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是成功之母?兩個心理學試驗,顛覆你的認知慣性

2020-12-27 老楊的生活啟示錄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名言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次數,一定不亞於「人之初,性本善」,自打小基本上我們從未對此懷疑過,這其實也是一種認知慣性。

然而自從接觸到了哲學、心理學,我徹底不再從一個角度看問題了,因為一條道經常走,你就發現不了新的風景。成功又何止不是這樣?要不怎麼會有「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這句老話。

「成功是成功之母」應用的場景應該更多,而「失敗是成功之母」常用語特定的環境。

咱們先來看下第一個心理學試驗: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被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也就是說:經常失敗之後,本來能走向成功,但是卻喪失了走向成功的勇氣與信心

過去老話有一句中常聽到這幾個字「缺少了精氣神兒」,精氣神兒的喪失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失敗的一次次打擊所造成的一種狀態。

有個愛嘮叨的父母,你就對此深有體會,尤其是母親,嘮叨的同時夾雜著打擊與貶低,愣是把孩子垂頭喪氣,這一點我深有感觸,知道現在無論怎麼努力,取得再好的成績,總感覺低人一頭

另一個心理學試驗:勝利者效應

研究小鼠的社會競爭,胡海嵐研究組已經積累了深厚的基礎。一個穩定有效的行為學範式是「鑽管測試」。一個細長的管子,兩隻小鼠分別從管子兩頭鑽入,迎面遇上。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兩隻小鼠中總有一隻會通過不斷地推擠,讓另一隻節節後退,最終被擠出管子。勝負往往在半分鐘之內就見分曉。把一隻籠子裡的幾隻小鼠兩兩配對,進行鑽管測試,就能分出這些小鼠的社會等級:高等級的小鼠幾乎每戰必勝,而等級最低的小鼠則每一次都被對手擠出管外。

試驗簡單的來說就是:經常勝利的小鼠,他們的大腦前額葉的突出強度高,於是就會信心百倍,勇氣倍增,所以從生理學來說,也是「成功是成功之母」來得更科學一點。

抗戰神劇《亮劍》裡面李雲龍有句名言「狹路相逢勇者勝,要敢於亮劍」,也就是說我們在生活職場競爭中一定要有勇氣,有了勇氣自信心也就提高了,所以戰鬥還沒開始你已經贏了一半了。

家長從中學到了什麼

1.嘮叨可以,但不能打擊

依戀期(0-1.5歲)這樣能給孩子提供交流,帶來安全感,但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就要有所節制,更不能打擊和貶低,自尊心、自信心很重要。

2.一定要多鼓勵

你會發現聰明的家長一般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喜歡給孩子布置任務,孩子完成後就給予鼓勵,這樣家庭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陽光、積極、熱情、充滿自信。

3.家長要有批判性思維

這個屬於認知心理學的範疇,我們對待身邊的建議,一定要學會多角度看問題,沒有絕對的好處,也沒有絕對的壞處,佛家常說的「無常」就很有道理,要學會透過現象看到內在的本質,根據實際情況想,吸氣精華,棄其糟粕。

好了,通過本篇的閱讀,你們覺得失敗是成功之母?更實用,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更實用,下方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下……

