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的自畫像為什麼乏人問津?

2020-12-23 中國網文化

▲徐悲鴻自畫像

今年4月,中央美術學院舉辦建院百年紀念展覽,我前往參觀。走進第一展廳,只見三幅徐悲鴻自畫像首先映入眼帘,三幅自畫像中,打頭的乃是1922年創作的木炭素描,他身穿呢子大衣,內系領帶襯衣,站在白馬奔馳畫作前,似在創作構思狀。畫像右下側款署「壬戌悲鴻」。這幅帶景自畫像習作,是他傳世自畫像中創作年代最早的一幅,可稱徐氏自畫像的處女作。其餘兩幅分別作於(甲子歲始)1924年、1925年。展廳中還陳列了他在同年創作的油畫《撫貓人像》,其前妻蔣碧薇曾直言這幅油畫是「鏡子裡的他們」,那位撫貓人,不是別人,正是蔣碧薇,而在她身後探首觀望者就是畫家徐悲鴻。蔣碧薇的點題,也點出了徐悲鴻畫自畫像對鏡寫生素描的公開秘密。

陳列室中,我還看到兩幅徐氏創作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油畫肖像。1928至1930年創作的《田橫五百士》巨幅油畫,也展出在「百年紀念展」中,有趣的是,徐悲鴻居然把自己也畫進了田橫要告別的「五百士」中,他身穿黃袍站在五百士的前列。據徐悲鴻的早年學生王臨乙回憶:「1928年,在上海藝大(南國藝術學院)的一座小樓的亭子間裡,徐先生起稿油畫《田橫五百士》……徐先生苦於沒有田橫的形像,經介紹採用宋鍾沅作為田橫形象的定稿,又用他的學生肖像及手、腳作為模特兒。」可見他創作構圖中的「五百士」,有許多他學生模特兒,而他自己也客串了一次模特兒。查閱網上徐悲鴻的自畫像,竟有十幅之多,其中有素描肖像、油畫肖像,還有畫室裡帶背景的人物肖像,都是對鏡寫生素描,實景寫人,形神兼備。

奇怪的是,長期來美術史論界,對徐氏的這些質高量多的鏡子裡的自畫像,似乎不太注意,很少有人在論著中提及。也許有些行家要說,凡是學西畫的畫家,誰不是從石膏人像、素描起步,而素描人像習作,也大多從鏡子裡的自畫像起步。這又有什麼可奇怪?也許是我才疏學淺,少見多怪,當我讀了1930年出版的 《悲鴻自述》及王震先生編著的《徐悲鴻年譜長編》、蔣碧薇的《我與悲鴻》等傳記著作,對徐氏在海外困而求學、刻苦習藝的精神,有了較深的理解,不由對徐悲鴻創作的這批自畫像肅然起敬,決定不揣淺陋,對他的自畫像創作背景作一番探索,拋磚引玉,意在引起大家的重視。

據王震編著的 《徐悲鴻年譜長編》記載:徐悲鴻是1919年民國政府第一批公派出國學美術的留學生。稍後有1920年公派赴英學美術的張道藩、常玉;而林風眠則是自費留學美術。徐氏深知素描在西畫中的重要,所以踏上巴黎後,就進入私立朱利安畫院補習素描,苦練數月。半年後,以優異成績考入法國最高美術學校。誠如他在《初學畫之方法》一文中寫道:「學畫最好以造化為師,細緻觀察其狀貌、動作、神態,務扼其要,不要瑣細。最簡單的學法是對鏡自寫,務極神似,以及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因寫像最難,必須在幼年發揮本能,其餘一切自可迎刃而解。」徐悲鴻正是在「對鏡自寫,務極神似」中練就了人物素描寫生的紮實基礎和高超人物創作技法。

