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新認知:苦本身沒有價值,失敗乃失敗之母。別再以吃苦為樂!

2021-01-19 職場HIGH堂口

Part1、吃苦是成功的關鍵嗎?

從小我們被灌輸 「臥薪嘗膽、頭懸梁、錐刺股」,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學海無涯苦作舟」 之類的勵志故事,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因為能夠吃得苦中苦,最後成為人上人。學校因此還要偶而製造一些「苦」來讓學生吃,理由是: 「今天的吃苦,就是明天的成功。」 然後還加一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讓我們在成長中養成了一種潛在認知,成功是從吃苦中積累出來的,成功是是苦這種能量的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今天,有人要告訴人,苦本身沒有價值,你相信嗎?

Part2、苦本身沒有價值!

人要想長本事必須接收真實世界的反饋,但是反饋不都是負面反饋,負面反饋也不等於就得吃苦。

李洋是個新入職的客戶經理,工作很有想法,但在進行陌生客戶拜訪的時候,總是不得其法,效果很差。上司發現後,就帶著他示範了正確的陌拜方法和技巧,李洋很有天賦,一學就能靈學活用。李洋長本事了嗎?長了。李洋吃苦了嗎?沒有。

張志進職公司已十六年了,一直待在一線崗位從事銷售工作,十幾年來一直都是從早上各種忙碌到晚上,從沒有996的年代熬到996的時代。現在,感受技能成長長期停在瓶頸期,而且隨著年紀的增大,一線工作與指標的日漸繁雜,讓自己早已感到力不從心。張志吃苦了嗎?吃了。張志長本事了嗎?沒有。

什麼是「苦」呢?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當你身處一段不愉快的經歷,或者做一件本身沒有愉悅感的事兒的時候,體會到的那個被迫感,那種心理壓力。

「苦」只是某些事情的副產品,「苦」本身並沒有價值。

人們把成長歸結於吃苦是一種歸因謬誤。就像我們所熟知的「刻意練習」,其關鍵是讓人提高技藝的是練習,而不是伴隨著練習的苦感。如果現在有方法能不降低練習的效果的情況下,讓練習充滿趣味,我們應該使用那個方法。

很多加班就是形式上的「苦」,而這種苦並不一定真的產生價值。什麼使企業發展?什麼使企業進步?是加班嗎?不是,是效率,是產出,是技術。很多企業搞錯了,仿佛營造出一個人人在加班的場景,企業就是在進步,企業就是在奮鬥。

如果單純因為活多,那加班沒有辦法,大家齊心協力留下來,把事情做好。但是有一種文化很要不得,就是「為了加班而加班」。小老闆做樣子給中老闆看,中老闆做樣子給大老闆看。喏,你看,我們全部門天天搞到那麼晚,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然後就造成一個現象,很多人想反正下班也不能回去,就上班的時候磨洋工,聊天、上網,快4、5點鐘了開始幹活了,有的每個月還拿到滿打滿算36小時的1.5倍工資的加班費,何樂而不為,還讓老闆覺得自己工作勤奮。

其實公司反而不合算,留了那麼多人下來,不如上班的時候大家抓緊效率,把事情好好儘快做掉,然後公司還省電費省加班費支出。

還有很多公司,就是大老闆不回家,中老闆不敢回家,中老闆不回家,小老闆也不敢回家。這樣的加班文化,對企業的發展毫無幫助。

所有的付出應該講究一個效率。

只要完成任務,就應該讓員工早點回家,不應該是以工作時間來衡量員工的工作,而應該是以工作的質量來衡量員工的工作。

讓員工早點回家,可以平衡好工作與生活,弦一直繃著會斷,有鬆弛才能有張力;讓員工早點回家,更有利於員工的健康,員工的健康也是企業的財富;讓員工早點回家,員工才有時間和精力進行知識充電,員工的知識技能更加是企業的財富。

這種形式上的「吃苦」要不得。

Part3、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既然說到苦本身沒有價值了,我們也免不了要聊聊失敗。

萬維鋼老師說到過在《捷徑:黑客、創新者和偶像如何加速成功》一書,有研究告訴我們: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研究表明,過去的失敗經歷,對你未來的成功,一點幫助都沒有。一直失敗的人,將來最大的可能性也許是習慣性地再次失敗,還不如新人。

研究還發現,過去的成功對你未來的成功很有幫助。如果你上次創業成功了,這一次的成功可能性增加50%。

你環顧一下身處的職場中,有多少人一路的磕磕碰碰,遇到的失敗應該不算少了,但是又有幾人能拿下自己的成功了呢?像我身處的國企十幾年,發現能升職級的人,很快能升崗位,然後又進入下一個循環升職級,這就是正向系統一運行來,周邊的資源都被吸附過去為人所用。

注意,這裡說的失敗是生活中真正意義上的失敗。而不是練習中發生的那些小失敗。

有人研究過外科醫生做的6516例「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這是一個非常複雜難做的手術,一旦失敗就意味著病人死亡。

如果一個醫生手術失敗,他後繼的手術會更容易失敗,他的成功率將會一直下降。但是他的同事手術成功率會提高,因為他們從他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

如果一個醫生手術成功,他接下來的手術會更容易成功,他的成功率將會上升。但是他的成功則對他同事沒有任何影響。

這就得出一個結論:我的失敗不是我的成功之母,但是別人的失敗則可能是我的成功之母。

這和我們職場人常聽到的「成功的企業有很多種因素,而且不能複製,而失敗的企業多數只有幾個因素,值得借鑑」,是不是一樣的道理呢?