因為分享,所以更強。

關注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失敗乃成功之母」是個謊言-虎嗅網
    很不幸的是,這種思維是錯誤的,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一、習得性無助:失敗是失敗之母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曾經用狗作了一項殘酷的實驗。調查結果表明,創業失敗過的人和初次創業的人相比,並沒有任何成功優勢,而持續創業者,就是持續失敗者的代名詞。所以,失敗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導致下一次失敗,只會讓人放棄奮爭,最後麻木不仁。那麼面對具有最大不確定性的未來,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當我們面對失敗是失敗之母時,又應如何實現破壁?
  • 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
    在北師大心理學教授、《最強大腦》科學總顧問劉嘉看來,我們雖是時代的產物,但我們同時也是時代的營造者和舞伴。在未知中,我們仍能通過感受和準確響應,找到突圍辦法。 劉嘉還認為,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連續的失敗只會導致連續的失敗。而要想從失敗的泥潭中爬出來,可以巧用「勝利者效應」。
  • 失敗是成功之母是對是錯?這樣看待失敗,你會更加成功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我想你聽了也已經不下一百遍了吧!那麼你認為這句話到底是對還是錯呢?其實我想說的是,這句話其實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只是毒雞湯罷了。當然成功也是分類型的,比如一些小的成功這句話是很實用,因為在小小的挫折之後,一個人確實能夠快速找到方法,然後總結經驗,在最後獲得成功,但是將一件事情擴大化之後呢?
  • 身邊的心理學:避免慣性心理效應的不良影響
    慣性心理效應是依據本人多年對心理學研究,特別是對銀行信貸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心中存在一種慣性效應心理規律。慣性心理效應,通俗地說,就是人們某些仇恨、想法,不會輕易改變的效果。社會發生變化了,如果人們仍然持有已過時的認知、老的觀念和不符合時代潮流的行為模式,不僅被人取笑,還將被新時代所淘汰,甚至難以生存。(二)影響人際關係。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可能產生誤解,即使交往對方有錯且準備修好關係或已經改正錯誤,然而,如果你仍然持有過去對他看法,特別是當你記恨情感比較深時,你很可能對他採取不友好行為,從而影響人際關係。
  • 職場新認知:苦本身沒有價值,失敗乃失敗之母。別再以吃苦為樂!
    這讓我們在成長中養成了一種潛在認知,成功是從吃苦中積累出來的,成功是是苦這種能量的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今天,有人要告訴人,苦本身沒有價值,你相信嗎?Part2、苦本身沒有價值!人要想長本事必須接收真實世界的反饋,但是反饋不都是負面反饋,負面反饋也不等於就得吃苦。
  • 失敗是成功之母?與其讓孩子學會失敗,不如教會他們如何成功
    萌聲母嬰育兒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和指點 這個社會是非常現實的,失敗的人數要遠遠超過成功的人數。 每當孩子的受到失敗的挫折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安慰孩子說「沒事,不用放心上,失敗是成功之母,下次成功就好了。」
  • 失敗乃成功之母?
    小到一次回球出界,大到痛失大滿貫冠軍,球員的每天都是在嘗試-失敗-再嘗試的循環中發生的,有的失敗似乎很容易過去,有的卻可以讓人一蹶不振,尤其當失敗接連發生的時候,要做到不懷疑自己、仍舊保持情緒穩定和注意專注就變成了一件有難度的事。雖然中國的老話說「失敗乃是成功之母」,但這句話似乎不是對所有人都適用。失敗帶來的最大心理影響可能是在於自信心的損失,畢竟自信是來自於成功經驗的積累。
  • 「正確地失敗」,才是成功之母
    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而錯誤的失敗或者單純的失敗只是失敗,不對失敗進行反思總結,失敗就永遠是失敗,失敗的子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孕育出成功的嬰兒。一個人一生中,不可能不與失敗為伍,上至達官貴人,中到精英貴族,下至庶民百姓,都會遭遇失敗,也會迎來成功。正如達達利歐在《原則》中所說: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既知道如何努力追求很多東西,也知道如何正確地失敗。
  • 狐狸的收穫——失敗並非總是成功之母
    失敗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其實失敗也是一種幸運,關鍵在於你能否及時總結教訓,提高自己,把失敗當做下一次成功的敲門磚。 狐狸聰聰的肚子餓了,它東張西望地尋找獵物,突然發現一隻粗心大意的兔子正在離它不遠的地方吃草。
  • 千萬別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
