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為何要下詔,將自己的姑母太平公主賜死在家中

2020-12-27 騰訊網

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的第六位皇帝(不包括「武周」皇帝武則天),是歷史上公認的有為君主,由他開創的「開元盛世」把唐朝推向了興盛的巔峰。這樣一位開明的君王,怎麼對自己的親姑母及家人大開殺戒呢?對於這個問題,在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描寫,但大都沒有以主要題材反映給觀眾。

圖1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

在講述李隆基誅殺親姑母事件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唐朝初期複雜的宗族關係,以及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搗毀韋氏集團亂權的故事。

武則天在做「武周」皇帝時,她和高宗李治的兩個兒子(均被武則天廢為王)和一個女兒還健在,這就是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和太平公主。李隆基是李旦的兒子,太平公主就是他的親姑母。在武則天的這三個孩子中,惟有太平公主機警聰穎,幹練果斷,權欲極強,其性格很像母親,武則天退位時,曾一度想把她立為太子,但迫於宗法和朝臣諫阻的壓力,傳位之事沒有實現。

聖歷二年(699年),武則天病重時把李顯立為太子,退位後還政歸唐,把朝權交給李顯,使唐中宗復位。李顯性情懦弱,優柔寡斷,由他的皇后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協助處理政務,這樣朝政大權就逐漸落到了她們的手中。韋後與安樂公主也不是一般人物,極有能力和手段。她們玩弄權術,結黨營私,架空中宗,把持朝政,首先貶驅「神龍政變」(誅殺二張,逼武則天還政歸唐)的功臣張柬芝等人;繼而殺害太子李重俊(李顯第三子);又安排韋後的哥哥韋溫掌握大權,並安插親信進入朝廷中樞。710年她們終於毒殺中宗,準備謀權篡位,效仿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

圖2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這時的李隆基已長大成人,並以皇孫的身份被封為臨淄王。他很有心計,韜光養晦,由於平時的培養,已有了一定的勢力。太平公主與李隆基對韋氏集團謀逆亂政的行為非常憤恨,眼看李家的江山就要易主,不能坐視不管,於同年6月姑侄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和安樂公主及其親信,一舉戡平亂權集團。平叛後,太平公主又威逼太子李重茂(李顯第四子)禪位於相王李旦,唐睿宗登基。李旦上位後,冊封李隆基為皇太子。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與李治最小的女兒,深受父母的寵愛。她從小就聰明任性,放蕩不羈,長大後棄文弄武,喜好權勢,16歲先嫁於姑表哥薛紹,後改嫁武攸暨。太平公主因參與「神龍政變」誅殺「二張」(武則天的男寵)有功,封為「鎮國太平公主」,平定韋氏集團後,又被賜於「萬戶」,其權勢達到了頂峰。

李旦做皇帝後,太平公主依仗擁立睿宗有功,經常幹涉朝政,把持任免大權,她拉幫結派,任人唯親,提拔了不少官員,對於她的要求,李旦都要同意。太平公主還大量受賄,生活方面大講排場,居家富麗堂皇,猶如皇宮,出門耀武揚威,儼然像個「二皇帝」。

圖3 《薛剛反唐連環畫》人物圖,中間為李旦

然而,最讓太平公主感到憂心的是,認為李隆基太過聰明,又年富力強,不受擺布,有礙她的參政。於是處處阻撓和排擠李隆基,並派人監視他的行動,利用流言蜚語挑撥太子與皇帝之間的關係。甚至向外散布:李隆基不是李旦親生的,立為皇嗣不合宗法,鼓動大臣們同意更換太子。由於以宋璟為首重臣的反對和抵制,太平公主的陰謀沒有得逞。

起初,對於朝政大事,睿宗總是先找太平公主商量,而後再找太子李隆基,近來李旦越來越傾向於太子,因此太平公主心中不平,與李隆基的矛盾日益加劇。而後,太平公主又逼迫李旦更換太子,李旦見姑侄不和,十分不安,恐怕再出現政局混亂局面,於景雲三年(712年),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把皇位讓給了太子,改元「先天」,李隆基成為唐玄宗,自己退為太上皇。此時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矛盾更加尖銳,幾乎到了劍拔弩張的程度。

由於太平公主多年的經營,在朝中建立了很大勢力,朝臣中一半以上是她的人,多次指使親信欲致李隆基於死地,甚至採用宮女下毒的方法,但都沒有得逞。

圖4 唐玄宗李隆基手書《鶺鴒頌》孤本(局部)

