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誌中,北門外是不同於逢洲所丙的另隨著蓬洲所城城牆拆除,兩村合一,稱為蓬洲,而北門外則稱為霞露社.所以北門外的居民並沒有受到明初建成時的拆遷所影響,因而至今在北門外還存在一個聚居超過千年的翁氏宗族,當地向稱為北門外翁。
至今仍存,這是一落小巧而古樸的古老建築,祠門以三山格局出之,說明舊日的顯赫;正堂上宋代名士周必大所題"忠正名臣"匾額,正是該族歷史悠久的見證.堂側至今仍崇祀著"大成至聖"孔老夫子的牌位,而作為學生訓練書法場所,堂內擺設排列有序,是該族千年崇尚儒學的印證.該祠堂上供奉著該族祖姑翁道貞的牌位,這種女性單獨入祠在歷代宗祠崇祀中並不多見,因而歷來人們又稱這座祠堂為祖姑母祠.近來,熱度頗高的潮汕女祠研究中,更是把這座祠堂奉為潮汕女祠的典範之一.因為這緣故,人們又稱該族為祖姑母翁。
北門翁氏擁有巨大的財產,這從他們的日常生活便可發現,比如為出嫁女兒準備墓地.在鮀浦民間一直流傳著狗眠山莊氏祖媽墳的故事.該傳說云:宋代有一位莊姓的塾師任教於翁族,看中翁族所屬狗眠山的一處佳址可以造墓興家,於是便以兒子婚事議於翁氏族女,然後教唆翁氏在回家省親時自縊,從而引起紛爭;然後提出狗眠山風水用地,以平息爭議.這個故事在流傳中,被不少好事之徒逐漸添枝加葉而成為傳奇.回到當時特定的歷史時空,並沒有這麼離奇.舊時望族婚俗,為出嫁女準備嫁妝,重在其生活準備,貫穿生死,既有隨嫁田地,又有一應生活物品,甚至於棺木、壽衣、墓地等.翁氏望族山林既多隨嫁墓地,自然就成了常俗了。
與莊族相同,在與翁氏議親過程中獲得墓地的,還有與翁氏相背而居的霞露黃氏,以及在潮汕史上赫赫有名的唯一文狀元林大欽的祖母.林大欽祖母就系出北門外翁族,出嫁時也隨嫁有墓地,位於蓬洲西南吊瓜嶺山.據《明狀元圖考》一書載:"大欽祖父葬地,有古讖云:'五鳳山頭未為貴,鷓鴣飛去狀元來.'其山未向對鷓鴣山,甚兇,人不敢葬,又念鷓鴣安得飛去.欽祖父依古讖葬之.是夜,雷雨大作,其山果崩若飛去."③鷓鴣山就在蓬洲城西,咫尺的距離,距吊瓜嶺不過兩三裡而已。
北門外翁氏,在鮀浦繁衍生殖,歷代出了不少賢達,由此維持他們的聚族而居的生活.在元代,該族便有編修族譜的舉措,可惜該譜早已不能見,但譜序尚存.民國期間,已經遷至潮安金石的族人翁輝東編成的《翁氏族譜》,也詳細收錄了族譜的世系與文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該族也進行了頗有規模的宗族建設.祖姑母祠被潮汕翁氏追溯為祖庭,並於196年舉行了入潮千年的慶典,由此促成潮汕翁氏聯誼會的成立.聯誼會成立時,便以該祠為平臺,聯絡族誼,勾通族情.隨著資金的不斷積累,聯誼會又於汕頭市區購置房產,並遷出蓬洲.在這些活動的促成下,北門外翁氏又進行了新的修譜活動,其中由族人翁煥奎編寫的族譜,為改革開放初期編成的族譜之一。
關於翁萬達後裔一族的結構,有兩個名詞需要解釋,一是舉登翁氏,一是第內翁氏."舉登翁氏"是以翁萬達上溯的第六世祖翁雄為始祖的一個宗族,以其創族和居住於舉登村而得名."第內翁氏"則是以翁萬達後裔聚族而成的一個宗族群體.翁萬達奏準四鄉入住蓬洲城,開兵民同住之概,舉登翁氏就在此時在蓬洲城內置業定居.在《舉登翁氏族譜》中有脫稿於翁輝東《重修思德堂記》的《思德堂淵源》:"先是我大司馬襄敏公致位通顯,徙居蓬洲城,闢第於此曰'尚書第'.朱明末造,寇盜紛紜,第罹兵燹,有清入主禹域,公之子孫始改第為祠,仍名思德',踵先志隆裡祀子孫所有事也."①也就是說"第內"的"第"字,就是尚書第的"第","第內"兩字就是"尚書第之內"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