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的家門可謂相當顯赫,人稱「狀元門第、帝師世家」而著稱。翁氏家族正式發跡於翁心存。翁心存歷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同治年間入值弘德殿,授讀同治皇帝。翁心存有三子,即翁同書、翁同爵與翁同龢。
翁同龢,自鹹豐六年(1856)狀元及第一舉成名起,直至1898年回籍,四十二年都在京師任要職,歷任戶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總理衙門大臣,是同治、光緒兩朝帝師,並兩次入值軍機大臣。清代漢族大臣得入軍機者僅有三人。翁家在翁同龢的時代,走上最頂峰
戊戌事變後,翁同龢被攆出京城,罷官歸裡。翁家仕途由盛轉衰。翁同龢子侄輩中,雖有翁曾源中狀元,但終因翁曾源多病,英年早逝,再也無人能為翁家帶來新一輪的復興。
翁同龢以狀元入翰林,曾任同治、光緒二帝的師傅,官至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入軍機,世稱「狀元宰相」。 然而,如此榮耀的他,就在光緒24年,翁同龢被一紙硃諭開缺回籍,以示保全。因擔心個人政治得失影響家人,回到常熟後並沒有住在自己的翁氏宅第,而是現在寺院短住,後來乾脆在虞山西路鵓鴿峰下的祖墳邊修建了幾間房屋,命名為瓶隱廬,藉以表明自己不再過問政事,過隱居生活的決心。之所以選址在祖墳附近,是不是翁氏覺得無法為國盡忠,只能盡孝了呢?
翁同龢為什麼就會突然之間下班了呢?史書上有不少記載,當然也沒有定論:
第一點,他最先幫助公車上書。大家知道,戊戌變法的起源是公車上書,而這書如何能到皇上的手裡,人稱有帝師翁同龢的支持。這說法是康有為後來逃外國時對康有為對翁的定位評價——「中國維新第一導師」。其實,這不足信,後來的資料記載,人家說康有為是個大忽悠了,為了自己「保皇」週遊世界招搖撞騙,最後他自己倒成了有錢主,花天酒地,買房子娶小媳婦。多少赤子之情的海外華人都被他給忽悠了。而這忽悠的本事,正是康有為不斷給自己喬裝打扮,所謂的翁氏提攜也就自然而然的事,任他發揮。
第二點,他提拔康有為。導致戊戌變法後慈禧恨透了跟這相關的人物,但事實上並不是這麼回事,據他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看康長素(祖詒,廣東舉人,名士)《新學偽經考》以為劉歆古文,無一不偽,竄亂王經,而鄭康成以下皆為所惑云云,真說經家一野狼也,驚詫不已。」一看便知翁同龢覺得康有為不靠譜。沒有絲毫的好感。
第三點,慈禧刻意砍了光緒的左膀右臂。翁同龢作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負責人,大清國的外交部長,對洋務依舊有點忌憚,甚至不願意和洋人太多打交道。但是翁同龢卻是個有眼光的官員,起碼知道洋務的重要性,不但和懂洋務的曾紀澤關係密切,也能賞識張蔭桓這樣留過洋的官員。目前已知情況是翁本人是漸進改革的提倡者(未必是維新派所說講的全盤維新主張),張蔭桓是激進改革支持者,力主推薦康有為的可能並不是翁同龢,而是張蔭桓。光緒此時必定期待激進改革,翁作為軍機領班一定多有阻礙,慈禧看出了翁同龢主政形同雞肋,事實上政績答卷也的確不怎麼樣,索性將其罷免,順便警醒尚年輕有為的張蔭桓,一石多鳥啊。於是一個原本是該開缺張蔭桓的事件,翁同龢卻成了替罪羊,從這一點上看,似乎慈禧對翁沒有那麼嫉恨,倒是溫順優柔的光緒似乎冷血。
第四點,與李鴻章交惡使大清失敗。有一個電視劇就提到,作為戶部尚書的翁同龢,不肯拔款給北洋水師購買炮彈,導致光有炮而沒有彈,日本人的軍艦開過來,我們只好乾瞪眼,根本原因就是他把錢用在給慈禧做大壽修園子了。這一點,覺得就更不可信了,北洋水師的領導人李鴻章地位之高,在慈禧面前說話也頗有份量,豈止你能阻撓這軍國大事,所謂此說法也顯然是無稽之談。
當年,翁同龢因書法自成一家,為世所宗,索書者踏破門檻。翁常熟不勝其擾,抱怨說我堂堂一國之相,日理萬機,哪有閒工夫為他人臨池握管。遂拿一常上門求字的京卿(據說這位後來還成了禮部尚書)開涮。一日,這位持白團扇趨翁府求字,翁爺二話不說,飽蘸濃墨,揮筆在扇上大書四字「山窮水盡」,橫加羞辱,影射其因久無差缺,境況蕭條,此人見之,大窘,恨不得當場就懸在翁府的房梁上,遂毀扇掩面而去。此事輾轉相傳,曾絡繹於翁門求字者,皆裹足矣。他因這事傳為清廉的美名。
然而,據後來人家記述,這翁同龢出事,恰恰出在他書法和清廉上,人稱他以權謀私,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有一個官員為了得到修頤和園的木料採購權,向當時主管的翁同龢打點,被斷然拒絕,那人靈機一動,把他從上私塾開始寫的字,全部收集整理起來,並花巨資幫助他出版了一本《翁松禪手札墨跡》,書本部印製好後,拿給他的時候,翁同龢愛不釋手,人家告訴他印這本書只花了五兩銀子,他興高採烈地付了五兩銀子,其實,這本書是花了巨資的,而這個官員也得到了木材採購權。
事後,這件事被人告到光緒那裡,帝大怒,雖然表面上他沒有拿人家的錢,但他為了自己出名,而受賄,名利雙收,名排在利的前面,更為可惡。光緒就直接叫他回家養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