入校後,他投拜名師達仰、名家弗拉孟,更加刻苦勤學。自畫像也成了他的重要訓練之一。據蔣碧微在回憶錄中記載:旅歐留學期間,徐悲鴻的官費助學金,因「國內政局波譎雲詭,變幻莫測,起先是斷斷續續匯來,後來竟然宣告中輟」。 他們的官費助學金本就不多,經濟拮据,又無別的進項,所以無錢請模特兒,只能「就地取材」,畫親友,在鏡子裡畫自己。由於經濟窘迫,常常飢一頓、飽一頓,堅持作畫,積勞成疾,得了胃病。除了日常生活和病痛的折磨外,還有不測風雲之災,據《徐悲鴻自述》記道:「(1924)年春三月,忽一日傍晚大雨雹,歐州所稀有也。吾與碧薇才夜飯,談欲謀向友人李璜借貸,而窗頂霹靂之聲大作,急起避。旋水滴下,繼下如注,心中震恐,歷一時方止。而玻璃碎片桌球下墮,不知所措。翌晨以告房主,房主言須賠償。我言此天災,何與我事?房主言不信可觀合同。餘急歸,取閱合同,則房屋之損毀,不問任何理由,其責皆在賃居者,昭然註明。嗟夫,時運不濟,命運多乖,如吾此時所遭,信嘆造化小兒之施術巧也。吾於是百面張羅。李君之資,如所期至,適足配補大玻璃十五片,仍未有濟乎窮。」後經我國駐德大使趙頌南聞訊趕來,才為他們解了圍。事後,徐悲鴻為趙大使的夫人精心繪製了一幅肖像,才了了這筆人情債。

▲《撫貓人像》

令我大惑不解的是,徐悲鴻的這些自畫像都是油畫像,無論質量上或數量上都是可觀的上乘之作,為什麼竟然長期不為人知?依我之見,首先,上世紀早期赴歐留學美術的學生中,似乎沒有展示自畫像的風氣,借用美術評論家李松的一句話來說是 「愛惜羽毛」,他們不願意出示自畫像少作或習作,所以與徐氏稍後留學的美術家,諸如林風眠、常玉、劉海粟、趙無極、朱德熙等均無自畫像傳世。其次,自畫像的功能,主要是打素描人像的基本功,沒有太大的實用價值(更少有經濟價值,不能進入市場),除了開個人展覽、出畫冊需要宣傳外。民國年間,用自畫像來宣傳包裝,為營銷造聲勢,除了張大千,沒有第二人。最後一點,在舉辦個人畫展和出版畫冊上,徐悲鴻與張大千不同,採用很謹慎的態度,決不利用自畫像自我宣傳包裝。儘管他與張氏私交很好,對張大千其人其藝在文章中評價很高,但對張氏利用「三十自畫像」,到處請名家名流題詩題跋,宣傳張揚,他既不參與,也不置一辭。當然,在自畫像上要不要題詩、題跋,也與中西畫像的特點有關。西畫畫像上,一般都是只用畫家籤名,署上時間、地點即可。而中國畫像上,往往須要題詩題跋,在詩跋中交待畫像的背景故事。換言之,張大千的自畫像,有故事可說,有龍門陣可擺,而徐悲鴻的自畫像,沒有故事可說。這一點,也許成了張大千自畫像為什麼廣為人知,而徐悲鴻的自畫像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原因之一。來源:文匯網

