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林:脫貧攻堅需科技「授人以漁」

2020-12-12 法治西安

在雲南文山的一家三七科技園,依靠栽培優質三七,「每年解決20萬人次的農民就業,帶動3500戶農民脫貧致富」。這一為當地實現增產致富的中藥材,是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首席研究員陳士林團隊依託當地的實業公司,在構建了基於基因組學的「四階式」新品種選育平臺之後,成功選育出來三七新品種、發展優質三七藥材產業帶來的成效。陳士林表示,通過為每一種中藥材建立專門的藥材「基因身份證」,解決了中藥材品種鑑定和分子標記難題。

除了三七,陳士林團隊還成功開展了人參、紫蘇等多種中藥材的新品種選育。據介紹,這些中藥材新品種的推廣,提高了中藥材品質,使得藥農大幅增產增收,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實現了無公害藥材生產與三農經濟轉型的有機結合。

科技創新助推中藥材產業發展

隨著我國中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中藥材種植面積也在逐年增加,同時國家逐步在加大對中藥材種植的科研投入,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陳士林表示,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約我國藥材產業發展的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一點是:「現在藥材盲目引種現象還很普遍」。而陳士林團隊在過去研究的主要課題便是針對以上這些問題開發了基於空間可視化和柵格空間聚類分析結合的中藥材全球產地適宜性分析系統,著力解決的是「藥材在哪裡種」的難題,可以幫助藥農選擇種植適宜當地環境的中藥材,避免盲目引種,帶來經濟損失。

陳士林介紹,中藥材產地生態適宜性區劃系統是基於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的藥用植物產地適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統,將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聚類分析應用於藥材數值區劃中,能科學、準確、快速地分析出與藥材主產區生態環境(比如氣候、土壤等)最為相近的區域。這一系統的研發,擺脫了過去依靠傳統經驗和單因素分析的落後方法,為我國中藥材引種栽培和中藥產業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學、可靠、直觀而快捷的決策分析方法。據介紹,目前這套系統已在全國32個貧困縣開展了無公害中藥材種植規劃,完成260個中藥材產地生態適宜性區劃,助力了精準扶貧。

「全國創新爭先獎章是認可和鞭策」

中藥材種植是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務院扶貧辦、農業部等五部門在2017年聯合發布了《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2017—2020年)》,提出要將中藥材產業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精準脫貧銜接起來,基本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陳士林說:「利用貧困山區特有的生態環境優勢,發展優質中藥材種植產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這也是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和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

就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中,陳士林作為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陳士林認為,這一獎項是對團隊科研工作轉化為扶貧效果的一個認可,也是對自己今後工作的鞭策。「科技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有力措施,具有戰略意義,」陳士林說,「科技可以把產業做成品牌,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脫貧攻堅重在加強科技的投入。」他還認為,科技扶貧不僅是收入的改變,更是與扶志、扶智的有機結合。