李隆基感覺到了自己姑母的險惡用心,因礙著父親李旦的面子,他遲遲下不了決心整治太平公主,使得她更加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不把李隆基放在眼裡。

太平公主的作為引起了朝臣們的不滿和憤恨,李隆基身邊的大臣勸道:及早動手,以防被動,穩定朝政才是對太上皇的最好報答。此時李隆基才下了決心,要徹底剷除以姑母為首的朝廷毒瘤。

朝中,經太平公主提拔的人很多,到處都有耳目,為防不測,李隆基決定採用「分割圍殲,的方法進行「除瘤」。首先把太平公主集團的首惡官員騙至宮中,逐個逮捕或斬殺,然後包圍公主府邸,太平公主聞訊出逃。集團的其他成員受到驚嚇,有的投案,有的在家自盡,李隆基下令斬戮其屍體,並對逆臣的家屬捉拿嚴審,不得赦免。

幾天後,太平公主打聽到風聲已過,才敢出來。李隆基不遵太上皇李旦赦免姑母的建議,下旨把太平公主賜死在家中,她的兒子及其黨羽數十人,也全部被處死,受牽連者無數,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先天政變」。

圖5 開元期間農業生產用的 曲轅犁、筒車、翻車

圖6 開元通寶

李隆基賜死姑母后,又下令查抄其家產,並沒收充公,查沒的財產,應有盡有,堆積如山,可謂富可敵國,足見太平公主生前的權勢之大,腐敗之極。

太平公主叛亂集團的覆滅,宣告唐朝多年的政局混亂結束,李隆基的政權得以穩定,在他的努力下,開創了「開元之治」,使唐朝進入最強盛的時期。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這場廝殺,是封建社會宮廷內部的政治鬥爭,是統治者之間的權利之爭。在某種意義上說,雖然這樣的爭鬥對當時的社會發展和進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給唐朝和百姓帶來了不小的災難。

