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帝師翁同龢為何被光緒帝開缺回老家,因別人幫他印製一幅字帖

2021-01-19 蘭蘭歷史春天

翁同龢的家門可謂相當顯赫,人稱「狀元門第、帝師世家」而著稱。翁氏家族正式發跡於翁心存。翁心存歷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同治年間入值弘德殿,授讀同治皇帝。翁心存有三子,即翁同書、翁同爵與翁同龢。

翁同龢,自鹹豐六年(1856)狀元及第一舉成名起,直至1898年回籍,四十二年都在京師任要職,歷任戶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總理衙門大臣,是同治、光緒兩朝帝師,並兩次入值軍機大臣。清代漢族大臣得入軍機者僅有三人。翁家在翁同龢的時代,走上最頂峰

戊戌事變後,翁同龢被攆出京城,罷官歸裡。翁家仕途由盛轉衰。翁同龢子侄輩中,雖有翁曾源中狀元,但終因翁曾源多病,英年早逝,再也無人能為翁家帶來新一輪的復興。

翁同龢以狀元入翰林,曾任同治、光緒二帝的師傅,官至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入軍機,世稱「狀元宰相」。 然而,如此榮耀的他,就在光緒24年,翁同龢被一紙硃諭開缺回籍,以示保全。因擔心個人政治得失影響家人,回到常熟後並沒有住在自己的翁氏宅第,而是現在寺院短住,後來乾脆在虞山西路鵓鴿峰下的祖墳邊修建了幾間房屋,命名為瓶隱廬,藉以表明自己不再過問政事,過隱居生活的決心。之所以選址在祖墳附近,是不是翁氏覺得無法為國盡忠,只能盡孝了呢?

翁同龢為什麼就會突然之間下班了呢?史書上有不少記載,當然也沒有定論:

第一點,他最先幫助公車上書。大家知道,戊戌變法的起源是公車上書,而這書如何能到皇上的手裡,人稱有帝師翁同龢的支持。這說法是康有為後來逃外國時對康有為對翁的定位評價——「中國維新第一導師」。其實,這不足信,後來的資料記載,人家說康有為是個大忽悠了,為了自己「保皇」週遊世界招搖撞騙,最後他自己倒成了有錢主,花天酒地,買房子娶小媳婦。多少赤子之情的海外華人都被他給忽悠了。而這忽悠的本事,正是康有為不斷給自己喬裝打扮,所謂的翁氏提攜也就自然而然的事,任他發揮。

第二點,他提拔康有為。導致戊戌變法後慈禧恨透了跟這相關的人物,但事實上並不是這麼回事,據他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看康長素(祖詒,廣東舉人,名士)《新學偽經考》以為劉歆古文,無一不偽,竄亂王經,而鄭康成以下皆為所惑云云,真說經家一野狼也,驚詫不已。」一看便知翁同龢覺得康有為不靠譜。沒有絲毫的好感。

第三點,慈禧刻意砍了光緒的左膀右臂。翁同龢作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負責人,大清國的外交部長,對洋務依舊有點忌憚,甚至不願意和洋人太多打交道。但是翁同龢卻是個有眼光的官員,起碼知道洋務的重要性,不但和懂洋務的曾紀澤關係密切,也能賞識張蔭桓這樣留過洋的官員。目前已知情況是翁本人是漸進改革的提倡者(未必是維新派所說講的全盤維新主張),張蔭桓是激進改革支持者,力主推薦康有為的可能並不是翁同龢,而是張蔭桓。光緒此時必定期待激進改革,翁作為軍機領班一定多有阻礙,慈禧看出了翁同龢主政形同雞肋,事實上政績答卷也的確不怎麼樣,索性將其罷免,順便警醒尚年輕有為的張蔭桓,一石多鳥啊。於是一個原本是該開缺張蔭桓的事件,翁同龢卻成了替罪羊,從這一點上看,似乎慈禧對翁沒有那麼嫉恨,倒是溫順優柔的光緒似乎冷血。

