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出反常必有因,李隆基之所以不殺害薛崇簡,還不是因為薛崇簡早早的選擇與李隆基站在一隊了。大唐以武立國,李世民的成功告訴他的後代們,不管是太子還是天子,自己有實力均可以取而代之。因此李世民的兒子們有樣學樣,李承乾,李泰都對皇位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最終李世民選擇了性格懦弱的李治擔當大唐第三人掌舵者。
李世民選擇李治,長孫無忌扶持李治,皆由於其性格文弱,便於掌控。凡事有利就有弊,李治恰恰又喜歡上了武媚娘,這個在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女人。武則天也用自己的成功告訴了後代們,皇帝不僅僅是男人們的專利,女人有本事,也可以當皇帝。這在古代封建社會,無疑中給天下的女子都打上了一陣強心劑,凡是掌握了勢力的女人,無不幻想著,能夠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太平公主作為武則天的女兒,精明能幹,對於皇帝之位,自然也是心生幾分羨慕。這皇位,母親坐的,我太平卻為何坐不得?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次女,是李顯與李旦的親妹妹,對於家裡的這個小女兒,武則天與哥哥們自然對他千般愛護。在太平公主16歲的時候,武則天將她嫁給了薛紹,他是高宗李治的親外甥,在當時也算是親上加親的一樁婚姻。武則天權勢越做越大,李唐宗室在她的眼裡也不過如此,更何況是李治的外甥了。或許在武則天心中,只有武家人才最優秀,能配得上自己這寶貝小女兒。於是,武則天便在薛紹哥哥的謀反案中,硬是賞給了薛紹一頓板子,最後將薛紹餓死在大獄內。太平公主也因此守了寡。
薛崇簡在薛紹死的時候,還沒有滿月。最無情還是帝王家,孩子才滿月,作為丈母娘的武則天便將女婿處死,這讓太平公主很傷心。也為之後太平公主混亂的個人生活埋下了伏筆,這件事成為了太平公主內心永久的傷痛。武則天就像天下許多的老母親一樣,告訴自己的孩子,明兒媽給你找個更好的,在武則天的眼中,武家的男人才是最優秀的,於是便將太平公主嫁給了堂侄子武攸暨。太平公主好似在默默的發洩自己心中的不滿,她一改往日賢良淑德的品性,個人生活愈發的糜亂。或許是出於對武家人的厭惡,太平公主果斷的還是選擇了與李唐宗室站在了同一條戰線上,在公元705年,她參與了神龍政變,擁立了李顯為皇帝,皇權再次回到了李唐之手。
太平公主擁立李顯有功,又是他的親妹妹。李顯當時做皇帝時候歲數已經很大了,在他的眼中,或許肆意的玩耍,將這麼多年沒來及享受的時光補回來才更重要一些。於是,他將權力分給了太平公主,分給了韋氏。韋皇后作為武則天的兒媳婦,自問手段不輸武則天,而李顯又恰恰是一個庸碌之人,韋氏取而代之的心思越來越強。李顯之所以成為這樣的性格,與武則天的強勢有很大的關係,他落魄之時韋氏陪伴在他的身邊,對於韋氏產生了極大的依賴。即便是朝堂之上,也讓韋氏陪伴在左右。人一旦有了權力,有了野心,便會使其喪失本性。公元710年,韋皇后毒死了李顯,立了李重茂為帝。少主即位,太后監國,這個劇本在封建王朝上演過無數次。韋皇后一旦變為韋太后,那對於李唐宗室來說,無疑就是一場噩夢。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處境相同,一旦韋氏奪得天下,他們必是首當其衝。共同的目標將太平公主與李隆基連在了一起,要想日子過得舒服,必然就要扳倒韋皇后。那誰才是合適的人選,無疑是李旦,畢竟他也是做過皇帝的人。
既然要舉大事,那麼必然要謀劃,既然要謀劃,就要挑選心腹之人傳話。雙方陣營各出一人。太平公主排除薛崇簡,李旦陣營排除李隆基,一起商議謀劃大事。李隆基與薛崇簡年紀相仿,在共同謀劃大事的過程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最後,李重茂被拉下了皇位,韋後與安樂公主等人被斬殺,李旦坐上了皇位。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果事情來到這裡便戛然而止,或許歷史上將留下一段佳話。前文說道,李旦登基為帝,受益者為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對於李隆基來說,是榮得太子之位,但對於太平公主來說,那便是實打實的權力。李旦做皇帝期間,太平公主是佔據絕對的優勢的。朝堂之上,多是她的心腹,畢竟,歷經三朝的太平公主如果沒點人脈,又如何能夠確保自己的生命安全。李隆基作為少壯派,他在得到太子之位後,眼看太平公主權勢越來越大,他內心的恐懼自然也與日俱增。一旦太平公主成為了第二個武則天,那皇位必然回不到李唐之手,傻瓜才不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
自此二人開始鬥個不停,李旦經歷了這麼多事,對於皇位之爭,見得多了,也看得煩了。他還想過幾年的安生日子,於是便順水推舟地將皇位禪讓了給了李隆基,自己當上了太上皇,悠然自得。太平公主處境變得很尷尬,少壯派對於權勢的欲望,顯然要超過李旦,她為了求得生存,就必須往前走。薛崇簡,在歷史記載上,他經常反對母親太平公主,而擁立李隆基,為此經常被太平公主打得他心開肉綻。之所以這麼做,其實我並不認為,薛崇簡因為與李隆基關係好,亦或者是他覺得李隆基才是正統,我認為這是太平公主規避風險的一步棋。「不要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平常人都懂得這個道理,太平公主又何嘗不知。皇權爭奪,成功的一方自然風光無限,失敗的一方便意味著滅頂之災。薛崇簡與李隆基交情深厚,太平公主便有意讓他親近李隆基,一旦自己失敗,她還能有一個兒子活下來。從之後李隆基對薛崇簡的態度來看,便知道,李隆基根本就不親近他,之所以沒有殺他,是在道義上過不去,安撫天下而已。
在太平公主失敗之後,李隆基賜姓李,薛崇簡改名為李崇簡,看似風光無限。但縱觀薛崇簡的一生,李隆基並未對其優待。他因坐事被貶官溪州,後經歷了喪妻之痛。仕途方面,他也並不順利,十餘年嘗遍了人間冷暖,絲毫未受到李隆基的扶持。從薛崇簡的後半生來看,李隆基就僅僅是沒有殺他而已。李隆基誅殺太平公主一家,薛崇簡畢竟是他的表親,給姑姑太平公主留一個兒子,李隆基自然也不會趕盡殺絕,以塞住天下悠悠之口。但他畢竟殺了薛崇簡一家,在仕途上,一旦讓薛崇簡掌握了權力,未免會招致禍患。因而他將薛崇簡外派,遠離京城,在仕途上,任其自生自滅。李隆基將其吸收進宗室,也不過是為了拉攏太平公主的餘黨而已,薛崇簡便是留給他們的幻想,也是為了安撫他們。畢竟,太平公主黨羽眾多,李隆基必然不能夠全部趕盡殺絕,留薛崇簡一命,也是緩和矛盾的一種方式而已。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