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都邑與中國古代的「神聖空間」

2021-02-13 河洛風土

公元前1800年左右,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傳統核心區域文化普遍衰落、文化格局徹底改變的大背景下,核心地帶中持續發展的區域僅剩下洛陽盆地。洛陽盆地二里頭都邑代表的社會進入廣域王權國家階段,中原腹地形成多元一體的王朝文明。

二里頭都邑,由網格狀主幹道界隔成宮城為中心的「裡坊式」布局。網格狀主幹道將300萬平方米左右的二里頭都邑界,隔成宮城為中心的「裡坊式」布局,宮城的南北向軸線為全城的中軸線。10萬平方米左右的宮城布局嚴整,包含東、西兩組中軸線布局的宮室建築,發現一座四進院落宮室建築。面積達1萬平方米的1號宮殿為四合院式建築,南大門有四間門塾和三條門道,是已知年代最早、規格最高的一門三道遺蹟。宮城南側的圍垣作坊區發現有青銅器作坊和綠松石器作坊,宮城北側發現有祭祀類遺存密集的祭祀區。宮城及其周圍區域發現較多貴族墓葬,出土了最早的青銅禮器群、綠松石龍形器和鑲嵌綠松石銅牌飾等高規格遺物。

二里頭都邑的規劃理念、宮室布局和建築形制等代表的都邑制度,青銅禮器群和玉禮器群代表的器用制度,呈現出社會等級分明、統治格局有序的人文景觀。二里頭都邑代表的文明被商王朝和周王朝繼承並進一步發展,歷經後世很多朝代的傳承,成為影響中國古代都城的核心文化基因,二里頭文化也成為此後數千年間連續發展的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整合考古發現、傳世文獻和歷史地理等研究成果,學術界主流認為二里頭都邑代表的文明最優指向是夏王朝。

西周中期銅器遂公盨銘文:「天命禹敷土,墮山浚川」,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夏「禹」事跡古文字材料。多地春秋時期銅器銘文中提到「禹」「夏」,甘肅天水出土春秋時期西方的秦國秦公簋:「受天命,鼏宅禹跡」「虩事蠻夏」。山東臨淄出土春秋時期東方的齊國叔夷鍾:「虩虩成唐,有嚴在帝所。溥受天命,翦伐夏祀。敗厥靈師,伊小臣唯輔。鹹有九州,處禹之堵。」湖北隨州出土春秋時期南方的曾國羋加編鐘:「伯括受命,帥禹之緒,有此南洍」。可見,春秋時期中原之外的西方、東方和南方都強烈地認同「禹」,應當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洛陽盆地在春秋時期是周天子王城所在地,從政治上和地理上都是上述三處銅器出土地點的「中央」。《詩·商頌·殷武》:「昔有成湯……天命多闢,設都於禹之績」,說明商王族子孫認為成湯在夏禹活動的地方營建了都城,結合春秋時期銅器中對「禹跡」的尊崇現象,可知商王朝、周王朝都把「禹跡」作為「神聖空間」看待的。

西周王朝的東都成周也在洛陽盆地,西周初年的銅器何尊銘文「惟王初遷,宅於成周……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逸周書·度邑》記述周武王的話:「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過於三塗,我北望過於有嶽,丕願瞻過於河,宛瞻於伊洛,無遠天室。」《史記·周本紀》有類似的話語。西周初年金文與傳世文獻相印證,說明周武王把洛陽盆地的成周視作位居天下之中的「中國」,是夏王朝的都邑所在地。《戰國策·魏策》提到吳起的話:「夫夏桀之國,左天門之陰,而右天谿之陽,廬、睪在其北,伊、洛出其南。」《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也提道:「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可見,戰國時期也清楚地把夏桀所居的夏王朝晚期都城指向洛陽盆地。

