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文化憑什麼是夏文化?

2021-02-07 寒山噴史

NO.4  二里頭與夏

文/圖/輯| 寒山憶雪

《史記》中說,「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翻譯過來就是,夏的末代君主桀的都城,在河濟以西,泰華以東,羊腸以南,伊闕以北。河濟指的是上古的黃河與濟水,兩者的交匯處在現在的河南中部一帶。泰華指的是華山,在現在的陝西省東部一帶。羊腸指的是羊腸古道,太行八陘之一,位於現在的河南省焦作北部的王屋山中。伊闕指的是龍門關,龍門石窟附近,現在的洛陽以南的伊川縣北部。也就是說,夏桀之居,在洛陽盆地一帶,包括華山以東的陝原盆地、王屋山以南的河內平原。除了《史記》外,《國語》中也說,「昔伊洛竭而夏亡」,《逸周書》中也說,「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夏桀之居」,也都把夏王畿或夏王都,指定在洛陽盆地。
而二里頭文化的中心城邑,二里頭古城,就位於洛陽盆地,而且恰好位於「自洛汭延於伊汭」的古伊水洛水交匯處。二里頭文化的覆蓋區域,也基本涵蓋洛陽盆地東面的鄭許地區、南面的南陽盆地、北面的河內平原、西面的豫西和晉西南地區(直到華山以東),與文獻記載的夏文化區域吻合。《史記》中沒有記載夏商兩代的年份時長,不過分別記載了兩代的君王世系,其中夏是17王,商是30王(商的30王更是得到了甲骨文的證實)。對比後世的皇朝和皇帝數量,只能粗略估算商是500年左右,夏是300年左右。《新本竹書紀年》中記載了夏商積年,商是496年,夏是471年。與《史記》粗略估算的年數對比,商代積年比較吻合,夏代的積年差別就比較大了。如此一來,從周初往前反推,則夏大約在公元前1950~公元前1550年之間,前後相差若干年。那麼二里頭文化呢?最新的碳十四檢測結果顯示,二里頭文化跨度是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20年。和上面粗估的年份大體吻合,但開頭和結尾都有比較大的誤差。首先,結尾時間,二里頭文化比文獻記載的夏晚了30年左右。其次,開頭時間,如果按照史記粗略估算的保守年份,則比二里頭文化早了100年左右。如果按照《史記》與《竹書紀年》的折衷年份,則要比二里頭文化早了將近200年。二里頭文化雖然延續到了公元前1520年左右,但最後一期(公元前1560~1520年)這40年,卻是二里頭王國政權被摧毀的階段。這個階段,二里頭古城中的宮殿被毀棄,古城東北9公裡處新建了屬於商人的軍事重鎮——偃師商城,說明這一階段的二里頭文化,是商滅二里頭王國之後的遺民文化。如此一來,二里頭王國的結尾年代,與文獻中夏代的結尾年代,就互相吻合了。文獻中的夏代,有一段亡國史,那就是第三位夏王太康到第六位夏王少康之間的「后羿代夏」和「寒浞滅夏」,真正的夏王國到少康時期才真正建立。這樣的話,刨去前面五代君主,保守估算的話,夏代只剩下200多年的歷史,起始時間也就差不多在公元前1800~公元前1750年之間。如此一來,文獻中夏代的起始時間,與二里頭王國的起始時間,也就相互吻合了。那麼后羿代夏之前的禹和啟的時代,又與什麼考古文化對應呢?二里頭文化之前,鄭洛地區有一個延續百餘年(公元前1870~1750年)的過渡文化——新砦期文化。新砦期文化擁有一個大型中心城邑——新砦古城。新砦期文化之前,河洛地區則是延續了四五百年之久的王灣三期文化(龍山文化分支)。王灣三期文化擁有至少3個中心城邑。從中心城邑看,新砦期文化初具了王國的雛形,而王灣三期文化則還處在小方國城邦爭霸階段。無論從文化反應的社會格局,還是文化所處的年代,新砦期都更符合后羿代夏前的禹、啟時代。當然,新砦期也分為早期和晚期,晚期可能就是夏王國的亡國階段。文獻中記載的夏代以前的時代,按照《史記》的說法,是部落方國首領輪流被推舉為聯盟大首領的禪讓制時代,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是方國首領武力爭霸的時代。不管是哪一種說法,夏之前都只是部落方國時代,還構不成廣域王權國家。而文獻中的夏代,則明顯具備了一個廣域王權國家的特徵,有穩定的家族內部王位傳承(家天下),有政權機構和官職,有軍隊,有分封的封國,等等。相對的,二里頭文化擁有超大規模的中心城邑(約400萬平米)、相對完整的宮殿宗廟區、技術完備的青銅冶煉作坊。另外,二里頭文化區域還覆蓋比較大的範圍,除了河南中西部,還包括南陽盆地、陝西關中東部、山西西南部。鼎盛時期,二里頭的文化因素甚至影響到山西和陝西的北部、淮河流域、江漢地區,完全具備了一個廣域王權國家的特徵。
同時期的中土地其他地區,隴西齊家文化、陝北朱開溝文化、關中西山坪期文化、河北下七垣文化、山東嶽石文化、江漢後石家河文化、江浙馬橋文化、巴蜀三星堆早期文化,無論文化覆蓋範圍、中心城邑的規模、宮殿規模、青銅冶煉水平,都無法與二里頭文化相提並論。更早的北方地區,只有陶寺古城、石峁古城可以與二里頭古城相比。但兩者的文化範圍太小,而且年代太早,地域也與文獻記載的夏互不吻合。
同樣,更早的南方地區,只有石家河古城、良渚古城可以與二里頭相比,兩者的文化範圍也不小,輻射也很廣,但年代太早,地域也與文獻記載的夏互不吻合。史書文獻中記載的商湯滅夏,是商族人聯合東夷,而後西進滅夏的。期間經歷了滅葛、滅溫、打敗韋、顧、昆吾等戰役,最後鳴條一戰,進佔夏王都。而在考古文化上,二里頭文化三期時(公元前1610~1560年),位於河北南部的先商文化(下七垣文化漳河類型),經豫東北南下豫東,形成下七垣文化鹿臺崗類型。二里頭三四期之交(公元前1560年左右),下七垣文化鹿臺崗類型與東面的嶽石文化向西擴張到河洛地區,形成夷商混合的南關外型文化,與二里頭四期並存於河洛地區。直到公元前1520年左右,兩者才融合形成早商文化(二裡崗文化)。
與此同時,二里頭文化三四期之交發生了一些異變。二里頭古城貴族區的宮殿與宗廟出現了被毀棄的痕跡,而在二里頭東北9公裡的地方,出現了夷商混合的南關外型文化特徵的偃師商城。這一系列考古文化的變遷,很明顯的反映了一段歷史過程。來自河北南部的商族人,從豫東北的濮陽一帶突入豫東,而後聯合東夷西進滅掉二里頭王國。他們毀掉了二里頭的王宮,在二里頭古城東北建立了軍事重鎮,以監視二里頭遺民。這段歷史過程,與文獻記載的商湯滅夏的過程,相互之間形成完美的吻合。

