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勉為其難的悲情政治家

2021-02-13 青梅煮酒論史


翁同龢:不將兩行淚,輕向汝曹彈

現在對翁同龢的評價有越來越低之嫌,不僅將甲午戰敗原因的很大一部分算在了他的頭上,而且還升格為賣國賊一類,網上的憤子一堆,這個我覺得就很有點過分了。
這些觀點的來源,很大程度上是拜現在的電視劇,無論是《走向共和》還是《臺灣一八九五》,都將其放在李鴻章的對立面,而原來被斥為賣國賊的李鴻章,現在倒是獲得了普遍的同情。
說實話,我是同情和佩服李鴻章的,作為一個「裱糊匠」,處「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能為大清王朝續命而作出的努力之大,李合肥絕對是第一人;而翁同龢在我的概念中,最多是一個「清流誤國」,但若從學識或士林正氣來看,他還是一個值得讚賞之人。
翁同龢與李鴻章,無疑是影響那個時代的重要人物,其實,民間有一句很著名的對聯說,「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意思就是說,這兩人都不是啥好東西。

以今人的角度去評價古人,是現在評價歷史人物的通病,如果能夠站在那個時代去審視這些人物,肯定會得到不一樣的結論,視角不同讀出來的無論是李鴻章還是翁同龢,定會獲得同情之感。
說翁同龢為何要將這李鴻章關聯在一起?這是因為,二人在這段風雲激蕩的歷史階段中的交集,被現在很多人認為不僅影響了時局,而且也直接引致了中國歷史的走向,當然也成為後人評價的焦點。
不得不說,翁同龢在此是受了不少委屈的,當然,比起他的對手李鴻章身背的「賣國賊」之名,還是要輕了不少。
翁同龢,字叔平,號松禪,江蘇常熟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鹹豐年科舉狀元,歷任戶部和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等職,又先後擔任清同治和光緒兩代帝師,年74歲逝世,追諡文恭。
他生在北京,是大學士翁心存之子,正宗的官宦人家,4歲回鄉苦讀,一路高歌,直到摘得人人欽羨的狀元;入仕後多處供職,以學識名滿天下,後被任命為帝師。

作為狀元郎,他的學識那是相當高的,他多次又多地為考官,為大清朝選遴選了大仳的人才,另一方面葉門生遍天下,故而後來被人稱為的翁黨之人也是多多。
自鴉片戰爭以來,外國勢力覬覦我中華日盛,為強國計,在國內開展了洋務運動,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策,這些人除了「大清中興四大名臣」之外,還包括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等眾多人物。
但是,洋務之路走得也是艱辛,因為辦洋務首先需要的是大洋,沒錢啥也幹不成;

於是,它的對立面,所謂「清流黨」應運而生。


說它是黨這是有點小問題的,因為這些人沒有領袖、綱領等這些必備的組織要素,只是一幫觀念相同者的鬆散群體而已,主要由翰林、科、道言官構成,而翰林幫是其主力,類似於黨校進修班,但各地監察御史亦是不可小覷的重要力量。
翁同龢雖是帝師,但他卻並不是清流的領袖人物,主要力量是張之洞、張佩綸和陳寶琛這幾位是主力。

但洋務派和清流黨有時也是難以分清的,如張佩綸,後來是李鴻章女婿,自是李黨一枚;而張之洞辦洋務也是首屈一指的人物,而曾國藩和李鴻章也是翰林出身,所以,兩者錯綜複雜,並不是簡單能劃分的。
洋務和清流實際上是同當時的後黨和帝黨緊密相關,在人們的印象中,辦洋務者,都是一幫幹實事之人,而清流則是一夥只知在一旁指責,屬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幫閒,這個就不深究了,很是複雜,要說的只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翁同龢與李鴻章二人不和是眾人皆知的事實,緣由據說是因為李鴻章曾經懲罰了翁的親屬而結怨,所以,當翁同龢為戶部尚書時,處處給李鴻章為難,不給他經費,以至於電視劇中,借北洋水師管帶林永升之口說,他們已多年未添置一炮一艦。
將「私仇論」放大到甲午中日之戰的格局中,就如同小報記者猜度秦皇漢武一般,實在是放不到桌面上來,翁同龢有自己的一定之規,李鴻章亦是不變應萬變,豈是能將那私人恩怨來判定戰爭的走向。
後來又將慈禧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一事,也劃到了翁同龢的頭上,不過,這個早就被後人認證為子虛之事;

