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容肅穆 氣度恢宏 —— 翁同龢書法欣賞

2021-02-23 中國書法網

雍容肅穆 氣度恢宏 —— 翁同龢書法欣賞



翁同龢(1830-1904),江蘇常熟(今蘇州常熟)人。字叔平,號松禪,別署均齋、瓶笙、松禪、瓶廬居士、並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閒人,晚號瓶庵居士。

鹹豐六年(1856年)考中狀元。同治、光緒帝師。翁氏在朝40多年,晚清政壇的重要人物。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參與了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以及對英、法、德等國的交涉和近代銀行開設、鐵路修建、新式大學堂興辦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響。他向光緒帝舉薦康有為等進步人士,被康有為譽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因捲入「帝黨」與「後黨」的政治鬥爭被慈禧太后罷官。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間,處理了很多案件。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他為當時轟動全國、百餘年來家喻戶曉的楊乃武與小白菜這一冤案的平反昭雪。

翁同龢工詩,間作畫,尤以書法名世。《清史稿•翁同龢傳》稱讚翁同龢書法「自成一家,尤為世所宗」。清徐珂《清稗類鈔》謂:「叔平相國書法不拘一格,為乾嘉以後一人……晚年造詣實遠出覃溪(翁方綱)、南園(錢灃)之上。論國朝書家,劉石庵(劉墉)外,當無其匹,非過論也。光緒戊戌以後,靜居禪悅,無意求工,而超逸更甚。」

清楊守敬《學書邇言》對這位雄視晚清書壇的巨擘稱許:「松禪學顏平原(顏真卿),老蒼之至,無一雅筆。同治、光緒間推為第一,洵不誣也。」譚鍾麟對翁字推崇備至:「本朝諸名家,直突平原(顏真卿)之上,與宋四家馳騁者,南園(錢灃)、道州(何紹基)、常熟(翁同龢)而已。」譚延闓、澤闓兄弟曾刻成《春及草廬藏翁氏墨跡》行世。

翁同龢早年從習歐、楮、柳、趙,書法崇尚瘦勁;中年轉學顏體,取其渾厚,又兼學蘇軾、米芾,書出新意;晚年得力於北碑,平淡中見精神。他博採眾長,對唐代顏真卿和北魏碑版潛心揣摩,參以己意,並吸收劉墉、錢灃、何紹基等人之長,將趙子昂、董其昌的柔和流暢溶入其中。

他深得顏真卿書法之精髓,寫出具有自己個性的書法藝術作品,從而形成了翁字的獨特書風,成為晚清頗具影響的書法家。翁氏晚年曾說「寫大字,始悟萬法不離回腕納懷,此外皆歧途。」所作行書,筆力沉鬱,氣度恢宏,別具雍容肅穆之致。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一文中指出:「他出世最晚,所以能夠兼收眾長—特別是錢灃的方法—有時還摻入些北碑的體勢。把顏字和北碑打通了。這是翁同龢的特色。」

