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醫技術殿堂
足跟痛是指在行走或站立時,一側或雙側足跟部有疼痛感。主要在足跟的掌面和後面,有時也可見於足跟的內外側,多由足跟脂肪纖維墊部分消退,跟骨骨刺、急性滑囊炎引起,少數與風溼,類風溼有關。本病多見於40~60歲的中老年人。
中醫認為,本病主要病因為外傷勞損、外邪侵襲、腎氣虧虛等;基本病機為脈絡受損,氣血阻滯導致不通則痛;腎氣虧虛、骨失滋養則致不榮則痛。本病病位在足跟筋脈,病性為本虛標實。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也有記載為「足跟痛」。
療法一
01
取穴:壓痛點、跟痛穴(合谷後1寸處)。 操作方法:先用鍉針在足跟局部尋找壓痛點;穴位常規消毒後,將中火針在酒稍燈上燒紅,點刺斥痛點2~3針,跟痛穴,速刺不留針。針刺深度0.2~0.3寸。
此法治療3次後仍有疼痛者可用鋒勾針勾刺壓痛點,亳針取健側大陵、小天心(大陵前5分)、後溪穴,並囑患者走動。留針15分鐘。
按語:本法適用千疼痛劇烈伴有腫脹者。此法配合毫針及鋒勾針治療,病程短者1~2次可愈,長者,連治3~5次可愈。
療法二
02
取穴:壓痛點、跟痛穴(合谷後1寸處)、太溪、崑崙。
操作方法:先用鍉針在足跟局部尋找壓痛點;穴位常規消毒後,將細火針在酒精燈上燒紅,點刺壓痛點2~3針,跟痛穴、太溪穴、崑崙穴,速刺不留針。針刺深度2~3分。
此法治療三次後仍有疼痛者可用鋒勾針勾刺壓痛點,毫針取健側大陵、小天心(大陵前5分)、後溪穴,並囑患者走動。留針15分鐘。
按語:本法適用於隱隱作痛伴有腰膝酸軟者。此法配合亳針及鋒勾針治療,病程短者1~2次可愈,長者,連治3~5次可愈。
療法三
03
取穴:壓痛點。
操作方法:先用鍉針在足跟局部仔細按壓,尋找壓痛點1~5個;穴位常規消毒後,將細火針在酒稍燈上燒至白亮,點剌壓痛點,速刺不留針。針刺深度以達到骨膜為度。針後桉壓針孔,並可用創可貼外敷。針後3日內不宜著水,每周1次,3次/療程。
按語:本法適用於跟後滑囊炎,針刺後可見局部滲出物排出。
療法四
04
取穴:夾脊穴、足跟穴。
操作方法:細火針點刺頸4~胸3夾脊,速刺不留針,深度2~3分;亳針置於酒精燈上燒紅,點刺手掌足跟穴。足跟穴位於大陵與勞宮連線近腕橫紋1/3處。此兩種操作方法配合使用,每周3次,5次/療程。
療法五
05
取穴主穴:阿是穴、大鐘、僕參。配穴:實證選懸鐘、金門;虛證選太溪、腎俞。
操作方法:局部常規消毒後,選用中等粗細火針燒至通紅後,迅速刺入阿是穴,深度約0.3~0.5寸,速刺疾出;太溪、大鐘穴火針針刺深度0.1~0.2寸。
其他療法:亳針針刺大陵穴,首次治療選健側,針刺後行針同時,囑患者進行頓足運動。健、患側交替取穴針刺,每日一次,3次/療程。
按語:火針治療足跟痛有較好療效,囑患者每日按摩足跟部,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強療效;治療期間,應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足跟墊高可減少蹠腱膜張力,有一定治療作用;減輕體重,減輕足跟負重。進行下肢鍛鍊,增強下肢肌力。
按摩療法
(1)取仰臥位,家人以拇指指腹端從足跟部沿蹠筋膜按揉3遍。重點按揉在申脈、照海、然谷、太溪等穴,以有酸脹感為度。
(2)取俯臥位,患側屈膝90度,足底向上,家人在其足跟底部,尤其是足跟的壓痛點和周圍施以扌袞(是由腕關節的伸屈運動和前臂的旋轉運動複合而成)法5分鐘,再用掌擦法擦足底3分鐘。
(3)取俯臥位,家人立一側,用兩手拇指推跟腱及兩側至足底,可用重手法,反覆數十次。
(4)取俯臥位,家人從其患肢小腿腓腸肌起至跟骨基底部,自上而下撫摩揉捏3分鐘;再用禪推法自上而下推3遍,重點在三陰交、中封、太衝、照海、崑崙、申脈等穴,以局部有熱脹輕鬆感為度。
(5)取俯臥位,足心向上,摸準骨刺部位壓痛點,一手握住踝部,使之固定,一手用掌根由輕而重拍擊壓痛點15次,再用掌擦法擦足跟部1分鐘。
最後祝大家安康!
感謝你百忙之中閱讀至此,歡迎文末「在看」和轉發,以及留言評論
聲明:本文觀點不代表脊椎修護師,若該文章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謝謝。
脊椎修護師,以非藥物治療,正骨復位,打通任督二脈,調節陰陽,於大眾小病自養自理。正確養生,益壽延年。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