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話題:
說起「客家」,很多人可能先想到的是「客家人」。客家,作為漢族民系之一,其在世界上的分布廣,影響大。其實,客家,並不單單只是一個漢族民系的稱謂,它更是一個具有深層內涵的文化概念。客家的文化內涵有許多,比如客家方言、客家文學、客家建築等等。今天,我們來談談集聚了客家文化內核的傳統民居建築——客家土樓。
一、 客家人
「客」,在漢語詞典中解釋為「前來探訪的人或被邀請受招待的人」,後引申指寄居或遷居外地的人。正如王維詩人所言「獨在異鄉為異客」。
從概念上理解,「客」與「主」相對而言,它既表達了一種「客」飄忽不定、無所倚恃的狀態,也表達了一種主對客的敬稱。「客家人」,說的不過如此,既是指寄居在外地的人,同時也是受到尊重的一類人。
客家先民始於秦徵嶺南融百越時期,一千多年以前,中原漢人為了躲避戰亂、自然災害等原因不斷向南遷徙(前後歷經了5次大遷徙),他們以「客人」的身份,闖入了南方這片荒蠻的土地上。
在南遷過程中,客家人和南方的其他民族相互交融、碰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漢族民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理念。
如今,一個「客家」的稱謂,形象地道出了客家人上千年來顛沛流離、背井離鄉的歷史。
二、 客家土樓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福建以及海南和臺灣等地居住生活,此外,還散居在泰國、新加坡、印尼等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地理位置、環境因素以及客家文化理念的影響,客家的民居建築也深深打上了地域民族的烙印。
客家的傳統民居建築,極具風格特色,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為客家土樓。
根據歷史考據,客家土樓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唐末宋初時期,11世紀~13世紀,客家土樓初步形成,關於這點,在《重修虔臺志》中就曾有記載。
如今這一建築形式在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發展演變後,已然成為了中國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建築。
part1 建築用材特殊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傳統民居建築,通常以磚或木材作為建造材料,比如古色古香的傳統北京四合院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溫婉典雅的徽州傳統民居建築,主要以木構架為主,同時輔以磚、石雕等材料。
不過,客家土樓的建築用材,則相對比較特別,主要選用夯土來建造,以夯土牆為承重。
夯土,這是我國古代建築最常見的一種材料。何為「夯土」?簡單而言,指的是一種經過加固處理的土,與之相對而言的為「生土」,即沒有經過加工處理過的土。通俗地說,「夯土」即經過夯實的土。
製作「夯土」,需要用到大量的勞動力。在古代,夯土建築一般只有達官貴族用得上,比如秦始皇陵、故宮等這些古老的建築,其地基都是夯土。
客家土樓,為大型的單體式建築,卻採用夯土牆來承重,可見其建築用料的特殊。
part2 建築結構的多樣性客家土樓,和傳統的民居建築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傳統的民居建築以方形結構為主,而客家土樓主要以圓形為主。當然,除了圓形,也有方樓、五鳳樓等結構類型。
在這裡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五鳳樓這類的客家民居建築,為府第式民居建築,類似於北京傳統的四合院建築。其主要的特點在於,屋內的天井、廳堂多,且格外講究布局和主次對稱,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尊卑有別的文化理念。從中可以看出,客家人對中原建築文化的傳承。
part3 建築布局的複雜性客家土樓建築,中軸線鮮明,廳堂、主樓、大門、後廳等都建在中軸線上,和中原地區的殿堂式民居建築風格可謂是一脈相承。
從中軸線向外延伸,以廳堂為核心,屋內分布各組織院落,而各個院落又被廊道所貫穿,這種四通八達的布局設計,充分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家族傳統理念。
