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是這樣讓光緒帝由信任到厭惡的,死後都不賜予諡號

2020-12-14 湖心的孤舟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

相信大家對這句話並不陌生,「司農」就是指的江蘇常熟翁同龢。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晚清民間對翁同龢的評價,說明清朝兩代帝師翁同龢的品質好不到哪去。作為清流派(帝黨)的 領袖、光緒的老師,光緒開始也許對他無比信任。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了解了翁同龢的光緒,對他恨之入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光緒皇帝曾經說過,翁同龢之罪,首在甲午主戰。

作為清流派帝黨首領翁同和之所以主戰有他自己的私心。

1859年,捻軍進攻定遠,翁同龢的兄長,時任安徽巡撫的翁同書,作為封疆大吏翁同書放棄抵抗,棄城逃跑。1860年,退守壽州的翁同書,又引發苗沛霖之亂。曾國藩知道後,委託李鴻章為他寫了奏摺彈劾翁同書。

臣職分所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

這對於翁同書來說是一句極為致命的話,即便翁家 "兩朝宰相,再世帝師,三子公卿,四世翰院",在朝中有著深厚的人脈,事情也沒有轉機。翁同書被發配邊疆,其父翁心存不久抑鬱而終。翁家和李鴻章結下了梁子。

眾所周知,北洋海軍是李鴻章一手組建的。

1891年元旦,北洋海軍的有力支持者醇親王奕譞去世,同年夏天翁同和主事的戶部提出了海軍外購禁令。這對於一個農業國家的近代化海軍來說是非常致命的,很多軍艦及裝備自己不能生產,又不能進口,而同時期的日本每年都會購入兩艘新式軍艦。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北洋海軍和日本海軍的裝備出現了明顯的代差。這是北洋海軍在黃海之戰中,失敗的直接原因。

甲午戰爭爆發後,山東巡撫被換成了清流派人士李秉恆,這對於李鴻章而言無異於一個晴天霹靂。被翁同稱為「真偉人」的李秉衡,也沒有辜負翁同和的期望。負責威海衛外圍防守的山東軍,沒有組織一場像樣的阻擊戰,便撤出了戰場。翁同和為首的清流派,還派出他們的特使徐建寅到威海衛進行「調研」。在前線激戰真酣之時對北洋海軍進行了全面的否定,混淆視聽,意圖以徐建寅來取代丁汝昌。

曾任袁世凱總統顧問著的王伯恭,在《蜷廬隨筆》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甲午戰前,翁同龢一力主戰,李鴻章言不可輕開釁端……我說:『臨事而懼,古有明訓,豈能放膽嘗試?而且,我國無論兵器還是戰法,都百不如人,不能輕率地開戰啊!'……我說:『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翁同龢說:『我正想讓他到戰場上試一試,看他到底是騾子還是馬,將來就有整頓他的餘地了!'"

翁同龢一箭雙鵰之計,如果北洋打贏了,他是主戰派。如果北洋海軍打敗了,真好可以整治李鴻章,為兄報仇。翁同龢得逞了,光緒要失去了對他的信任。

翁同龢之二宗罪,割讓膠澳。

1897年,甲午一戰已經過去三年,可是其影響還在繼續發酵。1897年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藉口強佔領青島,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高潮。

這次談判清政府派出的還是李鴻章,不過李鴻章也很精明,去可以,翁同龢必須一起。清流人士平時誇誇其談,真務實工作的時候卻不行了。1898年3月,籤署《膠澳租界條約》,青島割讓個德國99年。客觀的說,這次談判如此被動,奕、李鴻章都有責任。可是負首要責任的無疑是翁同龢,毫無膽識他拒絕了張蔭恆等人的建議,導致談判的結果一塌糊塗。平時出口成章的翁同龢,這次的表現讓光緒失望至極。

