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心理學「框架效應」增強學生內驅力

2021-01-19 教育者的小情懷

我曾經當過班主任,但是我這個人脾氣臭還不會說話,管理班級簡直就是城管的 「暴力執法」,說一不二,所以我帶的班級雖然成績好但孩子們對我卻是「敬而遠之」,真是一言難盡!我深刻的認識到自己多麼需要一場「修行」,需要「渡劫」!這也是我再次選擇當班主任的原因。

班主任需要在以下四方面進行修行:

一要修智慧,班主任工作不是拼蠻力,而是需要一定的智慧深入學生的心田,有處理事件的機智與膽識和引導孩子規劃學習生涯的能力。

二要修氣度,要有包容心和平常心,包容他們的缺點,分享他們的喜悅!

三要修能力,向理論學習、實踐學習,更向學生學習。研究學生、研究課堂,從「過去的我」中獲得新生。

四要修語言,改變自己的說話態度和方式,多肯定,少否定,少用令人討厭的諸如 「我不是強調了多少次?」、「這點小事你都幹不好」、「你必須給我……」這樣的用語。說話之前先保持微笑,提升自己的親和力。說話時採用和學生商量、建議等方式來表述。

關於語言的修行,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框架效應」:即由於語言的表達不一樣而產生不同結果的現象。

它有這樣一則故事:從前有個吝嗇鬼不小心掉進河裡,好心人趴在岸邊喊到"快把手給我,我把你拉上來!"但這吝嗇鬼就是不肯伸出自己的手。好心人開始很納悶,後來突然醒悟,就衝著快要下沉的吝嗇鬼大喊"我把手給你,你快抓住我!",這吝嗇鬼一下就抓住了這個好心人的手。

"框架效應"告訴我們:在人際溝通中,關鍵不在於說什麼,而在於怎麼說。下面我來和大家分享自己對「框架效應」的實際應用:

我們的思維會因不同的框架而做出不同的選擇。

月考前我告訴同學們儘快收拾東西準備布置考場,15分鐘過去了,依然有一個同學坐在座位上寫東西,一個同學慢慢騰騰的收拾著。此刻,我感覺內心的小火山馬上就要爆發了,要是擱在以前,我肯定是這樣的:「李#、席#,你倆給咱放快些!」學生也肯定是沮喪的、難過的甚至是怨恨的,我也把學生推到了我的對立面。現在我在內心告誡自己:「不是親生的,不是親生的……划不來生氣!」於是我換上一副笑臉:「李#、席#寶貝,你倆要是能快點收拾好,咱們班布置考場的速度就可以加快了,你倆也就可以早早的吃飯去了。」她倆聽完,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好離開了。不生氣,不和學生較真,換個說法,讓學生意識到問題所在,並主動地解決問題,何樂而不為?

為了訓練同學們的注意力,我規定晚自習所有的同學都要反著坐著自習,不許說話、不許回頭。剛開始,總有部分同學因為後面有聲響、要看黑板上的作業等等理由回過頭來。為了給他們一定的懲戒,我進行了各種懲罰:打手心一次、打掃衛生等,但依然有同學「經不住誘惑」,成為我班的「回頭客」,而且總是那幾個同學。

因此我轉變工作思路,把經常回頭的那幾個同學單獨叫出來,告訴他們以後只要一晚上保持不回頭,就可以在我這裡領取一份獎勵。此政策一出,晚自習幾乎就和「回頭率」說拜拜了。

順從學生意識,避免抵抗系統激活。我班周#從入學到期中考試前都沒有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在學校頻頻出問題:作業完不成、課文背不會、不遵守課堂紀律等,幾乎每一科老師都會批評他。他覺得很難受、很丟人,有一天在教室裡嚎啕大哭。我也意識到他已處於崩潰的邊緣,我再不採取措施他可能就會自暴自棄。

於是我和他家長溝通後採取了一定的措施,同時在教室裡我仔細觀察,當他犯錯誤時我把他叫出來單獨教育,但是當他有進步或者有做的好的一面時我毫不吝嗇的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他,並任命他為書法科代表以激勵他努力前行。

現在的周#雖然還會時不時的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在這個班級裡笑容多了、說話多了,表現的也更開朗了。本周他還主持了我班的主題班會,表現的非常自信!

