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 二里頭與夏
文/圖/輯| 寒山憶雪
《史記》中說,「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翻譯過來就是,夏的末代君主桀的都城,在河濟以西,泰華以東,羊腸以南,伊闕以北。河濟指的是上古的黃河與濟水,兩者的交匯處在現在的河南中部一帶。泰華指的是華山,在現在的陝西省東部一帶。羊腸指的是羊腸古道,太行八陘之一,位於現在的河南省焦作北部的王屋山中。伊闕指的是龍門關,龍門石窟附近,現在的洛陽以南的伊川縣北部。也就是說,夏桀之居,在洛陽盆地一帶,包括華山以東的陝原盆地、王屋山以南的河內平原。除了《史記》外,《國語》中也說,「昔伊洛竭而夏亡」,《逸周書》中也說,「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夏桀之居」,也都把夏王畿或夏王都,指定在洛陽盆地。
而二里頭文化的中心城邑,二里頭古城,就位於洛陽盆地,而且恰好位於「自洛汭延於伊汭」的古伊水洛水交匯處。二里頭文化的覆蓋區域,也基本涵蓋洛陽盆地東面的鄭許地區、南面的南陽盆地、北面的河內平原、西面的豫西和晉西南地區(直到華山以東),與文獻記載的夏文化區域吻合。《史記》中沒有記載夏商兩代的年份時長,不過分別記載了兩代的君王世系,其中夏是17王,商是30王(商的30王更是得到了甲骨文的證實)。對比後世的皇朝和皇帝數量,只能粗略估算商是500年左右,夏是300年左右。《新本竹書紀年》中記載了夏商積年,商是496年,夏是471年。與《史記》粗略估算的年數對比,商代積年比較吻合,夏代的積年差別就比較大了。如此一來,從周初往前反推,則夏大約在公元前1950~公元前1550年之間,前後相差若干年。那麼二里頭文化呢?最新的碳十四檢測結果顯示,二里頭文化跨度是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20年。和上面粗估的年份大體吻合,但開頭和結尾都有比較大的誤差。首先,結尾時間,二里頭文化比文獻記載的夏晚了30年左右。其次,開頭時間,如果按照史記粗略估算的保守年份,則比二里頭文化早了100年左右。如果按照《史記》與《竹書紀年》的折衷年份,則要比二里頭文化早了將近200年。二里頭文化雖然延續到了公元前1520年左右,但最後一期(公元前1560~1520年)這40年,卻是二里頭王國政權被摧毀的階段。這個階段,二里頭古城中的宮殿被毀棄,古城東北9公裡處新建了屬於商人的軍事重鎮——偃師商城,說明這一階段的二里頭文化,是商滅二里頭王國之後的遺民文化。如此一來,二里頭王國的結尾年代,與文獻中夏代的結尾年代,就互相吻合了。文獻中的夏代,有一段亡國史,那就是第三位夏王太康到第六位夏王少康之間的「后羿代夏」和「寒浞滅夏」,真正的夏王國到少康時期才真正建立。這樣的話,刨去前面五代君主,保守估算的話,夏代只剩下200多年的歷史,起始時間也就差不多在公元前1800~公元前1750年之間。如此一來,文獻中夏代的起始時間,與二里頭王國的起始時間,也就相互吻合了。那麼后羿代夏之前的禹和啟的時代,又與什麼考古文化對應呢?二里頭文化之前,鄭洛地區有一個延續百餘年(公元前1870~1750年)的過渡文化——新砦期文化。新砦期文化擁有一個大型中心城邑——新砦古城。新砦期文化之前,河洛地區則是延續了四五百年之久的王灣三期文化(龍山文化分支)。王灣三期文化擁有至少3個中心城邑。從中心城邑看,新砦期文化初具了王國的雛形,而王灣三期文化則還處在小方國城邦爭霸階段。