常熟博物館藏翁同龢作品



相關焦點

  • 雍容肅穆 氣度恢宏 —— 清代兩朝帝師翁同龢書法欣賞
    翁同龢工詩,間作畫,尤以書法名世。《清史稿•翁同龢傳》稱讚翁同龢書法「自成一家,尤為世所宗」。譚鍾麟對翁字推崇備至:「本朝諸名家,直突平原(顏真卿)之上,與宋四家馳騁者,南園(錢灃)、道州(何紹基)、常熟(翁同龢)而已。」譚延闓、澤闓兄弟曾刻成《春及草廬藏翁氏墨跡》行世。
  • 兩朝帝師翁同龢書法,自成一家,與宋四家馳騁者
    翁同龢早年從習歐、楮、柳、趙,書法崇尚瘦勁;中年轉學顏體,取其渾厚,又兼學蘇軾、米芾,書出新意;晚年得力於北碑,平淡中見精神。翁同龢晚年曾說「寫大字,始悟萬法不離回腕納懷,此外皆歧途。」所作行書,筆力沉鬱,氣度恢宏,別具雍容肅穆之致。
  • 兩朝帝師翁同龢,顏體大楷書法作品欣賞,網友:字體和顏真卿無二
    翁同龢畫像翁同龢的書法以顏體楷書著稱,而且他的寫的顏體大楷在當時無人能及,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翁同龢的書法。翁同龢喜好用較古字體,如遺、朙的寫法,但其己受俗書衝擊,其本人也寫過幹祿碑,這種問題往往是書手個人習慣問題,還受底本影響,不能當成當時主導地位問題。「人以書貴,書以人貴」,藝術流傳千古的背後,是藝術家的精神。翁同龢的書法,書寫的不僅是「顏體」字,更是其既正且直,貧賤不屈,如巍巍古松,屹立不倒的精神呈現。藝術家當然可以爭取名利,但不要拜倒在名利和權貴之下。徵服人心的,永遠都是人格。
  • 翁同龢
    翁同龢《行書遺屣軒立軸》 他自幼受家庭薰陶。喜書法,由研習錢南園、董其昌的書法上溯至米芾、顏真卿,所作書法淳厚寬博。晚年沉浸漢隸,《清史稿.翁同龢傳》稱讚翁同龢書法「自成一家,尤為世所宗」。清徐珂《清稗類鈔》謂:「叔平相國書法不拘一格,為乾嘉以後一人……晚年造詣實遠出覃溪(翁方綱)、南園(錢灃)之上。論國朝書家,劉石庵(劉墉)外,當無其匹,非過論也。光緒戊戌以後,靜居禪悅,無意求工,而超逸更甚。」清楊守敬《學書邇言》對這位雄視晚清書壇的巨擘稱許:「松禪學顏平原(顏真卿),老蒼之至,無一雅筆。
  • 翁同龢其人
    他與翁同龢的關係歷來是清末歷史的濃重一筆。兩個人關係極差,似乎已經成為公認。關於翁、李矛盾的根源,史料見諸史家研究、時人筆記、風聞。鹹豐年間,李鴻章親自操刀,完成了一份老師曾國藩都無法完成的高水平奏摺——彈劾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
  • 翁同龢:勉為其難的悲情政治家
    翁同龢,字叔平,號松禪,江蘇常熟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鹹豐年科舉狀元,歷任戶部和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等職,又先後擔任清同治和光緒兩代帝師,年74歲逝世,追諡文恭。他生在北京,是大學士翁心存之子,正宗的官宦人家,4歲回鄉苦讀,一路高歌,直到摘得人人欽羨的狀元;入仕後多處供職,以學識名滿天下,後被任命為帝師。
  • 翁同龢的覺醒
    身為晚清兩朝帝師的翁同龢,由守舊的清流士大夫與時更化為力倡變法的維新派首腦,折射出近代中國知識精英走過的崎嶇而痛苦的思想嬗變之路。那麼翁同龢是怎樣覺醒的呢?  我以為,有三大因素促成了翁同龢的思想轉變。  變法圖強的西學新書開闊了視野,此其一。翁同龢對傳統儒學爛熟於心,而手不釋卷的讀書習慣和生活方式,使他較早接觸到近代一些變法圖強的進步新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馮桂芬所著的《校邠廬抗議》。
  • 翁同龢五世孫、「守藏家」翁萬戈辭世 多次向重要博物館捐贈重要...
    翁萬戈是清代政治家、大書法家翁同龢的第五世孫,翁氏家藏的核心部分由其先祖在19世紀收集奠定,其中書畫、碑帖的收藏數量甚眾,並與中國近代史相映照。翁萬戈在2歲的時候,就接收了這筆巨額家藏。 延續和守望家族收藏,翁萬戈曾說,他是「守藏家」,不是收藏家。
  • 翁同龢身為帝師,為什麼敢違抗光緒帝旨意,不肯把錢撥給李鴻章?
    翁同龢面對李鴻章來討錢,直截了當:「我不能批給你!」北洋水師就靠這60萬兩銀子撐著了,你翁同龢為什麼不批,總得給個理由吧?理由當然有了,這不是快換季了嗎,到處得花錢啊,宮女太監們也得穿衣服不是?李鴻章一看不行,馬上就改變策略,你翁同龢這是故意針對我啊:「自從你當上戶部尚書,你翁師傅可曾給北洋撥過一錢銀子?」
  •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翁同龢,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所做作為該如何評價?「剛正不阿,大清正臣」的清流人設話說,江南的翁家,可是晚清時期典型的名門望族,翁同龢的父親翁心存就曾是鹹豐和同治的老師,翁同龢也沒有給父親丟臉,鹹豐6年考中了狀元。
  • 帝師翁同龢被罷官後,為何縣太爺都敢騎他頭上作威作福?
