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傳統民居:集中華文化之精髓,帶來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訴說

2020-12-23 讀書文史

本期話題:

說起「客家」,很多人可能先想到的是「客家人」。客家,作為漢族民系之一,其在世界上的分布廣,影響大。其實,客家,並不單單只是一個漢族民系的稱謂,它更是一個具有深層內涵的文化概念。客家的文化內涵有許多,比如客家方言、客家文學、客家建築等等。今天,我們來談談集聚了客家文化內核的傳統民居建築——客家土樓。

一、 客家人

「客」,在漢語詞典中解釋為「前來探訪的人或被邀請受招待的人」,後引申指寄居或遷居外地的人。正如王維詩人所言「獨在異鄉為異客」

從概念上理解,「客」與「主」相對而言,它既表達了一種「客」飄忽不定、無所倚恃的狀態,也表達了一種主對客的敬稱。「客家人」,說的不過如此,既是指寄居在外地的人,同時也是受到尊重的一類人。

客家先民始於秦徵嶺南融百越時期,一千多年以前,中原漢人為了躲避戰亂、自然災害等原因不斷向南遷徙(前後歷經了5次大遷徙),他們以「客人」的身份,闖入了南方這片荒蠻的土地上。

客家人的5次大遷徙

在南遷過程中,客家人和南方的其他民族相互交融、碰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漢族民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理念。

如今,一個「客家」的稱謂,形象地道出了客家人上千年來顛沛流離、背井離鄉的歷史。

二、 客家土樓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福建以及海南和臺灣等地居住生活,此外,還散居在泰國、新加坡、印尼等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地理位置、環境因素以及客家文化理念的影響,客家的民居建築也深深打上了地域民族的烙印。

客家的傳統民居建築,極具風格特色,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為客家土樓

根據歷史考據,客家土樓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唐末宋初時期,11世紀~13世紀,客家土樓初步形成,關於這點,在《重修虔臺志》中就曾有記載。

如今這一建築形式在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發展演變後,已然成為了中國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建築。

客家土樓

part1 建築用材特殊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傳統民居建築,通常以磚或木材作為建造材料,比如古色古香的傳統北京四合院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溫婉典雅的徽州傳統民居建築,主要以木構架為主,同時輔以磚、石雕等材料。

不過,客家土樓的建築用材,則相對比較特別,主要選用夯土來建造,以夯土牆為承重。

夯土牆

夯土,這是我國古代建築最常見的一種材料。何為「夯土」?簡單而言,指的是一種經過加固處理的土,與之相對而言的為「生土」,即沒有經過加工處理過的土。通俗地說,「夯土」即經過夯實的土。

製作「夯土」,需要用到大量的勞動力。在古代,夯土建築一般只有達官貴族用得上,比如秦始皇陵、故宮等這些古老的建築,其地基都是夯土。

客家土樓,為大型的單體式建築,卻採用夯土牆來承重,可見其建築用料的特殊。

part2 建築結構的多樣性客家土樓,和傳統的民居建築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傳統的民居建築以方形結構為主,而客家土樓主要以圓形為主。當然,除了圓形,也有方樓、五鳳樓等結構類型。

在這裡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五鳳樓這類的客家民居建築,為府第式民居建築,類似於北京傳統的四合院建築。其主要的特點在於,屋內的天井、廳堂多,且格外講究布局和主次對稱,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尊卑有別的文化理念。從中可以看出,客家人對中原建築文化的傳承

客家五鳳樓

part3 建築布局的複雜性客家土樓建築,中軸線鮮明,廳堂、主樓、大門、後廳等都建在中軸線上,和中原地區的殿堂式民居建築風格可謂是一脈相承。

從中軸線向外延伸,以廳堂為核心,屋內分布各組織院落,而各個院落又被廊道所貫穿,這種四通八達的布局設計,充分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家族傳統理念

此外,客家土樓的建築布局,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即具有自衛、防禦的功能作用。這種複雜性的建築布局,可以說是中國建築史上的一大獨特亮點。

