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理性決策者——ADHD群體如何應對衝動問題!

2020-12-18 adhd互助聯盟

今天你ADHD了嗎?

很多的ADHDer因為衝動問題給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等領域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這篇文章本人從衝動決策角度出發,結合一些心理學研究,給大家推薦五個減少衝動決策的方法。

PS:這篇文章比較長,心急的同學可以根據標題直接跳到第三部分:方法論。

正文

之前有一個ADHD朋友說要跟我談談衝動這個話題,我立馬就衝動了起來。

你讓ADHD談衝動,就像要求蕭邦彈《夜曲》一樣,「彈」就完事了。

談衝動之前,先來跟大家介紹一個新聞事件。

2011年11月20日,一個肥頭大耳的胖子在北京西門子總部前手舉鐵錘,朝3臺西門子冰箱砸去,不一會兒,冰箱就成了一地碎片。。。。。

(圖源:xs.freep.cn)

這個大胖子叫羅永浩,和各位一樣,他是一個ADHDer。

就衝羅老師砸冰箱這件事情,我封羅老師為衝動界的扛把子大概沒有ADHD會反對吧!

什麼?你不服?

那麼你在網絡上搜索一年羅老師當年是怎麼爆「打」打假鬥士方舟子和awsome哥王自如的。

好的,不說羅老師了,我怕他待會拿個錘子從屏幕跳出來捶我。

(www.ebrun.com)

繼續回到我們的主題,談起ADHD的衝動,大概有不經思考做出行動、延遲滿足能力低、感覺尋求行為(找刺激、愛冒險)三個特徵。

衝動常常給ADHD群體進行基本社會適應有非常惡劣的影響。

例如:說話衝動,出口傷人,影響人際關係;衝動消費引起經濟拮据;從事風險行為(例如:飆車)危及生命;衝動還和拖延高度相關,影響工作、學習「績效」等等。

所以,大家應該為自己的衝動問題困擾很久了,今天我是來給大家推薦解決方案的。

在給出具體解決方案之前,我想問一下大家,當我們在談衝動的時候,我們在談什麼?

濤哥帶你們來看看心理學是怎麼談的。

01 衝動行為和衝動決策

心理學從行為和認知的角度, 將衝動性劃分為衝動行為(motor impulsivity)和衝動決策(choice impulsivity)。

衝動行為是指由行為控制能力的減弱而不能正常地抑制自己的行為。

衝動決策是指延遲滿足能力低下,與延遲大獎賞相比,偏愛即刻小獎賞。

譬如:拿老羅舉個例子,不考慮他砸冰箱是否處於正義,砸西門子冰箱就是個比較典型的衝動行為;衝動決策則表現老羅創業生涯的方方面面,不做好準備就頻繁「跳槽」;剛到一個新領域一年就想把這個領域待了十年的人打敗,做事急功近利,不能延遲滿足等等。

老羅不是個例,在臨床上, 90%的 ADHD 患者表現出了衝動行為和衝動決策兩種衝動症狀,(Winstanley, 2006)。

大家想不想繼續了解下,衝動的人為什麼衝動?

有的人可能會說,因他做事不喜歡思考,說話不經大腦,所以他衝動?

為什麼他做事不喜歡思考、說話不經過大腦呢?

因為他衝動。

得了,得了,不知道的還以為你是無限循環小數呢!

為了避免循環論證以及一些無意義的瞎扯淡,我從腦科學的角度談談我們人或者說ADHD衝動的可能原因吧!