陳士林表示,他們將繼續充分發揮科技與中藥材產業結合的優勢,在貧困地區實施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助力中藥材產業扶貧對象如期「脫貧摘帽」。「未來,高品質中藥材種植髮展前景會越來越好,中藥材種植也會朝著生產高品質藥材的方向發展,」陳士林說,「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實現優質藥材生產與三農經濟轉型的有機結合大有可為。」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 來源: 新華網 )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協與央視聯合打造脫貧攻堅科技人物專題節目《把論文寫在...
    節目預告中國科協與央視聯合打造脫貧攻堅科技人物專題節目《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前五集將於12月7日-11日,在CCTV10科教頻道《人物故事》欄目播出,敬請關注!瞿金平研製的超薄高強地膜應用於新疆棉花種植,實現了舊地膜、棉杆等農業副產物的高值化利用,變廢為寶,為農民增收,加速脫貧攻堅進程。
  •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丨陳士林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丨陳士林 2020-12-11 15: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陳士林:原創技術助力中藥產業發展
    科技助力中醫藥扶貧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中,陳士林作為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近年來,陳士林帶領團隊堅守在中醫藥科技扶貧的一線,在中藥材基地建設、構建優質中藥材生產關鍵技術和培訓平臺、強化中藥材質量標準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和顯著成效。在陳士林看來,貧困地區有著發展優質中藥材產業的生態優勢和後發優勢。
  • 中供能源以「油」搭橋 積極推進脫貧攻堅
    2019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109萬,貧困發生率降至0.6%,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成就。2020年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我國扶貧工作的使命與意義重大。「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政府工作報告亦提出了今年扶貧工作需達到的目標。
  • 四川裕德源生態農業:深化合作 產業富農「授人予漁」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百姓對營養健康的生活飲食越來越重視;通江銀耳日益受到廣大市民的青睞,銀耳市場也逐漸火熱起來,越來越多的通江人回到了家鄉開始種植銀耳。  2012年,在外打拼的通江縣龍鳳場鄉人陳彬回鄉創辦四川裕德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後,陳彬很快便投入3000多萬在陳河鄉、諾水河鎮和周子坪村建立了銀耳基地。
  • 脫貧攻堅 璧山巾幗在行動
    7月17日,璧山區七塘鎮喜觀村內,來自該區的30餘位未脫貧婦女齊聚一堂,在璧山區婦聯的帶領下,參觀凱銳農業示範基地,聽取「脫貧經」。家住七塘鎮的未脫貧婦女趙光惠感慨道。參觀完基地後,趙光惠一直念念不忘基地內的新技術,在璧山區婦聯的「牽線搭橋」下,當場與喜觀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籤定了用工協議,她說:「有了好技術的加持,以及璧山婦聯幹部的幫扶,我對脫貧充滿了信心。」
  • 為了村民長遠致富鄖陽區提出「授人魚不如授人漁」
    安陽鎮大峪村推出鄉村遊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決戰年,現在的大峪村家家戶戶住新房,原來貧困的大峪村真正實現了電燈、電話、洗衣機…村村通到戶,村民們的生活條件也得到了改善。安陽鎮大峪村「大峪香米」在鄖陽區、安陽鎮兩級領導們的關心下提出「授人魚不如授人漁」的農村致富長遠思路。
  •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代大學生應該這樣踐行!
    對於許多的大學生而言,我們進入大學不僅僅是需要獲取知識,更是希望在獲取知識的過程當中,努力的提升自己,讓自己成為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我國的人民教師就是這樣一位學者,他們不僅將會我們讀書、識字、學習知識,更是教會我們如何思考人生,如何提升自己,更教會我們如何做人。我國的人民教師,他們正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最好踐行者。在人民教師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出非常多教師身上的閃光點。
  • 金羊網評:脫貧攻堅只有「小節線」沒有「休止符」
    經過8年持續奮鬥,中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提前十年實現減貧領域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
  • 華陰:人才「鬥貧」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收官戰已經打響,華陰市聚焦人才優勢、厚植人才沃土,充分調動各方人才力量,通過「支書」領、「人才」幫、「能人」帶,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堅強人才保障。「支書」領富強經濟村民要致富,支書來領路。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丨中核環保:聚心「核」力 奪取脫貧攻堅最後勝利
    全文4229字,閱讀約需14分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動員全黨全社會力量,打響了反貧困鬥爭的攻堅戰。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
  •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崇明讓這些雲南年輕人離夢想更近
    > 2017年12月起,崇明與雲南省臨滄市建立東西部扶貧協作關係,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至2019年底,臨滄市已全面脫貧
  • 近二十九萬科技特派員奔赴脫貧攻堅一線 把產業和技術留在農村...
    科技扶貧是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12月23日,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請有關專家介紹科技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關情況。  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表示,科技部統籌推進「點片面」科技扶貧工作,構建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科技扶貧大格局,積極動員全社會科技力量助力脫貧攻堅。
  • 【微紀行】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扶貧,就是扶志!
    北流市北流鎮六榮小學現有1-5年級共5個教學班,在校生272人,在職教師10人。為加快完成北流市北流鎮六榮村精準脫貧攻堅任務,北流市將利用2016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校舍維修改造中央資金257萬元,拆除北流鎮六榮小學1幢304平方米的C級危房,在原地新建一幢4層、共12間教室的教學樓及校門一個,校舍總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項目已完成立項、地質勘察、圖紙設計等前期工作。
  • ...脫貧攻堅工作,幹就完了|羅甸縣紅水河鎮俄村村駐村工作隊員韋福昭
    作為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工作隊員,更應該明白這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不僅要幹,還要實幹、幹出成效。我叫韋福昭,是羅甸縣紅水河鎮村鎮建設服務中心幹部,但是我還沒有到過鎮政府的宿舍住過一晚,因為脫貧攻堅到了關鍵時刻,所以我到鎮裡報到的第一天就直接奔赴紅水河鎮俄村村脫貧攻堅第一戰線,成為一名駐村工作隊員。
  • 以職業教育賦能脫貧攻堅
    「十三五」時期,我國職業教育取得豐碩成果,其中一大亮點就是在服務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門檻更低、成本更小、就業通道更為直接的職業教育,不僅點亮了貧困家庭子女的人生夢想,也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改寫了貧困家庭的命運。近年來,職業教育不斷敞開大門,讓一批又一批貧困學子「進得去、上得起、學得好、有出路」,助力他們戰勝貧困。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 決勝脫貧攻堅,衛華集團擔當扶貧「主力軍」
    在不到3年時間裡,該集團籤訂各類幫扶協議11份,成功實施產業扶貧項目3個,累計投入扶貧資金達904.7萬元,以實際行動充分發揮省級扶貧龍頭企業作用,在助力地方決勝脫貧攻堅工作上取得了顯著積極成效。目前,已經累計支付15萬元分紅款,成為該集團開展脫貧攻堅行動中又一項實打實的具體落實舉措。近600萬元分紅款使貧困戶的腰包進一步鼓了起來,群眾的日子也過得美了起來!
  •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一個想成為卓越的人,僅憑自己的孤軍奮戰,單打獨鬥,是不可能成大氣候的。你必須要融入團隊,你必須要藉助團隊的力量。與團隊和諧相處的秘訣就是:尊重別人、關心別人、幫助別人、肯定別人、讚美別人、學習別人、感恩別人! 人生的路,就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做法,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想法,別人做什麼,想什麼,我們無法掌握,也無法控制。
  • 金融助力 扛起脫貧攻堅重任
    尚寶強近年來,內蒙古巴林左旗農信社按照黨中央、自治區黨委政府以及自治區聯社的部署,始終把助力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責任,以五個舉措全力滿足脫貧攻堅多元化融資需求,當好服務「三農」和金融精準扶貧的排頭兵,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農信力量。
  • 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少數民族學子講述家鄉脫貧攻堅故事
    0112月11日,學院承辦學校「同心」講壇第三期,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邀請11名少數民族學生代表,講述所在家鄉的脫貧攻堅故事。活動過程中,回族學子殷小雅跟隨著總書記的腳步,講述了她的家鄉寧夏回族自治區二十餘年來風風雨雨的奔小康之路;來自納西族的李萬斌與大家分享了納西族的悠久歷史文化和麗江脫貧攻堅的艱辛歷程;蒙古族姑娘李曉文以她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