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們聊到貴陽建城的時間是在元朝時期,而到了明朝初期,「順元」二字不能用了,王朝更替這樣迎合前朝的地名自然是要更改,所以改成了「貴州城」。那麼貴州城是何時改成「貴陽」的呢?其實這個過程錯綜複雜,我們簡單的說就是在明朝隆慶期間,「程番府」(今惠水縣城)移治「貴陽府」,貴陽才成為官方認可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也是在此之後,貴陽才成為貴州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中心。
上次說到「九門四閣十四關」,本期就來把「九門」中的「內城五門」先說清楚。順元時期,城牆基本上是用夯土建造的,但是那個時候已經有了五座「小城門」,夯土自然經不起歲月的摧殘,也沒有遺留什麼殘存的遺蹟,只能從文史中翻閱。但是之前貴陽如今的很多地名,都是以當時命名的成名來取名的,至今未改。
首先就是大南門,大南門位於城邑的東南方向,建造城門最主要是可以通往貴定、龍裡,在元朝時期,元室沒有很好的把控西南地區,經常會出現土司割據,而「順元城」之類的小城堡便是聯絡各地的重要據點。明、清兩朝有了前車之鑑,故而屯兵西南,加強這些重要據點的軍事實力,「貴州城」也得到擴大。在明朝時期,大南門成為「朝京門」東出龍裡貴定之後,便可往湖南、江西、而後到應天府金陵,也就是明朝的首都。清朝時期大南門稱為「迎恩門」。
其次就是次南門。此門應該是貴陽城最早的城門,它是位於貴陽的西南方向,通過此門出城之後,便可以通往花溪和惠水。而明朝時貴陽屬於「程番府」的轄地,次南門也是較為重要的城門。次南門在明朝時期稱為「德化門」,在清朝時期稱之為「廣濟門」,也跟大南門一樣,次南門也是今貴陽的一個地名,也是市區重要的一個公交站。
老東門是唯一保存下來的老城門了。歲月變遷,這片土地經歷過多少次推倒後重建,很多地方早已改變了模樣,其他的城門如今也只是一個地名,一個站臺罷了,只要老東門還滄桑不倒,似乎他是貴陽城變化的見證者。所以來到老東門,我們可以感受到厚重的歷史氣息,這裡有一段殘垣斷壁,還有歷時幾百年的文昌閣,城牆上的石板已經被老百姓磨得油光可鑑,城下有很多貴陽著名的美食,來到貴陽,老東門是值得去打卡的好去處。明朝稱此門為「武勝門」,清朝稱「昭文門」,城門上依然有明朝時期的「武勝門」三打字,但老百姓依舊叫習慣「老東門」。
大西門如今只剩一個遺址,一個站臺,明朝稱「聖泉門」,清朝稱「振武門」。北門和大西門一樣,也只剩下了一塊遺址。北門應該是最悲慘的,因為沒有成為一個地名流傳下來,如今問起在貴陽打拼的朋友,大多都應該聽說過「老東門」、「大西門」、「大南門」、「次南門」,這些要麼是旅遊打卡點,要麼是公交站點,在貴陽生活是熟知不過了。但是問起貴陽的「北門」在哪裡,恐怕大部分人都會啞口無言,沒有答案。
雖然北門已經被人們遺忘,但是他所在的地點確實最「長臉」、最「得意」的。此門位於進勇烈路與中華北路交匯處,後來擴建北城時,又往上移了幾百米,此門的遺址碑便在今噴水池的西北角,「噴水池」是公認的貴陽市市中心,你就說「北門」長臉不長臉。
本期先聊到這裡,「九門」已經說完「內五門」,關注小編,下期聊剩餘的「四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