其底層邏輯是,人們因為「過度自信」會將自己的失敗歸納於外部條件,如運氣不好、天所不好,制度不公平等等,反正不是我不行。而成功了我們可能更多是聚焦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總結經驗,所以我們根本就不會總結到什麼真正的教訓。

從上面2個顛覆性的認知看來,有效的反饋才是我們成功長的階梯,而有效的反饋,應該滿足三個條件:

及時。一旦不對馬上有人給你指出來。

對事不對人。你錯了,下次改正過來就是,不要上升到「你這個人不行」的層面。

錯誤的代價很小。產品正式推向市場之前,先搞小範圍的內部測試,不行馬上改,甚至直接砍了也沒有多大損失。

最好的失敗,就是「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偷偷跌倒」。

沒有任何苦難值得歌頌,世間上最陰險最歹毒的正能量就是用窮人的艱辛和苦難,包裝成成功勵志的典範來愚弄人們。不讚美苦難,不歌頌掙扎,何嘗不是一種善良。願一切平安,沒有人在上下班的路上猝死!

相關焦點

  • 「失敗乃成功之母」是個謊言-虎嗅網
    因為他們大多都相信這背後的一個大道理,失敗是成功之母。很不幸的是,這種思維是錯誤的,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一、習得性無助:失敗是失敗之母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曾經用狗作了一項殘酷的實驗。此時,塞利教授把把籠門打開,當再給狗電擊時,狗不但沒有從籠門逃跑,而是倒地呻吟和顫抖。塞利教授把這種可以主動逃避,但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的心理現象稱之為習得性無助,一種因為重複的失敗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無助和對現實絕望的情緒。
  • 失敗是成功之母?兩個心理學試驗,顛覆你的認知慣性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名言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次數,一定不亞於「人之初,性本善」,自打小基本上我們從未對此懷疑過,這其實也是一種認知慣性。「成功是成功之母」應用的場景應該更多,而「失敗是成功之母」常用語特定的環境。
  • 失敗乃成功之母?
    小到一次回球出界,大到痛失大滿貫冠軍,球員的每天都是在嘗試-失敗-再嘗試的循環中發生的,有的失敗似乎很容易過去,有的卻可以讓人一蹶不振,尤其當失敗接連發生的時候,要做到不懷疑自己、仍舊保持情緒穩定和注意專注就變成了一件有難度的事。雖然中國的老話說「失敗乃是成功之母」,但這句話似乎不是對所有人都適用。失敗帶來的最大心理影響可能是在於自信心的損失,畢竟自信是來自於成功經驗的積累。
  • 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
    劉嘉還認為,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連續的失敗只會導致連續的失敗。而要想從失敗的泥潭中爬出來,可以巧用「勝利者效應」。成功不是用失敗累加而來的,而是需要用勝利來迎接下一個勝利,強者恆強。
  • 千萬別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
    失敗與成功是平等的,你失敗了,也就等於成功了。細細回味這句話,確實感覺很深刻。1我有一個學員,在剛開始寫作的時候,稿子就被錄用了,這讓他信心倍增,後來他的發稿也越來越穩定。但是在前段時間卻遭遇多番退稿,而且是在文章被修改了很多次再被退回來。他的信心一度被打擊,甚至懷疑之前的一切都是憑藉運氣。
  • 失敗是成功之母是對是錯?這樣看待失敗,你會更加成功
    特別是人到了中年以後,一味地相信與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失敗不僅僅會影響你的心態,更會讓你愈發的自卑,學會轉變對待失敗的態度,你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01拿社會現實來說,在失敗之後屢敗屢戰的人有嗎?
  • 我相信失敗乃成功之母,總有一天,我一定會一鳴驚人的
    同學們,你們嘗過失敗的滋味嗎?我就失敗過,可當我總結了為什麼失敗後,卻發現……現在,班上的競爭很激烈,在這個學期,我們班同學語數兩門功課基本上達到了90分以上。唉,這個學期的「全面發展優秀生」又沒被選上,我清楚地明白:我退步了。
  • 失敗是成功之母用英語如何表達
    有小夥伴問機農,「失敗是成功之母」用英語如何表達。其實這個句子的表達也挺簡單的,它就是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機農對「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的理解是,我們要在失敗中可以總結經驗教訓,避免自己再犯類似的錯誤,這樣來使自己變成更好的自己,然後一步步走向成功。那麼今天機農就緊扣主題來分析一下Failure這個單詞。單詞failure表示失敗,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單詞總共由兩部分構成。
  • 失敗是成功之母?與其讓孩子學會失敗,不如教會他們如何成功
    萌聲母嬰育兒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和指點 這個社會是非常現實的,失敗的人數要遠遠超過成功的人數。 每當孩子的受到失敗的挫折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安慰孩子說「沒事,不用放心上,失敗是成功之母,下次成功就好了。」
  • 做人,要學會接受失敗