    翁同龢然而,這一切在當年十月廿一日後戛然而止。這一天,清廷擲下上諭,曰:「翁同龢授讀以來,輔導無方,……至甲午年中東之役,信口侈陳,任意慫恿。翁同龢濫保匪人,已屬罪無可逭。……其跋扈情形,事後追維,深堪痛恨!前令其開缺回籍,實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不準滋生事端,以為大臣居心險詐者戒。」翁同龢原本只是開缺,並非處罰,但這次升級為革職,而且永不敘用,這就是將甲午主戰和百日維新的舊帳一起算了。最末,還得「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人身自由受到了限制。
  • 翁同龢在世時的士林評價竟然那麼不堪
    據說是早年李鴻章在曾國藩幕府時,因為翁同龢之兄翁同書任安徽巡撫時,錯用苗沛霖,而擬稿參劾,翁同書幾乎喪命。他希望通過對日之戰來消耗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如果清廷贏了,他是主戰第一大臣;如果輸了,李鴻章的政治勢力自然受到打擊。胡思敬《國聞備乘》有《名流誤國》條,詳述了翁同龢促成了「甲午浪戰」:甲午之戰由翁同龢一人主之。
  • 江陰發現清代帝師翁同龢「吳越世家」手書磚雕
    近日,一組赤岸村「古村新顏」組照在朋友圈內引發關注,其中一張清代帝師翁同龢手書的「吳越世家」磚雕照片尤其引人注目,更有附近村民結伴前往赤岸一睹手書磚雕風採。據了解,「吳越世家」四字是由錢氏祖上在上個世紀初時赴虞託人請清代帝師、重臣翁同龢書寫,後又請人雕刻在青磚上。上世紀文革時期,宅主錢志成用石灰塗抹磚雕把這塊珍貴的磚雕保護起來,於是「吳越世家」在牆體中隱身埋藏了幾十年。
  • 三代帝師翁同龢為何被光緒帝開缺回老家,因別人幫他印製一幅字帖
    翁同龢的家門可謂相當顯赫,人稱「狀元門第、帝師世家」而著稱。翁氏家族正式發跡於翁心存。翁心存歷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同治年間入值弘德殿,授讀同治皇帝。翁心存有三子,即翁同書、翁同爵與翁同龢。
  • 帝師翁同龢:厲害了我的國,完蛋了我的官
    光緒帝發布《明定國事詔》宣示變法的時間是1898年6月11日,罷免翁同龢的時間是6月15日。16日,光緒帝仍按照既定安排召見了康有為,康並沒有對罷免翁同龢提出任何異議,反而建議光緒帝將更多的守舊官員剔除出局。在等候召見時,康有為還和榮祿就變法進行了交流,當榮祿問其如何才能順利推行變法時,康有為明確表示「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
  • 翁同龢才是背鍋俠,故意編造翁李矛盾只是洗白而已
    所以,「甲午戰敗」的一切罪責都應該由翁同龢背。李鴻章更是背鍋俠,乃是民族英雄。李鴻章根本沒代筆參劾翁同書李鴻章代筆曾國藩彈劾翁同書這件事兒,最早的記錄是《凌霄一士隨筆》。但是,該隨筆卻是用懷疑的觀點闡述這種說法。同時指出:那時的李鴻章正在籌建淮軍,並沒有在曾國藩幕府內!
  • 102歲翁萬戈辭世:翁同龢五世孫,去年曾捐古畫給上博
    翁先生的書畫收藏基本來自翁同龢的舊藏。其中書畫、碑帖的收藏數量甚眾,精品也多。《藝苑掇英》第三十四期(1987年1月)曾有專集選其精粹予以介紹。書法中的唐開元年間精寫本《靈飛六甲經》(世稱《靈飛經》四十三行本),是翁氏家藏書法中年代最早的精品之一(現已轉讓給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 翁同龢是這樣讓光緒帝由信任到厭惡的,死後都不賜予諡號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相信大家對這句話並不陌生,「司農」就是指的江蘇常熟翁同龢。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晚清民間對翁同龢的評價,說明清朝兩代帝師翁同龢的品質好不到哪去。翁同龢一箭雙鵰之計,如果北洋打贏了,他是主戰派。如果北洋海軍打敗了,真好可以整治李鴻章,為兄報仇。翁同龢得逞了,光緒要失去了對他的信任。翁同龢之二宗罪,割讓膠澳。
  • 維新變法才開始,正是用人之際,光緒為什麼罷免帝師翁同龢?
    然而到了十月之時,對於將翁同龢革職之事,又追加了一份上諭,才用了「永不敘用」這四個字。也是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光緒頒布了《定國是詔》,然後才拉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翁同龢作為光緒帝師,又一向站在光緒這一邊。
  • 翁同龢勢力比李鴻章家族差遠了,戶部尚書更是沒權
    作為封建社會官員,「個人恩怨」是必然的,但因為翁同龢的個人勢力沒有李鴻章家族勢力大。翁同龢不會以卵擊石。從家族勢力講,二人可不是差得一星半點兒。翁同龢家族勢力非常單薄,一者都是玩文的,二者沒有地方經驗,三者沒有系統,四者人丁單薄我們只看看各自家族的勢力核心,就可以看出,翁家和李家根本不在一個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