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烏合之眾》分析羅志祥事件始末:衝動情緒狂潮,淹沒理性自我

2020-12-23 有聞度的小新

在事件發酵之前,羅志祥還是一個明星光環加身的傳奇人物,他的活力,甚至讓人遺忘了他是1979年出生的「70後」。

他1995年參加「四大天王就是你」模仿大賽出道,2005年舉行個人首場演唱會,成為第一位踏上臺北小巨蛋的流行歌手,2007年後,他相繼主演《轉角遇到愛》、《籃球火》、《海派甜心》等大火劇。

能力出眾、顏值在線,讓他成為實力派流行樂男歌手、主持人、舞者、演員,明星光環亮到耀眼。

他的微博,有6548萬粉絲,幾乎是「熱榜一哥」肖戰粉絲量的三倍,可以說是娛樂圈舉足輕重的人物。

然而,周揚青曝光他的私生活後,他從神壇跌落泥沼,短短幾天內,從千萬人喜歡的明星淪為千萬人指責的對象。

他做的事縱然不對,可是,譴責他的鍵盤俠,規模明顯比他的粉絲多好多。許多人甚至是從未了解過羅志祥,就跟隨大家一起,去譴責他,去反對他。

這種群體反應,背後是情緒的感染和衝動的疊加。

正如《烏合之眾》所寫,一個想法單純的人,會被群體衝動所挾持,最後也變成了衝動群體的一員。

當個體融入群體,個體意識便被淡化

「吃瓜」衝動與情緒多變

周揚青微博截圖

在周揚青爆料羅志祥劈腿的時候,眾多抱著「吃瓜」想法群眾就開始在她微博集結,我們可以看到,她這條動態的點讚量達到了恐怖的1900多萬次。

這些人裡邊,又有多少是受別人的影響來「消費」羅志祥的呢,估計不在少數。

當《烏合之眾》有說,面臨問題時,群體通常不會做預先的策劃安排,危機出現時往往會情緒壓倒理性、盲目衝動代替思考,正被「無名氏」的群體所裹挾。

在這裡,在評論區,在點讚按鈕處,所有的人,只要不是發表過激言論的人,都是「匿名者」,衝動點讚和評論,是被帶節奏的典型表象。

周揚青微博評論區截圖

在看完周揚青的微博後,再打開她的評論區,各種各樣因此事而關聯引發的思考、爆料,讓吃瓜群眾的思路不斷被帶往各個方向。

一度以憤怒和譴責為主的情緒,也變得紛繁複雜。

情緒被動且多變,是一個人,由自己思考,到加入群體後思維發生重要變化的標誌。

讓人浮想聯翩的「性暗示」和輕信過度聯想

周揚青微博截圖

從周揚青所發微博的「每天帶一個女孩回家」、「多人」「運動」等字眼,吃瓜群眾們自然而言想到了字裡行間的「性暗示」。

荷蘭哲學家巴魯克.斯賓諾莎說過:欲望正是人的本質。

由此引發的過度聯想,更是吃瓜群體的興奮劑。

勒龐說,群體成員彼此間通過暗示、情感傳染等加快了無意識個性的顯現,人們立即將接受暗示的思想外化為成自身行為趨向。

各種謠言四起,不僅針對羅志祥,還禍及其他當紅女星。

甚至,還有人拿羅志祥和母親親吻的照片說事,試圖把單純的母子情感也往「邪路」上引。

這就有些過分了。

被鼓動情緒後的偏執與專橫群體。

群體中的個人會表現出明顯的從眾心理,在心理學範疇又被稱為匿名狀態,個體藉助「數量即正義」之名行不負責任之事,勒龐稱之為「群體精神統一性的心理學定律」,最易滋生出如教條主義、摒棄責任、頑固偏執的心理。

對羅志祥的討伐,看似是一場正義的審判,實際上,這僅僅是一場個體捲入群體,以獲取個人隱私為籌碼,對其進行的專橫批判。

他錯固然是錯,但是,一些跟風侮辱、唾罵、威脅的人,就有些過分了。

在「大瓜」面前,還是要保持理智,在群體衝動的洪流下,還是要留一分清明。畢竟,瓜雖好吃,烏合之眾的名聲,也是不要的好。

羅志祥道歉信截圖

寫在最後:

