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航行船舶如何以「智」取勝?

2020-12-15 中國港口網

近日,我國首艘自主航行貨櫃船「智飛」號在青島造船廠有限公司舉行建造開工儀式。該船是我國首艘具有智能航行能力、面向商業運營的運輸貨船,也是目前在建的全球噸位最大的智能航行船舶,計劃於2021年下半年進行測試運營。

智能航運已經成為航運業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船舶自主航行技術是實現智能航運的關鍵技術。近十年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及高速處理器的高速發展,自主航行技術的發展已經初具雛形,一些主要組織和廠家在自主航行船舶領域已經取得了成果。那麼,我國自主航行船發展現狀如何?需要解決哪些方面的技術和問題?未來其研發又將走向何方?

「雙智」的探索試驗

在「智飛」號開工建造之前,智慧航海(青島)科技有限公司已經投資建設了自主航行系統試驗船「智騰」號。

2019年5月16日,「智騰」號在青島智能航運技術創新與綜合實驗基地首次亮相。該船船長21米,寬5.4米,設計航速14節,包含自主駕駛系統、態勢感知系統、通導系統、動力控制系統、全船數據平臺、船岸通訊系統;具備自動避碰、自主航行水下避碰、自主靠離泊、自主循跡和自主航行控制功能。

據工作人員介紹,「智騰」號自主駕駛系統核心在於融合水動力特性和控制技術,建立無人船的三自由度操縱模型和控制方法,在螺旋槳、舵和其它推進器之間完成最佳推力分配。在符合推進器硬體約束的條件下使無人船具有位置、艏向的保持和調整能力,實現高速狀態下沿指定航線航行的能力和自主離靠泊能力。

「智飛」號正是在「智騰」號研發測試的基礎上而開工建造的。「『智騰』號為自主航行系統的研發提供測試平臺,加快研發成果轉化。給後期300TEU無人自主航行貨櫃試驗船『智飛』號的建造提供依據和支撐。」該工作人員表示。

「智飛」號總長約110米,型寬約15米,型深10米,設計航速為12節。據了解,該船集成並安裝有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智慧航海(青島)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科研機構和企業完全自主研發的自主航行系統,採用中船重工第七〇四所研發的大容量直流綜合電力推進系統,首次在同一船舶上實現直流化、智能化兩大技術跨越,具有人工駕駛、遠程遙控駕駛和無人自主航行三種駕駛模式,能夠實現航行環境智能感知認知、自主循跡、航線自主規劃、智能避碰、自動靠離泊和遠程遙控駕駛。通過5G、衛星通信等多網多模通信系統,可以與港口、航運、海事、航保等岸基生產、服務、調度控制、監管等機構、設施實現協同。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張寶晨表示,「智飛」號還將配備船舶航行輔助系統,以便在人工駕駛模式下為駕駛員提供信息、環境認知、避碰決策、安全預警等全方位的輔助支持。

目前,參與該船智能航行系統和相關技術與設備研發的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大連海事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和中船重工第七〇四所等多家研發單位的科研人員正在夜以繼日的攻克各種技術難關,努力按計劃完成研究開發任務。

全球加快自主航行船舶研發步伐

船舶自主航行有著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通過減少駕駛員直至實現無人自主航行,可實現船舶設計建造的革命性突破,同樣載重能力下節約超過20%的建造成本,20%的運營成本,減少15%的燃油消耗並大幅度降低排放。一項研究預測,在未來25年間,每艘無人駕駛船舶將節省燃料、船員用品和薪金700多萬美元。這對於萬億美元的船舶、航運市場而言,空間巨大。

正如AI和自動化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前景一樣,人們也希望自主航行船舶能夠提高安全性、提高效率,並將人類從不安全、重複性的任務中解放出來。

Allianz的最新研究顯示,75%到96%的海上事故是由人為失誤造成的。如果自主和半自主航行系統能夠幫助減少對人類的依賴,那麼自主航行船隻最終可能會讓海上航行變得更安全。即使船上依然有船員,從船上的傳感器收集的數據與AI算法相結合,將有助於船員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2017年國際海事組織(IMO)海上安全委員會第98次會議(MSC 98)上,就已經將「自主無人船舶」納入為新增議題。