相關焦點

  • 太平公主被賜死,株連全家,李隆基為何單單留下她的兒子薛崇簡?
    713年8月1日,剛從南山佛寺躲了三天回到家的太平公主,被27歲的侄子李隆基以謀反罪賜死,終年約50歲出頭。她是歷史上唯一的一位爹娘都是皇帝的公主。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沒有產生矛盾前,太平對李隆基也很疼愛的,讓兩個孩子經常在一塊玩耍。 薛崇簡在唐隆政變中,和表哥李隆基一起殺了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及其黨羽,韋氏集團被連根拔除徹底剿滅,薛崇簡協助李隆基,將李重茂拉下皇位,讓李隆基的父親相王李旦順利稱帝,是為唐睿宗。薛崇簡在這場政治鬥爭中立下很大功勞。
  •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一起發動政變,為何最後李隆基卻把太平公主殺了
    ,推翻了韋後的政權,成功的讓李旦坐上皇位,因為李旦再次坐上皇位與李隆基有很大的關係,李旦坐上皇位後就將李隆基立為了太子,後來李隆基也坐上了皇位,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一起發動政變,為什麼最後卻殺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與李隆基一起發動政變推翻韋後政權,並不是因為太平公主想要幫助李隆基,是因為太平公主與李隆基一起發動政變更加符合她自己的利益,太平公主作為武則天的女兒,從小受到武則天的薰陶,太平公主也是一個極有野心的女人
  • 唐玄宗李隆基將太平公主賜死,因何卻把她兒子薛崇簡留下?
    太平公主的畫像太平公主不但最後自己身隕,就連同自己的幾個兒女,都被李隆基當作反唐勢力一併處死了。因為在當時,太平公主可謂是權傾朝野,當朝7個宰相,有5個人是支持太平公主的,這一點當然讓李隆基非常忌憚。可是李旦還是有私心的,在自己的親兒子和親妹妹之間,他還是選了自己的兒子。當時太平公主想要替代李唐的權力,就造謠說天象有異變。李旦將計就計,說皇權必須要禪讓了,於是就退居幕後了,把皇位讓給了自己的兒子李隆基。
  • 太平公主死後,李隆基處死她的兒女,為何單獨留下薛崇簡?
    公元713年,太平公主密謀亂政失敗,逃到深山寺廟中躲藏三天,回到家中被唐玄宗李隆基賜死,太平公主的子嗣以及黨羽被全部處死,但是太平公主次子薛崇簡免於死刑,仍然官居原職,這是為什麼呢?事情要從薛崇簡的母親太平公主說起。從小機靈有謀略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女兒,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是太平公主的親哥哥。
  • 武則天為何逼死薛紹,令太平公主改嫁他人?
    《冊府元龜》記載:「紹,城陽公主子也,尚太平公主。紹之將婚也,兄顗以公主寵盛,深憂之……」 薛紹迎娶太平公主,哥哥薛顗覺得太平公主恩寵極盛,因此憂慮弟弟的婚姻不會太幸福,可能會倒黴。 薛顗是很有遠見的,弟弟薛紹確實沒有得到善終,但和太平公主沒有太大關係,弟弟死於非命竟然和自己有關。
  • 太平公主想做第二個武則天,為何陰差陽錯將李隆基扶上皇位
    睿宗經常與她圖議大事,朝廷政事無論大小都要先徵詢她的意見,入宮奏事,睿宗與她往往「從語移時」,有時她來朝朝謁,宰相就到她的家中商討大事。朝對時睿宗經常要問「嘗與太平議否?」「與三郎(李隆基)議否?」宰相若回答議過,睿宗便會馬上批准。公主提出的要求睿宗沒有不答應的,宰相以下,官吏的任免「系其一口」,權傾天下。她的家門庭若市,趨炎附勢者爭相攀附,太平公主也自鳴得意「居處奉養,擬於宮掖」。
  • 影響唐玄宗李隆基的女人們(三)——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立下大功後,權勢地位更加顯赫重要,李旦經常同她商量朝廷的大政方針,每次她入朝奏事,都要和李旦坐在一起談上一段時間;有時她沒去上朝謁見,李旦會派宰相到她的家中徵求她對某些問題的處理意見。每當宰相們奏事的時候,李旦就要詢問:「這件事曾經與太平公主商量過嗎?」接下來還要問道:「與三郎商量過嗎?」在得到宰相們肯定的答覆之後,李旦才會對宰相們的意見表示同意。
  •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交惡內幕:一個女人權力欲望太強,不是好事情
    這些人對李隆基忠心耿耿,而且都是政治老手,日後在開元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太平公主本以為李隆基只是個小屁孩,方便控制。沒想到他居然快速組建了自己的班底,而且勢力漸長。這讓太平公主很是不安。太子勢力的崛起,讓她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地幹涉朝政了,這讓她很惱火。於是,她決定除掉李隆基。
  • 太平公主死後,李隆基將她的兒女大多處死,為何獨留下薛崇簡?
    武則天也用自己的成功告訴了後代們,皇帝不僅僅是男人們的專利,女人有本事,也可以當皇帝。這在古代封建社會,無疑中給天下的女子都打上了一陣強心劑,凡是掌握了勢力的女人,無不幻想著,能夠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太平公主作為武則天的女兒,精明能幹,對於皇帝之位,自然也是心生幾分羨慕。這皇位,母親坐的,我太平卻為何坐不得?