    沒有誰的人生是一成不變的,只有多姿多彩的人生,過起來才不那麼乏味,如此這般,我們才不枉來這人間走一遭。一個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但並不是事事都是完美的,人人都是順心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們更要用平常心去對待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的地方。
  • 初一作文範文:失敗之後再出發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一作文範文:失敗之後再出發,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漆黑的夜晚有幾顆忽明忽暗的殘星閃過,遠處一座與這寂靜的夜晚格格不入的小木屋出現在了城市的盡頭,燭光下的愛迪呆呆地看著快要熄滅的蠟燭……   「這已經是第八百八十八次實驗了,還是沒能找到物美價廉的燈絲。」
  • 人生不怕失敗,就怕連失敗的機會都沒有
    人生的生命歷程,就是一個學習實踐失敗成功的過程。失敗是一個過程,一個環節,而成熟成功才是我們期待的結局。青少年階段主要是學習,在這個時期,人的體力智力是處於學習的最佳階段,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學習將收不到預期的效果了。往往你做出努力,也只會事倍功半。
  • 「石油大王」:我從不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只相信信心是成功之父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可以說是最廣為人知的一碗「雞湯」了,當然這裡並沒有什麼貶義。洛克菲勒曾說:「我從不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只相信信心是成功之父」很多時候我們把信心建立在能力,預期,希望之上,我們總是在看出事情的苗頭後,或者以自己的能力測量過事件之後,才會表露我們的信與不信,在洛克菲勒看來,這其實不是自信,這只是錯把「希望」看成了「信心」。
  • 失敗乃成功之母,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擁抱失敗
    失敗意味著您將自己放在那裡。 您很勇敢地嘗試,嘗試一下自己,測試自己的局限性。 您這次可能會失敗,但這並不意味著您下次將失敗。 您需要繼續前進。 您需要保持無畏精神。 當您迫切需要某些東西時,您將無法接受退出的可能性。 一兩個或十個拒絕永遠都不會阻止您追逐自己的夢想。
  • 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失敗的時候應該怎樣把握命運
    常言道,失敗十有八九,成功百裡幸一,在很多突來的失敗時候,很多暫時沒有方向的人應該怎樣把握命運呢,我們在這裡用易經的思維來總結下,希望給正在低落的朋友有所幫助。首先是反思。沉默只是手段絕對不是目的。沉默過後,等我們有了足夠的平靜,我們就應該好好地反思一下失敗的原因。哪怕是小小的跌倒在地,也要分析透徹到底是身體出了毛病還是外界因素導致?
  • 讓孩子有面對失敗的勇氣,不要害怕失敗,人生路還長
    人的一生很漫長,有成功就會有失敗,失敗並不可怕,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了我們要有爬起來的勇氣。失敗是種別樣的成長,是人生的新實踐。再順遂的人生也必須經歷一次失敗的磨練,父母再愛孩子再不舍,也別讓挫折教育缺席孩子的人生。
  • 狐狸的收穫——失敗並非總是成功之母
    兔子一溜煙跑沒影兒了,聰聰卻沒有馬上離去。它一次又一次地用腳步丈量著那塊石頭與剛才兔子吃草的地方的距離,一次又一次地從石頭背後向那個地方撲去,直累得渾身大汗淋漓,也不肯休息。 烏鴉看了,覺得十分好笑,在一旁譏笑說:「哇,我的朋友,你是在捕捉空氣嗎?你如果能把空氣捉住,可真是個大發明喲!
  • 「正確地失敗」,才是成功之母
    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而錯誤的失敗或者單純的失敗只是失敗,不對失敗進行反思總結,失敗就永遠是失敗,失敗的子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孕育出成功的嬰兒。一個人一生中,不可能不與失敗為伍,上至達官貴人,中到精英貴族,下至庶民百姓,都會遭遇失敗,也會迎來成功。正如達達利歐在《原則》中所說: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既知道如何努力追求很多東西,也知道如何正確地失敗。
  • 能吃苦不是什麼本事,可能只是別無選擇,會吃苦才是本事
    在有限的生命長度裡,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光陰、每一分力量生活的常識告訴我們,一將功成萬骨枯才是奮鬥和成功的真相,那些末路花開、苦盡甘來的勵志名言不過是成功學的麻醉劑,以及二愣青年的「精神搖頭丸」而已,並沒有太多的參考價值。比如沈從文先生寫了很多書,被退了很多次稿,最終成了大文豪。
  • 微笑面對失敗的名言(經典收藏)
    —-諺語  9、生活中的失敗就是我們最好的營養品,有了失敗,才知道失敗的原因,從中吸取教訓與經驗,從而在以後的人生旅途中才可以走的更平穩。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後就一蹶不振,失敗並不可恨,可恨的是失敗後不知道為什麼會失敗!  10、何為得失,命之本之為奮,奮之果之為得,失之,得也,得之,失也,失之物而得之因,此乃大得,得之物而失之本,此乃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