所以,翁同龢還是替朝廷很背了些黑鍋。



電視劇中的翁同龢是個處處同李鴻章作對之人,甲午之戰似乎輸贏都對他有利,贏,可樹光緒之威;輸,可削李鴻章北洋之力,如此將個人恩怨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之人,不是國賊是啥。
所以,很多人便將甲午戰敗之責的很大一部分,推到了翁同龢的身上,對此,我是很不同意的。
甲午之戰後,中國退出了亞洲強國之列,陷入了更加不堪的深淵,原因自是多多,如果說是歷史之必然,當然也是不負責任的,但硬要找個責任或理由,也是根本不可能說得清楚的。
我想說的只是,翁同龢作為一個飽受儒家精髓浸潤的士林領袖,不太可能行如此苟且之事,但是,戰敗了,總得要找人來背黑鍋,李鴻章自是跑不掉的,然而,去同日本議和還要靠他,所以,暫且也不敢太將他如何,那麼,這翁同龢必然也難逃其罪責。
免去一切職務並趕回家鄉去,這個是免不了的,翁同龢年事已高,場戰事下來,亦感到心力交瘁,回鄉養老倒也合他心思;然而,回鄉後不久,一道聖諭的下發,讓他是欲哭無淚,萬念俱灰。

「翁同龢授讀以來,輔導無方,……至甲午年中東之役,信口侈陳,任意慫恿。辦理諸務,種種乖謬,以致不可收拾。今春力陳變法,密保康有為,謂其才勝伊十倍,意在舉國以聽。翁同龢濫保匪人,已屬罪無可逭。」
以上是將他幾乎認定為引致戰敗的罪魁禍首,而且又加上了保舉「匪人」一項,不過,從這點來看,是否是出自光緒的本心不是太好說,很大可能是出自慈禧的意思,因為,老佛爺提起「康梁」便恨得咬牙。
但接下來了一段是讓他最為痛心的,不僅將他教導光緒的功績一筆抹煞,而且還加上了跋扈之罪,成為一個「居心險詐」之人,僅僅一個趕回鄉裡不足以平其忿。
「其跋扈情形,事後追維,深堪痛恨!前令其開缺回籍,實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不準滋生事端,以為大臣居心險詐者戒。」

這篇聖諭可以說是對翁同龢一生努力的全盤否定,本以為是忠心為國,卻變成了「居心險詐」,成為一個打入我大清王朝內部的漢奸賣國賊,甚至連行動都失去了自由。
六十年中事,傷心到蓋棺;
不將兩行淚,輕向汝曹彈。
這是他臨終之時賦的一首詩,實在是傷心欲絕,但卻又無法對人說;說也說不清楚,他不但像一條狗一般地被人拋棄,而且還身背種種惡名。
南宋之際,主張打的嶽飛是英雄,主張和的秦檜是奸臣;

而甲午之際,主張打的翁同龢是「誤國」,主張和的李鴻章是「賣國」,在今天,可能說翁帝師「賣國」要比李中堂更甚。


「因私廢公、睚眥必報、精於內鬥、食古不化、貪名愚直,剋扣北洋海軍軍費,直接導致甲午戰敗,臺灣被割讓」,在有些憤子口中,他就是一個清代的秦檜!
其實,在當時,不主張同日本開戰之人,在朝堂上有話語權的,大概只有一個李鴻章了,他是個明白人,知道大清的國力財力軍力是何種狀況,也知道日本相應的情況,所以,他主張談判解決問題。