  • 《大明宮詞》太平公主與薛紹:皇家不過就是親人之間的一場廝殺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高宗年間,吐蕃派使者前來求婚,點名要娶走太平公主。武則天不想讓愛女嫁到遠方去,又不好直接拒絕吐蕃,便修建了太平觀讓她入住,正式出家,以拒絕和親。太平公主成婚後,和薛紹琴瑟和鳴,過了幾年好日子,可惜好景不長,因為薛紹的哥哥參與唐宗室李衝的謀反,牽連到薛紹,但薛紹本人並沒有參與這次謀反,是武則天覺得太平公主嫁錯郎了。武則天下令將薛顗處死,薛紹杖責一百,餓死獄中。當時太平公主最小的兒子才剛滿月。事後,武則天為了安慰女兒,打破唐公主食封不過三百五十戶的慣例,將她的封戶破例加到一千二百戶。
  • 太平公主李令月:出身皇族受盡寵愛,依舊過不好自己的一生
    而她的女兒太平就沒那麼好了,她與侄子李隆基爭權,結果在李隆基上臺以後,直接被一尺白綾葬送性命。那麼太平公主出生在皇室,按理說應該榮華富貴一生才是,為何會落得自縊的下場呢?太平是武后的親生女兒,高宗李治對她亦十分疼愛,也許是因為習慣與兒子爭權慣了,又或者早年的喪女之痛,武后對太平幾乎是有求必應。
  • 太平公主:歷史上權勢最大的公主,為什麼謀反?
    武承嗣體弱多病,太平公主以此為由拒絕這場政治聯姻。武后殺武攸暨之妻,讓太平公主改嫁武攸暨。武攸暨是武后伯父武士讓的孫子。太平公主這時才知道武后一心要當皇帝,自己只有與武后娘家侄子聯姻,才能保全自己,勉強答應嫁給武攸暨。
  • 為什麼李隆基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殺死他深愛的姑姑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敏銳地察覺到韋後對自己和李旦的忌憚心理,韋後等人正想法設法將兩人排擠出朝廷,原本能夠參謀政事的李旦被改立為太子太師(只有個名聲好聽,但是剝奪了參與政治決策的權利)孤立的意圖十分明顯。沒有了權力,自己便只能任人魚肉!
  • 揭秘歷史上太平公主與李隆基之間為何從合作走向對抗?
    景龍四年(710),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合展開行動清除韋氏勢力,上官婉兒執燭率宮人迎接,並把她與太平公主所擬遺詔拿給劉幽求觀看,已經表明態度自己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劉幽求知道婉兒和公主關係,拿著遺詔求李隆基開恩,偏偏李隆基堅持要殺婉兒,大唐一代才女未能倖免。
  • 大將軍王毛仲喜得貴子,唐玄宗為何勃然大怒賜死了他
    王毛仲為人精明幹練,善於察言觀色,投其所好,很快就討得唐玄宗的歡心和信任,成為其心腹侍從,每日陪伴不離左右,可以直接參與李隆基的機密要事,與李隆基關係極為密切。二、王毛仲為唐玄宗立過什麼大功?王毛仲心明眼亮,對李隆基的用意瞭然於胸,經常充當主子與這些武將之間的聯絡人,千方百計與他們結交,在羽林衛和「萬騎營」中結識了一大幫軍官,使得唐玄宗對他非常滿意。公元713年,剛剛登基不久的李隆基,面臨著一場嚴峻挑戰。他的姑母太平公主野心勃勃,專權亂政,與唐玄宗之間產生激烈的皇權之爭。
  • 太平公主:這個公主不「太平」
    在她8歲的時候,外祖母榮國夫人去世,武則天讓女兒為去世的外祖母祈福為由出家當道士,取名太平,寓意太太平平。儘管出家成了道士,但是小太平公主並沒有住在道觀裡,而是仍然住在皇宮過著尊貴的皇家生活。公元前679年,吐蕃派遣使者來大唐求婚,指名道姓的要娶太平公主。武則天不想自己的愛女遠嫁然而又不好意思直接拒絕吐蕃使者,便修建了太平觀,以女兒出家為道士並正式入住太平觀為由拒絕了吐蕃使者。
  • 李隆基登上帝位後為什麼第一件事就是剷除自己的親姑姑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在武則天時期就一直要武則天封她做皇太女,將來繼承帝位,這說明她早有做女皇帝的野心了。有這樣一個野心家在,李隆基即使坐上了皇帝,也是如坐針氈,隨時都會有被廢黜的風險。所以李隆基坐上皇帝必須迅速出擊,第一件事就是要除掉太平公主,以絕後患。李隆基坐上太子之位是通過「唐隆政變」獲得的,而「唐隆政變」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共同發起的。
  • 太平公主身上眾多疑點,可能是李隆基篡改歷史所致
    上官婉兒的墓志銘被發掘出來後,這件事就浮現出來了,而太平公主所做的另一件事則更加撲朔迷離。李隆基捲入了唐隆政變。假如為了剷除韋氏集團,保護李氏皇統說得過去,但將親手廢掉自己扶上皇位的李重茂實在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
  • 盛唐秘史:為了扳倒李隆基,太平公主到底有多狠?
    ,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籌碼,她拉太平公主下水,一同草擬中宗的遺詔。韋後拉攏太平公主是為了對付相王李旦,但是,太平公主又怕韋後的實力過強,因此,千方百計將李旦加入到詔書上「輔政」的名字之列。韋後和太平公主各懷鬼胎,只有李旦,是標準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後來韋後決定對李旦下手,李旦的兒子李隆基得知這個消息之後,捷足先登,通過一場宮廷政變就一舉清除了韋後一黨。
  • 唐玄宗有個親信是高句麗人,生個兒子被賜五品官,為何親信被賜死
    先天政變中,李隆基聯合了王毛仲、高力士、郭元振等人,誅殺了太平公主一黨,這次政變後不久,唐玄宗就徹底徹底掌控了皇帝的權力,穩定了政權基礎,在這兩次政變中,唐玄宗都有少人支持,成為他的親信,其中有一個特別的人物叫王毛仲,這個人是李隆基的親信,在兩次政變中都發揮了重要任用。年輕時的李隆基但是,王毛仲最終卻被唐玄宗賜死,這是什麼一回事呢?今天就來說說這個王毛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