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義談美國社會內部的六大矛盾

2020-12-27 柏文喜Kevin

美國社會內部的六大矛盾

(一)貧富分化和地位高低的矛盾

18世紀美國基本上是農業社會。由於土地多,人口少,任何人都可以去開墾新的屬於自己的土地。所以,當時,除南部的棉花種植地區以外,美國沒有地主,只有自由農民。這些農民大多以家庭為主,有自己的土地,享有比較平等的社會權利。

但是, 在後來的工業社會裡,出現了貧富分化。有的企業家,比如買賣股票的人成了大資本家,非常有錢。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技術的進步,現在美國的農業人口僅佔全國人口的2%。而產出的農產品除了供應美國人自己消費以外,還大量地出口。工業技術的迅猛發展也已使美國的工業人口佔全國職業人口的20%以下。

另外從事第三產業的人,他們的工資收入、生活水平差距較大,存在著明顯的不平等。一般地說, 在美國,黑人的生活水平要比白人低, 南美西班牙後裔的生活水平則不如從歐洲來的移民。但大多數美國人認為,這些不平等是由市場造成的,而不是政府有意製造的。

美國人的理想是應該給所有的人公平競爭的機會,而不是給所有的人平等的結果。當然,很多美國人,包括我個人在內認為: 政府應該想辦法減少這些不平等狀況,應該給黑人及其他貧民更多的機會,幫助他們提高教育水平和生活質量。

(二)對政府功能的不同看法

關於社會福利,在美國有人認為,政府功能應越小越好; 但也有人認為政府應起更大的作用,負更大的責任,政府應該保護那些貧困、機會少的人。

自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後,羅斯福總統提出國家應增加國民福利。所以直到現在,美國政府都很重視社會福利。但一些中高收入的有錢人和有地位的人認為,他們的個人所得稅很高,高達收入的50%, 所以他們不願意政府福利太多。

另外,也有人認為,福利太多不能刺激普通老百姓的工作積極性, 所以應該減少福利。但是收入低的貧民和支持他們的大多數知識分子, 則希望政府給予較多的福利,以改善他們的教育和生活質量。

在國家的經濟發展中,政府該起何種作用,我個人認為,作為一個發展較晚——即後期發展的國家或地區,像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大陸 等,其政府都在其經濟發展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然, 美國經濟發展的經驗則是不同的。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發展過程中,各國移民來到美國時, 政府很小,作用也非常小。美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是靠私營企業的自由競爭, 而不是靠政府的領導。

當然,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由於看到日本經濟的發展,當時美國也有人提出政府應對經濟發展起更大作用。我個人認為,日本在80年代後期,在質量管理、生產組織等很多方面確實超過了美國,但90年代日本的經濟基本上沒有發展,而美國經濟卻發展很快,所以現在美國人的結論是:

美國的私營企業有自由,可以根據市場情況調整而在競爭獲勝,只要企業的活動不違法,企業應該有相當多的自由,政府應少幹預企 業。不過,實際情況是,政府為了防止壟斷行為和保護消費者利益等做了不少規定,在經濟發展中起了不少作用。

很多美國人僅憑自己的發展經驗就認為其他國家的政府應少幹預經濟發展,這是片面的。

(三) 外交政策上應該堅持理想主義還是實用主義

19世紀以來,美國一直存在兩種觀點:一種是認為美國應適應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趨勢,用實用主義的方法來保護國家利益; 另一種觀點則是要堅持理想主義,支持和幫助全世界受壓迫的人民。這是從獨立戰爭以來,很多美國人所堅持的理想。

冷戰時期,主要矛盾很明顯,大多數美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反對蘇聯、反對共產主義,保護美國的利益。蘇聯解體後, 很多人又覺得,冷戰已結束,沒有了敵人,沒有明確的目標,不需要再過多地考慮如何保護美國的國家利益,而應該繼續追求理想主義。所以制定統一的對外政策就很難了。

(四) 全球化和美國產業工人利益的矛盾

在任何國家和地區,市場的開放與否,都會帶來不同的利害關係,因而產生不同的看法,美國也不例外。

在美國,很多與世界貿易有關的資本家、 企業家由於想與其他國家做生意,贊成經濟全球化、一體化。但也有人認為,如果美國進口過多其他國家的產品, 美國的勞動力無法與那些工資低的國家競爭,所以應限制進口,保護美國勞動者的利益。代表勞動者利益的組織比如說工會,就與一些商業組織,如美中商會有很多矛盾。他們雙方都想影響國會,也想利用媒體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在對待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問題上,美國工人的反對並非因為恨中國,而是為了保護他們的自身利益所致。

(五) 關於極端宗教組織與社會的問題

在美國,有些宗教組織的看法是極端的,狹隘的。比如他們在本國反對計劃生育,反對流產,所以他們也反對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政府關於宗教的政策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美國,有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佛教、伊斯蘭教等等。美國的政策是不允許一個宗教壓迫另一個宗教。但是其中有些人會有極端的思想,也對其他宗教信仰與無宗教信仰的人有偏見。