無論從文化反應的社會格局,還是文化所處的年代,新砦期都更符合后羿代夏前的禹、啟時代。當然,新砦期也分為早期和晚期,晚期可能就是夏王國的亡國階段。文獻中記載的夏代以前的時代,按照《史記》的說法,是部落方國首領輪流被推舉為聯盟大首領的禪讓制時代,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是方國首領武力爭霸的時代。不管是哪一種說法,夏之前都只是部落方國時代,還構不成廣域王權國家。而文獻中的夏代,則明顯具備了一個廣域王權國家的特徵,有穩定的家族內部王位傳承(家天下),有政權機構和官職,有軍隊,有分封的封國,等等。相對的,二里頭文化擁有超大規模的中心城邑(約400萬平米)、相對完整的宮殿宗廟區、技術完備的青銅冶煉作坊。另外,二里頭文化區域還覆蓋比較大的範圍,除了河南中西部,還包括南陽盆地、陝西關中東部、山西西南部。鼎盛時期,二里頭的文化因素甚至影響到山西和陝西的北部、淮河流域、江漢地區,完全具備了一個廣域王權國家的特徵。
同時期的中土地其他地區,隴西齊家文化、陝北朱開溝文化、關中西山坪期文化、河北下七垣文化、山東嶽石文化、江漢後石家河文化、江浙馬橋文化、巴蜀三星堆早期文化,無論文化覆蓋範圍、中心城邑的規模、宮殿規模、青銅冶煉水平,都無法與二里頭文化相提並論。更早的北方地區,只有陶寺古城、石峁古城可以與二里頭古城相比。但兩者的文化範圍太小,而且年代太早,地域也與文獻記載的夏互不吻合。
同樣,更早的南方地區,只有石家河古城、良渚古城可以與二里頭相比,兩者的文化範圍也不小,輻射也很廣,但年代太早,地域也與文獻記載的夏互不吻合。史書文獻中記載的商湯滅夏,是商族人聯合東夷,而後西進滅夏的。期間經歷了滅葛、滅溫、打敗韋、顧、昆吾等戰役,最後鳴條一戰,進佔夏王都。而在考古文化上,二里頭文化三期時(公元前1610~1560年),位於河北南部的先商文化(下七垣文化漳河類型),經豫東北南下豫東,形成下七垣文化鹿臺崗類型。二里頭三四期之交(公元前1560年左右),下七垣文化鹿臺崗類型與東面的嶽石文化向西擴張到河洛地區,形成夷商混合的南關外型文化,與二里頭四期並存於河洛地區。直到公元前1520年左右,兩者才融合形成早商文化(二裡崗文化)。
與此同時,二里頭文化三四期之交發生了一些異變。二里頭古城貴族區的宮殿與宗廟出現了被毀棄的痕跡,而在二里頭東北9公裡的地方,出現了夷商混合的南關外型文化特徵的偃師商城。這一系列考古文化的變遷,很明顯的反映了一段歷史過程。來自河北南部的商族人,從豫東北的濮陽一帶突入豫東,而後聯合東夷西進滅掉二里頭王國。他們毀掉了二里頭的王宮,在二里頭古城東北建立了軍事重鎮,以監視二里頭遺民。這段歷史過程,與文獻記載的商湯滅夏的過程,相互之間形成完美的吻合。
地域吻合,都在河洛;
時間吻合,都從公元前1800或1750年起始,延續到公元前1550年左右;
政權面貌吻合,都是當時中土地區文明程度最高的廣域王權國家,在周邊考古文化的襯託下,形成眾星捧月的格局;
被商攻滅的過程吻合,都是被商族人聯合東夷西進而滅掉的。
唯一的遺憾是,二里頭文化中沒有考古文字出土,給「二里頭是夏」敲上定音一錘。至於那些「石峁夏說」「陶寺夏說」「淮河流域夏說」「三星堆夏說」「良渚夏說」「嶽石夏說」等等說法,可以休矣。
-END-
本文為寒山噴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歷史文章,請關注公眾號 寒山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