第四點,與李鴻章交惡使大清失敗。有一個電視劇就提到,作為戶部尚書的翁同龢,不肯拔款給北洋水師購買炮彈,導致光有炮而沒有彈,日本人的軍艦開過來,我們只好乾瞪眼,根本原因就是他把錢用在給慈禧做大壽修園子了。這一點,覺得就更不可信了,北洋水師的領導人李鴻章地位之高,在慈禧面前說話也頗有份量,豈止你能阻撓這軍國大事,所謂此說法也顯然是無稽之談。

當年,翁同龢因書法自成一家,為世所宗,索書者踏破門檻。翁常熟不勝其擾,抱怨說我堂堂一國之相,日理萬機,哪有閒工夫為他人臨池握管。遂拿一常上門求字的京卿(據說這位後來還成了禮部尚書)開涮。一日,這位持白團扇趨翁府求字,翁爺二話不說,飽蘸濃墨,揮筆在扇上大書四字「山窮水盡」,橫加羞辱,影射其因久無差缺,境況蕭條,此人見之,大窘,恨不得當場就懸在翁府的房梁上,遂毀扇掩面而去。此事輾轉相傳,曾絡繹於翁門求字者,皆裹足矣。他因這事傳為清廉的美名。

然而,據後來人家記述,這翁同龢出事,恰恰出在他書法和清廉上,人稱他以權謀私,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有一個官員為了得到修頤和園的木料採購權,向當時主管的翁同龢打點,被斷然拒絕,那人靈機一動,把他從上私塾開始寫的字,全部收集整理起來,並花巨資幫助他出版了一本《翁松禪手札墨跡》,書本部印製好後,拿給他的時候,翁同龢愛不釋手,人家告訴他印這本書只花了五兩銀子,他興高採烈地付了五兩銀子,其實,這本書是花了巨資的,而這個官員也得到了木材採購權。