無人船分為遠程遙控船與自主航行船,歐洲的智能船舶研發主要集中在這一板塊。他們更傾向於從小型船舶(如拖船、渡船)開始實踐,優先研發遠程操控、自主航線規劃、自主避碰等技術。2018年11月,由瓦錫蘭動態定位系統的自主控制器控制航速、預定義航跡和航向位置的85米長渡船「Folgefonn」號自動靠泊系統試驗成功。該船從離開碼頭,駛離港口,駛向下一個停泊港口,到進港的整個靠泊過程實現了自動化操作,沒有人為幹預。2017年6月,羅·羅也曾展示一艘遙控商船,這艘長28米、名為「Svitzer Hermod」的拖船安裝了以羅·羅動力定位系統為關鍵設備的遙控系統,實現了停靠、解鎖、360度旋轉等智能操控。

回顧國內,2017年年底,珠海萬山啟動建設了亞洲首個無人船海上測試場,該測試場可就自主感知、避障、遠程控制、協同控制等自主船舶相關項目,為國內外的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開展第三方測試服務。青島、珠海兩個智能船舶實驗基地一南一北,遙相呼應,為我國無人船的研發提供了有力的實驗場地支撐。2018年12月工信部等三部委發布《智能船舶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1年)》。2019年5月七部委聯合印發《智能航運發展指導意見》,「智騰」號首次亮相;7月發布《數字交通發展規劃綱要》,組織實施國家重點科研計劃《基於船岸協同的船舶智能航行與控制關鍵技術》項目;12月,中國自主研發的首艘具備自主航行功能的「筋鬥雲0」號貨船在珠海首航,成功完成首次自主貨船貨物運載。今年,「智飛」號開工建造……這無一不預示著中國也正在加快規劃部署智能航運未來發展。

武漢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首席教授吳衛國表示,與國外相比,國內的智能船舶發展在技術研發與市場應用等方面雖均處於初級階段,但目前國內也正在積極開展智能船舶領域的研究探索。

船舶行業轉型升級的積極嘗試

從自主航行船舶的發展現狀來看,遠程遙控結合部分自主控制功能已經成為自主航行船舶發展的主要方向。

遠程遙控可以實現船隊集群管理、監控船舶狀態合理配置資源、控制船舶維護維修、收集數據優化運營效率等功能,同時結合大數據、物聯網、雲共享等技術可以極大提高船舶的運營效率及降低能源消耗。在完全自主航行技術成熟之前,自主航行船舶在複雜水域、交通密集、惡劣天氣、設備損壞等情況下,其自主航行系統無法滿足船舶安全的操控需求,需要依靠遠程遙控功能切換到人工操控來保障船舶的運營安全。所以,遠程遙控結合部分自主控制的自主航行船舶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將是自主航行船舶商業化運營的主要形式。

但遠程遙控技術在船舶上的實現也存在一些技術難點,如船舶大部分的工作區域需要通過衛星進行船岸通信,衛星通信的方式具有易受到天氣狀況幹擾、通信帶寬小和通信延時大的缺陷。對此,有專家建議,未來衛星通信技術的研究重點應集中於衛星多頻段通信技術、數據壓縮技術、數據提取技術、網絡安全技術等,通過這些技術可以有效的解決衛星通信的技術瓶頸,促進遠程遙控技術在自主航行船舶上的發展。

此外,自主航行技術應用船型的選擇是由營運需求、技術實現和經濟成本所決定的。選擇在小型船舶上應用自主航行技術可以更快地實現船舶完全自主化航行,自主航行技術在商業中也可以快速得到應用。選擇在大型船舶上應用自主航行技術,實現遠洋自主航行,可以有效的降低勞動強度、改善工作環境、減少人力資源。不同的組織應該根據應用的需求來選擇自主航行技術應用的船型。

也有業內人士表達了對自主航行船舶發展前景的擔憂。由於存在重大的安全問題,特別是在擁擠水域作業的大多數船舶通常體積更為龐大,完全自主航行的船舶在沒有船員的情況下自主作業之前,還有大量的測試工作要做,也有大量的規章制度需要整理。

除了確保船舶安全外,還需要就共同水域的管理問題達成一項決議。現有的國際公約是在假定船上有船員的情況下制定的。作為回應,國際海事組織(IMO)啟動了評估和更新公約的工作,以確保在AI取代人類成為船長的新現實下的安全。