當然了,任何教育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班主任的「耐心」。耐心幾乎是教育最有用的「武器」。除極少數部分特殊的孩子以外,大部分孩子的問題都可以用「耐心」去解決。「耐心」對於教師而言,就是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平靜和理性中想辦法解決問題,這不僅是修養,更是最高智慧。今後的班主任之路,仍然是我的修行之路。因為我始終相信:修己方能渡人!

(延安市實驗中學班主任 張麗君 原創)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小乾貨:框架效應,讓別人都喜歡你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實用心理學小乾貨-框架效應,喜歡我可以關注我,每天給大家帶來一些心理知識和成長故事,從內心突破自己,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這就是營銷當中對「框架效應」的很好使用。2、定義這個「框架效應」是指客觀上同一事物,通過不同的描述,產生不一樣的心理反應,甚至影響人們判斷,決策的效應。
  • 班主任可以利用「反饋效應」提高學生自律性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其實是「反饋效應」在起作用,因為打麻將一圈下來,立刻就能知道誰輸誰贏,打遊戲一局下來也能體會到勝利的喜悅和失敗的沮喪。實踐證明,人們對越快知道結果的事情越感興趣。先給大家普及一下「反饋效應」的概念。反饋,原來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輸出電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輸入電路中以增強或減弱輸入訊號的效應。
  • 精華學校廖中揚:網課難支撐學生成績,要培養其內驅力和學習力
    在面試中,我們考核老師的認知能力、教學經驗,以及教育心理學等方面的考察。考核既有結構化面試內容,也有我們獨創的一套流程,比如初試環節設計專門針對老師特點的考核系統;複試環節主要考察老師在主觀題上的經驗;終試環節更加嚴格。我們雖然已有上千人的員工規模,其中包括四五百位專職教師,但不管是哪一個學科、哪一個學段老師,最後的終試都是由我自己來逐一把關。
  • 宅家心理學:偏見與信念——認識框架效應和信念偏差
    歡迎來到【宅家心理學】這是宅家心理學的第22篇文章。本文2217字,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就讓我們來一起看一看,影響我們判斷的思維方式——框架效應和信念偏差。獨立的理性思考及其重要02別人忽悠你的伎倆——框架效應
  • 利用框架效應,進行更好的營銷說服
    套路有「框架」,決策需謹慎。我們如何利用框架效應,去進行更好的營銷說服呢?什麼是框架效應?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s),它由Tversky和Kahneman於1981年首次提出。這是一種認知偏差,指人們對一個客觀上相同問題的不同描述導致了不同的決策判斷。
  • 爸爸》:孩子的成功需要的是「內驅力」,而非外力
    一個人要成功,靠的是兩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是外在力量,另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內驅力外因很重要,但是自身的內驅力更重要。就像吉塔,最後能夠成為優秀的摔跤選手,如願獲得奧運冠軍,除了父親馬哈維亞對自己的訓練和鞭策,還有一部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吉塔自身的內驅力,心中強烈地想要成功,才讓吉塔與成功的距離逐漸拉近。為什麼說內驅力比外力更為重要?
  • 班主任可以利用「模仿效應」提高學生自律性,減輕自己管理負擔
    比如性格幽默的班主任所帶的班級裡就會有許多「諧星」,性格嚴肅的班主任所帶的學生大多不愛高談闊論,而性格活潑的班主任身邊則經常會圍繞著一群嘰嘰喳喳,愛說愛鬧的學生。是的,青春期的學生還沒有完全實現自我意識,創造力也很弱,模仿別人是他們獲取經驗的重要途徑。
  • 巧用「霍桑效應」,提高積極性
    這是因為驅動力有兩種類型「內驅動力和外驅動力,下面這幅圖,就能很形象地展示出內驅力和外驅力的來源和二者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那些依靠內驅力的孩子,就是家長不用管也能學好的孩子,而那些靠外驅力學習的孩子,在假期裡可能就會產生分化,有的學生一點不想學習,家長怎麼說也沒有用,而有的學生則在家長的管理下學習,有可能因此變成非常自覺的孩子。那麼,什麼是內驅力和外驅力呢?
  • 50個教育心理學常考名詞解釋匯總!
    教育心理學是教資考試中重要的考察部分,教育心理學的知識你都記熟了嗎?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教育心理學名詞解釋匯總,快來查缺補漏,看看你都記住了沒! 1.
  • 5歲男孩識字3000:3個方法激活識字內驅力,你的孩子也能行
    其實,識字量驚人的孩子也不是什麼「高智商」、「神童」,只是他們的父母把握住了孩子的識字內驅力,讓孩子對文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麼越學越多也是自然的事情。1、什麼是「識字內驅力」我國幼兒教育學研究的開創者陳鶴琴先生曾提出「能夠識字是兒童所迫切要求的」。發展心理學也告訴我們:在語言學習中,孩子始終是個主動者,只要有個合適的環境,就能自然開花結果。
