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當過班主任,但是我這個人脾氣臭還不會說話,管理班級簡直就是城管的 「暴力執法」,說一不二,所以我帶的班級雖然成績好但孩子們對我卻是「敬而遠之」,真是一言難盡!我深刻的認識到自己多麼需要一場「修行」,需要「渡劫」!這也是我再次選擇當班主任的原因。
班主任需要在以下四方面進行修行:
一要修智慧,班主任工作不是拼蠻力,而是需要一定的智慧深入學生的心田,有處理事件的機智與膽識和引導孩子規劃學習生涯的能力。
二要修氣度,要有包容心和平常心,包容他們的缺點,分享他們的喜悅!
三要修能力,向理論學習、實踐學習,更向學生學習。研究學生、研究課堂,從「過去的我」中獲得新生。
四要修語言,改變自己的說話態度和方式,多肯定,少否定,少用令人討厭的諸如 「我不是強調了多少次?」、「這點小事你都幹不好」、「你必須給我……」這樣的用語。說話之前先保持微笑,提升自己的親和力。說話時採用和學生商量、建議等方式來表述。
關於語言的修行,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框架效應」:即由於語言的表達不一樣而產生不同結果的現象。
它有這樣一則故事:從前有個吝嗇鬼不小心掉進河裡,好心人趴在岸邊喊到"快把手給我,我把你拉上來!"但這吝嗇鬼就是不肯伸出自己的手。好心人開始很納悶,後來突然醒悟,就衝著快要下沉的吝嗇鬼大喊"我把手給你,你快抓住我!",這吝嗇鬼一下就抓住了這個好心人的手。
"框架效應"告訴我們:在人際溝通中,關鍵不在於說什麼,而在於怎麼說。下面我來和大家分享自己對「框架效應」的實際應用:
我們的思維會因不同的框架而做出不同的選擇。
月考前我告訴同學們儘快收拾東西準備布置考場,15分鐘過去了,依然有一個同學坐在座位上寫東西,一個同學慢慢騰騰的收拾著。此刻,我感覺內心的小火山馬上就要爆發了,要是擱在以前,我肯定是這樣的:「李#、席#,你倆給咱放快些!」學生也肯定是沮喪的、難過的甚至是怨恨的,我也把學生推到了我的對立面。現在我在內心告誡自己:「不是親生的,不是親生的……划不來生氣!」於是我換上一副笑臉:「李#、席#寶貝,你倆要是能快點收拾好,咱們班布置考場的速度就可以加快了,你倆也就可以早早的吃飯去了。」她倆聽完,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好離開了。不生氣,不和學生較真,換個說法,讓學生意識到問題所在,並主動地解決問題,何樂而不為?
為了訓練同學們的注意力,我規定晚自習所有的同學都要反著坐著自習,不許說話、不許回頭。剛開始,總有部分同學因為後面有聲響、要看黑板上的作業等等理由回過頭來。為了給他們一定的懲戒,我進行了各種懲罰:打手心一次、打掃衛生等,但依然有同學「經不住誘惑」,成為我班的「回頭客」,而且總是那幾個同學。
因此我轉變工作思路,把經常回頭的那幾個同學單獨叫出來,告訴他們以後只要一晚上保持不回頭,就可以在我這裡領取一份獎勵。此政策一出,晚自習幾乎就和「回頭率」說拜拜了。
順從學生意識,避免抵抗系統激活。我班周#從入學到期中考試前都沒有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在學校頻頻出問題:作業完不成、課文背不會、不遵守課堂紀律等,幾乎每一科老師都會批評他。他覺得很難受、很丟人,有一天在教室裡嚎啕大哭。我也意識到他已處於崩潰的邊緣,我再不採取措施他可能就會自暴自棄。
於是我和他家長溝通後採取了一定的措施,同時在教室裡我仔細觀察,當他犯錯誤時我把他叫出來單獨教育,但是當他有進步或者有做的好的一面時我毫不吝嗇的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他,並任命他為書法科代表以激勵他努力前行。
現在的周#雖然還會時不時的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在這個班級裡笑容多了、說話多了,表現的也更開朗了。本周他還主持了我班的主題班會,表現的非常自信!
當然了,任何教育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班主任的「耐心」。耐心幾乎是教育最有用的「武器」。除極少數部分特殊的孩子以外,大部分孩子的問題都可以用「耐心」去解決。「耐心」對於教師而言,就是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平靜和理性中想辦法解決問題,這不僅是修養,更是最高智慧。今後的班主任之路,仍然是我的修行之路。因為我始終相信:修己方能渡人!
(延安市實驗中學班主任 張麗君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