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管虎的電影《八佰》上映,很多人看完電影久久不能釋懷,大家的思緒全部回到了當年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也是我們最屈辱的那段時光,於是陳大順著四行倉庫找到了上海金融三巨子,金城銀行——周作民,大陸銀行——談荔孫,鹽業銀行——朱虞生;但是我更想講講在陳大心中最能代表那段歷史的北門橋,是的,就是淮安的北門大橋。
北門橋
北門橋啊
北門大橋
陳大第一次正視北門橋卻是因為一件慘事,已經記不住是哪一年,北門橋下裏運河清淤,卻不想竟然從河道撈出很多骨頭,那些骨頭都是日寇屠殺百姓軍民扔進河道的,我很震驚,原來那麼多年那些過往的歷史並沒有離開過我們,他們只是靜靜地呆在那邊,等待著我們發現,在我們平靜的生活中蕩起清清漣漪,告訴我們那段歷史一直都在。
北門橋歷史
北門橋的歷史要從那個滿目瘡痍的清朝說起,在清朝康熙年間(1670年),時任工部分司駐淮的著名詩人王士楨,為了收來往船隻驗船稅,而在裏運河用數隻長方形木船,首尾相連形成浮橋,當有船隻來往時,還可以隨時開啟,後因船稅劃歸了「淮關」,浮橋首次遭到廢棄,這就是北門橋前身。
清朝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因為北門橋南北橋口建立消防機構水龍局,為了方便過河,再次設置船橋,五船相連,設置木欄,每日定時開放,讓來往船隻通行。
在同治年間(1864年)秋,吳棠拆武家墩以北石工,修築清江城,因為北門正對(拱宸門)正對浮船,所以稱橋為「北門浮橋」,渡口稱「北門渡口」。
1932年國民政府在北門浮橋外開建拉橋,該橋全長50米,寬5米,橋面可以拉動,故稱「拉橋」。橋面分三部分,南北為固定橋面,中間為活動橋面。當有船隻經過時搖動絞盤即可通過牽引中間橋面至南橋面疊攏。
1945年9月至1948年12月,淮陰城歷經兩次解放,北門橋也數度經歷戰火。戰後,大橋只是簡單修復,供給群眾日常使用。
1958年淮陰經濟發展迅速,原大橋無法滿足日常需求,市政府擴寬本門大街,改名人民南路,同時填汪平圩新造了一條人民北路,於是北門大橋擁有了新名字「人民橋」。
1963年10月北門新大橋竣工,橋面改成了鋼筋混凝土的永久性橋面,橋寬為8米,橋長仍為50米,全部投資為10萬元人民幣。
1979年,淮陰市政府又撥款30萬元擴建北門大橋。在原鋼筋混凝土樁柱東側,增加了橋樁,將大橋橋面由原8米擴建成寬15米,其中車行道寬12米,兩旁人行道各寬1.5米。當年8月改擴建完成後,在橋南北兩端的橋裙上分別鑲嵌了碑石,由淮安市著名書法家戚慶隆先生書寫了「北門大橋 一九六三年十月 淮陰市建設局」和「北門大橋 一九七九年八月擴建 清江市城建局」。從此,人民橋又改稱北門大橋。
2014年6月起,淮安市人民政府對北門橋又一次進行了升級改造。7月16日,在北門橋西側發現了百米清江浦城牆遺址,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2016年元旦,新的北門大橋正式開放交通,迎接南來北往的人們。橋面道路拓寬至25米,比老橋寬了10米,為雙向四車道,橋的四角則建有四座古樸典雅的橋亭,為裏運河文化長廊又增添了一處新的景觀。
北門橋戰爭歲月
淮安這座城市在歷代都是戰爭必爭之地,很多淮安的朋友也經常在電影電視劇中,看到淮陰這個名字,當年淮安還是淮陰時候,就已經發生過很多次戰爭。
民國28年(1939年)2月底,傳聞日軍來犯,駐紮淮陰的國民黨韓德勤部竟然一槍未開聞風喪膽,倉促逃離淮陰,逃離前害怕日軍追擊,直接燒毀北門橋,然而大橋主體並未被破壞。日寇一彈未發佔領淮陰城,直接從城北幾家工廠搶出幾塊鐵板,修復橋梁,保障通行。
日寇佔領淮陰之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經常在淮陰城鄉掃蕩,並且北門大橋也被架起機qiang,隨時監控,封鎖大橋。
從1939年3月直至1945年8月日寇宣布投降,淮陰城淪陷6年,北門大橋也淪為修羅場,鬼子在橋上屠殺抗日軍民,並且經常在夜間抓來受難者用鐵絲捆綁,墜上石塊,丟入運河。附近居民經常聽到被捕抗日軍民,在橋上傳來鐐銬聲和落水聲,間或參雜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經專家考據,北門橋下日寇殺害不下四百人。
1945年8月,日寇戰敗,偽軍潘幹臣部繼續盤踞在淮陰城作最後掙扎。我軍攻解放淮陰城前夜,偽軍放火燒橋,北門大橋再次遭遇戰火毀壞。
新時代下北門橋
2014年北門橋拆建改造,在施工期間發現了清江浦北城門及城牆遺址。在橋梁改造完成之後也完整地保留下這段古城牆遺址,供後人參觀。
2016年1月全新的北門大橋終於開放通車,開通後橋面道路擴寬至25米,雙向四車道,在大橋的南北兩側各有2座古典橋亭,供大家休閒賞景,新北門橋不僅擴展了交通功能,還提升了防洪、蓄水、通航、城市景觀等眾多功能。
北門橋歷經數百年歷史,換過名字也重修過多次,經歷過古運河的歷史也參與過淮陰城的建設,還見證過那些滔天的戰火,更重要的是也看過日寇侵華的罪惡滔天,如今終於看到了淮安日新月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