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窄框架效應:愛情裡如何引導伴侶做出改變?

2021-01-19 蜜糖情感顧問

狹窄框架效應是指由某種動因或原因所產生的一種特定的現象,是在有限環境下,一些因素和一些結果而構成的一種因果現象,多用於對一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描述。

可以用一句話說明,它就是當一個問題有2種或以上相似的邏輯意義時,我們可以選擇的決策應該有2種或以上。但有時因為我們只把全部注意力放到其中1種邏輯意義中,所以決策時會忽略全局的問題所在,狹窄框架效應就產生了。

舉個例子來說,有段時間男友閒賦在家,晝夜顛倒玩遊戲,頹廢得很哪。你非常擔心他就此不工作了,在家啃老度日。一有機會你就訓斥他:你看你現在成什麼樣子了?快找工作去!找份幫你買五險一金的工作!

我們來分解下這句話:第一句:「你看你現在成什麼樣子了?!」充分抒發你對他現狀的極度不滿,這是我們常說的「因」。第二句:「快找工作去!」動機很明顯了,是催促他去找工作。第三句:「找份幫你買五險一金的工作!」在你的眼裡,有五險一金的工作就是穩定的工作,沒有的都是騙人的。限定這樣的工作範圍是為了我好。

因此,這三句話的邏輯是這樣的:因為我太頹廢,所以你催促他找一份你覺得合理合適的工作,就是幫他買五險一金的工作。看!這份五險一金的工作就是你給他設定的狹窄框架。

所以在愛情裡,我們要學會利用狹窄框架效應,去幫助我們更好的引導伴侶的改變。

1、範圍限定

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和伴侶完成一件事的時候,比如,我想和我的男朋友一起去看電影,往往會說,親愛的,今晚我們去看電影好不好,那麼對方的回覆裡,就有50%的可能是被拒絕的,他的回覆就可能是,我今晚要加班,或者,我今天不想去等等,因為你把他的範圍限定在了可以去或者可以不去。

如果,你的範圍限定在可以今天去,或者下次去呢?比如,親愛的,最近新上映了一部電影,我們是今晚去,還是周六晚上去看呀?這個時候,他的選擇範圍就是,今晚去,還是周六去了,那麼同意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2、框架限定

「恆源祥,羊羊羊」、「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這兩個廣告,我想大家都很熟悉吧,是不是也會在過年買東西送禮的時候,不自覺的說出,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呢?

其實這就是在不斷的重複的作用下限定了我們對於某件事的認知,從而影響了我們的框架和認知,最後影響了我們的行為。

所以在你和伴侶的交往中,比如,你不斷的重複「要想我哦!」每一次溝通的結尾,或者每一次伴侶出去玩,出去應酬,都這樣說,那麼你其實在對方的心裡也限定了一個框架,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想起你,那麼他也會更愛你。

所以狹窄框架效應,你學會了嗎?那就趕快去應用吧!