然而,除此之外的所有人,包括慈禧和光緒,都是主張武力解決的;在國人眼中,日本乃蕞爾小國,不給它一點顏色看看,不知道馬王爺幾隻眼,這是全國之共識。
打輸了,沒有人說自己不對,怪李鴻章,怨翁同龢,殺衛汝貴,連早已自殺殉國的丁汝昌都不準下葬,獨獨沒人自省一下,這一切都是無知和愚昧造成的,是長期狂妄自大,同世界進程脫軌的必然結果。
縱觀翁同龢一生,其實就是一個標準的守舊派,儘管他推薦啟用了康有為,似乎還有點革新的意思,然而,他的底色是儒家傳統的觀念,於西學,于洋務,都是完全的抵制態度。



但是,歷史對這樣一位游離於世界主流之外的儒士,加載了太沉重的責任,他既管外事,又管內政,這些並非其所長,實在非他的能力所能夠承擔,儘管他清正廉潔、律己愛民、公忠體國,但這些都於時局無補。


他雖然被現在的官方譽為政治家,但他還是應該去做學問才好,於政治方面而言,其能力實在不是他的長項,難當大任。
我們四川老鄉有一位叫費行簡的曾評價過他的能力,「臨事喜納群言,而不能別其是非,持論不免兩歧」,這個算是說到點子上了,在翁同龢處理事務,乃至一生處事的原則上,都呈現出著這樣的一個特點。

作為一名士林領袖,翁同龢的私德是極好的,他一生不貪財,不好色,尤其是被大家讚頌的,在勘查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中,他大刀闊斧,將包括封疆大吏在內的眾多貪官汙吏們斬於馬下,他文章出眾,詩賦書法及繪畫之水平,都是冠絕一時。
不幸的是,他生在了一個風起雲湧的動蕩時代,完全超出了他所受教育的認知範疇,而他最後是弄得無論是皇帝還是太后,抑或是守舊派還是維新派都不喜歡他,使其成為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人物。
好在後來的朝廷還是覺得,對翁同龢的處置和評價有些過了,不然,何以會給他安了個「文恭」的諡號?
翁同龢肯定不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也許,他天生就與政治無緣,朝堂上的勾心鬥角,派系間的你死我活,豈是他這滿腦子不合時務的觀念能夠應對?

但是,可以想見,如果他身處太平時代,豈能不是一個正色立廟堂的君子典範!