翁同龢之三宗罪,戊戌變法中表現出兩張面孔。

康之才勝臣十倍

翁同龢是一個十足的投機分子,為了迎合聖意,引薦康有為給光緒帝,稱康有為的才華是自己的10倍。正是這一系列的操作,鼓動其了光緒變法的熱情,有了後來的「百日維新」。

恐其心叵測

戊戌變法開始後,有一次因公光緒讓翁同龢找康有為,翁同龢的回答,「此人居心叵測,我和他沒有來往」。光緒帝不禁問,「既如此,為什麼以前不說?」翁同龢說,「臣也是剛剛知道」。

這樣首鼠兩端,陰陽臉的行為,相比光緒也是厭惡的。

翁同龢之四宗罪,飛揚跋扈。

翁同龢自恃兩代帝師,毫無人臣之禮。《荷香館瑣言》中記載,光緒曾向軍機大臣廖壽恆說,翁同龢和自己在一起時,自己哼唱歌曲,完全忽視了光緒的存在。當著恭親王奕的面,也常笑話滿族大臣學識淺薄,常常念錯漢字。

恭親王奕臨終前對翁同龢有一個評價,「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者」,想必是對翁同龢人品的一個真實的寫照。想起這個誤國誤民,以私害公的老師,光緒帝就是怒不可遏,更不會給他什麼喪葬費了。