  • 如何運用心理學育兒?三步,激發潛能,讓孩子內心幸福,成績優秀
    如果能掌握好、並利用好心理效應的話,在育兒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不同的心理效應,可以有效地幫助父母達到教育好孩子的效果。這是由於懂心理學的父母,一方面明白培養孩子健康心理、優良品格和行為習慣,遠比考試成績重要得多。
  • 教師招聘心理學常考人物匯總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心理學的人物觀點匹配題是常考題型,此知識點主要在客觀題中考查,本文將對相關部分人物進行總結分析,希望對各位考生有幫助。A奧蘇貝爾: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學習的分類(機械/意義;接受/發現)有意義學習的分類(符號/概念/命題)成就動機的分類(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同化說(遺忘理論)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艾裡斯:理性情緒輔導艾森克:人格整合理論艾森克人格問卷(EPQ)
  • 2014考研統考專業課心理學真題
    近年來,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結合產生的新學科是  A 認知科學 B 神經心理學 C 認知神經科學 D 心理生理學  2. 構造主義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  A 外顯行為 B 意識流 C 直接經驗 D 潛意思  3. 被稱為"生命中樞"的腦組織是  A 小腦 B 中腦 C 底腦 D 延腦  4.
  • 學習缺乏動力,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父母要牢記5大原則
    解決問題要從根源開始,首先要提升孩子的內驅力,幫助孩子提升對學習的主動性。而內驅力,其實就有點像是常說的興趣,一件事情有了興趣的驅使才會更加原因往裡深入。
  • 教招備考-解析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非常有趣,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也是我們教師類考試的考點之一。下面老師就為大家梳理並解析一些咱們考試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一、理論解析(一)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人與人交往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尤為重要。我們在面試時會精心打扮自己,以給對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這就符合首因效應的原理。
  • (轉變認知)一些有意思的心理學效應
    你知道這些心理學效應嗎?1.首因印象首因效應也稱第一印象,由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指的是與陌生人第一次接觸或交往後的所得印象,先入為主的判斷會影響今後是否深入交往。如果對方在初次見面時給自己留下良好的印象,如和藹可親,大方幽默等,好感直線上升,人們就更願意和他接觸。相反,初次見面給自己留下冷漠、小氣、邋遢等,人們大都不會與之交往。
  • 身邊的心理學:避免慣性心理效應的不良影響
    慣性心理效應是依據本人多年對心理學研究,特別是對銀行信貸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心中存在一種慣性效應心理規律。慣性心理效應,通俗地說,就是人們某些仇恨、想法,不會輕易改變的效果。比如,張三對李四因過去某事產生了仇恨的心理,如果李四不予示好或張三的自我包容,張三不會改變對李四的仇恨;這就像牛頓的慣性定律(牛頓第一定律)指出的: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人們的某種心理狀態如同現實中的物體一樣,具有慣性特性,人們的這種心理特性或心理規律,我們稱之為慣性心理效應。
  •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班主任善用「南風效應」批評學生效果最顯著
    批評教育是挫折教育的一部分,如果運用得好,可以成為學生改正錯誤的契機,鍛鍊學生的抗挫能力。如果批評的手段不恰當,則會傷害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從而故意和班主任搞對立。那麼,如何批評學生才能讓他們心服口服呢?
  • 十大心理學效應,拉開你與同齡人的差距
    人類社會的很多奇妙現象與行為均可歸結為人的心理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都可以通過心理學進行解釋。 今天為大家介紹 10 個心理學效應,讓你在生活中更「得心應手」!
  • 爸爸》:孩子的成功不僅是外因,更重要的是「內驅力」
    在這部電影中,在吉塔的成功上,我們看到了兩種使得吉塔走向成功的力量,一種是外在的力量,即馬哈維亞對吉塔的鞭撻與鼓勵,另一種則是吉塔本身有著想要成為冠軍,想要為女性群體贏得榮耀的內驅力。一個人要獲得成功,外在的力量很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還是要靠孩子本身的內驅力,那才是能夠源源不斷地促進孩子向前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