地域吻合,都在河洛;

時間吻合,都從公元前1800或1750年起始,延續到公元前1550年左右;

政權面貌吻合,都是當時中土地區文明程度最高的廣域王權國家,在周邊考古文化的襯託下,形成眾星捧月的格局;

被商攻滅的過程吻合,都是被商族人聯合東夷西進而滅掉的。

唯一的遺憾是,二里頭文化中沒有考古文字出土,給「二里頭是夏」敲上定音一錘。至於那些「石峁夏說」「陶寺夏說」「淮河流域夏說」「三星堆夏說」「良渚夏說」「嶽石夏說」等等說法,可以休矣。

-END-

本文為寒山噴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歷史文章,請關注公眾號  寒山噴史

幫我點一下「在看」唄

相關焦點

  • 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中原地區是夏文化探索與研究的中心地區,如何提高以二里頭遺址為中心的夏文化探索相關考古工作規划水平,圍繞夏文化研究作出總體安排,集中力量攻關,不斷取得新突破,仍是我們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的重要任務和目標。
  • 劉海旺: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中原地區是夏文化探索與研究的中心地區,如何提高以二里頭遺址為中心的夏文化探索相關考古工作規划水平,圍繞夏文化研究作出總體安排,集中力量攻關,不斷取得新突破,仍是我們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的重要任務和目標。
  • 擴大視野,推進夏文化研究
    如何判斷夏的遺存?10月19日,在洛陽舉行第三屆世界古都論壇暨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接受了記者採訪。李伯謙說,近年來,考古學界通過對登封王城崗遺址、新鄭新寨遺址和二里頭遺址的發掘,結合歷史文獻記載,證實了夏王朝的存在。絕大多數學者認為,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和遺蹟,為確定夏文化的存在提供了實實在在的證據。
  • 中國文化之旅<三>夏究竟是一個真實的王朝還是一個文化代名詞?
    直到甲骨文的發現關於商的質疑才逐漸熄滅,但夏到底存不存在,則一直是學術界廣泛討論的話題。1952年在河南省登封縣王村遺址發現的二里頭文化是一個充滿著意外、驚喜與疑惑的事件。它的出現標誌著對夏的研究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二里頭共有四期,其中三期、四期出土了青銅器,對三期的碳14測年時間為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300年。
  • 觸摸夏文化 打開「最早的中國」
    此次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這些重要新發現將有力地推動夏文化、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等重大學術課題研究。」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在主流學界對夏文化研究還沒有取得令人信服成果的情況下,將夏文化定義為夏王朝活動區域內的居民留下來的物質文化遺存叫夏文化,二里頭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是主要夏文化研究對象,顯然是極其錯誤的。夏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源頭,是中華文化的根脈,夏文化不只是物質文化,還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在夏王朝存在於哪裡都沒有確定的情況下,把二里頭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作為主要夏文化研究對象,更是一種盲人摸象的思維。
  • 尋根二里頭 這裡是夏王朝存在的證據嗎?丨封面故事
    隨著二里頭遺址的發掘成果和細節逐步對外公布,在國內外考古學界引發了一場震動。當年,有著日本「夏文化研究第一人」之稱的京都大學教授岡村秀典趕到二里頭作現場考察。他以自己的考察和對傳世文獻的分析,論證了夏王朝的存在,出版了專著《夏王朝――王権誕生の考古學》從這一年起,過去對中國歷史上夏王朝存疑的日本學界開始轉向,日本的不少考古學者開始對「夏」進行探討。
  • 五項重大項目考古成果力推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二里頭遺址的「九宮格」式布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新網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 應妮)國家文物局25日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
  • 夏朝與詩經研究PK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
    根據相關報導,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21日在相關座談會上表示,我國持續實施「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其中,「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已啟動,由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社會科學院協作,系統開展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工作。