02 衝動的可能的原因(腦科學角度)

原因有很多,我總結了三個解釋ADHD衝動比較經典的原因。

1. 大腦多巴胺(DA)水平會影響到我們的衝動性。

對動物實驗研究發現,多巴胺水平的高低對衝動決策和衝動行為的影響不盡相同。

當DA水平降低時, 衝動行為和衝動決策的水平均提高(Denk et al., 2005)。

然而, 當 DA水平提高時, 可降低衝動選擇的水平卻提高衝動行為的水平。

而我們ADHD群體多巴胺系統存在障礙,多巴胺分泌異常,所以會影響到我們的衝動性。

當然,這個是對動物實驗的研究,是否將結論推廣到人身上還存在爭議。

2. β、d神經系統異常

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顯示, 不同的神經系統參與人們的不同決策過程。

一種是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又稱為β系統, 涉及到的腦區有腹側紋狀體、內側眶額皮層、內側前額葉皮層、後扣帶回皮層和左側海馬後回;負責立即相關的決策, 即衝動性的決策;

另一種是額- 頂葉系統(fronto-parietal system), 又稱為d系統, 負責未來決策, 即非衝動型決策。

當 β系統激活程度更高時, 人們更傾向於選擇早些時間但小金額的收益; 而當d系統激活程度更高時, 人們傾向於選擇未來延遲的大收益(McClure, , 2004)。

而ADHD群體兩個神經系統涉及到到的腦區存在異常,例如:額頂葉功能連接不足,導致衝動性決策。

PS:這個理論2004年發表在了《science》雜誌上

3. 「熱」執行功能(EF)異常。

熱 EF 已被證明能激活控制情緒及大腦「獎賞系統」的相關腦區( 如眶額皮層、腹側紋狀體和邊緣系統) EF 可能構成ADHD 障礙的另一個解釋系統((Zelazo, 2002; Haber, 2003),

例如,ADHD 兒童在動機過強的賭博任務中表現出明顯缺陷,可能與其動機調節失能或抑制缺陷有關; 而在任務本身極為有趣( 如電子遊戲) 或伴隨誘人的強化時,ADHD 兒童表現明顯改善,適當的動機和情感捲入對任務執行起促進作用。

有一種理論假說,ADHD群體的眶額葉異常,導致了「熱」執行功能受損。

而「熱」執行功能和我們的決策、延遲滿足能力有關。

總結一下,衝動與很多腦區活動以及神經遞質有關,ADHD群體這些腦區活動異常、神經遞質傳導存在障礙,導致了ADHD高水平的衝動性。

說的不好聽點,我們人之所以會不受控的過度衝動,其實是「腦子」出問題了,而不是不經思考、考慮不周到導致的——這種解釋還是過於淺顯了。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樣做減少我們的衝動性呢?

03 五個心理學方法助攻你成為理性決策者

接下來我將結合相關心理學研究給大家詳細介紹五個能夠提高ADHD群體決策水平的心理學方法。

通過想像未來具體事件,提高決策水平2010 年, Peters 和 Büchel 率先提出了想像未來具體事件可以降低決策衝動性的方法。

在正式實驗前, 首先讓參加實驗的人列舉未來計劃的事件, 最後選擇了 7 個不同時間點的未來計劃事件(譬如 3 個月後去巴黎度假)。

在實驗條件中, 給被試呈現實驗線索(例如 3 個月後去巴黎度假), 讓其想像該具體事件, 隨後做出決策。

在控制條件中, 不呈現任何的線索, 僅僅做出決策反應。

實驗結果顯示, 相對於控制條件, 實驗條件下被試的折扣率顯著降低,更加偏好未來大獎賞,決策更加理性。

神奇不神奇,我們只要在做決策的時候,想像這件事情如果發生在未來發生會導致什麼結果,就能提高我們的決策水平。

(與對照組相比,未來想像組大腦包括側頂葉皮層(LPC)、前扣帶皮層(ACC)、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和右杏仁核(Amy)區域激活更強,這些區域和主觀價值有關,Peters,2010。)

我舉個例子吧:小明是個很衝動的人,現在他看上了一個ipad pro 2020,想要立刻得到它,但是小明現在沒錢,需要存兩個月的錢才能買到這個ipad,於是黑白小明在做腦海裡面產生了激烈的心理鬥爭,現在買還是兩個月後買?

