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號被銷,現在用的是二號,為防再次失聯請關注小三號
對於翁同龢被罷官的原因,老一套的說法是慈禧太后為了阻止光緒帝的改革,是要斬斷光緒帝的臂膀,是後黨的一大陰謀。云云。其依據一是康有為逃亡海外之後的自我敘說,二是罷免翁同龢的同時清廷還進行了重大人事調整:調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入值軍機補翁同龢的缺,由榮祿接替王文韶代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綜合考證,事情應該不是這麼簡單。一句話,持陰謀論,也得需要水準,否則,不是奸臣要害咱,而是咱太傻——無非就是大傻和二傻的區別。
光緒帝發布《明定國事詔》宣示變法的時間是1898年6月11日,罷免翁同龢的時間是6月15日。16日,光緒帝仍按照既定安排召見了康有為,康並沒有對罷免翁同龢提出任何異議,反而建議光緒帝將更多的守舊官員剔除出局。在等候召見時,康有為還和榮祿就變法進行了交流,當榮祿問其如何才能順利推行變法時,康有為明確表示「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可見康有為並不認為罷免翁同龢有什麼不妥之處,反而認為僅僅罷免還不夠,實在不行,殺。
康有為的事後敘說根本不可信,想汙名化老太后而已。康有為被雪珥戲稱為康三鹿,我注六經,六經注我,核心都是我。信他就見鬼了。
翁同龢被罷官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光緒帝的硃諭上主要列出三點。
其一,翁同龢「近來辦事多未允協」。這主要是指翁同龢作為甲午戰爭的主戰派,戰前天天「厲害了我的國」,戰後又煮熟的鴨子就嘴硬,叫喊什麼「寧增賠款,必不可割地」。翁師傅不僅是帝師,更身兼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督辦軍務處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要職,賠錢自然是你的業務範疇了,可依然無能,借洋債、發行「昭信股票」等,都沒有獲得良好績效,尤其是昭信股票根本無人購買,政府顏面盡失,「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
其二,翁同龢「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這是指翁同龢向光緒帝推薦了康有為,並多次建議光緒帝破格召見,可5月26日光緒帝向翁同龢索要康有為的維新變法著作時,翁同龢竟然說康有為不在自己朋友圈,早拉黑這貨了。光緒甚是詫異,Why?翁說康不是好人,「居心叵測」,並解釋說這是最近讀了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後的新認識。5月27日,光緒帝再次向翁師傅索要康有為的著作,翁同龢依然是,皇帝,我沒加他好友哈。光緒惱了:你之前跟我推薦康有為,說得天花亂墜的,怎麼我這準備見人,要提拔重用了,你卻說他居心叵測,政治小人,你這是逗誰玩哩?任憑光緒怎麼說,翁師傅都堅稱自己不會進呈康有為的自媒體,皇上如果一定要的話,可以通過總理衙門,他們那兒有二維碼。光緒氣得夠嗆。
翁同龢為何會有這種前後迥異的大轉變呢?
一是,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確實嚇人。別說翁同龢了,就是張之洞打算收攏康有為時,也提出一個條件,小樣兒你能不能以後不要再提你那啥子《孔子改制考》了?妥妥的嚇尿體呀,嚇得老夫小便失禁。所以,理論上講,翁老師加一個微信好友,也不是一加一個準的,得觀察幾天他的朋友圈是不?別說微信好友了,有些人結婚N年了才發現,原來自己結的那個,根本不是人嘛。總之,要容許人家有新認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二是,更關鍵的原因,可能與5月29日去世的恭親王奕訢有關。奕訢26日進入彌留狀態,慈禧、光緒諸番探望,老臣謀國,床前議政,希望光緒尊重慈禧,恪守成憲,不要相信那個急功近利的廣東小人,更不要將權力交給「居心叵測,並及怙權」的翁同龢。以老翁的資源,當然能第一時間聽及,為了安全與自保,馬上同康有為切割,也不是啥意外,只不過,切割時的動作太大,180度的大反轉,閃了皇帝的小蠻腰:翁老師,你到底有個譜沒?康有為廣東小人,你還是江蘇小人哩好吧?
其三,翁同龢「漸露攬權狂悖情狀」。這是指翁同龢不僅鼓動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向政府施壓,還在5月初朝廷打算調張之洞進京入值軍機代替他時,以沙市教案尚未妥善處理為由,阻止張之洞入京。張之洞入京是否妥當且不說——老謀深算的張之洞才不去蹚這渾水哩,政變前夕,康有為想把袁世凱拉下水,袁世凱感覺不妙,想向皇帝推薦張之洞,提前給張拍了個電報,嚇得老狐狸立刻回電:「我才具不勝,性情不宜,精神不支,萬萬不可……千萬!千萬!」。只說對於太后與光緒來講,翁老師你這是幹嘛呢?你這權啥時候比你的皇帝學生還大了?
基於翁師傅的種種表現,光緒在和太后協商後,先是於6月10日補授榮祿為協辦大學士並負責管理戶部,剝奪了翁同龢戶部尚書的權力,然後於6月15日調王文韶入值軍機補翁同龢的缺,由榮祿接替王文韶代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三下兩下,翁老師就下場了。
所以,罷免翁同龢是時局的需要,是光緒的亮劍,是陽謀,更是光緒對廣東小人康有為的一次獻禮,或者說隔空配合。一品大臣殺不得,我們罷得吧?恩哼?
【端木賜香系頭條問答籤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