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的農民裡冰,家在黑龍江省大慶市杜蒙縣。他用9個月時間,花了5萬元,在他家的院子裡造了一架飛機。為啥要造飛機呢?裡冰說:去年開始他接觸了網絡直播平臺,怎麼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自己呢?裡冰想,必須有熱點話題。當他在平臺上看到很多造車造船的人,他就想實現自己小時候飛天的夢想:造飛機。(6月12日《新晚報》)
農民造飛機的爆款新聞,已經不是頭回出爐了。
一個農民,不好好幹農活兒,砸鍋賣鐵在家造飛機,地也種不好、日子也過不好——既不是技術專家,也沒有創新意義,弄個摩託艇發動機推著機翼上天就「試飛成功」,吃瓜群眾都比他更清醒——「當時好多人跟著我後面跑,大家都擔心我飛不回來」。問題是,這樣的新聞,不帶任何價值引導、甚至略有溢美之詞地出現在公眾面前,會給大家造成多大誤會呢?
一二十歲天馬行空造飛機,你是追風少年;三五十歲還在孤膽英雄地造飛機,真是「追瘋青年」。有人總喜歡以夢想和情懷的毒雞湯來麻痺大眾,最愛鼓動農民做些不著邊際的事情。早在2006年,就有媒體報導稱:河南省項城市殘疾農民張國政正進行著一項大膽的舉動,3月31日,他造出了第一架飛機,並於4月3日進行了試飛。試飛雖然遭遇挫折,但並沒有影響到張國政的信心,第二架飛機又在緊張的組裝過程中,定於5月1日第二次試飛。「事實上,在全國有不少農民發明家和張國政一樣自造飛機,值得關注的是,他們不少人為了造飛機,經濟生活陷入困頓,更有人從小康滑向傾家蕩產」。頂著農民的身份,有人在家造飛機,有人鑽研機器人,有人衝刺潛水艇……農村天地,廣闊舞臺,他們是長大了的「科研小達人」,甚至有人理直氣壯尋求財政支持。很少有人問問,當下的生計都解決不好,粉身碎骨去尋找「詩與遠方」符合人性規律嗎?
我不反對農民有夢想,但,媒體輿論「捧殺」的行徑,很容易讓人家強身健體的小打小鬧,最後成了走火入魔的江湖功夫。回到農民造飛機的事實上來:第一,動輒數萬數十萬投入,嚴重影響了家庭生計,前腳剛造完飛機、後腳就要貧困補貼,這種任性的日子意義在哪裡?第二,國產大飛機已經振翅高飛了,C919首飛成功、AG600完成低速滑行試驗,在這樣的語境下,農民造飛機裡所謂的「科技」與「創新」的爆點在哪裡?如果清潔工去華強北組裝一臺手機,哪怕就算真能使用,鐵定也不會成為新聞;如果小白領改裝一臺越野車,哪怕就算性能優越,也入不了媒體的法眼——大飛機的視覺效應、農民身份的階層效應,讓不靠譜的「造飛機」反倒在詭異的美顏濾鏡下熠熠生輝。
農民偶爾寫寫詩或者搞搞科研,也許都是值得肯定的事。不過,如果劍走偏鋒又傷筋動骨,實在沒必要「掌聲如潮」。放過那些不務正業造飛機的農民吧,關心糧食和蔬菜、哪怕餵馬劈柴,也比譁眾取寵的鬧劇更叫人安心。
文/鄧海建
來源:紅網
作者:鄧海建
編輯:王俞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7/06/14/4664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