相關焦點

  • 打破窄框架效應,就能輕鬆拿回愛情主動權
    關於愛情,文學家朱耀燮說:「在愛情方面,女人可能是很堅強的,也可能是很懦弱的,要麼是愛別人,要麼是接受別人的愛,一旦墜入情網後,就是有人命令她朝火裡鑽,她也會心甘情願服從的。」從兩性角度看,女人偏向於感性,男人偏向於理性,通常來說女性的愛就是飛蛾撲火,男性的愛情是錦上添花。
  • 框架效應是如何讓你做出錯誤決定的?
    框架效應是如何讓你做出錯誤決定的?《打勝仗的策略》作者:(加)布賴斯·霍夫曼譯者:張琪所謂框架效應,就是指人們對同一個問題,會陷入自己固有的理解,形成一種自動化的決策判斷。如果能做到多掌握一些框架,就更容易靈活使用,避免決策陷阱的出現,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 心理學:兩個人是不是靈魂伴侶,「同頻共振效應」會告訴你答案
    在感情中,很多人都期望遇見自己的靈魂伴侶,對於愛情的渴望,我們都渴求那個能夠產生共鳴,在精神上有所寄託的人。但很多人卻不知道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靈魂伴侶,在人海如潮的塵世中,我們不斷遇見又告別,想要尋找那個靈魂上的愛人,卻又不自知精神上的愛情伴侶是如何。
  • 《自卑與超越》:愛情與婚姻是平等的合作關係,而不只是靈魂伴侶
    然而,世界這樣大,就算用心尋找,渴求靈魂伴侶的青年們能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就算找到了,最後又能相守終生嗎?我們絲毫不懷疑靈魂伴侶的存在,正如徐志摩一樣,遠渡重洋後,找到了自己的靈魂伴侶——林徽因,遺憾的是,林徽因拒絕了他,最後他倆也沒能在一起,這是因為他們都生活在現實裡。
  • 你知道什麼叫框架效應嗎?快來打破生活中的這些框架吧
    今天七哥給大家介紹這本書名叫做框架效應。作者是首爾大學心理系教授崔仁哲,他原本是讀理科的,後來因為追隨興趣要改讀心理學系,畢業後前往美國深造。他筆下這本《框架效應》裡提到的創新觀點被奉為韓國的心理學聖經。書裡頭提到的「框架」,其實就是人們在生活中經常表現出來的思維慣性。
  • 感情裡該如何去定義一段關係的好與壞?
    在親密關係中,鏡像效應也可以成為模仿行為,它將直接反映我們在相處過程中的愛情狀態,不僅是關於我們的伴侶,更是對我們自己的重新審視,從而更好地界定你在這段關係中的狀態。如果你想判斷一段關係的質量,你實際上可以通過這種鏡像效應來做出判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像一面鏡子。兩個關係密切的人的態度也會影響他們的伴侶對這種關係的態度,它甚至決定了這段關係的發展方向,以及你能否走到最後。
  • 4-1 框架效應:認知是如何被塑造的 / 專欄《七步魔術心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框架」在電影《焦點》裡,主角尼基對利安的獲勝策略,充分運用了心理學的一個原理:框架效應。B 什麼是「框架效應」框架效應,是指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描述方式導致不同的判斷和結論,即人們的思考受制於預先給定的描述框架,在不同的框架下會得出不同的判斷和選擇,因此稱為「框架效應」。框架效應是一種「先入為主」式的認知偏差。
  • 深度|3招,打破「錨定效應」的局限,避免社交的《傲慢與偏見》
    那為什麼伊莉莎會對初次見面的達西產生如此嚴重的偏見呢,據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見面,45秒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而且這個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不管是好還是壞都是很難再去改變人們已經留在腦海裡的印象,它會在以後的判斷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在心理學中我們把這樣的現象稱之為「錨定效應」。
  • 《親密關係》中的「月暈效應」,是橫亙在你和伴侶之間隱蔽的雷點
    《親密關係》通過對夫妻關係的深度解讀,來告訴我們如何更好維護自己的親密關係,讓我們更深層的聯結喜悅與愛。本書中提到了一個重點詞彙——「月暈現象」。下面就來為大家詳細說說這個現象。克裡斯多福·孟把親密關係形容為是一種月暈現象,就是要告訴我們:每個人在初遇心動的人的那一刻,看似生命被打開了,我們跨入了一個更豐富多彩的世界,愛情的嫁衣也煥發著五顏六色的光芒,但實質上,情感問題裡的狂風,也正在向你徐徐襲來。二,為什麼月暈現象會給我們造成傷害?
  • 利用心理學「框架效應」增強學生內驅力