事後,這件事被人告到光緒那裡,帝大怒,雖然表面上他沒有拿人家的錢,但他為了自己出名,而受賄,名利雙收,名排在利的前面,更為可惡。光緒就直接叫他回家養老了。

相關焦點

  • 帝師翁同龢:厲害了我的國,完蛋了我的官
    可見康有為並不認為罷免翁同龢有什麼不妥之處,反而認為僅僅罷免還不夠,實在不行,殺。康有為的事後敘說根本不可信,想汙名化老太后而已。康有為被雪珥戲稱為康三鹿,我注六經,六經注我,核心都是我。信他就見鬼了。翁同龢被罷官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光緒帝的硃諭上主要列出三點。其一,翁同龢「近來辦事多未允協」。
  • 翁同龢身為帝師,為什麼敢違抗光緒帝旨意,不肯把錢撥給李鴻章?
    光緒帝高興,嘿嘿一笑,親切地回復李鴻章:「朕已經批了!」但時任戶部尚書的翁同龢卻喃喃一句:「(國庫)也就這六十萬兩了。」那麼,既然光緒帝已經批了這六十萬兩銀子,且李鴻章也再三強調,沒有這六十萬兩銀子,北洋水師軍艦都動不了了。翁同龢身為帝黨,且為光緒帝老師,為什麼敢抗旨不尊,最終硬是沒批?
  • 維新變法才開始,正是用人之際,光緒為什麼罷免帝師翁同龢?
    翁同龢作為光緒帝師,又一向站在光緒這一邊。可是,當時變法才拉開序幕,光緒為什麼卻要在用人之際將翁同龢開缺回籍?將翁同龢開缺回籍之事,其實既可以說是光緒的想法,但又不是光緒所能決定的事。而當時翁同龢歸為帝師,又是協辦大學士,又是戶部尚書,妥妥的從一品大員。對於從一品大員,光緒其實根本就沒有任免權。這也就是說當時光緒之所以能夠將翁同龢開缺回籍,真正在背後操縱這件事的人實際上是慈禧。
  • 翁同龢是這樣讓光緒帝由信任到厭惡的,死後都不賜予諡號
    作為清流派(帝黨)的 領袖、光緒的老師,光緒開始也許對他無比信任。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了解了翁同龢的光緒,對他恨之入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光緒皇帝曾經說過,翁同龢之罪,首在甲午主戰。作為清流派帝黨首領翁同和之所以主戰有他自己的私心。
  • 翁同龢其人
    他出身於官宦之家,6歲入私塾,21歲選為拔貢,23歲中舉人,27歲以一甲一名進士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其父心存,鹹豐朝時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後授讀同治帝。長兄同書、次兄同爵,均官至巡撫。同治四年,翁同龢接替父業,入值弘德殿,為同治師傅,前後教讀9年。同治駕崩,光緒繼位,慈禧又命翁同龢入值毓慶宮,教授光緒讀書。兩朝帝師,翁同龢享此殊榮。翁同龢中狀元後,曾暫代刑部右侍郎。
  • 帝師翁同龢被罷官後,為何縣太爺都敢騎他頭上作威作福?
    翁同龢然而,這一切在當年十月廿一日後戛然而止。這一天,清廷擲下上諭,曰:「翁同龢授讀以來,輔導無方,……至甲午年中東之役,信口侈陳,任意慫恿。辦理諸務,種種乖謬,以致不可收拾。今春力陳變法,密保康有為,謂其才勝伊十倍,意在舉國以聽。翁同龢濫保匪人,已屬罪無可逭。……其跋扈情形,事後追維,深堪痛恨!前令其開缺回籍,實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 戊戌年中,帝師翁同龢為何被罷官?沒別的,就恭親王臨終一句話
    果然,在被召見的大臣退出後,御前太監向翁同龢宣讀了一份上諭:據四月二十七日內閣奉硃諭: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龢近來辦事多未允協,以至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本應查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在毓慶富行走有年,不忍遂加嚴遣。翁同穌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
  • 翁同龢在世時的士林評價竟然那麼不堪
    這說的是兩朝帝師翁同龢。在今日歷史教科書中,翁同龢可是一個形象高大的政治家,他是兩朝帝師,是清流領袖,是主戰派,堅決反對投降,是維新人士的有力支持者。這些說法從字面上來看,沒有什麼大問題。但評價歷史人物,遠不是非黑即白的臉譜化那麼簡單。後世許多人評價從甲午之戰到戊戌變法,總認為主戰派是正義的,主和派是懦弱的;帝黨是維新的,後黨是守舊的。
  • 雍容肅穆 氣度恢宏 —— 清代兩朝帝師翁同龢書法欣賞
    他向光緒帝舉薦康有為等進步人士,被康有為譽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因捲入「帝黨」與「後黨」的政治鬥爭被慈禧太后罷官。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間,處理了很多案件。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他為當時轟動全國、百餘年來家喻戶曉的楊乃武與小白菜這一冤案的平反昭雪。
  • 江陰發現清代帝師翁同龢「吳越世家」手書磚雕
    近日,一組赤岸村「古村新顏」組照在朋友圈內引發關注,其中一張清代帝師翁同龢手書的「吳越世家」磚雕照片尤其引人注目,更有附近村民結伴前往赤岸一睹手書磚雕風採。據了解,「吳越世家」四字是由錢氏祖上在上個世紀初時赴虞託人請清代帝師、重臣翁同龢書寫,後又請人雕刻在青磚上。上世紀文革時期,宅主錢志成用石灰塗抹磚雕把這塊珍貴的磚雕保護起來,於是「吳越世家」在牆體中隱身埋藏了幾十年。