    失敗與成功是平等的,你失敗了,也就等於成功了。細細回味這句話,確實感覺很深刻。1我有一個學員,在剛開始寫作的時候,稿子就被錄用了,這讓他信心倍增,後來他的發稿也越來越穩定。但是在前段時間卻遭遇多番退稿,而且是在文章被修改了很多次再被退回來。他的信心一度被打擊,甚至懷疑之前的一切都是憑藉運氣。
  • 「石油大王」:我從不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只相信信心是成功之父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可以說是最廣為人知的一碗「雞湯」了,當然這裡並沒有什麼貶義。洛克菲勒曾說:「我從不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只相信信心是成功之父」很多時候我們把信心建立在能力,預期,希望之上,我們總是在看出事情的苗頭後,或者以自己的能力測量過事件之後,才會表露我們的信與不信,在洛克菲勒看來,這其實不是自信,這只是錯把「希望」看成了「信心」。
  • 心理學中的十大認知偏差,你了解幾個?
    千百萬年來,人們一直在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給人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方向,了解這些認知力偏差,也許你會更加容易處理生活中的各種決策。 人類的思考是件很奇妙的事情。認知——這種思考的行為或過程——可以使我們快捷地處理海量信息。 舉例來說,每當你睜開眼,你的大腦就不斷地受到所見事物的刺激。
  • 生活感悟: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我把過去都「清理」了
    或許有的人會告訴你,成功需要你持之以恆的不懈努力,但你一轉眼,發現身邊某個人的成功竟是來自運氣。關於成功,從小到大我們聽過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失敗是成功之母。可是,從零開始也是一種成功的能力。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清理能力。過去發生的事情已經過去了,那就讓它過去。
  • 第一階段試驗成功!美軍高超音速彈道飛彈有進展,但本質上是失敗
    近日,據媒體報導稱,美軍完成了"噴氣式高超音速彈道飛彈(HAWC)"項目的兩個實驗型的第一階段發射試驗並取得成功。所謂HAWC,是美國空軍主導,國防高級計劃研究局(DARPA)研發的一種使用噴氣式發動機推進的高超音速彈道飛彈。
  • 失敗是成功之母用英語如何表達
    有小夥伴問機農,「失敗是成功之母」用英語如何表達。其實這個句子的表達也挺簡單的,它就是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機農對「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的理解是,我們要在失敗中可以總結經驗教訓,避免自己再犯類似的錯誤,這樣來使自己變成更好的自己,然後一步步走向成功。那麼今天機農就緊扣主題來分析一下Failure這個單詞。單詞failure表示失敗,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單詞總共由兩部分構成。
  • 成功與失敗,在於你自己對「市場」的認知
    農產品流通到市場,傳統的「產、供、銷」觀念,誤導了人們對「市場」認知,實質上農產品流通到「市場」,是一個「產、批、供」的流程。農產品在「產、批、供」觀念下,商品流通環節的操作,人生創業都取得了成功。而在傳統的「產、供、銷」觀念下,商品流通環節的操作 ,創業人生基本上無一成功。
  • 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失敗的時候應該怎樣把握命運
    常言道,失敗十有八九,成功百裡幸一,在很多突來的失敗時候,很多暫時沒有方向的人應該怎樣把握命運呢,我們在這裡用易經的思維來總結下,希望給正在低落的朋友有所幫助。首先是反思。沉默只是手段絕對不是目的。沉默過後,等我們有了足夠的平靜,我們就應該好好地反思一下失敗的原因。哪怕是小小的跌倒在地,也要分析透徹到底是身體出了毛病還是外界因素導致?
  • 斯坦福學霸的認知方法論:打破慣性模式,主導自我人生
    如果有人告訴你,多認識人不一定有用,經驗可能是一件壞事,要多向失敗者學習,你會不會大吃一驚?如果你的答案是「會」,那麼你可能存在一些連自己都沒有意識的慣性模式,而且這些模式可能已經嚴重影響到你的工作和生活。我們先來看兩個真實的小故事。
  • 顛覆你的認知:「笨蛋」可以獲得成功,不合群的人更易做出成就
    ——冰心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生活節奏快、工作節奏快、學習節奏快……好像只有凡事比別人快一點,我們才能比別人更優秀,更容易取得成功。但真相卻是顛覆我們的認知:在這個社會,「笨蛋」仍可以獲得成功,「不合群」的人更易取得成就。
  • 《心理學通識》得到APP 10萬人都在學:這些道理你越早懂得,越早...
    一個人只有願意審視自己、改變自己,才能突破自我認知的迷霧,最終獲得幸福。而這,需要依賴心理學才能實現。  心理學才是科學的成功學  心理學家根據大量研究總結出來一個經驗公式:成功 = 20%的智力因素 + 80%的非智力因素。主導我們成功的非智力因素有「情緒智力、控制力、延遲滿足、自尊、自信、理性平和、成長型思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