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文山的一家三七科技園,依靠栽培優質三七,「每年解決20萬人次的農民就業,帶動3500戶農民脫貧致富」。這一為當地實現增產致富的中藥材,是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首席研究員陳士林團隊依託當地的實業公司,在構建了基於基因組學的「四階式」新品種選育平臺之後,成功選育出來三七新品種、發展優質三七藥材產業帶來的成效。陳士林表示,通過為每一種中藥材建立專門的藥材「基因身份證」,解決了中藥材品種鑑定和分子標記難題。
除了三七,陳士林團隊還成功開展了人參、紫蘇等多種中藥材的新品種選育。據介紹,這些中藥材新品種的推廣,提高了中藥材品質,使得藥農大幅增產增收,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實現了無公害藥材生產與三農經濟轉型的有機結合。
科技創新助推中藥材產業發展
隨著我國中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中藥材種植面積也在逐年增加,同時國家逐步在加大對中藥材種植的科研投入,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陳士林表示,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約我國藥材產業發展的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一點是:「現在藥材盲目引種現象還很普遍」。而陳士林團隊在過去研究的主要課題便是針對以上這些問題開發了基於空間可視化和柵格空間聚類分析結合的中藥材全球產地適宜性分析系統,著力解決的是「藥材在哪裡種」的難題,可以幫助藥農選擇種植適宜當地環境的中藥材,避免盲目引種,帶來經濟損失。
陳士林介紹,中藥材產地生態適宜性區劃系統是基於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的藥用植物產地適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統,將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聚類分析應用於藥材數值區劃中,能科學、準確、快速地分析出與藥材主產區生態環境(比如氣候、土壤等)最為相近的區域。這一系統的研發,擺脫了過去依靠傳統經驗和單因素分析的落後方法,為我國中藥材引種栽培和中藥產業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學、可靠、直觀而快捷的決策分析方法。據介紹,目前這套系統已在全國32個貧困縣開展了無公害中藥材種植規劃,完成260個中藥材產地生態適宜性區劃,助力了精準扶貧。
「全國創新爭先獎章是認可和鞭策」
中藥材種植是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務院扶貧辦、農業部等五部門在2017年聯合發布了《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2017—2020年)》,提出要將中藥材產業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精準脫貧銜接起來,基本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陳士林說:「利用貧困山區特有的生態環境優勢,發展優質中藥材種植產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這也是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和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
就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中,陳士林作為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陳士林認為,這一獎項是對團隊科研工作轉化為扶貧效果的一個認可,也是對自己今後工作的鞭策。「科技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有力措施,具有戰略意義,」陳士林說,「科技可以把產業做成品牌,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脫貧攻堅重在加強科技的投入。」他還認為,科技扶貧不僅是收入的改變,更是與扶志、扶智的有機結合。
陳士林表示,他們將繼續充分發揮科技與中藥材產業結合的優勢,在貧困地區實施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助力中藥材產業扶貧對象如期「脫貧摘帽」。「未來,高品質中藥材種植髮展前景會越來越好,中藥材種植也會朝著生產高品質藥材的方向發展,」陳士林說,「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實現優質藥材生產與三農經濟轉型的有機結合大有可為。」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 來源: 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