    班主任需要在以下四方面進行修行:一要修智慧,班主任工作不是拼蠻力,而是需要一定的智慧深入學生的心田,有處理事件的機智與膽識和引導孩子規劃學習生涯的能力。二要修氣度,要有包容心和平常心,包容他們的缺點,分享他們的喜悅!三要修能力,向理論學習、實踐學習,更向學生學習。研究學生、研究課堂,從「過去的我」中獲得新生。
  • 感情中,想讓兩個人相處更加融洽,就要掌握「鏡中我效應」
    有的人結婚以後,在柴米油鹽的生活中,發現伴侶有很多缺點,於是心理會產生落差,心生不滿,會對伴侶進行抱怨和指責,比如說「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你真沒用,不像個男人」等。但是抱怨是一種情緒宣洩,無法解決問題,還會讓對方心生反感,甚至傷到對方的自尊心,讓兩個人的關係惡化。
  • 宅家心理學:偏見與信念——認識框架效應和信念偏差
    就讓我們來一起看一看,影響我們判斷的思維方式——框架效應和信念偏差。獨立的理性思考及其重要02別人忽悠你的伎倆——框架效應在心理學中,我們將描述問題的方式叫做框架(framing)。而框架效應就是,用兩種不同的,但是在邏輯上完全等價的方法,來描述同一問題,結果得到的結果卻不盡相同。
  • 【心驛·第九十二站】框架效應:不同說法不同結果
    【心驛·第九十二站】框架效應:不同說法不同結果 2020-09-02 15: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抉擇不定的思考:布利丹毛驢效應
    點擊「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1布利丹毛驢效應有一個叫布利丹的大學教授養了一頭毛驢,他每天買一堆草料餵它。有一天,送草料的農民出於對布裡丹教授的敬仰,額外送了他一堆草料。結果,毛驢站在兩堆大小、距離完全相等的兩堆乾草之間,左看看右看看,不知該選哪一堆先吃才好。可憐的毛驢在猶豫中竟然被活活地餓死了。
  • 利用框架效應,進行更好的營銷說服
    套路有「框架」,決策需謹慎。我們如何利用框架效應,去進行更好的營銷說服呢?什麼是框架效應?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s),它由Tversky和Kahneman於1981年首次提出。這是一種認知偏差,指人們對一個客觀上相同問題的不同描述導致了不同的決策判斷。
  • J NEUROSCI:解碼社會框架效應的神經機制
    然而,迄今數以千計的實驗數據都表明框架效應在人類生活中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Tversky & Kahneman, 1981)。前人研究表明,非社會框架效應在大腦內導致(與情緒加工有關的)杏仁核過度興奮,以及(與分析性思維有關的)內側前額葉激活減弱(De Martino et al., 2006)。那麼,社會框架效應的大腦迴路是否會與此不同呢?
  • 如何挑選真正符合自己心意的伴侶?可不是只要自己喜歡就夠了
    很多人在面臨感情問題時,往往都是當局者迷,畢竟感情問題還不同於其他的那些生活中的問題,我們在那些生活問題裡還可以通過理性判斷和清醒的頭腦來進行分析和解決,但是陷入感情中的我們,一般都會被情緒緊緊包裹,大腦像是一團漿糊,所以,這時候,旁觀者的建議就來得格外重要了。
  • 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父母要引導
    而且在學校裡朋友也不多,班主任經常想辦法搞一些小組活動,以增加小趙的社交機會,但他卻總是當一個小透明,在小組裡不聲不響的。班主任擔心他有社交恐懼症,就特地和趙先生說了這件事情。聽到班主任的話後,趙先生也擔憂不已。回到家他和兒子小趙談話,問道:「兒子,你在學校為什麼不敢表現,為什麼不敢交朋友呀?」
  • 從這3個心理學效應開始!
    "愛情就是找麻煩,不能以省麻煩的思維去談戀愛。愛情就是你知道這個人充滿缺點,你也知道這個人對你的生活會造成很多的影響,但你就是想和他在一塊。"傅首爾的這句話可以說是道盡愛情的辛酸和本質。難道不是嗎?建立舒適感的方式很多,比如建立對話框架、積極聆聽、示弱等。但"誇"絕對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因為心理學研究表明,你對一個人的期望值越高,鼓勵得越多,他的表現就會越好,這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 《李銀河說愛情》:通過2步,你可以找到靈魂伴侶
    03婚戀專家李銀河,在她的《李銀河說愛情》這本書裡,就提到了如何尋找靈魂伴侶的方法。首先,李銀河把「靈魂伴侶」定義為靈魂契合度非常高的兩個人。這兩個人的交往,會超越世俗意義上的物質生活,上升到靈魂交流的精神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