相關焦點

  • 翁同龢
    翁同龢《行書遺屣軒立軸》 他自幼受家庭薰陶。喜書法,由研習錢南園、董其昌的書法上溯至米芾、顏真卿,所作書法淳厚寬博。晚年沉浸漢隸,《清史稿.翁同龢傳》稱讚翁同龢書法「自成一家,尤為世所宗」。翁同龢《楷書守獨辭高八言聯》翁同龢早年從習歐、楮、柳、趙,書法崇尚瘦勁;中年轉學顏體,取其渾厚,又兼學蘇軾、米芾,書出新意;晚年得力於北碑,平淡中見精神。
  • 翁同龢其人
    他與翁同龢的關係歷來是清末歷史的濃重一筆。兩個人關係極差,似乎已經成為公認。關於翁、李矛盾的根源,史料見諸史家研究、時人筆記、風聞。鹹豐年間,李鴻章親自操刀,完成了一份老師曾國藩都無法完成的高水平奏摺——彈劾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
  • 翁同龢的覺醒
    身為晚清兩朝帝師的翁同龢,由守舊的清流士大夫與時更化為力倡變法的維新派首腦,折射出近代中國知識精英走過的崎嶇而痛苦的思想嬗變之路。那麼翁同龢是怎樣覺醒的呢?  我以為,有三大因素促成了翁同龢的思想轉變。  變法圖強的西學新書開闊了視野,此其一。翁同龢對傳統儒學爛熟於心,而手不釋卷的讀書習慣和生活方式,使他較早接觸到近代一些變法圖強的進步新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馮桂芬所著的《校邠廬抗議》。
  • 翁同龢在世時的士林評價竟然那麼不堪
    這說的是兩朝帝師翁同龢。在今日歷史教科書中,翁同龢可是一個形象高大的政治家,他是兩朝帝師,是清流領袖,是主戰派,堅決反對投降,是維新人士的有力支持者。這些說法從字面上來看,沒有什麼大問題。但評價歷史人物,遠不是非黑即白的臉譜化那麼簡單。後世許多人評價從甲午之戰到戊戌變法,總認為主戰派是正義的,主和派是懦弱的;帝黨是維新的,後黨是守舊的。
  • 雍容肅穆 氣度恢宏 —— 翁同龢書法欣賞
    雍容肅穆 氣度恢宏 —— 翁同龢書法欣賞
  •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翁同龢,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所做作為該如何評價?「剛正不阿,大清正臣」的清流人設話說,江南的翁家,可是晚清時期典型的名門望族,翁同龢的父親翁心存就曾是鹹豐和同治的老師,翁同龢也沒有給父親丟臉,鹹豐6年考中了狀元。
  • 清流不清,身為兩代帝師的翁同龢,緣何成了恭親王口中的罪人?
    我們前面講過了多期李鴻章,也講完了翁同龢的輝煌時刻,下面就要講講翁同龢的黯然落幕了。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62期:「禍己、禍君、禍國」,晚清清流領袖翁同龢,究竟是不是奸臣?翁同龢在史書上一直是以正面形象出場,其人品,還是毋庸置疑的,最起碼主觀上沒有做過惡事。
  • 兩朝帝師翁同龢,顏體大楷書法作品欣賞,網友:字體和顏真卿無二
    翁同龢畫像翁同龢的書法以顏體楷書著稱,而且他的寫的顏體大楷在當時無人能及,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翁同龢的書法。翁同龢喜好用較古字體,如遺、朙的寫法,但其己受俗書衝擊,其本人也寫過幹祿碑,這種問題往往是書手個人習慣問題,還受底本影響,不能當成當時主導地位問題。「人以書貴,書以人貴」,藝術流傳千古的背後,是藝術家的精神。翁同龢的書法,書寫的不僅是「顏體」字,更是其既正且直,貧賤不屈,如巍巍古松,屹立不倒的精神呈現。藝術家當然可以爭取名利,但不要拜倒在名利和權貴之下。徵服人心的,永遠都是人格。
  • 江陰發現清代帝師翁同龢「吳越世家」手書磚雕
    近日,一組赤岸村「古村新顏」組照在朋友圈內引發關注,其中一張清代帝師翁同龢手書的「吳越世家」磚雕照片尤其引人注目,更有附近村民結伴前往赤岸一睹手書磚雕風採。據了解,「吳越世家」四字是由錢氏祖上在上個世紀初時赴虞託人請清代帝師、重臣翁同龢書寫,後又請人雕刻在青磚上。上世紀文革時期,宅主錢志成用石灰塗抹磚雕把這塊珍貴的磚雕保護起來,於是「吳越世家」在牆體中隱身埋藏了幾十年。
  • 帝師翁同龢:厲害了我的國,完蛋了我的官
    光緒帝發布《明定國事詔》宣示變法的時間是1898年6月11日,罷免翁同龢的時間是6月15日。16日,光緒帝仍按照既定安排召見了康有為,康並沒有對罷免翁同龢提出任何異議,反而建議光緒帝將更多的守舊官員剔除出局。在等候召見時,康有為還和榮祿就變法進行了交流,當榮祿問其如何才能順利推行變法時,康有為明確表示「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
  • 翁同龢才是背鍋俠,故意編造翁李矛盾只是洗白而已
    所以,「甲午戰敗」的一切罪責都應該由翁同龢背。李鴻章更是背鍋俠,乃是民族英雄。李鴻章根本沒代筆參劾翁同書李鴻章代筆曾國藩彈劾翁同書這件事兒,最早的記錄是《凌霄一士隨筆》。但是,該隨筆卻是用懷疑的觀點闡述這種說法。同時指出:那時的李鴻章正在籌建淮軍,並沒有在曾國藩幕府內!