其實,羅志祥的道歉的態度很誠懇,我反倒覺得,周揚青曝光了太多羅志祥私生活的細節,這些都是一個人的隱私,即便他做的過分,也不應該在幾千萬粉絲的眼前曝光出來。

這不僅是毀了一個明星,也毀了無數人的偶像。

倒不是說明星就該是藏著掖著,而是說,我們要理性看待這次曝光事件,不要帶這種暴露個人隱私的風氣。

作為一個看客,不要讓衝動情緒的狂潮,淹沒理性思考的自我。

本文由有聞度的小新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運動員羅志祥事件始末
    運動員羅志祥事件始末2020年4月23日九點整,羅志祥前女友周揚青在微博上發布長文,表示已經和羅志祥分手,並且放下了一個驚天大瓜!……在周揚青發布分手原因揭示羅志祥私生活混亂的微博後,同一天的十二點十二分,羅志祥也發布了一則微博,表示自己和周揚青之間的問題很多,三言兩語說不清,我們大家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不能當做全部事實來推斷,說不定我前女友周揚青也有錯呢?
  • 我為什麼大罵《烏合之眾》?
    而「烏合之眾」就不一樣了,像個「無惡不作」的壞學生,多年後還會有人記起他做過的壞事。「乖乖仔」必然是群體的產物,也是群體的犧牲品,因群體而存在,也因群體而消亡。大家都不陌生的幾句話都是來自「乖乖仔」:「老師等一下,今天的作業還沒布置」「老師,小明自習課總是講話」「老師,我想要成為科學家」……這些「乖乖仔」一直活在群體的陰影裡,沒有自我。
  • 今天的你衝動了嗎?情緒管理需要它……
    這段話所表達出來的的意境不在於情緒,而且為了提醒讀者有情緒屬於正常,而如何將情緒恰如其分的表達才是關鍵所在。衝動是情緒的媒介,所有的衝動都起源於最終表現為外在行動的情感爆發,也就是情緒的發洩方式。傑森認為這個分數影響他的哈佛錄取,就找了一個合適的時間約談波洛格,他向波洛格表明了自己的學習態度以及考哈佛的決心,也理性的分析了這次成績不理想的原因,希望波洛格能重新測試一次。波洛格最終被他說服而同意他的請求。
  • 羅志祥分手事件始末介紹,原來從3月2日起就有了端倪!
    羅志祥周揚清的分手事件,到目前為止一直在微博熱搜上。一開始是羅志祥女友發文譴責,後來鄭爽給周揚青微博點讚並留言事件後,女演員張雨綺也在微博上發文。那麼為什麼羅志祥分手事件這麼火爆呢?下面我們來記錄一下羅志祥分手事件的始末介紹吧!原來從3月2日起就有了端倪!其實兩人分手早有端倪,在3月2日羅志祥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一條短視頻,視頻上的他是不是按壓自己的鼻子和下巴說道:「素顏就是這麼簡單」,疑似暗諷周揚琴整容還號稱自己是素顏。
  • 關於《價值》與《烏合之眾》的讀書心得
    最近同時在讀張磊的《價值》和勒龐的《烏合之眾》,發現一些有意思的共同點:《價值》的核心是經過自己的獨立的,理性的分析,發現各行業中企業的價值,進行長遠投資,源于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中的長期主義精神。1,作為價值投資的信仰者,要做時間的朋友,區分「投資」和「投機」2,投資可從行業,公司,管理層三個層面來分析:A,看行業就要關注商業模式(賺錢邏輯和商業本質是什麼),關注競爭格局(寡頭壟斷還是充分競爭),關注成長空間(是否是夕陽行業),關注進入門檻(是不是有護城河);
  • 你真的不是烏合之眾?
    初始接觸這本書是由書名開始的——「烏合之眾」,誰都知道這是個貶義詞,任誰也不想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帶著這個好奇,我開始了解此書。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是位醫學博士,行醫14年後,著於研究群體心理學。因而在感情方面:群體是衝動、多變和易燥(可以說是不能自我主宰自己的行為);易受暗示與輕信,思維建立在形象上,即浮於表面,深度思考的缺失;情緒誇張和單純,極端境界的感情;偏執、專橫、害怕改變、拒絕所受到的暗示形成的思想的動搖。在理性方面,群體將彼此不同表面相似的事物混為一談,並把事物普遍的,從中體現了群體的形象思維。
  • 成為理性決策者——ADHD群體如何應對衝動問題!
    通過想像未來具體事件,提高決策水平2010 年, Peters 和 Büchel 率先提出了想像未來具體事件可以降低決策衝動性的方法。在正式實驗前, 首先讓參加實驗的人列舉未來計劃的事件, 最後選擇了 7 個不同時間點的未來計劃事件(譬如 3 個月後去巴黎度假)。在實驗條件中, 給被試呈現實驗線索(例如 3 個月後去巴黎度假), 讓其想像該具體事件, 隨後做出決策。
  • ——讀《烏合之眾》做頭腦清醒的個體
    當你看過這本書就會知曉其中的秘密《烏合之眾》!漢語裡的「烏合之眾」是帶著貶義的,有著一群弱者湊到了一起的感覺。但是它的英文名其實是個中性詞意思就是群體。群體為什麼會出現?又到底有哪一些因素導致個體加入群體,並且變得瘋狂衝動和非理性,最終以排山倒海的方式改變了我們的社會?勒龐在本書中的很多論斷,對於今天的我們理解,當下的很多社會現象和社會事件都極富參考價值。
  • 烏合之眾|你是如何被商家催眠消費的?
    為什麼在群體中,我們總會衝動地上當受騙?為什麼群體會完全聽從領導者的指令,哪怕這個指令是荒唐暴力的?直到我看到這本百年社會心理學經典著作《烏合之眾》,才找到了關於群體的答案。《烏合之眾》首次出版於1895年,距今已有125年的歷史,被譽為大眾心理學的開山之作。
