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與成功是平等的,你失敗了,也就等於成功了。
細細回味這句話,確實感覺很深刻。
1
我有一個學員,在剛開始寫作的時候,稿子就被錄用了,這讓他信心倍增,後來他的發稿也越來越穩定。
但是在前段時間卻遭遇多番退稿,而且是在文章被修改了很多次再被退回來。
他的信心一度被打擊,甚至懷疑之前的一切都是憑藉運氣。
他開始害怕動筆,害怕寫出讓自己失望的文字。
後來我跟他說:「寫作遭遇退稿是正常的,不要光盯著失敗,或許就有收穫了。」
他也仔細分析自己寫稿時候的心境,寫稿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總是什麼都想寫,造成文章風格混亂。
而且他在剛開始接觸寫稿的時候,一直都很順利,沒有遭遇過失敗,導致承受能力很差,接受不了被拒絕。
於是他開始放平心態,找準自己擅長的領域,集中發力,深入鑽研,終於走出了失敗的困境。
有的時候,失敗才能讓自己更清晰自己的方向。
畢竟,人生不可能一直都順遂,失敗本身就是人生成長路上的一部分。
從來沒有經歷過失敗的人,往往經受不起任何的打擊。
失敗可以成為絆腳石,也可以成為墊腳石。
能夠讓你一蹶不振還是浴火重生,都是由你自己決定的。
所以,請不要讓一時的灰暗,就擋住了整個人生的光芒。
2
「失敗是成功之母」想必這句話大家都聽過。
大多人覺得自己多失敗幾次就能夠獲得成功。
但其實失敗和成功並沒有什麼比值關係。
不是說你失敗了多少次就一定可以成功,也不是說你只有失敗過才能成功。
經常有人跟我抱怨,為什麼我總是碰不到好機會?
我明明也有很多想法啊,比如創業成功的某某,其實我三年前就有過同樣的思路了,那都是我想剩下的。
其實,你的不成功真的只是比別人差了幾分運氣嗎?
想法和現實之間,差的不止是起早貪黑的勞作、夜以繼日的思考、不厭其煩的嘗試、永不厭棄的堅持。
而不是那幾分道不明說不清的運氣。
很多人都有過無數想要成功的計劃:
打造一個爆款,開一家連鎖店,成為一個企業家....
然而這些看似成功的路徑,卻永遠都停留在虛無縹緲的腦海中,沒有行動,也沒有實踐。
要知道,成功的理由就只有一個,就是行動大於思想。
與其讓想法在腦海中完美,不如奮力一搏。
經歷過大起大落的史玉柱是這樣反思失敗的:「人在成功的時候總結的經驗往往是扭曲的,在失敗的時候總結的教訓往往是最真實的。失敗的時候要認真總結,避免頭腦發熱。」
所以說,在行動中的失敗,才是真正可以為你所用的寶貴經驗。
人與人之所以可以拉開差距,不在於失敗的次數,而在於行動和總結。
3
俗話說:失敗的人,沒有悲傷資格
話雖有些殘酷,但事實如此。
因為失敗已經發生,繼續悲傷只是浪費精神力量。
失敗雖是已經發生的事情,但只要吸取經驗、教訓,未來仍然充滿希望。
要知道:
任正非44歲被單位開除負債200萬,婚姻破裂;
劉強東24歲在中關村賣碟,被女友鄙視;
馬化騰27歲初創QQ,假扮女孩子陪聊;
馬雲30歲搞翻譯社慘澹,靠賣襪子補貼;
宗慶後42歲蹬三輪車走街串巷叫賣冰棒;
那些看似光鮮亮麗的背後,隱藏著無數的失敗。
所以請不要害怕失敗。
失敗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真正的問題是怎麼樣才能從失敗中學習。
我們要善於反省、保持樂觀。
世界上沒有突如其來的成功,只有一邊思考失敗的原因,一邊不斷地找解決方法,才能越走越遠,找到答案。
每一次失敗之後,都應該思考其他的解決方案,這樣不斷的循環下去。
要知道,即使失敗了,也別忘記,我們還有未來!
此外,我們還要學習借鑑別人的失敗。
這是因為,大多數人的失敗是因為犯了同樣的錯誤。
當你向失敗學習的時候,並不意味著要學會如何避免犯錯,而是當你犯錯的時,如何面對它。
失敗就是一種修行。
當你抱怨它的時候,請把它看做是成功路上的考驗。
當你感到吃力的時候,那是因為在變得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