相關焦點

  • 翁同龢身為帝師,為什麼敢違抗光緒帝旨意,不肯把錢撥給李鴻章?
    光緒帝高興,嘿嘿一笑,親切地回復李鴻章:「朕已經批了!」但時任戶部尚書的翁同龢卻喃喃一句:「(國庫)也就這六十萬兩了。」那麼,既然光緒帝已經批了這六十萬兩銀子,且李鴻章也再三強調,沒有這六十萬兩銀子,北洋水師軍艦都動不了了。翁同龢身為帝黨,且為光緒帝老師,為什麼敢抗旨不尊,最終硬是沒批?
  • 翁同龢其人
    這兩代皇帝當得都很憋屈。翁同龢不一樣,儒家道德給予他的欲望動力更強大,他與光緒皇帝如果放手一搏,有可能帶來一勞永逸的效果——徹底排擠掉慈禧太后,雖然這種可能性並不大。光緒皇帝對老師的倚重和信任是屬於發自內心的真誠和深刻。某次翁同龢身體有恙,數日不能赴會軍機,在其他軍機大臣已經出席的情況下皇帝依舊諭令休會。
  • 翁同龢不給李鴻章撥款購買軍艦,奕訢: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人!
    翁同龢是一個怎樣的人,也許當時的人會有一個更準確的評價,在甲午戰敗後,光緒帝曾詢問已經垂垂老矣的恭親王奕訢「翁同龢如何?」 恭親王聞後老淚縱橫,託起病重的身軀,攢足了氣力對光緒帝說到:「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人!」
  • 翁同龢的覺醒
    身為晚清兩朝帝師的翁同龢,由守舊的清流士大夫與時更化為力倡變法的維新派首腦,折射出近代中國知識精英走過的崎嶇而痛苦的思想嬗變之路。那麼翁同龢是怎樣覺醒的呢?  我以為,有三大因素促成了翁同龢的思想轉變。  變法圖強的西學新書開闊了視野,此其一。翁同龢對傳統儒學爛熟於心,而手不釋卷的讀書習慣和生活方式,使他較早接觸到近代一些變法圖強的進步新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馮桂芬所著的《校邠廬抗議》。
  • 清流不清,身為兩代帝師的翁同龢,緣何成了恭親王口中的罪人?
    對於真正導致戰爭失敗的太后和光緒帝,卻不敢表達意見,這或許就叫反奸臣而不反皇帝吧!同樣的道理,後面對於翁同龢的評價,也僅僅是把他放在了「奸臣」的位置上,而不是去追究他身後的勢力。他不幹,也能說出自己不幹的道理,他幹,也能說出他幹的道理。這樣做也行,那樣做也可,在他嘴裡,總是能給自己圓場,這就是讀書太多的人,迂腐的表現。他可以噴你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也可以誇自己是不到長城非好漢,他可以噴你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他也可以誇自己是車到山前必有路。
  •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光緒帝來到他的床前,輕輕地問道:「恭王以為,翁同龢如何?」恭親王聞後老淚縱橫,託起病重的身軀,攢足了氣力對光緒帝說到: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人!……翁同龢,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所做作為該如何評價?人設崩塌之——看不清大局,外帶「公報私仇」翁同龢的理由是:海軍建制已成規模,每年耗銀巨大實乃餉力受挫。說白了就是沒錢。這個理由還算中肯。因為1887年黃河發生過大決堤,數百萬人受災,當時翁同龢盡到了戶部尚書的職責——施行一系列節省開支舉措(慈禧太后同意),籌措900萬兩支援受災地區。而這其中就有一條:暫時限制海軍外購軍火。
  • 帝師翁同龢:厲害了我的國,完蛋了我的官
    其依據一是康有為逃亡海外之後的自我敘說,二是罷免翁同龢的同時清廷還進行了重大人事調整:調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入值軍機補翁同龢的缺,由榮祿接替王文韶代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綜合考證,事情應該不是這麼簡單。一句話,持陰謀論,也得需要水準,否則,不是奸臣要害咱,而是咱太傻——無非就是大傻和二傻的區別。
  • 帝師翁同龢被罷官後,為何縣太爺都敢騎他頭上作威作福?
    次日到天津,袁世凱專函厚贈,翁同龢在日記中稱:「卻之,恐為榮祿所使也。」到上海後,上海道公服來見,令翁同龢頗為欣慰。到老家常熟後,地方官自然對這位兩朝帝師極為尊敬,地方上的各種事務也都要一一請教,儼然一衣錦還鄉的官宦大佬。
  • 最後的士大夫翁同龢 國曆獨家
    翁同龢提出,載湉「必應書為嗣皇帝,庶不負大行皇帝付託」,將光緒帝的皇統接續到了道光皇帝之後,而非源自哥哥同治帝。這項意見得到了參與擬旨的軍機大臣、大學士的一致同意。然而在當時人看來,父死子繼,無子則擇嗣子,這才是世代相承的萬世之道。翁同龢的做法,直接跳過了為同治帝擇嗣的程序,使得同治帝的皇統無人接續,嚴重破壞了政治倫理,是傷天理、害道統的大事。
  • 翁同龢在世時的士林評價竟然那麼不堪
    胡思敬《國聞備乘》有《名流誤國》條,詳述了翁同龢促成了「甲午浪戰」:甲午之戰由翁同龢一人主之。同龢舊傅德宗,德宗親政後,以軍機大臣兼毓慶宮行走,嘗蒙獨對,不同值諸大臣不盡聞其謀。通州張謇、瑞安黃紹箕、萍鄉文廷式等皆名士,梯緣出其門下,日夜磨礪以須,思以功名自見。及東事發,鹹起言兵。
  • 雍容肅穆 氣度恢宏 —— 翁同龢書法欣賞