此外,在人們對自主航行船舶的快速跟蹤研究、開發和法規更新產生重大興趣之前,該行業可能會從陸地上有關自動駕駛汽車的決策中吸取教訓,然後將其應用於自動駕駛船舶上。未來幾年自動駕駛汽車的採用和普及,可能會給在海上尋找同樣解決方案的公司帶來更大壓力。

張寶晨指出,從全球範圍來看,智能航運技術發展已處於初期階段,未來十五年是發展關鍵期。雖然我國造船訂單量已穩居世界第一,但是一直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船舶智能化作為一種新趨勢給了中國「彎道超車」的機會。在此次技術革命中,一定要抓住機會趕超。

相關焦點

  • 智能船舶是什麼東東?船舶工業大咖給你科普來了!
    所謂船舶的智能體系,其關鍵在於通過知識驅動的機器自主學習,採用基於預測的決策技術,協助甚至部分代替人工;以信息物理系統(CPS)為框架,達成面向船舶對象空間、群體空間、環境空間協同的自感知、自記憶、自認知、自決策、自重構等自治能力;面向船舶的設計、建造、運行和維護的全壽命周期,實現全船級-船隊級的創值服務,有效滿足船舶航行的安全性、經濟性、環保性及高效性需求。
  • 我國率先實現國際航行船舶檢驗證書電子化
    今天(18日),交通運輸部海事局發布消息,我國已實現全國船舶檢驗商漁船統一平臺發證,在全球率先實現100%國際航行船舶檢驗證書電子化。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交通運輸部海事局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檢驗在冊的中國籍商船約24萬艘,我國已實現全國船舶檢驗商漁船統一平臺發證,涵蓋全部商船和全部海洋漁船檢驗數據
  • 海事局關於中國籍國際航行船舶、船員相關證書展期的公告
    交通部官網今天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關於中國籍國際航行船舶、船員相關證書展期的公告》,以下為原文:為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保障船舶安全和正常航行,現就疫情防控期間中國籍國際航行船舶、船員相關證書展期事宜公告如下:
  • 我國自主船舶氣象導航能力快速提升!
    據《中國氣象報》報導,自2019年7月11日,中央氣象臺與交通部華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正式發布了船舶氣象導航系統,同年10月正式服務以來,該系統累計服務船舶已近千艘次,籤約航運公司40家,月均服務超70艘次,取得了良好的效益。隨著導航業務鋪展開來,服務需求逐漸上升,尤其最近兩個月,每月服務量都在百艘以上。
  • 交通運輸部:警示中國籍國際航行船舶加強海盜防範
    中新網3月13日電 據交通運輸部微信公眾號消息,3月11日,針對當前全球海盜活動範圍不斷擴大、襲擊手段不斷變化的趨勢,交通運輸部海事局發布公告,警示中國籍國際航行船舶進一步加強海盜防範,全面落實各項防範措施。
  • 海事局關於國內航行海船船員和內河船舶船員相關證書展期的公告
    交通部官網今天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關於國內航行海船船員和內河船舶船員相關證書展期的公告》,以下為原文:為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保障船舶安全和正常航行,現就疫情防控期間國內航行海船船員和內河船舶船員相關證書展期事宜公告如下:
  • 行船跑馬三分險--東江北幹流(南方鹼廠至觀海口段)船舶航行安全...
    海事安全知識小課堂俗話說,「行船走馬三分險」,船舶在內河通航水域航行發生水上交通事故造成「船毀、人亡、橋損」的情況並不少見,受內河通航水域橋梁管線建設增多、內河船舶大型化、惡劣天氣頻發等因素影響,船舶在內河水域航行面臨著諸多安全風險,各船舶、航運公司應該高度重視並採用有效防範措施
  • ——中央氣象臺強化船舶氣象導航能力建設
    中央氣象臺依託GRAPES全球預報系統(GRAPES-GFS)中的海洋天氣數值預報技術,同時吸納華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具有多年航海經驗的資深船長,自主研發建設了氣象導航系統、氣象導航專業網站及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導航App應用,組建了一支專業化的船舶氣象導航團隊(以下簡稱導航團隊),開展專業氣象服務。