這個時候,濤哥出現了,我狠狠摁住小明衝動的肩膀,哦,不,瘦弱的肩膀,告訴他:

小明,小明,你冷靜點,你現在在大腦瘋狂想像下個月沒錢吃飯,手裡捧著窩窩頭,菜裡沒有一滴油,喝方便麵湯的場景,想的場景越仔細,越豐富越好。

對,就是這樣,。。。。

這個時候小明大腦側頂葉皮層(LPC)、前扣帶皮層(ACC)、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和右杏仁核(Amy)等腦區活動增強。

從而降低了小明大腦中現在買ipad帶來的價值感,提高了兩個月後購買ipad的價值感,有效的抑制小明的衝動行為。

所以,下次我們再遇到衝動問題時,一定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想像如果衝動決策,未來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想的越具體、生動,效果越好。

Ps;大家可不要小看這一個策略,這篇文章2010年發表在了認知神經科學頂級雜誌《neuro》上面。

預先承諾傳統上,減少我們的衝動性, 可以依賴意志力, 但是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預先承諾(precommitment)方式來實現。

Figner 等人已經研究了意志力在決策衝動性過程中的作用, 當使用經顱磁刺激抑制意志力時, 主要是通過抑制外側前額葉皮層活動, 被試衝動性決策顯著提高(Figner et al., 2010)。

當然, 除了通過意志力, 預先承諾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我們知道預先承諾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例如為了避免過多網絡購物, 將自己的銀行卡的錢以定期的形式存起來, 如果自己提前違背, 將失去更多的銀行利息, 從而實現抑制過多網絡購物。

這種從根本源頭上限制自己衝動性決策行為, 在實際決策情境中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這個給大家有什麼啟示呢?

如果你錢很多,但是因為衝動消費而苦惱。那麼你可以把你的錢放你朋友那裡,並可以向他做出這樣的承諾:除必要支出,不要打錢給我,如果我衝動消費,就從我錢裡面送給你100元。

這個時候,為了避免損失,也能減少你的衝動行為。

對了,濤哥比較熱情,如果大家有這樣的業務,請儘管找我。

(圖源:https://www.52doutu.cn)

工作記憶訓練工作記憶訓練還能「治療」衝動?這哪跟哪啊?不是在扯淡嘛!

別急著否定,我們來看看一個心理學的研究。

Bickel 等人率先研究了工作記憶訓練對於成癮者決策的影響, 在其實驗中, 針對接受治療的物質成癮被試進行工作記憶訓練。

結果發現, 相對於控制組被試, 接受工作記憶訓練的物質成癮者其延遲折扣率顯著降低,決策更加理性,更少做目光短淺的衝動決策。(Bickel, Yi, 2011)。

(參與組分為控制組(左)和實驗組(右),縱軸表示延遲折扣率變化(工作記憶訓練前減去訓練後),這個值越大表示決策越理性,Bickel,2010)

這說明,降低人的衝動性的方法除了想像未來、預先承諾還可以通過工作記憶訓練來實現。

本人認為成年人通過工作記憶訓練來提升工作記憶容量很難了,工作記憶訓練主要提高的是自我控制能力,而不是個工作記憶本身,這是一種遠遷移。

現在安卓應用市場以及App Store可以下載的工作記憶程序有很多,大家可以輸入關鍵詞:工作記憶、n-back進行搜索。

推薦一款appstore訓練工作記憶的軟體。

提高血液中葡萄糖水平這一點比較有意思,我們來看看是怎麼回事吧!