一、建築基礎:底子好——耐受性、實用性強

如果說設計是建築的靈魂,那麼材料便是建築的基礎。

眾所周知,客家土樓,體積比較龐大,和徽派、蘇派等小巧典雅的建築有明顯的區別。而如此龐然大物,之所以能夠延續千年,屹立於千年而不倒,這很大程度上與建造材料和建築技術有關。

前面提過,中國古建築,主要採用木、磚、石材料來建造房子,而木質建築,耐受性比較差,很容易腐爛。磚、石材材料雖然相對比較好,但是若沒有良好的黏合材料,也很難保證建築的堅固、穩定。而在古代,並沒有像水泥等這樣的如此簡便、實用、高效的建築粘合劑。在這種情境之下,夯土應運而生。

根據史料記載,夯土造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存在,且當時的夯土技術已經成熟。比如秦朝所修的秦直道,那條被視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之一的秦直道,它之所以能夠保留延續到今天,且基本不長草,主要得益於夯土技術的成熟應用。

客家土樓,之所以能夠歷經上千年的風吹雨打、日曬雨淋仍屹立不倒,同樣和其所用的夯土材料和技術離不開關係。

其一,客家土樓採用夯土牆承重,其建築的基料以沙質粘土、石灰等為主,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後,再摻入竹片、石塊等材料,這樣的建築材料使用,能夠大大地提高了建築的堅固性。

人工夯土

其二,在建造過程中,人們還會根據實際需要,加入糯米等材料來提高粘合度,從而有效提高建築的牢固性和堅韌性。其三,尤以圓寨為代表的土樓設計,其圓筒狀的外部結構,可以使牆體所承受的重力均勻分散到整個建築當中去。這種良好的預應力向心狀態,可以對地震、地基下陷等問題起到較好的抵抗力作用。

,土牆內部所摻入填充的竹片、木條等材料可以起到良好的拉伸、凝聚作用(相當於現在所用的鋼筋混凝土構件),因此可以較好地規避因為受力過大而產生裂縫等不良風險,繼而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土樓整體結構的安然無恙。其五,土牆的牆基主要採用了大塊的石料打造而成,其牆基的高度設計,滿足當地多雨水的環境需求:①牆基高度在最大洪水線以上;②牆頂屋簷向外挑出了的距離可達3m之多,可以有效避免雨水直接打在牆體之上。

客家土樓

二、建築靈魂:所體現的內涵精神永不過時——千年文明下的文化訴說

part1 儒釋道「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理念

在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中,儒釋道思想一直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而在這其中,「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哲學思想。

儒家認為,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道家認為,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佛家認為,「梵我合一」。受此影響,在傳統的民居建築上,古人就格外強調人與建築,人與自然的相互協調、相互融合、共生。如客家人,就充分地將這一思想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了客家土樓上。

客家土樓,根據地勢,就地取材,依山而建。一座座獨立的土樓,屹立於山巒縱橫、地勢起伏、溝壑交織的土地上,給人一種渾然天成、自成一派、天人合一的和諧美,自然美

此外,在中國傳統的文化理念中,人們認為,「圓」代表天,「方」代表地。客家土樓,以廳堂作為環形的中心,以中心結構的「小圓」,回應天的「大圓」,或以方形回應地,這種巧妙的建築設計,和莊子所言的:「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等天人本是合一的思想不謀而合

part2 耕讀傳家的文化傳承

耕讀傳家,是中國傳統的農耕社會中人們所追求的一種理想生活。「耕田」,豐五穀,以立性命。讀書,可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受儒學思想的影響,客家人尤為提倡「耕讀傳家」。這種思想,可以在傳統的客家民居建築中找到影子折射。

比如永定承啟樓,極富客家文化底蘊的民居建築,其門上的對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孫謀讀與耕」,就充分反映了客家人兼容並蓄、達則兼濟天下.退則且耕且讀的思想抱負

永定土樓

當然,中國的耕讀文化思想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這種體現不僅反映在客家民居建築上,還體現在其他許多不同的民居建築上。比如我們可以在南方的傳統民居建築的門樓窗欞上,找到許多刻有「漁樵耕讀」題材的木雕

part3 忠孝仁義的宗法秩序弘揚

從建築布局上看,客家土樓,中軸線鮮明,從廳堂、主樓,到院落,再到各個小單元房,其規模大到可以容納幾百人,這可以說是中國民居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如此龐大的建築體積,如此特別的空間形態,向世人展現了其鮮明的凝聚性、向心性和圍合性。而這種獨特的建築形式設計,正體現了客家人傳統的家族理念和宗族體系。