  • 五項重要考古發現發布 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人民日報海外版北京11月25日電 (記者趙曉霞)國家文物局25日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遺址劃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多個網格內均曾發現不同等級的建築基址和墓葬,顯示出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結構布局,為研究二里頭遺址城市規劃、社會分層、禮儀制度等提供重要資料。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發現並確認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4100年。
  • 金聲玉振:上古世界體系中的石峁與二里頭
    有學者依據二里頭遺址出現的宮殿和青銅器,主張二里頭突破了地緣制約,向四周呈現出文化輻射態勢,二里頭文化晚期可與文獻中夏代對應,並將之判斷為國家形成的起點。又有學者提出早於二里頭的石峁遺址與陶寺遺址等,在規模和規格上也堪稱為「都城」,亦可納入初始國家的範疇。
  • 二里頭遺址,最早的中國
    「大禹治水」是美好傳說還是確有其事,相關爭議一直存在,但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發現揭開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紗,如今二里頭遺址為夏朝中晚期都城遺存已逐漸成為學界共識,這個遺址到底有何特殊之處?它對佐證夏朝存在有何幫助,又是為何被認定為夏朝都城的?記者採訪考古領隊,帶您走進二里頭遺址考古「第一現場」。
  • 走進二里頭遺址 解密「最早中國」
    博物館正門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位於河南洛陽偃師翟鎮二里頭遺址區南側,是集中展示夏代文化、早期中國文明、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專題類博物館。鑲嵌綠松石銅牌飾是二里頭文化代表性器物之一,它是當時高超的綠松石加工、青銅冶鑄和銅玉鑲嵌技術體現,也是精神信仰、禮儀制度、價值觀念的載體。因其主體花紋為獸面,又名鑲嵌綠松石獸面銅牌飾,是目前發現最早、最精美的鑲嵌銅器,它的發現表明夏朝已開始了鑲嵌銅器的製作。
  • 五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有力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begin--> 二里頭遺址中心區「九宮格」式布局有哪些新探索,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如何解剖發掘,年代最早的糧倉是怎樣防潮的,高等級龍山文化墓葬有哪些隨葬器物,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是怎樣布局的……11月25日,記者在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
  • 二里頭都邑與中國古代的「神聖空間」
    公元前1800年左右,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傳統核心區域文化普遍衰落、文化格局徹底改變的大背景下,核心地帶中持續發展的區域僅剩下洛陽盆地。洛陽盆地二里頭都邑代表的社會進入廣域王權國家階段,中原腹地形成多元一體的王朝文明。二里頭都邑,由網格狀主幹道界隔成宮城為中心的「裡坊式」布局。
  • 對二里頭遺址考古學成果的闡釋,要守著學術良知、底線和科學精神
    一年前,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和二里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開放,人們可以在這裡觸摸「最早的中國」。《以敬畏之心探尋夏文化》的主旨是探尋研究夏文化的態度,是一個長期的學術精神,與「10月19日」有何必然的關係?「10月19日」又是怎樣的一個特殊日子?
  • 二里頭遺址考古新發現:「井」字形道路延伸範圍更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領隊趙海濤10月18日在談及二里頭遺址考古最新成果時說,在遺址中心區原先發現的
  •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地,玄奘故裡
    華夏文明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也一直吸引著國內外學者們的探索與外邦國家的學習,雖然歷經了5000多年,我們依舊保留著許多薪火相傳的良好傳統,這就是偉大的中華民族。二里頭遺址的發現地二里頭遺址的發現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偃師市(位於河南中西部地區),南屏嵩嶽,北臨黃河。
  • 蚌埠禹會村遺址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蚌埠禹會村遺址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2020-11-28 13:22:05   來源:蚌埠新聞網
  • 國家文物局:已啟動「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
    中新社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21日在相關座談會上表示,中國持續實施「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其中「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已啟動。據劉玉珠介紹,國家文物局持續實施「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批准了58項年度重點考古發掘項目,特別是「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年)啟動,由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社會科學院協作,系統開展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