Wang和Dvorak 通過操作被試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 來研究其對於決策的影響,。

結果發現, 人類對未來和當前獎勵的偏好會隨著血糖水平的變化而變化,根據實驗室實際測量,喝過含糖飲料的被試, 決策更加理性,。

而那些喝過含有糖精飲料(糖精不含葡萄糖)的被試, 決策更衝動,通過含糖軟飲料增加血糖水平會增加對未來獎勵的價值。(Wang & Dvorak, 2010)。

(縱軸表示:參與者的獎勵選擇比率(較小和較早的獎勵/較大和較晚的獎勵)。在實驗條件下,實驗組飲用含糖的軟飲料;控制組的成員飲用含有阿斯巴甜的軟飲料。喝含糖飲料的參與者與不含糖的相比,更傾向於選擇延遲的、較晚的獎勵,決策更加理性。)

該實驗結果證實了人們的新陳代謝狀態影響人的決策衝動性, 具有生物進化意義。

當人們血液葡萄糖水平含量高時, 說明人們正處於吸收和飽和階段, 此時人們更多的是考慮未來。當人們血液葡萄糖水平含量低時, 說明人們此時處於吸收階段, 維持身體正常運行, 此時人們更多的是考慮當下。

從自我控制理論角度來看,當人們攝入較高糖分時, 此時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顯著提高,為此能夠很好的抑制衝動性的決策, 從行為上表現出傾向選擇未來的收益。

根據價值表徵理論, 在補充糖分之後, 此時與立即相關的價值就會降低, 使得未來收益的價值變高, 從而有著同樣的降低衝動性的效果。

如果人們想自己的決策更加理性, 或許在決策前喝點含糖飲料或是吃點甜食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避免在自我損耗高的時候決策/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關於這一點,我們先來看看一個心理學實驗。

一個研究者將參與者分成了兩組進行一個腦電決策實驗,一組是高自我控制損耗組,一組是低自我控制損耗組。

讓參與者在電腦上做心理學實驗,電腦屏幕上會呈現兩種虛擬獎賞, 左側是現在可獲得但金額較小的即時獎賞, 右側是延遲一段時間後才可獲得但金額較大的延遲獎賞, 參與者需要在兩種選項間做出選擇。

(腦地形圖:自上而下三排分別是延遲金額為RMB 200 元、RMB 5000 元及二者差異波)

腦電研究結果發現,在決策刺激出現後 100 ~ 160 ms 出現了 N1 成分,在 180 ~ 260 ms 出現了 P2 成分, 高損耗者所誘發的 N1 波幅顯著小於低損耗者, P2 波幅顯著大於低損耗者,。

這說明了相比於低自我控制損耗者, 高自我控制損耗者在決策過程中可能前額葉激活明顯不足導致自我控制功能受限,從而做出衝動決策。

自我控制能力認為,我們人的自我控制資源是有限的, 我們在前一階段進行自我控制後, 這種資源會出現暫時性的損耗(也稱作「自我損耗」, ego depletion), 從而導致後續涉及自我控制的任務表現下降。

因此當自我控制資源不足時, 個體就沒有足夠的能量來抑制本能衝動而容易做出衝動的行為。自我損耗會導致個體難以抵制決策過程中即時滿足的衝動, 從而提高決策的衝動性。

自我控制資源與肌肉能量一樣, 在充分休息後獲得恢復, 這種資源還能通過一定的方法獲得補充。

這給我們一個啟發:不要在我們很累、生理狀態很差的時候,進行決策,這個時候自我控制能力弱,會更容易做出衝動性的決策。

另外,正念和運動能夠提高我們自我控制的能力。

咋一看正念好像和衝動沒什麼關係,其實關係大得很。

我從認知監控的角度簡單介紹下正念控制衝動的原理!

長期的正念練習能夠很好的提高我們的自我監控水平,讓我們對自己的思維進程以及行為有一個良好的監控。

當我們衝動時候,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正在衝動,從而讓我們有機會阻止衝動行為,而不是讓「衝動」自動化、本能的發生。

所以,如果你很衝動,有條件的話,麻溜的把運動和正念這兩樣事情做起來。

將方法論這部分再總結下吧,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五點來控制我們的衝動水平,分別是:通過對未來的預期想像、預先承諾、工作記憶訓練、提高血液中葡萄糖的水平、避免在高自我損耗的時候決策/提高自我控制水平。

好的,文章到這裡差不多就結束了,你說如果老羅看過濤哥這篇文章,他還會這麼衝動嗎?