(六) 國會與白宮的矛盾

1789年建立美國政府的人,或者他們的祖先,是受壓迫而來到美國的 人。他們最怕一個政府變成一個獨裁政府。所以,他們採用三權分立的方式來建立政府,使法院、政府(白宮)和國會的權力相互制約。白宮和國會是否依憲法行事是由法院來判定的。即使是總統,如果他不依照憲法行事,法院也會對他進行處分。白宮可以領導政府的各個部門,但是要制訂一個新的法律,要有國會通過才能生效。

三權分立中最大的矛盾就是白宮與國會的矛盾。絕大多數的美國人對美國式民主的缺點都很清楚,比如國會議員的利益太分散,一個一貫的對外政策很難保持。尤其是冷戰以後,沒有了目標, 目的不明確,所以要統一政府與國會的意見就更難。這一點也很令美國的同盟國頭疼。

儘管有這些缺點,但是在美國人看來,沒有比民主選舉與法治相結合更好的制度了。

以上所談的是美國社會內部的一些主持矛盾,當然還存在其他許多問題,如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等等。總體而言,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人員構成來自世界各國,不難想像,其社會問題是何等複雜和多樣。

相關焦點

  • 傅高義,與中國結緣的一生
    傅高義說,當時哈佛大學已經有中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研究,但是在政治、社會、經濟、法律這些專業上,還沒有人做中國的研究。此時,研究過日本又有社會學背景的傅高義的出現,恰恰符合了費正清等人對未來中國研究者的需要。傅高義決定抓住這個機會。1961年,傅高義來到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費正清去世後,它被命名為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現在叫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開始學習中文,也學習中國歷史、社會和政治。
  • 傅高義:對中國所做的「好事」,美國應當給予肯定
    參考消息網12月21日報導當地時間12月20日,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我們特此編發這篇演講內容,謹以此紀念:美國總統川普導致美國與所有國家的關係惡化,這既使我們感到尷尬,也使美國失去了別國的信任。信任這種東西,一旦失去就難以恢復。然而,我們知道,美國必須恢復我們在二戰後發揮的傳統作用,與別國合作,並由更多專業人士發揮更多作用。令人極其遺憾的是,中美關係目前處在低點,這對兩國都是不利的。
  • 讀懂傅高義,你才能讀懂中國
    這樣的話如何理解美國社會?她對他的建議是在謀求教職之前,應該去海外,在另一種文化中生活一番。這是五十年代的美國,這名助理叫「埃茲拉」(Ezra Vogel),剛剛獲得哈佛社會學博士。正是弗洛倫斯這些話,啟發他的日本之行,一呆就是兩年。隨後他還去了中國,在美國和東亞之間穿梭,寫了不少關於這個地區的著作。
  • 傅高義去世,一代美國東亞研究者謝幕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1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對傅高義教授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他的家人表示誠摯慰問,「傅高義教授為促進中美溝通與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作出了不懈努力,我們將銘記他為推動中美關係發展所作的貢獻。」
  • 《鄧小平時代》作者、美國著名學者傅高義去世
    《朝日新聞》還透露了傅高義此前曾在醫院接受手術,因治療後情況不理想而突然逝世。1930年,傅高義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1958年獲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在1963至1964年成為哈佛的博士後,學習中文和歷史。
  • 「中國通」傅高義去世,曾說美國應公平對待中國
    北京時間12月21日,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發表推文稱,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宣布,前主任傅高義逝世,1973年至1995年,傅高義教授在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擔任主任,他是我們心中一位博學的學者,一個極好的朋友,我們將永遠懷念他。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推特截圖。
  • 哈佛90歲「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20天前曾告誡美國:要公平對待中國
    上世紀50年代後期,美國的一些大學開始重視培養中國問題的人才,都想擴大對中國的研究,紛紛招收和選拔年輕學者。1961年,31歲的傅高義被費正清選中,來到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學習中文、中國歷史、社會和政治。為他上中文課的是「漢語言學之父」趙元任的大女兒趙如蘭,「她在語音上要求很嚴格,所以我們這批學生比別人教出來的水平應該更高一點。」傅高義笑著回憶說。
  • 熱點丨哈佛90歲「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20天前曾告誡美國:要公平對待中國
    李昕曾2015年和2016年見到傅高義,當時對方正在籌備胡耀邦的採訪。李昕還透露,據哈佛大學那邊的消息,傅高義的去世是由於手術後併發症引起的。溫憲曾多次對傅高義進行過專訪,還曾拜訪過傅高義在美國的居所。在得
  • 東亞的審讀與傅高義的人生 | 哈佛「中國先生」傅高義逝世
    傅高義曾說,「儘管美國是冷戰的領導者,美國的中國觀察家們卻不屬於激憤的冷戰鬥士之列」。正因為此,他的東亞研究跳出冷戰思維,深入中日社會、文化的肌理,以第一手資料記錄下它們的社會變遷與現代轉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他個人成為溝通東亞和美國關係的橋梁。
  • 傅高義:寫完《鄧小平時代》10年後,我更覺得改開偉大
    傅高義後來在一本書的序言裡寫道:「在美國的很多大學裡,儘管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和文學家都在教授關於中國的課程,但卻都對1949年之後的中國大陸沒有多少了解。」 到了上世紀50年代後期,傅高義說,當時哈佛大學已經有中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研究,但是在政治、社會、經濟、法律這些專業上,還沒有人做中國的研究。