  • 雍容肅穆 氣度恢宏 —— 清代兩朝帝師翁同龢書法欣賞
    翁同龢(1830-1904),江蘇常熟(今蘇州常熟)人。字叔平,號松禪,別署均齋、瓶笙、松禪、瓶廬居士、並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閒人,晚號瓶庵居士。鹹豐六年(1856年)考中狀元。同治、光緒帝師。
  • 兩朝帝師翁同龢書法,自成一家,與宋四家馳騁者
    翁同龢早年從習歐、楮、柳、趙,書法崇尚瘦勁;中年轉學顏體,取其渾厚,又兼學蘇軾、米芾,書出新意;晚年得力於北碑,平淡中見精神。翁同龢晚年曾說「寫大字,始悟萬法不離回腕納懷,此外皆歧途。」所作行書,筆力沉鬱,氣度恢宏,別具雍容肅穆之致。
  • 翁同龢是這樣讓光緒帝由信任到厭惡的,死後都不賜予諡號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相信大家對這句話並不陌生,「司農」就是指的江蘇常熟翁同龢。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晚清民間對翁同龢的評價,說明清朝兩代帝師翁同龢的品質好不到哪去。翁同龢一箭雙鵰之計,如果北洋打贏了,他是主戰派。如果北洋海軍打敗了,真好可以整治李鴻章,為兄報仇。翁同龢得逞了,光緒要失去了對他的信任。翁同龢之二宗罪,割讓膠澳。
  • 翁同龢五世孫、「守藏家」翁萬戈辭世 多次向重要博物館捐贈重要...
    翁萬戈是清代政治家、大書法家翁同龢的第五世孫,翁氏家藏的核心部分由其先祖在19世紀收集奠定,其中書畫、碑帖的收藏數量甚眾,並與中國近代史相映照。翁萬戈在2歲的時候,就接收了這筆巨額家藏。 延續和守望家族收藏,翁萬戈曾說,他是「守藏家」,不是收藏家。
  • 維新變法才開始,正是用人之際,光緒為什麼罷免帝師翁同龢?
    然而到了十月之時,對於將翁同龢革職之事,又追加了一份上諭,才用了「永不敘用」這四個字。也是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光緒頒布了《定國是詔》,然後才拉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翁同龢作為光緒帝師,又一向站在光緒這一邊。
  • 翁同龢勢力比李鴻章家族差遠了,戶部尚書更是沒權
    作為封建社會官員,「個人恩怨」是必然的,但因為翁同龢的個人勢力沒有李鴻章家族勢力大。翁同龢不會以卵擊石。從家族勢力講,二人可不是差得一星半點兒。翁同龢家族勢力非常單薄,一者都是玩文的,二者沒有地方經驗,三者沒有系統,四者人丁單薄我們只看看各自家族的勢力核心,就可以看出,翁家和李家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 翁同龢五世孫、收藏家翁萬戈9日在美國家中逝世
    清同治、光緒兩朝帝師翁同龢的第五世孫、知名華人收藏家翁萬戈於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12月9日2時在家中逝世,享年102歲。翁萬戈生前,已將家藏《翁同龢日記》稿本47冊、翁同龢檔案資料600餘件以及翁同龢收藏的「翁氏藏書」共80種542冊(其中僅宋刻本就達11種)捐給了上海圖書館和上海博物館等機構。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來源: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翁同龢身為帝師,為什麼敢違抗光緒帝旨意,不肯把錢撥給李鴻章?
    翁同龢面對李鴻章來討錢,直截了當:「我不能批給你!」北洋水師就靠這60萬兩銀子撐著了,你翁同龢為什麼不批,總得給個理由吧?理由當然有了,這不是快換季了嗎,到處得花錢啊,宮女太監們也得穿衣服不是?李鴻章一看不行,馬上就改變策略,你翁同龢這是故意針對我啊:「自從你當上戶部尚書,你翁師傅可曾給北洋撥過一錢銀子?」
  • 帝師翁同龢被罷官後,為何縣太爺都敢騎他頭上作威作福?
    翁同龢然而,這一切在當年十月廿一日後戛然而止。這一天,清廷擲下上諭,曰:「翁同龢授讀以來,輔導無方,……至甲午年中東之役,信口侈陳,任意慫恿。翁同龢濫保匪人,已屬罪無可逭。……其跋扈情形,事後追維,深堪痛恨!前令其開缺回籍,實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不準滋生事端,以為大臣居心險詐者戒。」翁同龢原本只是開缺,並非處罰,但這次升級為革職,而且永不敘用,這就是將甲午主戰和百日維新的舊帳一起算了。最末,還得「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人身自由受到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