  • 大國智造!亞洲最大的智能客滾船「中華復興」輪有多牛
    大國智造!亞洲最大的智能客滾船「中華復興」輪有多牛→  9月25日11時18分,在山東煙臺港客運站碼頭,亞洲最大的智能客滾船「中華復興」輪投入運營。「中華復興」輪船舶總噸4.5萬,船長212米,型寬28.6米。
  • 江蘇海事各分支局熱線電話,接受國際航行船舶中國籍船員換班諮詢
    為妥善解決政府部門與航運公司、船舶代理及廣大船員間存在的船員換班相關政策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江蘇海事局已在各口岸分支機構設立船員換班諮詢熱線,安排熟悉疫情防控政策的同志,負責當地港口口岸國際航行船舶中國籍船員換班的諮詢解答工作,並接受相關申訴。
  • HMM與韓國船級社聯合研發環保智能船舶技術
    據悉,HMM從今年4月開始投入亞洲和歐洲航線的12艘24000TEU級超大型貨櫃船,均為採用了不僅可以確保航行的定時性和安全性,還可以確保效率性的最尖端IT技術的「智能船舶(Smart Ship)」。
  • 淺析船舶球鼻艏
    二、船舶阻力構成    研究船舶球鼻艏,我們須首先分析船舶航行時所受阻力。船舶在水面高速航行受到各種阻力,例如:興波阻力、摩擦阻力、粘壓阻力、附體阻力、空氣阻力、洶濤阻力、汙底阻力等等。這些阻力中,興波阻力和摩擦阻力佔大頭,對於高速船來說,這兩種阻力的佔比都各接近一半,佔到總阻力的85%左右。
  • 船舶證書是用來證明什麼的?
    船舶也同樣,自誕生之日起,它就有了自己的「歸屬地」、戶籍和身份證。 但不同的是,當前國際航運船舶證書居然有38種! 國籍證書、登記證書、船籍港證書、船級證書、載重線證書……這38種證書分別用來證明什麼?它該如何使用?你是不是已經傻傻分不清楚了?
  • 一位老船長的船舶霧航經驗
    在能見度受限的情況下,船舶航行是完成海上安全航行的最具挑戰性的任務之一。  能見度受限是指在觀察到大霧、大雨或沙塵暴等的情況下視覺受限,所有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航行條件。船舶在能見度受限的情況下航行,發生碰撞或擱淺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  這種情況下,如何確保航行安全在業界是不斷探討的話題!
  • 大風濃霧|長江太倉段安全航行指南
    大風濃霧|長江太倉段安全航行指南 入冬後大風、濃霧天氣時有發生 也成為船舶航行的重大安全隱患 如何應對這些惡劣天氣 最近太倉海事局引發安全航行指南手冊
  • 船舶通信語言(一)-- 燈語
    船舶照明是船舶航行、作業以及船舶管理工作人員生活的必要條件。它們有的徹夜長明,有的不停眨著眼睛,正是有了它們,才使船舶航行更安全、更有秩序。燈語(燈光通信)是船隻之間通信的一種通用化語言,在國際上的使用十分廣泛。「燈語」一詞由來已久。在通訊還不發達的年代,燈語在航海領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12月起解臺劉山船閘將實施船舶預約過閘服務
    12月1日9時起,京杭運河解臺船閘、劉山船閘全面實施船舶預約過閘服務,暫停零間隔、「一票通」等登記方式,原「整點調度」停止執行,以便給船員提供精準定製、便捷高效的過閘服務。船舶預約過閘,即船員根據船閘發布的閘次運行時刻表,自主選定船舶過閘的時間、閘號和閘次。船閘設定並發布48小時「閘次運行時刻表」,船員根據船閘運行時間和閘次預約情況,可通過微信公眾號或電話預約48小時內過閘的時間、閘號和閘次。
  • 上海海岸電臺以多項服務為東海轄區及國際航運船舶保駕護航
    中新網上海6月24日電 (記者 於俊)為有效履行中國在西北太平洋第七搜救區海上安全通信職責,上海海岸電臺通過處置船舶呼叫系統信息及遇險報警信息、播發海上氣象傳真等專業服務,為東海轄區及國際航線的船舶提供有效的水上安全通信保障。
  • 船舶航行到哪裡,海事服務就跟進到那裡——解讀「海事現代化發展新...
    12395是全國統一水上遇險求救電話,然而在2021年全國海事工作會議上,它又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作為下一個階段的整體工作思路,它將引領著所有海事人在「十四五」時期開創海事現代化發展新格局,實現船舶航行到哪裡,海事服務就跟進到那裡。今天,讓我們走近「海事現代化發展新格局」,探尋它背後更深層次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