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貧困村紀行》六榮村蹲點採訪的第二天,玉林日報的記者張鈺斌、韓壯林在北流市扶貧辦、北流鎮幹部的帶領下,入住貧困戶鍾日光家裡蹲點採訪。今天,他們將會帶給我們新的報導。
↓↓↓
首站
↓
北流市北流鎮六榮村
2016年10月28日,蹲點第二天。
貧困村紀行在繼續。
昨晚截稿之後,前方記者依然還在採訪。
先插播一段昨晚發生的故事吧↓↓↓
餘春賢督促大兒子鍾泳學習。
傍晚時分,餘春賢背著小女兒給二女兒洗澡
家中唯一的勞動力鍾日光每天都要外出工作,餘春賢作為家庭主婦,要照顧三個小孩的生活起居,要每天到幼兒園接送大兒子鍾泳,還得督促他的學習。
在鍾日光家吃了簡單的晚飯之後,兩位記者借了一輛摩託車驅車兩公裡的山路到村委看看。他們來到吳桂深村民的家,在他門前的空地上,一群阿姨正在跳廣場舞。吳桂深的愛人黃育珍告訴記者,今年她小孩在廣東打工,怕老人家在家孤獨,三月份的時候帶回了音響和dvd,還有一臺投影儀,讓他們老人跳舞。一開始只是兩三個人跳,村委借著這個契機,就把大伙兒組織起來,在七一那晚就正式演出,跳了四場。「我兒子還在家裡安裝了攝像頭,他能夠在廣東看到。每天晚上七點多,就打開攝像頭,看見我們跳得好了就打電話回來說給我們鼓掌。」黃育珍幸福地說
採訪完畢已經是晚上9點多鐘,兩位記者驅車回鍾日光的家裡。由於山路很黑,人生地不熟的兩位記者迷路了。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裡,經歷了五次走錯路,前前後後一共花了一個多小時才找到回「家」的路,期間時刻擔心車子沒油,時刻擔心在山裡過夜。而後方的人員也跟著一起擔心。。。好在是有驚無險。
回到今天,2016年10月28日,蹲點第二天。
貧困村紀行在繼續↓↓↓
一大早,當記者起床的時候,鍾業海已經出發了。這個家庭的男人們每天六點半就要出門到玉林去幹活,晚上六點多才能回來。他的早餐,只是簡單的蔬菜稀飯。
鍾業海,是鍾日光的大哥,他的居住環境簡陋而殘破。
鍾泳小朋友的文具袋,他說拉鏈斷了,想要個新的。但家裡的每一分錢都是掂量著花的。
早飯後,孩子們沐浴著朝陽,翻越山嶺,到兩公裡外的六懷分校上學。
早上8:00,我們來到了六榮村的一所小學六懷分校。這所小學建立在山腰上,通過一條狹窄的山間小路來到這裡,只有9個學生。代課老師謝家群在這裡已經任教六年了。這裡的條件非常艱苦,沒有喝水的地方,沒有個像樣的衛生間,這是目前她覺得最需要改變的地方。
六年來,謝家群老師也想過換過另一種工作,也不必要為了每個月幾百塊的代課費折騰。但走了孩子怎麼辦?四周的群眾很熱心,信任著她,每年農忙季節,不用出聲,就都很主動來到她家幫收割稻穀,這又令她不舍。六年過去了,如今她只希望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她鼓勵孩子更要走出去,不在窮山窩呆著,那樣沒有出路,讀書才是窮人家的希望。
在六懷分校,孩子們都非常認真地學習。
我們回到貧困戶鍾日光的家裡,鍾日光的愛人餘春賢正在割手套,她告訴記者,就是希望生活過得好點,家人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平常等到小孩睡著,就過來割一下。12對手套大約能賺7.5塊,最快需要一個半小時。
餘春賢在割手套。
鍾日光在家門前割一些粽葉,為過年包粽子做準備。
鍾日光很少有時間回家,曾經最長試過一個月沒有回家,所以每次回到家中不管多累,都會分擔一些家務。
村裡隨處可見慵懶的狗。它們無需終日為生存奔波,但鍾日光他們卻明白,只有勞動,才能改善生活,創造未來。
在六榮小學,這個學期剛剛安裝的多媒體教學設備。
正在上課的孩子們。
北流市北流鎮六榮小學現有1-5年級共5個教學班,在校生272人,在職教師10人。為加快完成北流市北流鎮六榮村精準脫貧攻堅任務,北流市將利用2016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校舍維修改造中央資金257萬元,拆除北流鎮六榮小學1幢304平方米的C級危房,在原地新建一幢4層、共12間教室的教學樓及校門一個,校舍總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項目已完成立項、地質勘察、圖紙設計等前期工作。項目建成後,學校的辦學條件將得到極大的改善。
新的村級服務中心正在建設中。
記者跟著六榮村的第一書記一道去到六榮村十隊村民韋麗芝家裡,幫村裡的幾個貧困戶一一辦理脫貧手續。
今天14:30,我們來到六榮村9隊的高田衝,看見了回鄉創業的青年農民吳思佑,在一片空曠的山地裡,他養了近一百頭羊,其中十二頭是奶羊。
說起養羊的緣由,吳思佑說是厭倦了以往的打工生活,之前他是在山西開勾機挖煤,雖說收入不錯,但是每天工作十二小時和倒輪班制讓他非常壓抑。後來就想回鄉養點什麼,首先是養牛,但養牛成本高,他沒有那麼多資金。後來,就選擇了養羊,再後來養奶羊,一開始他只打算養一兩頭奶羊來擠羊奶給家裡的兩個小孩喝。
在去蹲點之前,我以為就是以普通人的角色去跟老百姓打交道。還沒下鄉的時候,我就跟同行的夥伴說,要不要買包煙?避免無話可說的尷尬。但事實上,我們用到煙的機會並不多。村子裡的人,只要你敞開心扉,說上一口白話,村民們總能說出許多話來。對於脫貧,他們當中大多數人的意願是非常強烈的,誰都願意過上好的生活,誰都不願意永遠帶一個貧困戶的帽子。但怎樣脫貧,他們又顯得很迷茫,不知道出路在何處。他們將希望寄託於教育,卻又偏偏不懂得怎樣教育。
走進六懷分校的時候,謝家群老師跟我說著她的鬱悶。在這九個小孩當中,有兩三個小孩是很難教的,沒有家教,父母想著只要把小孩送到學校就行了,再也不去管,不去教育。這直接導致的後果是,小孩的目中無人。我看著他們,擔心他們的將來,但又深深地感到無可奈何。
是的,經過這兩天的蹲點,我深深地感覺到,要想徹底改變貧困落後的面貌,僅靠「輸血」扶貧是不夠的,更重要從思想上引導,從行動上去支持開發扶貧,「授人以漁」,幫助他們創造條件,建立「造血」功能,找到致富的路子。
而我們的蹲點採訪,也正是帶著這個求索而前行。
(記者:張鈺斌 韓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