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武康王廟:波斯人為大唐徵戰被冊封為王
在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城東街,有一座不可移動文物古建築——武康王廟,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康王廟是當地人為祭祀中唐名將、隴右節度使李元諒而建,李元諒是唐代安息(今伊朗)人,他為大唐效力,多次參加平叛,屢建功績,最後被大唐封為武康郡王。崇信縣城肇始於他,千餘年來一直受到當地人的祭祀,他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
武康王廟全貌
一座古建,集唐宋元明清風格
武康王廟,又名李元諒寢宮,始建於唐代。武康王廟的神奇之處在於,自唐以來,歷代都對其進行過修繕,匯集了唐宋元明清等各代建築藝術元素。
據《崇信縣誌》記載,武康王廟建於唐貞元十年至十三年(公元794—797年)間。
宋哲宗紹聖四年,崇信知縣王需修繕了廟貌。明太祖洪武三年,縣民李鬥等人將武康王廟遷建到城內。明英宗天順七年,崇信知縣吉泰將原廟址內四根宋、元時期鐫刻的石柱移入廟內,並建亭於殿前。明神宗萬曆三十三年,崇信知縣邊國柱以塑像主次不當,又未能變更,將大殿改為寢宮,另建正殿於前。明思宗崇禎六年,遭受兵燹,殿亭俱毀,僅剩寢宮。清德宗光緒二十五年,崇信知縣陳兆康修繕大殿,並重修獻殿。1941年,民國政府對武康王廟進行修繕,利用殿宇儲糧。1949年,新中國成立,武康王廟劃撥縣糧食部門使用。2001年,武康王廟作為明、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這座古建築經歷千餘年歷史風雨,現存的武康王廟只剩一座寢宮和拜殿。寢宮坐北向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六椽單簷歇山頂。土木結構,廳堂式建築。大木構架屬元代,梁、檁交接處用蜀柱帶鬥拱,設計做工精妙。
拜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磚木結構,四檁卷棚頂,兩山做成攢尖式樣。柱頭施三踩單昂頭栱,昂頭雕成象鼻、虎頭、鳳頭,外拽瓜栱透雕行龍或卷草紋。
值得一提的是,武康王廟是甘肅保存的為數不多的有元代特點的木構建築之一,其鋪作形制、材分制度基本合乎宋《營造法式》的規定,但又融合了明代手法和甘肅地方工藝,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武康王廟被歷代修繕,顯示了當地人對武康王李元諒的崇敬之情,事實上,當地人也將他視為崇信城的守護者,俗稱武康王廟為「城隍廟」。
武康王李元諒塑像
武康王廟拜殿
崇信李元諒墓
出身傳奇,戰功赫赫被封為王
武康王李元諒,出身和常人不一樣,為什麼呢?首先他不是中土人士,他的祖上是安息人,本家姓安,號稱王室貴族。
安息是漢代對今天伊朗地區的稱謂,又名阿薩息斯王朝或安息帝國。唐代伊朗叫波斯,是薩珊王朝時期,唐代兩國關係密切,波斯使節、商人到中國來的很多,長安、洛陽、揚州、洪洲、泉州、廣州等城市都有他們的足跡。
李元諒先祖,正是從波斯來華的商人,估計做的是販賣絲綢、三彩馬一類的生意,他家先是搬到了涼州一帶,生意做大了,家族也融入了華夏,成了涼州的名門望族,所以李元諒是個妥妥的「外二代」。李元諒小時候是在長安城長大的,在唐朝,商人、「外二代」出身的人並不吃香,於是,他被唐朝著名的宦官駱奉先收養,當時他叫做駱元光。