相關焦點

  • 受頂新魏家影響 臺北101跨年煙火招商至今乏人問津
    101跨年煙火招商,乏人問津。圖片來源:臺灣《聯合晚報》資料照 華夏經緯網11月1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頂新魏家雖已退出臺北101,但因持股仍高達37%,使得一銀對臺北101的2億元(新臺幣,下同)周轉金到期後就不願續約,臺北101擔心其它民營銀行也跟進,屆時恐會影響營運;另外,臺北101 跨年煙火秀至今也乏人問津。
  • 徐悲鴻為泰戈爾畫像
    第二年2月17日,「聖雄」甘地訪問國際大學,在風景如畫的芒果林裡,泰戈爾焚香獻花,舉行了隆重的歡迎集會,又熱情地將徐悲鴻引見給甘地,建議為徐悲鴻舉辦畫展,彰顯兩國人民的世代友好。甘地欣然表示同意。  泰戈爾的提議,為徐悲鴻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華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 港媒:臺北世大運門票乏人問津
    柯文哲(前左)出席活動時化身校閱官,邀請民眾一起體驗今日登場的世大運妝遊嘉年華 圖片來源:臺灣「中央社」 據香港《文匯報》綜合臺灣媒體報導,2017臺北世大運將於本月19日登場,但競賽門票至今乏人問津。
  • 28歲的B股②|乏人問津 昔日「網紅」為何變「末日黃花」?
    從1992年到2020年,28年來,曾與A股一併寄託重要期望的B股,由昔日的「帶貨網紅」已然成了乏人問津的「末日黃花」,站在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起點,完成「使命」的B股市場又將何去何從,令人深思。昔日「網紅」帶貨風光無限B 股正式名稱為人民幣特種股票,相對 A 股人民幣普通股票而言,它以人民幣標明面值,滬市以美元、深市以港幣認購和買賣的外資股。
  • 《百家講壇》暢銷已成歷史 系列圖書低迷乏人問津
    重慶晚報記者採訪了本埠的幾家書店發現,那些知名學者曾經賣到瘋狂的暢銷書,如今卻是乏人問津。   銷量從六位數變三位數 中間到底隔著多少本書   「從《百家講壇》節目中走紅的學者們,他們所出的書在2006年、2007年的時候賣得最好,最暢銷的書要數《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以及《易中天品三國》。」
  • 寧波海鮮行情冰火兩重天:鮮活蝦蟹身價節節高 舶來凍品乏人問津
    原因在於貨少,自10月下旬以來,海捕蟹產量一路走低。象山的船老大告訴記者,按老漁民的講法,魚多了,蟹就少了,「最近一段時間,石浦很多蟹籠船都沒作業,因為抓不到啊」。蟹價的一路走高,也帶來了銷售難題。鄔老闆嘆道,一隻蟹要賣100多元,普通市民消費不起,酒店的要貨量也在降,「活蟹養幾天賣不出去,就只能做嗆蟹了」。不止梭子蟹、基圍蝦,進口的活海鮮價格也普遍上揚。
  • 湖北陽新沙港村困「橘」:80萬斤柑橘滯銷 5毛1斤乏人問津!
    《荊楚正能量》新媒體記者 路遙 通訊員 曾幫勇 發自湖北陽新湖北省陽新縣黃顙口鎮沙港村是該鎮柑橘主產大村之一。據沙港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嚴庭學介紹,今年全村400餘畝柑橘獲得豐收,柑橘年產量300萬斤。由於受全國柑橘普遍豐產、市場飽和等因素影響,目前尚有80萬斤柑橘滯銷,乏人問津沒人要。12月5日,《荊楚正能量》新媒體記者來到沙港村,還沒進村,路邊就看到一棵棵樹上掛著還沒有採摘的柑橘。「辛辛苦苦種了一年,不忍心讓它爛在家裡,採摘後沒人收購,又沒有好地方儲存,只能先這麼讓它掛在樹上,乾脆不摘。」
  • 乏人問津,少人欣賞,只是頂級白茶的代表?白毫銀針宣告王者歸來
    柳永為什麼名氣沒有李清照大?爺爺說你最喜歡辛棄疾,你為什麼喜歡一個老頭?爺爺喜歡蘇軾,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會寫詩會喝茶還會煮飯,我也喜歡他......這小小的腦袋瓜子,居然懂得這麼多。看來我爸沒把我培養成詩人,這願望一直沒實現,於是移情到第三代身上了。《2》柳永為什麼一直沒紅呢?
  • 陳傳席專欄|聊藝術:徐悲鴻為什麼反對「中西結合」
    有他的明文為證:徐悲鴻的《悲鴻自傳》發表於1933年1月上海《讀書雜誌》第3卷1期上⑴,其中談道:"吾愛畫入骨,以愛畫故學畫……一九二七年秋返國,倡寫實主義,為求真之運動,抨擊歐洲人惑人耳目之牟利主義。主張中西分璧,時國人徒知中西合瓦。"徐悲鴻《自畫像》 素描紙本 41x27cm 1925年作 白紙黑字,赫赫在目,似乎不需要再作考證。