此外,客家土樓的建築布局,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即具有自衛、防禦的功能作用。這種複雜性的建築布局,可以說是中國建築史上的一大獨特亮點。
一、建築基礎:底子好——耐受性、實用性強
如果說設計是建築的靈魂,那麼材料便是建築的基礎。
眾所周知,客家土樓,體積比較龐大,和徽派、蘇派等小巧典雅的建築有明顯的區別。而如此龐然大物,之所以能夠延續千年,屹立於千年而不倒,這很大程度上與建造材料和建築技術有關。
前面提過,中國古建築,主要採用木、磚、石材料來建造房子,而木質建築,耐受性比較差,很容易腐爛。磚、石材材料雖然相對比較好,但是若沒有良好的黏合材料,也很難保證建築的堅固、穩定。而在古代,並沒有像水泥等這樣的如此簡便、實用、高效的建築粘合劑。在這種情境之下,夯土應運而生。
根據史料記載,夯土造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存在,且當時的夯土技術已經成熟。比如秦朝所修的秦直道,那條被視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之一的秦直道,它之所以能夠保留延續到今天,且基本不長草,主要得益於夯土技術的成熟應用。
客家土樓,之所以能夠歷經上千年的風吹雨打、日曬雨淋仍屹立不倒,同樣和其所用的夯土材料和技術離不開關係。
其一,客家土樓採用夯土牆承重,其建築的基料以沙質粘土、石灰等為主,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後,再摻入竹片、石塊等材料,這樣的建築材料使用,能夠大大地提高了建築的堅固性。
其二,在建造過程中,人們還會根據實際需要,加入糯米等材料來提高粘合度,從而有效提高建築的牢固性和堅韌性。其三,尤以圓寨為代表的土樓設計,其圓筒狀的外部結構,可以使牆體所承受的重力均勻分散到整個建築當中去。這種良好的預應力向心狀態,可以對地震、地基下陷等問題起到較好的抵抗力作用。
,土牆內部所摻入填充的竹片、木條等材料可以起到良好的拉伸、凝聚作用(相當於現在所用的鋼筋混凝土構件),因此可以較好地規避因為受力過大而產生裂縫等不良風險,繼而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土樓整體結構的安然無恙。其五,土牆的牆基主要採用了大塊的石料打造而成,其牆基的高度設計,滿足當地多雨水的環境需求:①牆基高度在最大洪水線以上;②牆頂屋簷向外挑出了的距離可達3m之多,可以有效避免雨水直接打在牆體之上。
二、建築靈魂:所體現的內涵精神永不過時——千年文明下的文化訴說
part1 儒釋道「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理念
在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中,儒釋道思想一直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而在這其中,「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哲學思想。
儒家認為,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道家認為,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佛家認為,「梵我合一」。受此影響,在傳統的民居建築上,古人就格外強調人與建築,人與自然的相互協調、相互融合、共生。如客家人,就充分地將這一思想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了客家土樓上。
客家土樓,根據地勢,就地取材,依山而建。一座座獨立的土樓,屹立於山巒縱橫、地勢起伏、溝壑交織的土地上,給人一種渾然天成、自成一派、天人合一的和諧美,自然美。
此外,在中國傳統的文化理念中,人們認為,「圓」代表天,「方」代表地。客家土樓,以廳堂作為環形的中心,以中心結構的「小圓」,回應天的「大圓」,或以方形回應地,這種巧妙的建築設計,和莊子所言的:「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等天人本是合一的思想不謀而合。
part2 耕讀傳家的文化傳承
耕讀傳家,是中國傳統的農耕社會中人們所追求的一種理想生活。「耕田」,豐五穀,以立性命。讀書,可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受儒學思想的影響,客家人尤為提倡「耕讀傳家」。這種思想,可以在傳統的客家民居建築中找到影子折射。
