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故事情節,也是《水滸傳》中比較經典的情節,曾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但在《水滸傳》中關於打虎這一情節,不僅只有武松打過老虎,可愛的黑旋風李逵也打過老虎,而且一下子打死了四隻老虎。但是,為什麼我們對這一情節的印象不是那麼深呢?反而把武松當做「打虎神人」。
有一個晚清的學者叫夏曾佑,他提出武松打虎這件事有點假。他說武松先把老虎的頭按到地下,用另外一隻手猛打老虎,就把老虎打死了,這是不可信的。因為就算武松把老虎弄到了地上,它也會拼命掙扎很難制服的,更不用說徒手打死老虎了。這樣看來,李逵拿刀打死老虎比武松徒手打虎有可信度多了。
李逵殺虎的情節是這樣的:李逵背著母親上梁山的途中,母親口渴,李逵便把母親安頓在山嶺上,自己去弄水。回來卻發現母親不見,只見地上留下一團血跡,李逵一身肉發抖。找尋母親時,李逵看見了洞裡面有兩隻小老虎,才發覺到母親被老虎吃了。當時,李逵的鬚髮都豎起來了,拿著手中的刀向那兩隻老虎刺過去。
書中描寫的重點是李逵殺四隻虎的特點:兩隻小老虎很輕易就被打死了。第三隻是李逵鑽入老虎洞裡,等到母老虎往窩裡來,李逵把刀插到肛門裡,老虎居然連刀給它帶走了。李逵在追老虎的時候,又來了一隻老虎。李逵手拿著刀,正中那大老虎頷下。作者施耐庵讓李逵帶了兩把刀,所以,李逵殺虎的可信度比武松大。
那為什麼在讀者的感覺中,李逵殺四虎絕對不如武松打虎那樣有動人的效果呢?
首先,在看兩人打死老虎的過程中,讀者的內心感受是隨著他們打虎時的變化而變化的。武松打虎,過程很精彩,情節很緊急,好幾次武松差點被老虎致命,當然在武松打虎過程中,我們能感受到他身為英雄卻依然恐懼的心情。而李逵殺虎卻沒有感覺那麼「危險」,可能是他手裡帶著刀,更有可能是:李逵在殺虎之前,他看到母親的死,控制不住地發抖,他當時的內心已經很痛苦了,打虎的過程中心情便發生不了太大的波動,而讀者的內心也不會那麼波瀾起伏。
其次,武松打虎的影響力比李逵打虎的影響力大得多。景陽岡上的老虎是百姓的禍害,武松打虎之後,受到百姓的感激,政府也大力宣揚武松的英雄事跡。而李逵殺的四隻老虎,所以武松是為民除害。李逵只是為了報殺母之仇。
第三,武松是赤手空拳,雖然可信度不是那麼高,但足以讓讀者感覺武松的英勇神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