  • 書畫聯盟丨徐悲鴻《奔馬圖》、《九方皋》、《愚公移山圖》等名作賞析
    有人問悲鴻:「這是為什麼呢?」悲鴻笑著答道:「馬和人一樣,願為知己者用,不願為昏庸者制。」由此可見徐悲鴻的思想和專心。他為什麼創作這幅畫?徐悲鴻先生自己對於此畫亦十分滿意,歸來即又按原稿重新繪製了一幅。此時畫家的思緒進入了佳境,把自我也融入了面意之中,畫到站立在讓路石上穿長袍青年的頭部時,竟然繪上了自畫像。題詩後,落款寫:「二十七年晚秋,隨中央大學入蜀即寫沙坪垻所見。」畫家把個人、民族、時代、藝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甚至把自己融於民眾之中,具有特別強烈的吸引力,這種雋永深長的畫外之意,令人怡情,發人遐思。
  • 科學網—「e」的自畫像
    Source: browserling   ■蔣迅 這幅漫畫作品的題目是「自畫像」。誰的自畫像?它就是眾所周知的歐拉數「e」。 如果我們忽略這些小樣,那麼剩下的就是「e」本人,鏡子裡的「e」,以及畫布上的2.71……所以可以把這幅漫畫稱為「三重字畫像」。 這個選題特別有意思,因為自然指數函數最具有「自畫像」的性質,它的導數是它自己,它的積分也是它自己。只有自然指數函數具有這樣簡單和漂亮的性質。 這幅漫畫其實有一個原始版本,那就是諾曼·洛克威爾的著名油畫《三人自畫像》。
  • 張栢芝隔離結束感謝工作人員,從眾星捧月到乏人問津,她做了什麼
    張栢芝隔離結束感謝工作人員,從眾星捧月到乏人問津,她做了什麼
  • 80萬斤柑橘滯銷 5毛1斤乏人問津 黃顙口鎮沙港村橘農遭遇銷售難
    受市場因素影響,目前該村尚有80萬斤柑橘滯銷,銷售價降到5毛1斤也是乏人問津。在沙港村的路邊和田間地頭,可以看到一棵棵樹上掛著還沒有採摘的柑橘。「辛辛苦苦種了一年,不忍心讓它爛在家裡,採摘後沒人收購,又沒有好地方儲存,只能先這麼讓它掛在樹上,乾脆不摘。」沙港村民馮衛國看著家門口的柑橘愁容滿面。在村民馮美權家,兩個房間都堆滿了柑橘。其中一房間堆滿了木箱子,箱子裡面裝的全部都是柑橘。
  • 徐悲鴻的三段摯愛情感史
    相繼創作了《老婦》、《持棍人》、《撫貓人像》、《自畫像》等優秀作品,其繪畫水平與同時期的歐洲藝術家已不相上下。後來,徐悲鴻又用4年的時間走訪了比利時、義大利、瑞士等歐洲國家,學習各國繪畫大師的創作特點,深得裨益。
  • 23歲經歷了從萬人追捧到乏人問津 葉詩文清華休學渴望東京奇蹟
    雖然在剛滿23歲的年紀就經歷了從萬人追捧到乏人問津的苦澀,儘管競技水平很可能無法重回昔日巔峰,但是葉詩文用自己的行動宣布:她還在等待奇蹟發生
  • 徐悲鴻的馬~
    徐悲鴻自己也說道:「我愛畫動物,皆對實物下過極長時間的功夫,即以馬論,速寫稿不下千幅,並學過馬的解剖,熟悉馬之骨架肌肉組織,然後詳審其動態及神,方能有得。」從而能夠成馬在胸,遊刃有餘地去捕捉瞬間即逝的動能神情,得心應手地採用前人不敢涉獵的大角度透視,創作出嶄新的藝術形象。
  • 56位藝術大家的自畫像
    自畫像是藝術家為自己所繪的肖像作品。雕塑家類似的創作則稱為自塑像。西方繪畫傳統中的自畫像,於文藝復興時代為人矚目,當時自畫像被稱為「鏡中肖像」,一開始的自畫像並不表現藝術家工作的情形。從16世紀中起,藝術家們開始選擇表現他們自己與畫架為伍,手持調色板和畫筆,支著腕杖等情景。
  • 徐悲鴻的馬好在哪裡
    徐悲鴻《駿馬圖》縱109.3釐米,橫53釐米自題:「卅七年(1948年)重陽悲鴻(時年53歲)。」鈐「悲鴻之畫」朱文方印。右下角鈐「困而知之」朱文方印。圖繪曠野平坡處,一匹駿馬欲行又止,正回首張望。徐悲鴻《桐陰孤駿圖》縱129釐米,橫39.8釐米自題:「槐準先生存念。悲鴻戊寅舊作。辛巳題。」鈐「悲」白文方印。戊寅年為1938年,徐悲鴻時年43歲;辛巳年為1941年,徐悲鴻時年46歲。
  • 有房源半年17次降價共百萬,依舊乏人問津
    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房子自過戶之後,價格就在一路下跌。陳曜告訴時代財經,他最近上貝殼找房看同小區同戶型的掛牌價,已經一路跌到了116萬元。兩年時間,算上過戶稅費、中介費,陳曜在這套房上已經虧了幾十萬。但即使不斷下調掛牌價,與陳曜同小區同戶型的這套房依舊是乏人問津。根據貝殼找房數據,近一個月內該房源的帶看人數僅為1人。
  • 銀隆股權出售乏人問津 董明珠造車夢風雨飄搖
    (原標題:銀隆股權出售乏人問津 董明珠造車夢風雨飄搖) 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銀隆」)坐落於珠海市金灣區三灶鎮科技工業園內的總部,目前看起來並無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