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籌劃1月12日早上的舊書書市之旅,我早已通過高德和奧維兩個版本的地圖研究再三,通過一通的酒店預定聯繫之後,把住宿的酒店鎖定了位於河南南路上的湘友賓館。從賓館到文廟的距離並不算太遠,走街串巷散步也就差不多10多分鐘到20分鐘即到。
12日早上7點不到,我醒來一看時間加上收拾確實有些緊,需要退房,出門的時候我連早飯都來不及吃,按照計劃迫不及待的來到了文廟,抵達文廟門口的時候時已經7點40有三了。
文廟舊書市場位於文廟第二道門內的大院裡,舊書市場的大門與文廟的大門都是同一個門,方向朝南。第三道門是文廟景點的參觀處。1元一張的門票是進入書市的有效票據,覺得不貴就索性購買了兩張,計劃一張作為收藏券藏在書中。而這張門票僅能進入第二道門,也就是舊書市場的門,再進第三道門就需要在門口購買10元的文廟景點門票了。
上海文廟到底值不值得一看呢?購票的同時遇到了幾個外國背包族遊客,他們專程購買了10元的門票,計劃一覽文廟的歷史文化。不過,他們來的早了些,文廟景點的第三道門是9點整開啟,舊書市場自7點半開始就慢慢的熱鬧起來,一直擺到中午的11點多慢慢的書商也就自行離去。
這座文廟並沒有激起我的興趣,查一下資料僅限於知道它是清代的上海縣學文廟,地點早已清楚,它就位於老城廂西部,今天的黃浦區文廟路上的一處極其明顯的大院,這裡也是上海市唯一祭祀孔子的廟宇。有關的資料顯示,這座文廟始建於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此後幾經遷移直至清代鹹豐五年(1855年)在此重建。文廟建築包括文廟、學宮兩條南北軸線上的院落以及東部的園林,主要建築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明倫堂、尊經閣、魁星閣等。
我來這裡的目的是逛書市,對文廟裡的建築縱使有興趣,也不及這舊書中淘點好書重要的多。
得知文廟舊書市場開業的一開始,書市並不頻繁,1986年,文廟成為舊書市場,一年下來僅有數次開市。到了1993年,有人提議把書市建成和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舊書市場「十裡書市」一樣,自此,文廟舊書市場就開始與每周日與公眾見面,舊書市場的書商迅速增加,變得繁榮起來,一直延續至2020年的春節前。
有工作人員說預計3月份擬開始對文廟進行維修,差不多需要兩、三年的時間,至於舊書市場這兩、三年何去何從沒有定論。
而突如其來的新型肺炎疫情,給這即將消失的舊書市場帶來了什麼樣的宿命,無疑是提前了一兩個月結束了宿命,此後的命運就不得而知了。有位書商提到,他們曾聯合到上海市委、市政府找過領導,說有可能新的舊書市場換了地方,只是距離文廟可能變得更遠了,具體的位置我也不得而知,聽的雲裡霧裡的。
文廟舊書市場從1993年開始,經歷了輝煌,最多的時候達到250多個攤位,到如今的舊書泛濫,精品缺乏的局面,少的時候也有80到90多個攤位,況且現在又多了孔夫子舊書網、997788網這樣的網站,有的書友憤慨說,前往上海逛舊書市場、到北京潘家園舊書市場,還不如在網上購買舊書,現代的物流手段十分發達,而且想找的書比在舊書市場好找多了。
不過,有一種風景叫舊書市場,與大家一同逛書市,體味這種感覺,瀏覽書市上的人頭攢動、書海挑書、與書商侃價、書友甚至書商的聊天……也是一種特別的感受,有相當部分的書友白髮蒼蒼,更多的在30到50歲之間,00後的人沒見到多少。我開始有種感覺,很慶幸住在附近的人民,有這種可以親身體驗的精神食糧,因此這裡也被很多人成為「滬上淘書樂園」。
說起這文廟舊書市場的劫數,估計是在劫難逃了。在宣布疫情嚴重之前,1月12日應該是書市開放的倒數第二個星期日。我很慶幸,也就興衝衝的在舊書市場裡,順時針方向的逛起來,不遺漏每一行,每一排,甚至連廊房下面的書攤也要瀏覽,市場裡有連環畫(小人書)、舊雜誌、票券、教科書、小說、詞典、紅寶書、醫科舊書、集郵冊、書籤等,甚至還有幾家新版(不只是不是盜版)書籍的書商擺放的書攤。
有的攤位上的舊書標價「1元/本,隨意挑選」,也有的書籍價格奇高無比,比如民國時期的書籍,有些是名人的書札,具體是誰的不得而知。便宜的書籍基本是不太出名的小說,雜誌等。也有標價「5元/本」的,這類書籍基本有一些常規知名作家的小說,如果是著名的版本,一套小說可能賣到上百塊錢,只有喜好版本的人與之侃價。
我這等,喜歡老的地圖,不過靠中間的有位自稱叫「黃鶴樓」的大叔,大約上了50、60歲的樣子,他表示自己是市場裡地圖最多的人,看到隔壁書攤問他的架勢,應該是吧,最少談到了70年代的《上海地圖》(書名應該是《上海市地圖集》),我估計應該是書商故意的將書名說錯,判斷來者是不是購書的行家。
我明明知道,這次有目的的來舊書市場,可能會空手而歸,不過覺得與「黃鶴樓」先生的交流,購買了兩本書籍《上海市交通手冊》(1981年版)、60年代手繪《民國上海市棚戶區圖》,希望以後能夠幫忙買到1970年的這部《上海市地圖集》,不過希望也非常的渺小,就是聯絡一下感情罷了。
聽舊書市場的書商口音,有河南強調,也有東北強調,還有湖北強調,可以說書商來自全國各地。購書者多是本地的居民,當然也有我這類的遠道而來的客人,預計我這種所佔的比例肯定不到一半。剛剛說到底幾個老外,因為9點沒有到,文廟的第三道門進不去,在書市裡走了一下,可能是覺得舊書文字看不懂,也就老老實實的在第三道門附近侯著,不作聲了。
大約9點多,我也覺得逛累了,拍照也拍的差不多了。在微信群裡發了幾張圖,沒想到居然碰到了上海的書友,聯絡起來。由於沒見過面,裡面的人又十分的多,各種淘書的姿態,足有千種,即使告知書友在哪個攤位前,也因為人擠人的不一定能找到,直到我們一致約好走到文廟的門口大家才總算碰到了個面。
我和書友都愛好老的地圖,因此大家聊天交流的比較多。我們也都是過來碰碰運氣的,不一定遇到好的書,就是過來感受一下氣氛也是高興的,就當一種體驗、或者說是來鍛鍊的,書市上大約有百拾個攤位,如果真能在某個攤位遇到一本好書,那不是更好嗎?有些書真的不一定在孔夫子舊書網、99778網上可以找到,所以不必想是不是值得,而是一種感受,是來舊書市場觀景也罷,購書也罷。
不虛此行,文廟舊書市場最後的時光總算是印在了腦海裡,不知何年何月,恐怕很難再見到這樣的地方,留下此篇聊表紀念吧,別了上海文廟舊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