比如永定承啟樓,極富客家文化底蘊的民居建築,其門上的對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孫謀讀與耕」,就充分反映了客家人兼容並蓄、達則兼濟天下.退則且耕且讀的思想抱負。
當然,中國的耕讀文化思想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這種體現不僅反映在客家民居建築上,還體現在其他許多不同的民居建築上。比如我們可以在南方的傳統民居建築的門樓窗欞上,找到許多刻有「漁樵耕讀」題材的木雕。
part3 忠孝仁義的宗法秩序弘揚
從建築布局上看,客家土樓,中軸線鮮明,從廳堂、主樓,到院落,再到各個小單元房,其規模大到可以容納幾百人,這可以說是中國民居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如此龐大的建築體積,如此特別的空間形態,向世人展現了其鮮明的凝聚性、向心性和圍合性。而這種獨特的建築形式設計,正體現了客家人傳統的家族理念和宗族體系。
客家土樓,可以看作是一個迷你版的,微縮型的小城鎮。常言道「無規不成圓」,要管理如此眾多的人口,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禮法體制來規範。而客家土樓「祠宅合一」的模式,則較好地化解了這一問題。宗祠、祖堂,是供奉和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客家人深知,作為外來的異鄉人,想要在艱難的環境下獲得生存發展,就需要齊心擰成一股繩,團結一致。在客家土樓民居建築的中心,設置祖堂,能夠起到號召、威懾和凝聚的作用,起到維繫血緣、親情關係的作用。
客家人在節日裡有將祖先畫像懸掛在祖堂牆上供奉的習俗,且有每月燒香祭拜祖先的習慣。此外,每逢大年初一,更有隆重的祭祀習俗,當天,全樓男女老少會積極參與祭拜祖先的活動,以表示對祖先的緬懷、敬重。由此可見,客家人的家族理念非常強烈。
除此之外,客家人強調「孝道、仁義」,將贍養老人視為每個晚輩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與此同時,客家人也非常強調鄰裡之間的和睦相處、貧富相濟。一樓之內,一家有事,眾人相幫。總言之,客家人,客家土樓民居建築,充分地弘揚了忠孝仁義的宗法秩序和精神。
林語堂先生曾說:「最好的建築是這樣的,我們深處在其中……藝術在那裡開始。」
的確,建築,不單單只是解決了住所問題而已,它更是文化的紀錄者,歷史的反照鏡。客家土樓,以一種強烈的、極具張力的、極富文化底蘊的人文藝術氣息,向世人展現了什麼是內斂與低調,什麼是兼容並包,什麼是輝煌霸氣。客家土樓,歷經了千年的風霜,凝聚了客家先民的智慧思想和文化,可以說,它是不可取代的,客家人發展的見證者和記錄者。
建築學大師貝聿銘曾說:「建築是有生命的,它雖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蘊含著人文思想」,這同樣也是對客家土樓的最好闡釋。客家土樓的一磚一瓦,一根一柱,都是一個生命體的存在,因為它們,所以建築充滿了人間的煙火和靈氣。
建築是一種生活,更是一種藝術。建築,是現實與詩意的連結,透過客家民居建築,我們看到客家民族乃至於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傳統精神。
一千多年前,客家人以「客人」的身份,闖入到南方這片荒蠻的土地,並在此落腳生根。時光荏苒,歲月匆匆,客家人在這片土地上修建房屋,辛勤勞作、繁衍生息,不斷發展壯大。
歷經千年的歲月洗禮和沉澱,客家人把生活描摹成詩,刻描成畫,並將其深深地印在了龐大的建築體之上。那建築之上的所有,一土一木、一磚一瓦,無時無刻不在訴說著人間的溫暖,人文的關懷……
如果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麼客家土樓,那些大大小小恆逸在山間,錯落有致的建築,奏出的便是一曲盪氣迴腸、娓娓動聽的旋律。
客家土樓,客家民居建築,集中華文化之精髓,集儒釋道之氣韻,融天圓地方之傳統;客家民居建築,人間建築史上的一大傑出著作,中華民族之千年不摧的民居建築瑰寶!
參考資料:
《客家土樓及其文化》、《福建民居》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讚是一種美德,喜歡就點個讚、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
往期回顧: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從中國古建築看中國文化,淺談中國古建築之下的特色風格和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