二里頭都邑之東約6公裡是始建於商王朝初年的偃師商城,全城面積190萬平方米左右,有布局嚴整的宮城、倉城和發達的給排水設施,宮城內密布四合院式宮殿建築。《漢書·地理志上》「河南郡偃師縣」班固自注「屍鄉,殷湯所都」。唐代的《括地誌》上說「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偃師商城附近出土的大量唐代墓誌中有很多處以「亳邑鄉」為地標,說明漢代以來人們長期把商王朝第一個王成湯所都的「亳」地指向偃師一帶。西周時期在洛陽市區瀍河兩岸有密集的貴族墓地和其他高規格遺存,與西周初年營建的成周地望和年代相合。西周成周附近就是東周時期天子的王城。白馬寺一帶的漢魏故城疊壓著東周時期的成周城,西漢初年在此臨時立都,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相繼建都。隋唐東都、北宋西京在今洛陽市區,與西周時期的成周、東周時期的王城有重合。二里頭都邑宮城居中及中軸線理念已初步彰顯「建中立極」的思想,北魏洛陽城將帝都「建中立極」的理念發揮到頂峰。可見,夏代晚期直到北宋時期,洛陽盆地的伊洛河兩岸形成了一個「神聖地帶」,歷代把這裡作為「神聖空間」來對待,這種觀念至少是從二里頭都邑開始的。

縱觀中華大地的五千年文明史,夏商周至北宋的三千年歷史長河中,二里頭都邑所在的洛陽盆地長期作為王朝的主都或副都,承載了黃河文化的主根主脈,也承載了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洛陽盆地長期作為政治和文化中心形成的「神聖空間」,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個精神家園,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等成為人們遨遊「神聖空間」的熱點目的地。

(作者系河南大學—河南日報黃河文化智庫專家)

