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吃苦是成功的關鍵嗎?
從小我們被灌輸 「臥薪嘗膽、頭懸梁、錐刺股」,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學海無涯苦作舟」 之類的勵志故事,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因為能夠吃得苦中苦,最後成為人上人。學校因此還要偶而製造一些「苦」來讓學生吃,理由是: 「今天的吃苦,就是明天的成功。」 然後還加一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讓我們在成長中養成了一種潛在認知,成功是從吃苦中積累出來的,成功是是苦這種能量的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今天,有人要告訴人,苦本身沒有價值,你相信嗎?
Part2、苦本身沒有價值!
人要想長本事必須接收真實世界的反饋,但是反饋不都是負面反饋,負面反饋也不等於就得吃苦。
李洋是個新入職的客戶經理,工作很有想法,但在進行陌生客戶拜訪的時候,總是不得其法,效果很差。上司發現後,就帶著他示範了正確的陌拜方法和技巧,李洋很有天賦,一學就能靈學活用。李洋長本事了嗎?長了。李洋吃苦了嗎?沒有。
張志進職公司已十六年了,一直待在一線崗位從事銷售工作,十幾年來一直都是從早上各種忙碌到晚上,從沒有996的年代熬到996的時代。現在,感受技能成長長期停在瓶頸期,而且隨著年紀的增大,一線工作與指標的日漸繁雜,讓自己早已感到力不從心。張志吃苦了嗎?吃了。張志長本事了嗎?沒有。
什麼是「苦」呢?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當你身處一段不愉快的經歷,或者做一件本身沒有愉悅感的事兒的時候,體會到的那個被迫感,那種心理壓力。
「苦」只是某些事情的副產品,「苦」本身並沒有價值。
人們把成長歸結於吃苦是一種歸因謬誤。就像我們所熟知的「刻意練習」,其關鍵是讓人提高技藝的是練習,而不是伴隨著練習的苦感。如果現在有方法能不降低練習的效果的情況下,讓練習充滿趣味,我們應該使用那個方法。
很多加班就是形式上的「苦」,而這種苦並不一定真的產生價值。什麼使企業發展?什麼使企業進步?是加班嗎?不是,是效率,是產出,是技術。很多企業搞錯了,仿佛營造出一個人人在加班的場景,企業就是在進步,企業就是在奮鬥。
如果單純因為活多,那加班沒有辦法,大家齊心協力留下來,把事情做好。但是有一種文化很要不得,就是「為了加班而加班」。小老闆做樣子給中老闆看,中老闆做樣子給大老闆看。喏,你看,我們全部門天天搞到那麼晚,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然後就造成一個現象,很多人想反正下班也不能回去,就上班的時候磨洋工,聊天、上網,快4、5點鐘了開始幹活了,有的每個月還拿到滿打滿算36小時的1.5倍工資的加班費,何樂而不為,還讓老闆覺得自己工作勤奮。
其實公司反而不合算,留了那麼多人下來,不如上班的時候大家抓緊效率,把事情好好儘快做掉,然後公司還省電費省加班費支出。
還有很多公司,就是大老闆不回家,中老闆不敢回家,中老闆不回家,小老闆也不敢回家。這樣的加班文化,對企業的發展毫無幫助。
所有的付出應該講究一個效率。
只要完成任務,就應該讓員工早點回家,不應該是以工作時間來衡量員工的工作,而應該是以工作的質量來衡量員工的工作。
讓員工早點回家,可以平衡好工作與生活,弦一直繃著會斷,有鬆弛才能有張力;讓員工早點回家,更有利於員工的健康,員工的健康也是企業的財富;讓員工早點回家,員工才有時間和精力進行知識充電,員工的知識技能更加是企業的財富。
這種形式上的「吃苦」要不得。
Part3、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既然說到苦本身沒有價值了,我們也免不了要聊聊失敗。
萬維鋼老師說到過在《捷徑:黑客、創新者和偶像如何加速成功》一書,有研究告訴我們: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研究表明,過去的失敗經歷,對你未來的成功,一點幫助都沒有。一直失敗的人,將來最大的可能性也許是習慣性地再次失敗,還不如新人。
研究還發現,過去的成功對你未來的成功很有幫助。如果你上次創業成功了,這一次的成功可能性增加50%。
你環顧一下身處的職場中,有多少人一路的磕磕碰碰,遇到的失敗應該不算少了,但是又有幾人能拿下自己的成功了呢?像我身處的國企十幾年,發現能升職級的人,很快能升崗位,然後又進入下一個循環升職級,這就是正向系統一運行來,周邊的資源都被吸附過去為人所用。
注意,這裡說的失敗是生活中真正意義上的失敗。而不是練習中發生的那些小失敗。
有人研究過外科醫生做的6516例「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這是一個非常複雜難做的手術,一旦失敗就意味著病人死亡。
如果一個醫生手術失敗,他後繼的手術會更容易失敗,他的成功率將會一直下降。但是他的同事手術成功率會提高,因為他們從他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
如果一個醫生手術成功,他接下來的手術會更容易成功,他的成功率將會上升。但是他的成功則對他同事沒有任何影響。
這就得出一個結論:我的失敗不是我的成功之母,但是別人的失敗則可能是我的成功之母。
這和我們職場人常聽到的「成功的企業有很多種因素,而且不能複製,而失敗的企業多數只有幾個因素,值得借鑑」,是不是一樣的道理呢?
其底層邏輯是,人們因為「過度自信」會將自己的失敗歸納於外部條件,如運氣不好、天所不好,制度不公平等等,反正不是我不行。而成功了我們可能更多是聚焦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總結經驗,所以我們根本就不會總結到什麼真正的教訓。
從上面2個顛覆性的認知看來,有效的反饋才是我們成功長的階梯,而有效的反饋,應該滿足三個條件:
及時。一旦不對馬上有人給你指出來。
對事不對人。你錯了,下次改正過來就是,不要上升到「你這個人不行」的層面。
錯誤的代價很小。產品正式推向市場之前,先搞小範圍的內部測試,不行馬上改,甚至直接砍了也沒有多大損失。
最好的失敗,就是「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偷偷跌倒」。
沒有任何苦難值得歌頌,世間上最陰險最歹毒的正能量就是用窮人的艱辛和苦難,包裝成成功勵志的典範來愚弄人們。不讚美苦難,不歌頌掙扎,何嘗不是一種善良。願一切平安,沒有人在上下班的路上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