最後,希望各位狩獵者們都能成為一個理性的決策者(PS:包括我們的親愛的羅老師!)。

(圖源:https://image.baidu.com)

全文完!

參考文獻(點擊滑動查看)

秦幸娜, 李新旺, 田琳, 孫金玲, QINXingna, & LIXinwang, et al. (2015). 多巴胺對動物衝動性的影響. 心理科學進展, 23(2), 241-251.

McClure, Samuel, M., Laibson, David, & I.等. (2004). Separate neural systems value immediate and delayed monetary rewards. Science.

Zelazo, P. D. , & Ulrich Müller. (2002). Executive Function in Typical and Atypical Development. Blackwell Handbook of Childhood Cognitive Development.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Bickel, W. K. , Yi, R. , Landes, R. D. , Hill, P. F. , & Baxter, C. . (2011). Remember the future: working memory training decreases delay discounting among stimulant addicts. Biol Psychiatry, 69(3), 260-265.

Jan, Peters, and, Christian, & Büchel. (2010). Episodic future thinking reduces reward delay discounting through an enhancement of prefrontal-mediotemporal interactions. Neuron.

Wang X T , Dvorak R D . Sweet Future: Fluctuating Blood Glucose Levels Affect Future Discounting[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0, 21(2):183-188.

竇凱, 聶衍剛, 王玉潔, 黎建斌, & 沈汪兵. (2014). 自我損耗促進衝動決策:來自行為和erps的證據. 心理學報, 46(10), 1564-1579.

汪強, & 張恩茂. (2015). 降低決策衝動性的方法及其神經機制. 心理科學進展, 23(1), 101-109.