客家土樓,可以看作是一個迷你版的,微縮型的小城鎮。常言道「無規不成圓」,要管理如此眾多的人口,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禮法體制來規範。而客家土樓「祠宅合一」的模式,則較好地化解了這一問題。宗祠、祖堂,是供奉和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客家人深知,作為外來的異鄉人,想要在艱難的環境下獲得生存發展,就需要齊心擰成一股繩,團結一致。在客家土樓民居建築的中心,設置祖堂,能夠起到號召、威懾和凝聚的作用,起到維繫血緣、親情關係的作用。

祠宅

客家人在節日裡有將祖先畫像懸掛在祖堂牆上供奉的習俗,且有每月燒香祭拜祖先的習慣。此外,每逢大年初一,更有隆重的祭祀習俗,當天,全樓男女老少會積極參與祭拜祖先的活動,以表示對祖先的緬懷、敬重。由此可見,客家人的家族理念非常強烈

除此之外,客家人強調「孝道、仁義」,將贍養老人視為每個晚輩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與此同時,客家人也非常強調鄰裡之間的和睦相處、貧富相濟。一樓之內,一家有事,眾人相幫。總言之,客家人,客家土樓民居建築,充分地弘揚了忠孝仁義的宗法秩序和精神。

林語堂先生曾說:「最好的建築是這樣的,我們深處在其中……藝術在那裡開始。」

的確,建築,不單單只是解決了住所問題而已,它更是文化的紀錄者,歷史的反照鏡。客家土樓,以一種強烈的、極具張力的、極富文化底蘊的人文藝術氣息,向世人展現了什麼是內斂與低調,什麼是兼容並包,什麼是輝煌霸氣。客家土樓,歷經了千年的風霜,凝聚了客家先民的智慧思想和文化,可以說,它是不可取代的,客家人發展的見證者和記錄者。

建築學大師貝聿銘曾說:「建築是有生命的,它雖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蘊含著人文思想」,這同樣也是對客家土樓的最好闡釋。客家土樓的一磚一瓦,一根一柱,都是一個生命體的存在,因為它們,所以建築充滿了人間的煙火和靈氣。

建築是一種生活,更是一種藝術。建築,是現實與詩意的連結,透過客家民居建築,我們看到客家民族乃至於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傳統精神。

一千多年前,客家人以「客人」的身份,闖入到南方這片荒蠻的土地,並在此落腳生根。時光荏苒,歲月匆匆,客家人在這片土地上修建房屋,辛勤勞作、繁衍生息,不斷發展壯大。

歷經千年的歲月洗禮和沉澱,客家人把生活描摹成詩,刻描成畫,並將其深深地印在了龐大的建築體之上。那建築之上的所有,一土一木、一磚一瓦,無時無刻不在訴說著人間的溫暖,人文的關懷……

如果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麼客家土樓,那些大大小小恆逸在山間,錯落有致的建築,奏出的便是一曲盪氣迴腸、娓娓動聽的旋律。

客家土樓,客家民居建築,集中華文化之精髓,集儒釋道之氣韻,融天圓地方之傳統;客家民居建築,人間建築史上的一大傑出著作,中華民族之千年不摧的民居建築瑰寶!

