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是古代亞洲一個歷史悠久的強大國家,卻在近代以後走向了衰落。自伊朗落後於世界潮流之後,眾多伊朗有識之士,展開過一系列救亡圖存的運動。19~20世紀,伊朗先是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巴布教徒起義(類似於中國太平天國起義),後又於1905年展開了聲勢浩大的立憲運動(類似於中國維新變法)。但這些運動,都未能改變伊朗的命運。1907年,英俄兩國在伊朗(波斯)劃分了勢力範圍。波斯民族,來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
歷經一戰的衝擊,腐朽沒落的伊朗愷加王朝於1925年覆滅。軍人出身的禮薩·汗,在愷加王朝的廢墟上建立了巴列維王朝,執掌伊朗大權。巴列維王朝成立後,禮薩·汗憑藉開國雄主所特有雄心的魄力,而在伊朗的土地上進行了一系列現代化改革。禮薩·汗退位後,禮薩·巴列維延續父親的國策,繼續推行變革。1963年,巴列維王朝開展了名為「白色革命」的社會改良運動。經過這次運動,伊朗的經濟實力有了明顯的增長,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巴列維的改革,其成果是顯著的。1963~1976年,伊朗GDP年均增速在10%以上,工業和農業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伊朗的人均產值,在1962年為200美元,到1976年時已達到2000美元,成績相當巨大。憑藉著數目可觀的收入,伊朗還大量購買武器,建立了在中東名列前茅的強大軍隊。70年代中期,伊朗擁有50萬常備軍,軍隊規模龐大,裝備精良,博得「海灣憲兵」的稱號。總體而言,70年代,是巴列維王朝國勢的巔峰,彼時,海灣國家無一不怕它。
同時,得益於1973年的石油危機,伊朗通過大肆出口石油,而賺取了極為豐厚的利潤。1972年,伊朗石油收入只有28億美元;而到了1975年,伊朗石油收入就飆升至178億美元。數目可觀的石油美金,極大充實了伊朗的財政力量,並且也讓巴列維王室(以及大資產階級)賺了個盆滿缽滿。伊朗日漸增長的財富與國力,一度讓巴列維國王樂觀地認為:「未來世界會出現『五強』,除美蘇德日外,再加一個伊朗。」
國力增強後,伊朗又舉辦了眾多國際性活動,以提升自身影響力。1971年,伊朗舉辦了「波斯帝國2500周年」大型慶典活動,邀請世界各國名流參加。此後,伊朗又於1974年舉辦了亞運會,於1976年承接了亞洲杯。通過這些國際性活動,巴列維王室向世界各國展現了伊朗豪華、氣派的一面。彼時,經濟尚不寬裕的中國,也派代表隊參加了伊朗的賽事,而伊朗大城市的繁榮和富裕,已經超出了許多國人的認知。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締造了「黃金十年」的巴列維王朝,卻在70年代後期走向了崩潰。1977年起,伊朗各地的反王室運動驟然增多。巴列維王朝雖有強大的軍隊,卻難以平息此起彼伏的反抗。1979年,在霍梅尼的領導下,各支反對力量匯聚在一起,最終推翻了巴列維王朝的統治。那麼,曾經創造輝煌成績的巴列維王朝,為何會在短時間內驟然崩潰呢?其實,原因可以概括為一句話:改革尚未完成,就開始好大喜功、貪圖享樂,最終導致了滅亡。
第一,伊朗王室成員奢華鋪張,樹立了不好的榜樣
當伊朗的國內建設有所成就之後,巴列維王朝開始「花錢大手大腳」了。1971年,王室舉行了「紀念波斯帝國創立2500周年」的浩大慶典活動。為了辦好活動,王室耗費巨額資金,從裏海運輸高檔魚子醬;從義大利採購上等紅酒;法國聘請頂級廚師。慶典的各種花費,至少有1億美元。巴列維國王親自坐鎮指揮,更使活動盡顯金碧輝煌之風光派頭。當首相胡韋達指出時慶典不應該過分鋪張時,巴列維國王卻不以為意。
但巴列維王室最為人稱道的,還是他們鋪張奢華的日常生活。當時,巴列維王室掌握了全國的大部分財富。國王一家,用黃金建浴室,用寶石鑲馬車,用10億美元修建陵墓,其豪侈的生活,宛如古代的波斯帝王。60~70年代王朝極盛時期,王室成員每逢外出,就必定身穿最豪華的衣服,乘坐最高檔的轎車,可謂奢侈到了極點。受王室奢華之風的影響,許多伊朗富人也跟風效仿。彼時,整個伊朗上層社會,幾乎都處在一番歌舞昇平之中。
第二,與此同時,伊朗勞苦大眾卻尚未溫飽,國家貧富差距懸殊
但是,當伊朗上層享受優渥時,廣大伊朗民眾卻並沒擺脫貧困。首先是農業方面,1962年,巴列維批准土地改革法案。這次土改,讓960萬農民得到了數量不等的土地。為此,巴列維王朝於1971年宣布土改「完成」了,然而實際並非如此。由於改革只涉及有租佃權的農民,結果導致30%的無租佃權農民仍舊沒有土地。此外,土改分給農民的土地,也多是薄地、爛地,而好地仍被地主和富商佔有。結果,多數伊朗農民,生活並沒改善,依舊在貧困線上掙扎。
伊朗農民生活艱辛,伊朗城市居民也不斷遭受「變革」的衝擊。巴列維王朝重視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將伊朗傳統的巴扎商人視為落後生產力的代表,對其進行打壓。伊朗的買辦資產階級,以美國、西德等發達國家為靠山,大肆剝削產業工人。與此同時,許多沒有土地的農民,迫於生計,也紛紛湧入城市。此時,伊朗的社會矛盾已經十分明顯:廣大民眾不滿國王的豪華奢侈,貧困工農痛恨富商名流的燈紅酒綠。巴列維王朝的統治基礎,也被大大削弱了。
第三,伊朗不徹底的改革,徹底激化了其內部矛盾
公平地講,歷史上任何一場改革,都會出現一些問題,產生一些矛盾。在改革出現問題時,國家統治階級應當尋找正確出路,繼續深化改革,方能渡過難關。然而,當伊朗的「白色革命」遭遇瓶頸時,巴列維王朝卻並沒有繼續為百姓謀福利,而是大搞獨裁統治,企圖以強權來壓制民眾的不滿。50年代,巴列維王朝組建了「薩瓦克」間諜機構;60年代,巴列維王朝努力培植各種御用政黨。70年代,巴列維王朝已經構建起一套「軍、警、憲、特」相結合的獨裁統治。
70年代後期,伊朗內部面臨階級固化的掣肘,外部遭受國際油價下跌的衝擊,整體經濟增長減緩,改革真正進入了「困難期」。此時,教士階層、左翼成員、巴扎商人、城市貧民、破產農民等等社會群體,都極度不滿巴列維王室。而巴列維王室縱有「五根支柱」(宮廷部、御用政黨、內閣、情報機構、軍隊),也難以維繫自身的統治了。1978年「庫姆慘案」發生後,絕大部分社會力量都倒向了霍梅尼。巴列維王朝眾叛親離,最終於1979年覆滅。
總體來說,巴列維王朝的改革,雖然取得了眾多成就,但並沒取得最終的勝利。而巴列維王室,在改革處在十字路口上的「關鍵時期」,放鬆了對自身的約束,貪圖起了享樂,從而引發了嚴重的內部矛盾,最終摧毀了王朝的統治。
參考資料:《伊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