是依靠發動廣大群眾,讓群眾主動參與到脫貧致富中來,進而徹底改變了這個壩上窮村的命運。
響噹噹的黨支部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黨支部只有更好發揮戰鬥堡壘作用,才能成為帶領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心骨,把鄉親們的事情辦好。
為做好全村的土地流轉工作,德勝村黨支部一班人率先垂範,黨支部書記葉潤兵第一個把自家的土地流轉出來,在全村黨員幹部的帶領下,群眾也積極響應,原先遲遲解決不了的老大難問題迎刃而解。葉潤兵感概地說:「過去我們這個村風氣不好,老百姓種點地,一年解決溫飽就知足了,集體想辦點什麼事都不好辦,辦不了,而且很不支持。現在腰包鼓了,思想有凝聚力了,村委想號召個什麼事心很齊,精氣神比過去大大提高。」
一位村民正在溫室大棚裡查看微型薯的生長情況 求是記者 周兵/攝
2017年開始,貧困戶徐海成開始種植馬鈴薯原種和微型薯,他不僅自己承包了6個大棚,還和朋友在鄰村建了22個大棚,當年的收益就很可觀。徐海成告訴記者說:「這就是總書記來我們家指明的致富路,這個金土豆一顆就賣3毛錢。」如今,當初的貧困戶早就成了富裕戶。
作為原種的微型薯,顆粒雖小,卻處於產業鏈前端,被稱為「金蛋蛋」。壩上地區氣候冷涼,原本是劣勢,而這種馬鈴薯偏偏在高寒地區才能育出良種,德勝村的自然環境就變成了優勢。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經過三年的努力,德勝村的馬鈴薯不僅註冊了商標,還獲取了國家綠色認證,真真正正把小土豆做成了大產業。
被稱為「金蛋蛋」的微型薯 求是記者 孫洋洋/攝
2017年6月,張家口億源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在德勝村建造的農光互補集中式電站併網發電。這是德勝村黨支部大力實施光伏扶貧產業的又一重大舉措,通過集中流轉荒草地、荒灘地2640畝,實現了變廢為寶。僅這一項目就可實現精準扶貧2000人,不僅讓德勝村的村民受益,還能帶動周邊幾個村的經濟發展。
一望無垠的光伏發電設備 求是記者 周兵/攝
德勝村黨支部一班人因地制宜探索精準脫貧的有效路子,立足實際,形成以馬鈴薯種薯種植、光伏發電、民宿旅遊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模式,實現了「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確保了「家家有脫貧門路、戶戶有脫貧產業」。
2019年,德勝村集體經濟收入已達133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7萬元,是2014年的3倍有餘;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2014年的2800元增長到了11696元。目前,德勝村不但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脫貧,還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
如今,德勝村的喜樂事每天都有,鄉親們的小康生活也如同夏日的繁花,絢麗多彩,如蜜似錦。
來源:求是網
採寫:周兵 孫洋洋
製作:張利英
審核: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