參考資料:

《客家土樓及其文化》、《福建民居》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讚是一種美德,喜歡就點個讚、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

往期回顧: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從中國古建築看中國文化,淺談中國古建築之下的特色風格和類型

相關焦點

  • 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築--圍屋
    客家圍屋,又稱圍屋、客家圍、土圍、水圍等,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之一,是一種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被譽為
  • 【客家文化】中華特色民居之客家圍屋
    客家圍屋又稱為圍龍屋、圍屋、轉龍屋等,是漢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文化建築。圍屋始建於晉唐宋,興盛於明清。廣義的圍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圍樓或圍屋。圍屋結合了漢民族的古樸遺風以及南部山區的地域文化,獨具特色,它不僅是客家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河源市東源縣順天鎮:文化金史生機勃發 客家古邑吹拂鄉村文明新風
    數裡長的「四好」金史綠道,以及設立於村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長廊、自然生態文化長廊、時代魅力文化長廊、鄉規民約和順長廊、家風家訓文化長廊,讓和順文化煥發神採,引人駐足賞嘆。 村中修起一座嶄新的文明實踐站,這間客家民居風格的建築在荷塘掩映下十分氣派。文明實踐站佔地約700平方米,配有LED大屏,村民們既在這裡舉辦婚禮,也在這裡舉辦金史文化講堂等。
  • 客家文化 | 客家建築為什麼是「圍屋」的建築?
    客家圍屋,又稱圍屋、客家圍等,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之一,是一種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漢晉塢堡的活化石」,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
  • 帶你走進梅州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看中國,中國客家看梅州。客家人很喜歡遷徙,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他們以獨特的文化傳承,講述著一個個悠久的遷徙歷史。如今,想要了解客家文化只有前往客家人的聚集地—梅州,才能一探究竟。第一站:訪百年圍龍屋,品客家建築文化始建於唐朝的圍龍屋,雖然歷史久遠,但其堅固且結構精巧,依然屹立在這片大地之上,講述著客家人的勤勞與智慧。如今,保存完好的客家傳統民居,坐落於梅州市梅江區松口鎮。
  • 來梅州,體驗客家文化
    ,集科研、教育、生態、文化、休閒、度假、居住和旅遊等為一體的客家民俗文化旅遊產業園。經歷數百年的艱苦創業,營造了富有濃鬱客家風情的自然村落,村內列入保護的16處單體建築(遺址),其中13座客家傳統民居建築,或依山就勢,或臨溪而建,古味十足,充分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展示著客家遷徙、客家民俗、華僑史、革命史,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的保護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這個是一個值得去的地方,雖然地方不是很大,古蹟也不是很多,不過,那份安寧,那份寧靜,讓人不得不誇讚一番。
  • 上猶客家門匾,穿越千年的客家文化
    客家池塘江西上猶江西上猶是千年古邑,公元952年置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具有十分豐富的客家文化資源。客家門匾習俗最先起源於客家先民南遷後方便「同宗認祖「。客家門匾、青灰瓦房及房前客家特有的半月形水塘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民居特色,並傳承和發展成上猶獨特的民間文化習俗,因此上猶又被稱為「客家門匾第一村 」。
  • 精美的古建築,傳承了客家傳統文化的精髓,攝影愛好者的理想地
    在92年的時候中央電視臺就在這裡拍攝了《神州百姓鬧元宵》的文藝節目,2001年客家土樓千人茶會也是在這裡舉行的哦。當地的村民還告訴小編花萼樓每年年初都會舉行祈福活動,這是村子裡年年不變的傳統哦。村民們會在圓樓內擺上十幾張八仙桌,家家戶戶的村民們從家裡帶來的齋果供品擺上八仙桌,大家一起向觀音神像斟茶敬酒虔誠禱告,小編覺得那景象一定很壯觀。
  • 客家小鎮:客天下
    >客天下山水之景皆有,聖人山、觀音山、馬鞍山交相輝映,與白鷺湖、聖山湖等天然湖泊構成一幅山水畫卷,生態資源豐富多樣,負氧離子高,自然環境優越,置身其中,猶如仙境。客家人文客家圍龍屋,是漢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文化建築,在客天下客家小鎮,以客家民居建築風格還原了一座座圍龍屋,在這裡可以看到屋頂上熟悉的青瓦片、雕刻著各種花樣的石窗,還可以感受以前客家人圍住一起生活的煙火氣息。