  •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這本書其實並不厚,只是一本單薄的小冊子,但勒龐在書中對群體的心理特徵進行了鞭辟入裡的分析解剖,語言生動流暢,觀點大膽新穎,極大顛覆了人們的通常認知。在《烏合之眾》問世之後的一百多年中,圍繞這本書的爭議和批評一直從未停止,但卻無法掩蓋其智慧的光輝和深邃遠見。書中的一些結論和預言,也為很多歷史實踐所證明。
  • 《烏合之眾》:一部探究群體心理的曠世之作 讓你看透人性真相
    但是不同於一些心理學書籍廣泛使用的視角,《烏合之眾》站在了群體對於個人的角度來研究群體的意義。在書中,作者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徵,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
  • 羅志祥事件始末:女方並不無辜!
    今日,羅志祥交往了9年的女友周揚青突然發布了一篇長文,主要內容是講兩個人分手了,還有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著重表明了羅志祥的「渣」。還把羅的渣的內容清晰道盡,令聞者無不咋舌,羅志祥的私生活竟如此混亂不堪。
  • 做個聰明女人,羅志祥事件不一樣的角度教你如何選男友(乾貨)
    這段時間,羅志祥出軌事件一直發酵,很多人停留在討論羅志祥如何如何,周揚青如何如何,羅志祥身邊那些女人如何如何,這些內容打開一篇發現是類似的,再打開一篇發現還是類似的,只不過把周揚青的發言,羅志祥的發言,羅志祥媽媽的發言,周揚青所謂閨蜜的發言,蝴蝶姐姐的發言,以及其他幾位緋聞女性的發言整理了一下,匯總發布了一下,發現打開哪篇只是知道了事情的經過,沒什麼新的內容了。
  • 《烏合之眾》:我們譴責勒龐,不承認烏合之眾,卻讀爛了他的著作
    勒龐認為個人只要在群體中,才智和個性都會被削弱,人經常就陷入「無意識」本能狀態,也就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自我人格暫時消退,情感和思想受大勢同方向影響,暗示會轉化為行動的衝動。這理論很讓人沮喪,感覺我們一到人堆兒裡就成了個傻子,欺負我們沒文化。勒龐說了,一個鞋匠和一個數學家,在智力上可能天壤之別,但在群體裡存在一樣的問題,沒有例外。
  • 《烏合之眾》:凡是能提供幻覺的,都可能成為他們的主人
    這本書在短短三卷內,細緻描述了群體心理的一般特徵,分析了人們在群聚狀態下的心理、道德、行為特徵。解釋了為何群體往往呈現出「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的特點,而統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體的這些特點建立和鞏固自身統治的。因為足夠幹,所以這也是他備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 《烏合之眾》:認清從眾心理的這4個特徵,不再盲目跟從
    法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這本書指出,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但是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
  • 我被爸媽的情緒淹沒了
    聽我這麼說,小S似乎受到了一些鼓舞,她說:「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的情緒控制得挺好了,但他們一通批評之後,我的情緒就又崩潰了。」我說:「父母跟你交流的時候也會帶著比較強烈的情緒嗎?」「是的,他們一生氣就罵我,也不問事實到底是怎麼回事。」小S說。
  • 《烏合之眾》的四大特徵,我希望你一個都不要有
    從前不久的227到現在的《後浪》翻車何冰微博被爆,每一次事件無不說明,集體是一個可怕的存在,由於其自身特點使得它是一堆不穩定的炸藥。群體中的人們因為深陷其中,自身思考能力與判斷能力不再有用武之地,往往會做出許多常人難以理解的事情。
  • 從「劉強東事件」到「羅志祥事件」:你是清醒的那個人嗎?
    在這件事件之中,每個人都是受害人,少女、少女的家人,以及既是傷害人又是受害人的吳某。可以想像當這件事爆出之後,吳某的家人以及吳某即將要面對的指點與輿論,或將使他一輩子抬不起頭的汙點,以及他今後的心理。當記者採訪吳某的學生時,學生10個裡面有8個都很喜歡吳某,都說吳某課上的好,不愛講話,是一個性格溫和,講題很耐心的老師。
  • 究竟誰是「烏合之眾」?勒龐《烏合之眾》的誕生與迴響
    對於自由主義傳統來說,其基本的認識論假定是這個世界可以被人類的心靈所把握和認識,不需要額外的中介,人們因此可以自由地決斷,理性地規劃社會歷史的進程。可是如果人人皆可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這樣美好的圖景就瞬間失去了保證。更重要的是,勒龐在書中描寫的群體非理性的機制,包含著極多無意識層面的原因,而自由主義思潮所仰賴的人類理性並沒有將這樣的機制納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