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的風溼,中醫稱之為「痺病」,其發生與人體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溼、熱之邪密切相關。如何顧護正氣,有效避免外邪的入侵?「風溼亭」將每周推送有關風溼防與治的科普知識,教您遠離風溼,為筋骨強壯保駕護航!
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院風溼科主任醫師 何羿婷
近日,一位大叔因為足跟痛以為自己得了風溼病便到何教授門診就診。大叔的足跟痛並不像強直性脊柱炎那樣,表現為足跟腱部僵硬疼痛,活動後可以緩解;抽血結果也顯示HLA-B27陰性。經過X線檢查,原來是跟骨骨刺「惹的禍」。
什麼是跟骨骨刺呢?
骨刺,是骨質增生的俗稱。跟骨骨刺即是足跟骨質增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退化現象,也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生理反應,一般多見於中老年人。
跟骨骨刺是怎麼形成的?
外傷、長期站立、肥胖、高跟鞋或者上了年紀後骨質疏鬆等因素造成足跟關節磨損、破壞等,此時人體自身可進行足跟關節的自我修復、硬化與增生,最終形成足跟骨刺。
跟骨骨刺有哪些臨床表現呢?
這與骨刺大小、發病時間長短及有無炎症等關係密切。
(1)腳後跟著地有針刺的感覺,用手摸會有麻痺的感覺;
(2)長途步行引起勞累後疼痛會加重或下樓梯時足部用力過猛會劇烈疼痛;
(3)足跟中央有個壓痛點,用手指觸壓會劇烈疼痛;
(4)發炎時,足跟外表皮紅腫,可觸及皮膚發熱;
(5)嚴重者無法踏步走路。
中醫認為,跟痛症屬於「骨痺」的範疇,病因多與老年腎虧勞損、外傷及外感風寒溼邪等有關。此外,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黃帝內經》指出,女人七七49歲的時候,「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男人八八64歲的時候,「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因此,人到中老年多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此時復感風寒溼邪或長期勞損便容易導致經絡瘀滯,氣血運行不暢,使筋骨肌肉失養而發病。
骨刺形成是一個自然衰老的過程,屬於正常的生理自然現象。在無出現任何臨床症狀時,一般是不需要治療的,但是當骨刺壓迫到重要組織或神經,出現足跟疼痛、壓痛、紅腫等臨床症狀時是需要進行臨床治療和幹預的,治療目的主要在於阻止骨刺繼續進行破壞,而不是直接「剔除」骨刺。原因在於骨質增生常反覆再生。
骨刺常引起足跟痛,平時生活中需注意以下幾點:
(1)在足跟骨刺急性期,若疼痛難忍,最好臥床休息1-2周,可外用消炎止痛藥物等塗抹至患處緩解疼痛;
(2)適量運動鍛鍊,避免長期劇烈運動,推薦踩單車、遊泳等,不建議爬山、長跑等;
(3)減肥。有研究指出,肥胖是引發骨刺的誘因之一,且體重過高會加重關節的負擔,加速關節磨損,進而出現骨質增生;
(4)中老年人注意適當補鈣,可多吃鈣質、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如:高鈣牛奶、黑木耳、黃豆等;
(5)選擇輕軟合適的鞋子,使用海綿跟墊或泡沫軟墊,減輕骨刺對足跟周圍的壓迫;
(6)泡腳、熱敷,可用熱水泡腳或適當熱敷患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風溼亭提醒各位親愛的病友,當您出現足跟痛時,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並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採取合適的治療和生活方式,同時保持良好的心情,早日戰勝疾病。
供稿:周穎燕、陳嘉傑
【來源:廣東省中醫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