  • 走進客家文化,感受人物雕像傳承的魅力
    成語故事家書抵萬金雕塑,校園文化雕塑 正是這種向心力使他們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把中原燦爛的文明帶到南方播衍而不被遷徙地的土著同化。客家文化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文化的精華,長期的遷移養成了兼收並蓄取其長、開拓進取不保守的民風,使客家民系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 走近客家建築,感受濃濃客家文化
    客家建築即是客家民居。客家民居有三種樣式:客家排屋、客家圍屋、福建土樓,在建築美學視野中,客家民居有千姿百態的建築造型。客家民居與其他地區的傳統民居建築一樣有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簷口見長。
  • 廣東,用文化滋養你
    廣東嶺南文化悠長厚實,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採中原之精粹,納四海之新風,融匯升華,自成宗系,以多元、務實、開放、兼容、創新等特點獨樹一幟,涵蓋內容非常多元。
  • 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方言 電影《圍屋喜事》助力客家文化
    據統計,全世界現有約七千種語言,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下,人類語言文化的多樣性面臨前挑戰。客家話是中國古老的語言之一,堪稱中古漢語的活化石,歷經千年,本質不改,唐風宋韻,比比皆是。近年來,會講原汁原味的「阿姆話」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一群有志於保護客家語言和客家傳統文化的電影工作者,在韓榮聲導演的帶領下,攜手創作了一部講客家話的電影——《圍屋喜事》,希望通過這部方言電影,讓更多的人領略到客家文化的內涵。
  • 客家文化傳承 【樹德堂】武平客家匾額博物館開館典禮儀式
    石祿生會長愛國愛鄉,以弘揚客家文化展現民族匾額文化,傳播中華文字文化精髓,從他個人收藏的幾千片中華傳統匾額中,遴選出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古代匾額,涵蓋明清宮廷官宦、名門望族、富甲翰林等遺留下來的墨寶,不但寓意深刻言簡意賅,而且字字珠璣警醒世人,真乃客家文脈之瑰寶,這批精選的古代牌匾精品與樹德堂古建築融為一體,通過精心布展使得武平客家匾額博物館成為展示璀璨民族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
  • 走進洛帶古鎮方知客家文化的迷人之處
    以龍泉驛區洛帶鎮為中心的區域,成為明末清初大量移民入川的聚居地,大量的客家人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語言和風俗,其文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入川以來,客家一定恪守一個基本的生存原則「寧賣祖宗田,不丟祖宗言」。
  • 最美的民居,最濃的中國味道!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極具特色的古老名居正逐漸消失。作為這些燦爛文明的繼承者,我們有義務了解它,留住它,保護它!一部號稱為赴12年之約的動畫大片——《大魚海棠》,就是以永定客家土樓作為故事場景的國漫電影,無處不透露著濃鬱的客家風情和土樓元素,將永定客家土樓完美生動地還原在了影片中。
  • 客家農耕圖-反映舊時客家人的淳樸生活!
    粵東客家以「壩」命名的地方不少,如角口壩、黃沙壩、下壩、大壩、石下壩等,有的地方雖不叫壩,但卻是耕壩為生的。大埔縣黎家坪是一面傍山三面環水,卻有「河水譁譁流,用水貴如油」的說法,舊時民謠「有女莫嫁黎家坪,番薯芋子押唔贏」。因以番薯芋子為主食,姑娘聞之卻步,村中多光棍。直至1975年建了水輪泵電站,600多畝旱壩變水田,家家戶戶吃上米飯,當地人稱為「第二次解放」,面貌為之一新。
  • 山西農耕文化:千年文明的守望與傳承
    在山西不僅可以看山看水看廟、看大宅大院,還可以看古色古香散發著濃鬱書香味的小鎮、保留千年農耕文化的鄉村。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留住鄉愁情懷,守望心靈家園,成為社會共識和時代呼聲。因而,我們更應該深入挖掘農耕文化的根與魂,深刻闡釋其時代賦予的精神文化價值。
  • 細數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客家傳統工藝!
    如今,存在於我國數千年的傳統工藝美術正受到現代工藝的不斷衝擊,保護和延續傳統工藝已刻不容緩。客家民間傳統工藝美術源於先輩們艱苦的精神和富有想像力的創新,不僅承載著贛南地區鮮明的地域特色,同時還象徵了客家人民嘆為觀止的智慧。那麼,客家裡面究竟有哪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工藝,讓我們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