  • 傅高義去世 華盛頓的「中國老朋友」越來越少了嗎?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記者白雲怡王雯雯徐可越】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的一間醫院去世,享年90歲。傅高義是美國最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精通中文和日文。傅高義的逝世也引發中美兩國許多知識分子的擔憂和感嘆:美國理性、務實看待中國的政治圈和知識界人士是否越來越少?隨著美國更多少壯「鷹派」的崛起,中美關係又將何去何從?
  • 傅高義去世
    他對中國問題的觀察和寫作持續數十年,對中國的政情、輿情以及社會經濟狀況有深入的了解,被認為是美國唯一的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公開資料顯示,1930年7月11日,傅高義出生在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德拉瓦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50年畢業於俄亥俄州的威斯理安大學(Ohio Wesleyan University)。
  • 林泉忠:「中日通吃」——傅高義的冶學之道
    其一,避免意識形態的先入為主。先別論及傅高義是如何同時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正面接納,作為一位研究外國的學者,如何贏得研究對象社會的認可,本身就是一大挑戰。更何況研究現代新中國的傅高義是來自「美帝國主義陣營」,且非具有清晰的左派意識形態的學者。如此的背景,如何才能夠獲得中國菁英乃至社會大眾的接納,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去世 呼籲美國承認中國的貢獻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去世,呼籲美國承認中國的貢獻傅高義最後一次在中國公開露面是12月1日。1979年,傅高義在日本社會經濟騰飛的前一刻又出版《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傅高義認為日本的成功,並非來自傳統的國民性、古已有之的美德,而是來自日本獨特的組織能力、措施和精心計劃,這從日本社會模式的成功中就可管窺一二。《日本第一》出版後,迅速成為西方學界日本學中最暢銷也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定義了之後十年「向日本學習的風向」,新加坡政府甚至把它列為部長和高級官員的必讀書。
  • 憶與傅高義教授的一次專訪
    2018年4月,我有幸隨同事們一起,在哈佛大學採訪傅高義教授,作為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和澎湃新聞合作「40人看40年」項目的一部分,紀念中美建交40周年,展望大國關係的未來。傅高義在美國家中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到美國第二天就是對傅高義教授的專訪。與這位親歷中美關係重要節點、對中國政治洞見深刻的專家面對面聊上一個小時,對我和搭檔來說就像一場大考。
  • 與傅高義教授的一次珍貴會面
    《紅巖春秋》2021年第1期推出了傅高義系列稿件。以下為西南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博士生、美國丹佛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訪問學者劉婧雨撰寫的《與傅高義教授的一次珍貴會面》全文。2019年,我在美國中部城市丹佛訪學研究。7月,我的博士生導師周勇教授到訪美國,我有幸全程陪同。行程中的重要一站就是美國東部城市波士頓。
  • 傅高義:一個最終活成了「外交使節」的東亞研究權威
    撰稿 | 鍾昱贇 蘊醬子近三年,傅高義早年關於日本現代社會的社會學研究又被系統整理出版,他在中文世界的學者面貌清晰了幾分。另外,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和我們分享了他與傅高義的交往。12月1日,傅高義還在北京香山論壇的視頻研討會上談中美關係走勢。傅高義之子、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學教授史蒂芬·沃格爾(Steven Vogel)在Twitter上證實,傅高義在一周前仍完全健康,他是在接受外科手術後感染併發症而突然離世。
  • 「中國先生」傅高義:必須想辦法合作,不應該把中國當做敵人
    撰文 | 董鑫 高語陽12月21日,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在社交媒體發布消息,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消息表示:「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宣布前主任傅高義去世。按照傅高義的解釋,「義」在中文裡屬於很高的道德水準,也恰恰是他心中倫理的至高境界。在哈佛大學裡,傅高義被稱為「中國先生」,不僅是因為他會講一口流利的漢語,更由於他對中國的研究與諳熟。1961年,傅高義來到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開始學習中文、中國歷史、社會和政治。
  • 傅高義逝世,他是怎樣的「中國先生」?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侯佳欣 侯雅玲】「美國曾犯過很多錯誤,比如,我們中的很多人不願接受中國的崛起。但我和很多人都在努力,爭取更好地和中國打交道……」今年7月, 90歲高齡的傅高義在接受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採訪時仍在表達著對於中美關係的擔憂。作為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數十年來,傅高義筆下誕生過許多關於中國的著作。他也曾數次來到中國,對中國社會、文化等領域進行深入研究。
  • 傅高義去世,世界還能更多了解中國嗎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於20日在麻薩諸塞州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傅高義對中國問題的觀察和寫作持續數十年,對中國的政情、輿情以及社會經濟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同時,他的研究興趣也涵蓋現代日本和日本的工業化等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