相關焦點

  • 從《烏合之眾》分析羅志祥事件始末:衝動情緒狂潮,淹沒理性自我
    他1995年參加「四大天王就是你」模仿大賽出道,2005年舉行個人首場演唱會,成為第一位踏上臺北小巨蛋的流行歌手,2007年後,他相繼主演《轉角遇到愛》、《籃球火》、《海派甜心》等大火劇。能力出眾、顏值在線,讓他成為實力派流行樂男歌手、主持人、舞者、演員,明星光環亮到耀眼。
  • 石羚:用文明與理性激蕩起粉絲群體正能量
    【石羚:用文明與理性激蕩起粉絲群體正能量】  石羚指出,從攢專輯、建貼吧到打廣告、頂數據,粉絲群體不再滿足於文化產品的單純消費,而是深入參與到娛樂活動的策劃傳播中,成為「生產型消費者」。粉絲群體活動既有蓬勃向上的一面,同時,也存在無序、失序乃至無視社會規範等現象。用文明指引追星行為,用理性涵養粉絲心態,才能激蕩起粉絲群體正能量。
  • ADHD患者的智商很高嗎?為什麼一直有人說ADHD患者是很有天賦的人群?
    我們分別看看中國本土的關於未成年、成人群體ADHD智商的研究,先來看看未成年群體6~18歲adhd群體智商和一般人群智商差異。對於未成年ADHD群體的智商,「吉寧」(一位知乎網友)同學的課題組做過6~18歲ADHD群體智商(國際通用的韋氏智力)研究,結論是:ADHD兒童的智商平均水平是低於普通兒童的。
  • 年輕人的愛情是衝動的,但要有承擔後果的能力,感性理性相結合
    如果因為你的衝動造成一定的後果,也一定要自己主動的去承擔,逃避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面對愛情的心態,決定了你的成功或失敗。年輕人需要衝動,但也不能過於衝動,一定要有承擔後果的能力,然後再把握愛情最好的尺度,這正是年輕人最應該學會的。2.愛情是感性和理性的交織,不要迷失自己最真實的自己。
  • 如何讓自己更加理性地進行思考問題?
    要想達成目標,最重要的是擁有一種以原則為基礎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用絕對理性的態度來應對這個複雜的世界。總結規律和提煉投資的規則,還有標準,那就要堅持把每一筆投資的交易邏輯記錄下來。對待生活要有科學家對待科學研究的態度,才能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精準地記錄時間的開銷,用主動而科學理性的方法去對待生活的方方面面,把感性的經驗變成理性的總結。一個企業想要成功,不是看創始人有多牛,也不是看手上有多少資源,而是看這個企業能不能奉行「優秀想法至上」的原則。
  • 如何應對憤怒的公眾:掌握互利方法的六大原則,應對重大公共危機
    勞倫斯薩斯坎德與派屈克菲爾德深入研究、總結幾十年來歷次重大危機公關事件,並結合自身多年危機調解經驗,寫成《如何應對憤怒的公眾》。《如何應對憤怒的公眾》為麻省理工-哈佛大學公共爭議研究項目研究成果,是世界危機調解指南。作者在《如何應對憤怒的公眾》中復盤美國曆次重大公共危機處理得失,解答人們為什麼憤怒,並首倡互利方法應對憤怒公眾的六大原則。
  • 總是容易衝動購物,試試這3招理性思考法,助你理智消費
    一、什麼是衝動消費?衝動消費是指顧客在外界因素促發下,所進行的事先沒有計劃或者意識的購買行為,衝動消費具有事前無意識、無計劃、以及外界觸發下形成的特點。簡單點說,就是一開始根本沒有打算買,最後卻莫名其妙就買下了。比如近幾年出現的購物狂歡節——「雙十一」。
  • 物業人如何應對客戶的不理性行為與語言
    同屬於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物業同仁們,在日常工作中也經常會遇到一些不理性的客戶,理解、寬容、忍讓無濟於事時,我們應該如何正確面對不理性行為呢?客戶的不理性行為歸納起來,無非兩點,一是言語的不理性,一是行為的不理性,如果你翻過《What Every Body is Saying》或者追過《Lie to me》,那你一定也對身體語言有興趣,正是這些身體語言,可以提示你客戶現在的心理狀態。我們就從身體語言的角度講一講如何提前預知客戶情緒,並作出正確的應對。
  • 衝動,會降低你的智商
    正所謂衝動是魔鬼,容易衝動的人,在生活當中必將會為自己的衝動付出代價。 所以,永遠都不要允許自己成為一個衝動的人,因為衝動,會降低你的智商。 在生活當中你可能會發現,衝動的人做事情總是不夠穩妥,經常憑藉著自己的一腔熱血,就不計得失、不計後果地往前撲去。
  • 真正的愛情不是衝動,愛你的男人,理性永遠高於「生理」
    真正的愛不是衝動,他能很好地控制好自己理性。能控制自己的衝動,能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他們不會強求女人為自己做不願意做的事,自律性很強在真愛面前,男人會表露真情實感的理性。甚至會流露出些許感性,是真愛的體現。當男人真正動了情,男人的每個細節都會關注女人。讓自己的目光落在女人的身上專注且深情。
  • 如何破解操縱群體的秘密?——讀《烏合之眾》做頭腦清醒的個體
    但是它的英文名其實是個中性詞意思就是群體。群體為什麼會出現?又到底有哪一些因素導致個體加入群體,並且變得瘋狂衝動和非理性,最終以排山倒海的方式改變了我們的社會?勒龐在本書中的很多論斷,對於今天的我們理解,當下的很多社會現象和社會事件都極富參考價值。
  • 如何應對?