相關焦點

  • 二里頭遺址,最早的中國
    ,夏朝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最早的王朝,但這一久遠的民族記憶,因時光的流逝而變得略顯模糊。 隨著考古發掘的推進,這個沉睡3000多年的都城遺址帶給外界無盡的驚喜,並成為揭開古老文明的「無字天書」,時至今日,二里頭遺址實證為中國最早王朝——夏朝中晚期都城遺存已成為學界的普遍共識。
  • 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夏王朝是文獻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代所創造的文明是考古學時代劃分中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夏文化探索是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研究中至為關鍵的重大學術研究課題,也一直是中國考古學史上爭鳴最為激烈、最為持久的專題之一。
  • 劉海旺: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一般認為二里頭遺址就是夏代晚期都城。 在中國考古學文化上,以二里頭文化為中心的夏文化處於一個承前啟後、創新開拓的關鍵階段。關於二里頭文化,幾十年來眾多學者反覆求索,從基礎的地層學和類型學、大量的測年分析等方方面面,對其時空分布作了較為清晰的定位。
  • 走進二里頭遺址 解密「最早中國」
    自1959年以來,在這裡陸續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中國最早的以中軸線布局的宮室建築群、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一系列考古成果震驚中外。博物館正門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位於河南洛陽偃師翟鎮二里頭遺址區南側,是集中展示夏代文化、早期中國文明、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專題類博物館。
  • 金聲玉振:上古世界體系中的石峁與二里頭
    自丹麥考古學家湯姆森(C.J.Thomson)提出的「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三期」說傳入中國,從梁啓超《中國史敘論》開始,中國史前史的分期和溯源問題就是學術研究的重中之重。夏鼐在《中國文明的起源》一書中提出「比二里頭更早的文化,似乎都是屬於中國文明的史前時期」。
  • 二里頭遺址考古新發現:「井」字形道路延伸範圍更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領隊趙海濤10月18日在談及二里頭遺址考古最新成果時說,在遺址中心區原先發現的
  • 中國電信5G雲XR助力洛陽二里頭遺址公園再現最早的中國
    本次論壇由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中國古都學會、中國博物館協會協辦,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河南省文物局、洛陽市人民政府承辦。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河南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李亞,河南省副省長何金平,敘利亞駐華大使伊馬德·穆斯塔法,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姜繼鼎等共同為論壇揭幕。
  •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地,玄奘故裡
    華夏文明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也一直吸引著國內外學者們的探索與外邦國家的學習,雖然歷經了5000多年,我們依舊保留著許多薪火相傳的良好傳統,這就是偉大的中華民族。二里頭遺址的發現地二里頭遺址的發現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偃師市(位於河南中西部地區),南屏嵩嶽,北臨黃河。
  • 尋根二里頭 這裡是夏王朝存在的證據嗎?丨封面故事
    他捂著嘴笑了,「要知道我和我前輩的名字都是和二里頭連在一起的。」1959年,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在豫西尋找、踏查「夏墟」時,在偃師二里頭村的麥田裡看到隨處可見的陶片。他推測這裡可能有一處古代都邑的遺址。當年秋天,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小分隊進駐了二里頭。
  • 國家博物館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夏商西周時期的青銅與玉石
    經過一周的整理,大王又給大家準備了一期相當精彩的「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按照展覽的順序,今天就給大家說一說處於古代早期國家形成與初步發展階段的夏、商、西周時期吧!當你走進展覽,駐足凝神於夏、商、周時期的文物時,那些碩大無比的青銅器,晦澀難懂的篆刻銘文,見證了多少文明的形成,凝固了多少斑駁的記憶。
  • 鄒衡教授談「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問題
    鄒衡教授談「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問題浩 波《江漢考古》1983年第3期97——98頁鄒衡認為文化和文明是兩個概念,文明與國家是同步發展的。中國古代國家的體現是設置一系列統治機構的城市出現。中國真正城市的出現是春秋戰國時期,但城市發展有個過程,其初始階段是商代或更早到夏代。他認為考慮中國文明的誕生,必須從三個方面同時入手。
  • 《DNF》古代祭祀的神聖儀式怎麼搭配 古代祭祀的神聖儀式搭配介紹
    導 讀 DNF100版本有很多強力史詩神話裝備,比如古代祭祀的神聖儀式包含了神話布甲上衣。
  • 古代遷移跨越整個東北的邑婁人
    從秦漢到兩晉,在原來肅慎人活動的地區,代之而起的是邑婁族。邑婁,又作挹婁。《後漢書·東夷傳》說是「古肅慎之國」。邑婁和肅慎,既不同音,也不同義。邑婁,與醫巫閭諧音。醫巫閭山,又叫無慮山、廣寧大山、北方鎮山,是東北的三大名山之一,位於遼寧北鎮縣西北5公裡處。
  • 對二里頭遺址考古學成果的闡釋,要守著學術良知、底線和科學精神
    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61年來,發現了很多重要的遺蹟、遺物,它確定的年代、分布範圍、性質、規模跟文獻記載的夏人活動區域、時代、性質都高度吻合,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的結合證明二里頭遺址是夏代後期的都城,這一點已經成為中國考古學界和歷史學界的共識。
  • 二里頭文化憑什麼是夏文化?
    除了《史記》外,《國語》中也說,「昔伊洛竭而夏亡」,《逸周書》中也說,「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夏桀之居」,也都把夏王畿或夏王都,指定在洛陽盆地。而二里頭文化的中心城邑,二里頭古城,就位於洛陽盆地,而且恰好位於「自洛汭延於伊汭」的古伊水洛水交匯處。
  • ...學成果——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宋鎮豪
    19日,在第三屆世界古都論壇暨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主旨發言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宋鎮豪說,20世紀20年代,著名學者胡適提出「等到考古學發達上了科學軌道以後,用地下掘出的史料,慢慢地拉長東周以前的古史」。隨著中國考古學突飛猛進的發展,重建中國古史信度的條件已經具備。
  • 陶溪川邑空間:「景漂」族的創業「天堂」(圖)
    為了給這些「景漂」族一個固定的創業平臺,景德鎮陶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將原宇宙瓷廠打造成陶溪川文創街,設立「陶溪川邑空間」,打造陶溪川創意集市、邑空間商城和線上陶溪川,為他們提供免費的展示和銷售平臺。
  • 河南淮陽時莊遺址發現中國最早「糧倉城邑」
    央廣網周口12月2日消息(記者胡曉輝)歷經兩年的考古發掘,28座分布集中、形制多樣的夏代早期糧倉遺址日前在河南淮陽時莊遺址被發現,考古學家介紹,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用於糧食集中存儲的「糧倉城邑」,為研究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賦稅制度和治理體系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材料。
  • 小臣邑斝銘
    斝是古代中國先民用於溫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禮器,通常用青銅鑄造,三足,一耳,兩柱,圓口呈喇叭形。商湯擊敗夏桀之後,將斝定為商王朝御用的酒杯,方國諸侯則用角。 甲骨文字中有許多合文,小臣邑斝銘也有所繼承,如「小臣」、「十朋」。這樣處理的方法,不僅避免了如布算子的弊病,而且更體現了自然奇趣,字字顧盼有情,也使空間分割有疏有密,正如鄧石如所說的「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耐人尋味。
  • 中國古代金銀器製作工藝
    金銀器在歷史文物中佔有重要位置,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金銀是貴重金屬,硬度適中,具有延展性,易錘打成形,是製作工藝品的良好材料。自從人類發現、認識了金銀之後,就將其加工成為各種金銀製品。  鎏金  1、鎏金  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近代稱火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