    翁同龢(1830-1904),江蘇常熟(今蘇州常熟)人。字叔平,號松禪,別署均齋、瓶笙、松禪、瓶廬居士、並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閒人,晚號瓶庵居士。他向光緒帝舉薦康有為等進步人士,被康有為譽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因捲入「帝黨」與「後黨」的政治鬥爭被慈禧太后罷官。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間,處理了很多案件。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他為當時轟動全國、百餘年來家喻戶曉的楊乃武與小白菜這一冤案的平反昭雪。
  • 翁同龢:勉為其難的悲情政治家
    將「私仇論」放大到甲午中日之戰的格局中,就如同小報記者猜度秦皇漢武一般,實在是放不到桌面上來,翁同龢有自己的一定之規,李鴻章亦是不變應萬變,豈是能將那私人恩怨來判定戰爭的走向。後來又將慈禧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一事,也劃到了翁同龢的頭上,不過,這個早就被後人認證為子虛之事;所以,翁同龢還是替朝廷很背了些黑鍋。
  • 翁同龢
    翁同龢《行書遺屣軒立軸》 他自幼受家庭薰陶。喜書法,由研習錢南園、董其昌的書法上溯至米芾、顏真卿,所作書法淳厚寬博。晚年沉浸漢隸,《清史稿.翁同龢傳》稱讚翁同龢書法「自成一家,尤為世所宗」。馬宗霍的《嶽樓筆談》稱:「松禪早歲由思白以窺襄陽;中年由南園以窺魯公;歸田以後,縱意所適,不受羈縛,然氣息淳厚,堂宇寬博,要以得魯公者為多。偶作八分,雖未入古,亦能遠俗。」
  • 雍容肅穆 氣度恢宏 —— 清代兩朝帝師翁同龢書法欣賞
    他向光緒帝舉薦康有為等進步人士,被康有為譽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因捲入「帝黨」與「後黨」的政治鬥爭被慈禧太后罷官。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間,處理了很多案件。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他為當時轟動全國、百餘年來家喻戶曉的楊乃武與小白菜這一冤案的平反昭雪。
  • 三代帝師翁同龢為何被光緒帝開缺回老家,因別人幫他印製一幅字帖
    翁同龢的家門可謂相當顯赫,人稱「狀元門第、帝師世家」而著稱。翁氏家族正式發跡於翁心存。翁心存歷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同治年間入值弘德殿,授讀同治皇帝。翁心存有三子,即翁同書、翁同爵與翁同龢。
  • 光緒帝怎麼不殺掉慈禧掌握大權?光緒表示:想多了,不可能
    在光緒帝死後100年的2008年,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在《清史研究》發表報告,證實了光緒帝死於砷中毒。在隨後出版的《清光緒帝死因鑑證》一書中,也有大量的舉證表明光緒帝確實是被慈禧毒死的。慈禧太后與光緒帝之間壓根就不是政敵的關係,而是互為一體的政治聯盟。 而且事實上光緒的帝位完全是慈禧指定的,根據翁同龢的日記,在聽見慈禧親口指定自己兒子繼承皇位時,作為父親的醇親王奕譞嚇得驚恐萬分,整個人癱倒在地上,周圍的大臣怎麼拉都扶不起來。
  • 慈安去世,帝師翁同龢趕到皇宮,為何乾清宮大門緊閉兩個多小時?
    他倒是不懷疑宮裡來的人假傳消息,一來是沒這個膽子,二來宮裡也確實有位太后身體不舒服已經有很長一陣子了。但讓翁同龢感到奇怪的是,最近身體抱恙的是明明西太后慈禧,怎麼蘇拉說是東太后慈安去世了呢?翁同龢隱隱覺得,要麼是宮裡來的小太監心慌說錯了,要麼就是自己聽錯了。好在,到底是誰出了事兒,馬上就可以見分曉了。
  • 翁同龢才是背鍋俠,故意編造翁李矛盾只是洗白而已
    關於「李鴻章代筆彈劾翁同書」一事,是由近代一些人故意割裂史料而形成的謠言。這個謠言基本脈絡是這樣的:因為李鴻章代寫曾國藩參劾《翁同書片》導致翁心存病亡、翁同書被殺,翁同龢如此才和李鴻章不對付,處處針對李鴻章。由此,造成北洋水師「九年未增一艦一炮」。
  • 曾為兩代帝師的翁同龢,與光緒情同父子,卻評價他「令人恐懼」?
    翁同龢是江蘇常熟人,他是鹹豐六年的狀元,還曾經當過同治皇帝的師傅,做過戶部尚書和工部尚書,後來擔任了軍妓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翁同龢在光緒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就受命教授小皇帝讀書,那時,翁同龢四十五歲,而光緒皇帝才剛剛四歲。翁同龢曾經當過同治皇帝的老師,同治皇帝就很喜歡他的講授。
  • 譚伯牛︱近代的天閹:從翁同龢到沈曾植
    據佚名《慧因室雜綴》:「山舟(同書號)一生不近婦人,娶妻別室而居,朔望會於中堂,交揖而退。人疑其為天閹也。」  潘祖蔭與翁同龢。據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隨筆》:「潘祖蔭有潔癖,不與其妻同寢處」;又引陳慶溎《歸裡清談》謂:「(潘祖蔭)尚書天閹,與翁常熟(同龢)同。一門生不知,初謁時,詢問老師幾位世兄,尚書曰,汝不知我天閹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