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5 09: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1月8日,記者隨中宣部組織的新聞戰線2020年「新春走基層」暨「脫貧攻堅一線見聞」主題採訪團,來到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小二臺鎮德勝村。一下汽車,村口一塊碩大的「我是幸福德勝人」迎賓牌映入眼帘,村民們用熱鬧喜慶的舞獅和鑼鼓表演歡迎大家。一路看下來,潔淨寬闊的馬路,漂亮整齊的樓房,滿臉笑容的村民,記者一點兒也看不出這裡有貧困村模樣。
儘管室外溫度低至零下18攝氏度,正在表演的村民們似乎並不冷。一位正在敲鼓的村民告訴記者,現在日子好過了,心裡是暖的。
記者隨工作人員走進德勝印象展覽館,這裡正在播放一則紀錄片。畫面中是習近平總書記三年前來村調研的場景,當時村裡的街道還是泥土路,村民住的是磚瓦房,取暖用的是土炕,雪化後村街道泥濘不堪。三年後的今天,張北縣廣大幹部群眾根據習總書記「一手抓產業培育,一手抓基礎設施條件改善」的指示精神,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統籌推進全村脫貧攻堅工作,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張北縣脫貧攻堅辦公室副主任龐建民告訴記者,德勝村共443戶、1176人,其中在村258戶、610人,五保3人,低保12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12戶、445人。當地政府通過異地新建、聯村共建和整治提升三種模式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通過產業扶貧為百姓脫貧致富提供不斷的動力。
踩著咯吱作響的積雪,記者來到德勝村德勝9區4號的一戶居民宅院。院外路邊停著一排小汽車,院內也鋪上了水泥地。透過玻璃窗,記者看到,搬遷脫貧後的王獻雨夫婦正坐在沙發上曬太陽。我們剛走到門口,74歲的王獻雨一邊給記者開門,一邊高興地說:「快進屋暖和暖和吧,村裡給分了房子,統一裝了地暖,住著可暖和了。」
記者走進房屋,看到有兩個臥室,廚房和洗手間設施都很齊全。記者問王獻雨:「搬到新房後感覺最大的變化是什麼?」老人回答:「不用挨凍到院子裡上廁所了,真是太幸福了!這解決了村民普遍存在的大難題。」
「我們現在所在的德勝新村是由原來的德勝村和馬鞍架村合併來的。」陪同採訪的該村會計王俊雲告訴記者。王俊雲今年60歲,在村裡還算「年輕」,因為全村村民平均年齡55歲。王俊雲說:「雖然年齡大,但村民的幹勁一點也沒減少。習總書記的關心和鼓勵,我們都記在心上。村民們現在是有多少本事幹多大事情,積極爭取擺脫貧困。」
王俊雲說:「沒有勞動能力的村民,有政府低保、社保和村集體產業分紅給兜底;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可以承包村裡的大棚種植;勞動能力弱的村民可以參加村內公益崗勞動,獲取一定報酬。在扶貧致富的路上,人人有活幹,人人不掉隊。」
據王俊雲介紹,村民有種植馬鈴薯、甜菜等經濟作物的經驗,當地政府就依託大農種業公司和河北農大試驗站,在徐家營、馬鞍架和德勝村建成規模達300畝的德勝馬鈴薯微型薯育種園區,新建每個佔地0.6畝的育種大棚280個。目前,每個大棚年純利潤約2萬元。
「光伏+農業+貧困戶」是當地一項重要扶貧模式。當地政府爭取各方投資共450萬元,為德勝村建成了一個100千瓦電站和一個400千瓦電站,年發電量75萬千瓦時。僅光伏收益一項就能讓未脫貧戶每戶每年增收3000元。
張北縣委書記郝富國告訴記者,當地政府通過拆除舊村莊,採取企業代建、政府補貼土地出讓金的辦法集中改造建設民居,共建成96套民居並分配到戶;同時,結合新建民宿,打造集休閒度假、生態觀光於一體的民俗旅遊示範村。
郝富國介紹,在張北縣鄉村1萬多名扶貧幹部和幫扶責任人合力攻堅下,在400多家定點幫扶和駐村幫扶單位傾力支持下,該縣6270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100個貧困村整村出列,貧困發生率降至0.57%,全縣高質量脫貧摘帽即將實現。
中國市場監管報記者 王照重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 | 精準扶貧暖人心 脫貧摘帽奔小康——看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德勝村脫貧致富路》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