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滸傳》中,武松的武力值應該是屬於天花板級別。俗話說「馬上林衝,馬下武松」,梁山步軍之中,除了倒拔垂楊柳花和尚魯智深,估計沒人能和武松掰手腕了。而大家對於武松戰力的印象,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景陽岡打虎。畢竟在常人看來,猛虎乃是獸中之王,非人可匹敵。而正是因為在景陽岡上單挑猛虎成功,才為武松創下了打虎英雄的赫赫威名。
但事實上,《水滸傳》中打死老虎的並不只有武松一人,李逵也有過單挑老虎的戰績。而且還是以一敵四,直接端了一窩四隻老虎。話說這李逵是個孝子,落草梁山之後,便想著回家接母親上山來享福。誰曾想在接到母親回梁山的路上,李逵因為給母親尋水解渴的緣故,落單了母親,導致母親被沂嶺上的老虎給吃掉了。
悲憤異常的李逵為了給母親報仇,便將這一窩老虎給全數打殺了。此外,李逵打虎過程也遠比武松簡單輕鬆。當初在景陽岡上,武松打虎可算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不僅自己兇險無比,冷汗都被嚇出來了,還耗盡了氣力,手腳都蘇軟了。而李逵在沂嶺面對四虎時,基本就是一刀一個,如砍瓜切菜一般,全然不費力氣。
同樣是打虎,武松一對一單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而李逵以一敵四,卻是不費吹灰之力。那麼這是否能說明,李逵的武力要強過武松呢?
這種結論其實是過於片面地注重結果,而忽略了雙方的實際處境。換句話講,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根本就沒有認真讀過原著。如果讀了原著你就會發現,武松打虎和李逵打虎時的處境是全然不同的。
首先我們來看武松打虎,作為武松的出場首秀,施耐庵先生對於這場戰鬥描寫的是非常詳細的。所以我們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武松打虎時的一個狀態。
首先武松打虎是被動進行的,而且處於一個醉酒狀態。在遇到那吊睛白額大蟲之前,武松已經在景陽岡下的酒家中吃了十八碗酒。而那酒家的酒,以醉人著稱,一般客人喝三碗便醉了,由此過不得景陽岡,所以這酒家也取了個三碗不過崗的名字。
酒家道:「俺家的酒雖是村酒,卻比老酒更有滋味;但凡客人,來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過不得前面的山岡去:因此喚作'三碗不過岡'。
雖然這裡有些酒家自誇的嫌疑,但武松一連喝了十八碗之後,確實是有些醉了。到了景陽岡上,酒力發作,走路都是踉踉蹌蹌,於是找了一個青石板躺下。而武松這才正要睡,這大蟲就突然跳了出來,對武松發動襲擊。如果不是武松自身反應速度足夠快,估計就沒了。
相較而言,李逵則是在清醒狀態下的主動出擊。當時他為母親取水回來,發現母親不見了,尋找之下,看到是老虎吃了母親,這才主動去找老虎報仇。
一個是酒醉體乏,一個是清醒憤怒;一個是被動應敵,一個卻是主動出擊。尤其是武松喝醉了,會造成反應速度和動作敏捷性的大幅度下降。所以,二人的狀態是完全沒法比的。
其次,武松是沒什麼武器的,基本上是屬於赤手空拳打死的猛虎。原本武松身上有一根棍子,但在進攻的時候由於太緊張了,一棍子打在了樹上,把棍子給打折了,後面所幸就不用了。後面就是靠著雙手和一身蠻力,將老虎給按在地上錘。這可厲害了,與老虎比力氣,還把它們打成了棉花!
那武松盡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藝,半歇兒把大蟲打做一堆,卻似躺著一個錦皮袋。
反觀李逵,手上可是有著一把樸刀的,此外腰間還撇著一把腰刀。正所謂武功再高,也怕菜刀,有著武器的李逵,打起老虎來自然要事半功倍。當初武鬆手中若是有李逵這般兵器配置,估計那吊睛白額虎也難在其手中撐過三回合。
最後一點,李逵並不是同時力敵四虎,而是先用樸刀除掉了兩隻小老虎,然後在洞中解決了吃掉李逵老娘的母老虎,最後遇到的才是如武松在景陽岡上碰到的吊睛白額虎,並將其打殺。而且這隻吊睛白額虎的實力能否比得上景陽岡上那隻,那都還得打個問號。畢竟景陽岡上的老虎是官府公認的禍害,已經害死了不少人,需要二三十人結隊才可過崗。而沂嶺上的這四隻老虎,可沒傳出多少禍害。否則李逵也該是如武松一般的打虎英雄了。
酒家道:「如今前面景陽岡上有隻吊睛白額大蟲,晚了出來傷人,壞了三二十條大漢性命。
總而言之,武松打虎與李逵打虎,難度相差太大,根本不具有可比性,一個是虎偷襲人,一個是人算計虎。如果互換場景的話,李逵可能就先上樹了。怎麼能據此來說李逵比武松厲害呢?
事實上,在我看來,武松的武力水平是要遠超李逵的。撇開打虎的戰績不談,武松空手步戰幾乎無敵手,在生死對決中經常能戰勝比自己更強的對手,逆境之中總能翻盤,是遇強則強的類型,戰神級別的人物。而李逵除了砍死一堆路人甲和小兵,還有一些無力反抗的老弱和被捆綁的敗將,基本上就乏善可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