    而在前不久,播妞就在某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程式設計師未來會成為非常內卷的職業麼?」這個問題目前共有6029位關注者,瀏覽量達到500多萬,從關注量和瀏覽量上來看,大家對之後的職業發展的趨勢還是非常關心的,那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程式設計師如何應對「內卷」這個問題。內卷是什麼?
  • 社交隔離還是群體免疫?喬治亞大學新模型:實現群體免疫的可能性很低
    據喬治亞大學科學家開發的一種新模型,依靠群體免疫來應對新冠病毒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公共衛生策略。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控制新冠病毒給公共衛生決策者帶來了一個難題:如何防止衛生保健基礎設施崩潰,同時避免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辯論圍繞著兩種策略展開。一種戰略的目標是「抑制」,通過極端的社會隔離措施來消除病毒社區中的傳播,而另一種戰略是「緩解」,旨在通過足夠大比例的人口感染病毒,同時不超過衛生醫療接收能力來實現群體免疫。
  • 孩子如何應對他人攻擊行為?正確應對,保護自己,健康成長!
    孩子們需要和同齡的小朋友們相處,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孩子們需要在社群中學到如何尊重大人、關愛比自己更小的小朋友;孩子們需要需要明白如何面對陌生人,逐漸掌握社會生活的規則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們除了吃、穿、住、行之外更為高級的一種需求。
  • 「回流兒童」群體存在嚴重心理和學業問題
    原標題:「回流兒童」群體存在嚴重心理和學業問題   「『回流兒童』既容易被同學欺負,也容易成為校園霸凌者。」北京大學教育財政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映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經濟學,他同時一直在關注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問題,發現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比較嚴重的學業和心理問題,值得關注。   他把「回流兒童」界定為有城市流動經歷,至少有過一次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學的經歷,但由於各種原因又返回家鄉的兒童。
  • 陳春花:個人決策還是群體決策?管理者該如何選擇
    管理者在日常經營管理中做決策時,一定要對個人決策和群體決策有正確的理解和認知。1個人決策的局限性管理者在實施個人決策時,往往會陷入自身的局限性,這些局限性會成為有效決策的障礙。要承認在做決策的時候,不管怎樣要求決策者理性,我們還是會用自己的標準和概念來做出判斷的。2群體決策更可控風險既然個人決策有太多主觀的局限性影響,那我們怎麼辦?是不是群體決策就是最好的選擇?是不是群體決策就能得到最好的決策?
  • 風險社會中的科學決策問題
    當然,在科學發展的意義上,也一直存在著某些試圖對啟蒙時期的抽象建構和「理想國」圖式加以批判的衝動,愈是到了晚近的時期,學者或思想家們愈是要求把現實中更多的維度引入理論思考中來,反對來自啟蒙時期的那種單一維度的思考,不同意抽象地表述現實。「庫恩和拉圖爾等也建構了類似的質疑,挑戰啟蒙運動中建立的,作為科學典範的主導知識學科。特別是他們辯論了科學本身如何作為一個社會建構,由傳統、共識和偏見決定其存在。」
  • 《思考是一門藝術》:成為真正的思考者
    在情感驅動和群體效應作用之下,房價被推到沒有可持續性的高位,很多購房者均為長期的自住屋主。因此,當市場重歸理性,一定會有人遭受重大損失,會出現金融問題。就像是皇帝的新衣,維持高水平市場價格的唯一條件就是所有人都對其深信不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做出如此糟糕的決定?·銀行家·政治人物·普通民眾如何解釋這一現象?
  • 為什麼有些ADHD能「混」的很好,原來是有這些保護因素!
    僅僅一百多人的互助群裡:就常常能看到學業優秀的在讀學生,看到描述自己在日常交往中因為熱情真誠而收穫良好人際關係的社交達人也看到那些在婚姻中成為了優秀的伴侶或者在親子關係中成為了稱職父母的中年ADHDer。他們精彩的人生總是讓人讚嘆。我一直思考,為何在這一個一直被認為是處於不利境況的群體中,依然不乏個體可以在學業與生活中獲得良好適應。
  • 美智庫文章:Z一代將如何重整美國外交政策
    參考消息網12月11日報導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網站12月3日刊載題為《Z一代將如何重整外交政策》的文章,作者為塞繆爾·巴尼特、納塔莉·湯普森和桑迪·阿爾庫塔米。文章稱,Z一代是美國的未來,在美國外交政策的拐點,這代人應該充分地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