  • 翁同龢:勉為其難的悲情政治家
    以今人的角度去評價古人,是現在評價歷史人物的通病,如果能夠站在那個時代去審視這些人物,肯定會得到不一樣的結論,視角不同讀出來的無論是李鴻章還是翁同龢,定會獲得同情之感。說翁同龢為何要將這李鴻章關聯在一起?
  • 最後的士大夫翁同龢 國曆獨家
    至此,世人方才知曉了翁同龢的死訊。此時,距離翁同龢開缺回籍已有6個年頭。自戊戌政變事發之後,他被判「即行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不準滋生事端,以為大臣居心險詐者戒」,直至去世,這項嚴厲的處分仍沒有撤銷。而據《申報》描述,翁同龢「彌留時,猶口吟感懷絕句一首,激昂慷慨,猶有心存君國之思焉」,令人唏噓不已。翁同龢是一個複雜的人。
  • 翁同龢的覺醒
    那麼翁同龢是怎樣覺醒的呢?  我以為,有三大因素促成了翁同龢的思想轉變。  變法圖強的西學新書開闊了視野,此其一。翁同龢對傳統儒學爛熟於心,而手不釋卷的讀書習慣和生活方式,使他較早接觸到近代一些變法圖強的進步新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馮桂芬所著的《校邠廬抗議》。
  • 曾為兩代帝師的翁同龢,與光緒情同父子,卻評價他「令人恐懼」?
    翁同龢是江蘇常熟人,他是鹹豐六年的狀元,還曾經當過同治皇帝的師傅,做過戶部尚書和工部尚書,後來擔任了軍妓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翁同龢在光緒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就受命教授小皇帝讀書,那時,翁同龢四十五歲,而光緒皇帝才剛剛四歲。翁同龢曾經當過同治皇帝的老師,同治皇帝就很喜歡他的講授。
  • 翁同龢
    清鹹豐六年(1856)進士,授翰林院修撰,先後為同治、光緒兩代帝師,歷官刑、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等。中法戰爭中,主張抗戰,並支持劉永福黑旗軍保衛疆土。中日甲午戰爭時,又力主抵禦外侮,反對李鴻章求和。後舉薦康有為,支持變法維新,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被慈禧太后削職回籍;十月又被下令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歸裡後,隱居虞山西麓鵓鴿峰墓廬。困頓七載後病故。
  • 兩朝帝師翁同龢,顏體大楷書法作品欣賞,網友:字體和顏真卿無二
    翁同龢畫像翁同龢的書法以顏體楷書著稱,而且他的寫的顏體大楷在當時無人能及,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翁同龢的書法。翁同龢喜好用較古字體,如遺、朙的寫法,但其己受俗書衝擊,其本人也寫過幹祿碑,這種問題往往是書手個人習慣問題,還受底本影響,不能當成當時主導地位問題。「人以書貴,書以人貴」,藝術流傳千古的背後,是藝術家的精神。翁同龢的書法,書寫的不僅是「顏體」字,更是其既正且直,貧賤不屈,如巍巍古松,屹立不倒的精神呈現。藝術家當然可以爭取名利,但不要拜倒在名利和權貴之下。徵服人心的,永遠都是人格。
  • 慈安去世,帝師翁同龢趕到皇宮,為何乾清宮大門緊閉兩個多小時?
    光緒七年三月初十(1881年4月8日),一個初春的夜晚,身為同治、光緒兩朝帝師的翁同龢被宮裡派來的蘇拉李明柱、王定祥給叫醒。原來在此之前兩個小時,當今天下最尊貴的女性——慈安太后去世了。老實說,剛聽到這個消息,翁同龢還是有點懵逼的。
  •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光緒帝來到他的床前,輕輕地問道:「恭王以為,翁同龢如何?」恭親王聞後老淚縱橫,託起病重的身軀,攢足了氣力對光緒帝說到: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人!……翁同龢,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所做作為該如何評價?也正因這一條,成為日後翁同龢卡住北洋海軍喉嚨的死穴;但在同治皇帝大婚、光緒皇帝大婚、慈禧太后壽誕,建頤和園這些方面,翁同龢倒是看得很清楚,大操大辦奢靡至極。前後一對比不難看出,儘管當時國庫存銀稀薄,但還是可以支撐部分北洋海軍的開支。
  • 兩朝帝師翁同龢書法,自成一家,與宋四家馳騁者
    翁同龢早年從習歐、楮、柳、趙,書法崇尚瘦勁;中年轉學顏體,取其渾厚,又兼學蘇軾、米芾,書出新意;晚年得力於北碑,平淡中見精神。翁同龢晚年曾說「寫大字,始悟萬法不離回腕納懷,此外皆歧途。」所作行書,筆力沉鬱,氣度恢宏,別具雍容肅穆之致。
  • 雍容肅穆 氣度恢宏 —— 翁同龢書法欣賞
    他向光緒帝舉薦康有為等進步人士,被康有為譽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因捲入「帝黨」與「後黨」的政治鬥爭被慈禧太后罷官。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間,處理了很多案件。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他為當時轟動全國、百餘年來家喻戶曉的楊乃武與小白菜這一冤案的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