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件發酵之前,羅志祥還是一個明星光環加身的傳奇人物,他的活力,甚至讓人遺忘了他是1979年出生的「70後」。
他1995年參加「四大天王就是你」模仿大賽出道,2005年舉行個人首場演唱會,成為第一位踏上臺北小巨蛋的流行歌手,2007年後,他相繼主演《轉角遇到愛》、《籃球火》、《海派甜心》等大火劇。
能力出眾、顏值在線,讓他成為實力派流行樂男歌手、主持人、舞者、演員,明星光環亮到耀眼。
他的微博,有6548萬粉絲,幾乎是「熱榜一哥」肖戰粉絲量的三倍,可以說是娛樂圈舉足輕重的人物。
然而,周揚青曝光他的私生活後,他從神壇跌落泥沼,短短幾天內,從千萬人喜歡的明星淪為千萬人指責的對象。
他做的事縱然不對,可是,譴責他的鍵盤俠,規模明顯比他的粉絲多好多。許多人甚至是從未了解過羅志祥,就跟隨大家一起,去譴責他,去反對他。
這種群體反應,背後是情緒的感染和衝動的疊加。
正如《烏合之眾》所寫,一個想法單純的人,會被群體衝動所挾持,最後也變成了衝動群體的一員。
當個體融入群體,個體意識便被淡化
「吃瓜」衝動與情緒多變
周揚青微博截圖
在周揚青爆料羅志祥劈腿的時候,眾多抱著「吃瓜」想法群眾就開始在她微博集結,我們可以看到,她這條動態的點讚量達到了恐怖的1900多萬次。
這些人裡邊,又有多少是受別人的影響來「消費」羅志祥的呢,估計不在少數。
當《烏合之眾》有說,面臨問題時,群體通常不會做預先的策劃安排,危機出現時往往會情緒壓倒理性、盲目衝動代替思考,正被「無名氏」的群體所裹挾。
在這裡,在評論區,在點讚按鈕處,所有的人,只要不是發表過激言論的人,都是「匿名者」,衝動點讚和評論,是被帶節奏的典型表象。
周揚青微博評論區截圖
在看完周揚青的微博後,再打開她的評論區,各種各樣因此事而關聯引發的思考、爆料,讓吃瓜群眾的思路不斷被帶往各個方向。
一度以憤怒和譴責為主的情緒,也變得紛繁複雜。
情緒被動且多變,是一個人,由自己思考,到加入群體後思維發生重要變化的標誌。
讓人浮想聯翩的「性暗示」和輕信過度聯想
周揚青微博截圖
從周揚青所發微博的「每天帶一個女孩回家」、「多人」「運動」等字眼,吃瓜群眾們自然而言想到了字裡行間的「性暗示」。
荷蘭哲學家巴魯克.斯賓諾莎說過:欲望正是人的本質。
由此引發的過度聯想,更是吃瓜群體的興奮劑。
勒龐說,群體成員彼此間通過暗示、情感傳染等加快了無意識個性的顯現,人們立即將接受暗示的思想外化為成自身行為趨向。
各種謠言四起,不僅針對羅志祥,還禍及其他當紅女星。
甚至,還有人拿羅志祥和母親親吻的照片說事,試圖把單純的母子情感也往「邪路」上引。
這就有些過分了。
被鼓動情緒後的偏執與專橫群體。
群體中的個人會表現出明顯的從眾心理,在心理學範疇又被稱為匿名狀態,個體藉助「數量即正義」之名行不負責任之事,勒龐稱之為「群體精神統一性的心理學定律」,最易滋生出如教條主義、摒棄責任、頑固偏執的心理。
對羅志祥的討伐,看似是一場正義的審判,實際上,這僅僅是一場個體捲入群體,以獲取個人隱私為籌碼,對其進行的專橫批判。
他錯固然是錯,但是,一些跟風侮辱、唾罵、威脅的人,就有些過分了。
在「大瓜」面前,還是要保持理智,在群體衝動的洪流下,還是要留一分清明。畢竟,瓜雖好吃,烏合之眾的名聲,也是不要的好。
羅志祥道歉信截圖
寫在最後:
其實,羅志祥的道歉的態度很誠懇,我反倒覺得,周揚青曝光了太多羅志祥私生活的細節,這些都是一個人的隱私,即便他做的過分,也不應該在幾千萬粉絲的眼前曝光出來。
這不僅是毀了一個明星,也毀了無數人的偶像。
倒不是說明星就該是藏著掖著,而是說,我們要理性看待這次曝光事件,不要帶這種暴露個人隱私的風氣。
作為一個看客,不要讓衝動情緒的狂潮,淹沒理性思考的自我。
本文由有聞度的小新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