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如故,但人間已經變了模樣;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這座千年未更名的西部都市,當下正站在了國家發展的風口中,成都向東、重慶向西;國家布局之下的成渝經濟圈正逐漸改變著中國城市版圖。
風口之下的成都正全速向東進軍,回到成都發展的中心「天府廣場」;站在天府廣場探索成都的東南西北我們發現曾經的王者北門正逐漸成為成都版「伊拉克貧民窟」
成都|東南西北
成都與其他皇權城市一樣中心在「皇城」,成都的中心便是蜀王府,成都後拆除了蜀王府便在原址上修建了「天府廣場」;從此天府廣場便是成都的中心,以天府廣場為中心成都從一環修到了六環(二繞)成都的發展一直是「環形放射」的單中心、多圈層的發展模式,但成都的東進、南拓正打破成都傳統的發展理念。
成都打破傳統發展的東南西北現狀|
南門
從天府廣場一路向南,天府大道城市最長的中軸線,沿途高樓林立,從高新到天府南門無時無刻都透露著「國際城南」的氣息,無論是城市配套還是城市環境這裡都堪稱成都的門面;成都從90年代便開始一路向南,成都南下的紅利甚至帶動了眉山仁壽的一個不知名小鎮「視高」;今天的南門是成都,而北門是昨天的成都,而成都的未來在東門。
東門
成都東門始終離不開一股工業氣息,從成華再到龍泉驛再到如今的東部新區,他們都有著一股強烈的「現代工業文明氣息」;但成都東進的戰略正讓成都天府廣場以東成為下一個「成都門面」;成都跨越龍泉山合併簡陽很快成立東部新區,成都的野心昭然若世,成都依靠國家戰略的扶持要在龍泉山以東再造一個新成都,大量政策和資金正傾斜於東門。成都是當下西部發展的風口,而成都的風口便是東門。
西門
成都西門自古就是成都發展的「根基」;都江堰成就了成都,在水資源的養育下,成都從古至今的發展就偏西北方,今天的成都提出「西控」就是高質量發展西門讓西門成為成都衝擊世界一線城市的文化底氣,西門含有古成都的基因,未來生活是什麼?一定是有山有水的西門。
北門
成都北門是近代成都發展的中堅力量,北門歷史問題錯綜複雜,成都商貿名片「荷花池」等市場就起源北門;近代的成都北門離不開「商貿」和「鐵路」但在成都發展的腳步中,北門正逐漸被人遺忘,三次北改未能拯救北門,鐵路沿岸正逐漸成為成都貧民窟,東南西高樓林立,而北門老舊小橫城遍布。毫不誇張地講今天的北門可能還真是東南西三個方向最差的區域了,坊間也用「北丐」來形容北門。
淪陷的北門
成都北門的發展還要數當年成都鐵路局的成立,大量鐵路職工在北門安家落戶,他們是北門早期發展的中流砥柱,很快成都站在當前成都北二環修建,1978年改革開放啟動,沿海先行的戰略讓東部沿海地區快速崛起,成都這座西部城市也在這場變局中進入了發展的新篇章,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地處川西的成都又是四川省會自然也成為川西地區人口流入的首選城;北門的火車站成為人口來往的「中心」;
大量外來人口聚集北門,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場,市場經濟在改革開放下愈發變得勢不可擋,人們紛紛擺起了地攤,做起了生意;而這時北門修建起了「荷花池批發市場」一時間北門成為西部的商貿中心,成都人依靠北門淘到了第一筆金。
高速發展的成都一年比一年新,而北門由於建城較早,許多市政工程都沒有前瞻性,時代之下北門的市政、和城市面貌正凸顯成都的時代印記,為了解決北門面貌和一大批爛尾樓及其破舊的市政工程,成都也啟動過北改工程,但效果十分勉強。
2011年成都啟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北改,此次北改項目之多,資金之大,改善之多,令北門煥發新機,但事與願違北改說的漂亮做的卻要差強人意,9年過去了當年北改的許多項目早已被人遺忘,北門又一次失敗了。
但不可否認2011年的北改有效地解決了北門錯綜複雜的歷史問題,清理了許多老舊片區,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新環境,也為北門開闢了一道新天地。但這次北改沒有達到預期設定的目標。
荷花池的拆遷改造一直在進行,成都站改造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但成都站不會拆;當前的北門一方面被鐵路分割得死死的,另一方面北門許多地塊屬於「軍、國企」等單位,這使得北門本就不完整再次被分割了,同時北門不少地塊不具備連續打造功能,而且北門拆遷成本過於高昂。
北門的發展真是成「鐵路、商貿」敗也在「鐵路、商貿」上。
當前的傳統北門已經被納入了中優範圍內,而北改成為了新都、青白江發展的市域方針。
站在成都周圍的環境來看,北門的發展前景要遠勝西、南門,僅次於東門;成都向北,成德綿經濟帶呼之欲出,成德綿是四川經濟最聚集、產業最齊全、人口最稠密等區域,打造好成德綿足以讓成都成為西部超級城市,但不足以讓成都成為世界性大都市,成都要想衝擊世界,只有東進。
你覺得成都哪個方向發展最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