駱奉先是個牛人,唐肅宗時期,跟隨廣平王李俶作戰,屢立功勳,遷右驍衛大將軍,是皇帝特別喜愛的一位領軍宦官,權焰熾然。駱奉先收養義子是當時權貴為應對亂世和王朝兵役的一種養士手段。李元諒在這樣奇特的環境下成長,早年就從軍,勇敢多謀,後累官至鎮國軍副使,駐防潼關。
李元諒在大唐立下過三件蓋世功勳。
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原涇原節度使朱泚叛亂,佔領長安,自稱為帝,並派大將何望之輕騎攻佔華州。李元諒聞訊,立即率部從潼關西進,趕走何望之,將華州收復,並迅速整修城池備戰,還在幾日之內,招募士卒萬餘人。朱泚數次遣兵來犯,皆被擊退。李元諒因此升任華州刺史兼鎮國軍節度使。
興元元年(公元784年),李元諒參加收復長安的戰鬥,因身先士卒,奮勇力戰,數敗朱泚叛軍,被授任檢校尚書右僕射。貞元元年(公元785年),李元諒參加了討平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的戰鬥,後李懷光無法控制局勢自縊身亡,叛亂平息。李元諒為唐朝皇室平定叛亂,立下赫赫戰功。
貞元三年(公元787年),吐蕃請求與唐朝結盟,朝廷命令李元諒帶兵跟隨名將渾瑊到平涼城西會盟。會盟之日,吐蕃伏兵突然襲擊,捕殺唐會盟官,渾瑊單騎逃遁。幸李元諒有備,救渾瑊出險。唐德宗為此勳勞,賜他李姓,改名元諒,被封為武康郡王。
築崇信城,享受千年香火祭祀
中晚唐時期,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國力大衰,吐蕃屢次入侵,甚至佔領了帝都長安。
貞元四年(公元788年),李元諒兼任隴右節度使,離華州移鎮良原(今崇信縣東南)。不久,又拓展防區崇信、百裡、良原,鞏固唐朝的西域通路。
貞元五年(公元789年),李元諒拓展防區,收復失地,築崇信城,置崇信軍防禦,地址設在錦屏山。錦屏山三面環溝,又有汭河作為天然屏障,易守難攻,是理想的城址。
「崇信」一名,取「推崇誠信、保境為信」之意,這是崇信地名見於史書的最早記載。崇信作為邊防要地,駐兵眾多。為了保證部隊的食用和繁榮邊疆地區的社會經濟,減輕老百姓的負擔,李元諒採取了駐軍屯田的辦法,他帶領軍士們利用空閒時間興修水利、開闢荒原,把崇信城周圍幾十裡荒蕪的土地全變成了肥沃的良田,不僅解決了大量駐軍的口糧,加強了邊防,而且也恢復和發展了凋敝的邊境地區的農業,邊境從此得以安寧。吐蕃兵將畏懼李元諒的神威,長期不敢侵犯。涇原、隴右邊境遂太平無事。
李元諒在鎮守崇信、良原期間,抗擊吐蕃,平息戰禍,把人民從戰亂兵燹中解救了出來。特別是他重視發展水利和農業,使當地人民過上了安居樂業、殷實富足的日子。
崇信縣城南半山坡處,有一俗稱「圈馬城」的地方,傳說是他修築馬廄、繁殖馬匹的所在。縣城西北角還有一口「康王井」,傳說當時城內井水苦澀,李元諒親自到城外勘察,挖掘了這口水井。井壁全用石頭箍砌,城外居民一直飲用至今。
貞元九年(公元793年)十一月,李元諒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崇信,葬在今崇信縣城北梁坡半山上,享年62歲。唐德宗聞訊後悲痛萬分,停止朝政三日,賜贈司空,諡號莊威。崇信人民以「開拓疆域,修築鎮城,德被民生,感恩王功」,為他建祠塑像,春秋祭祀。這就是崇信武康王廟的由來。
一千多年過去了,武康王廟經歷了歷史的風風雨雨,不斷地進行修繕,香火不絕,這是人們對李元諒這位護國佑民的名將最為質樸的認可和紀念。
撰文/黃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