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師翁同龢:厲害了我的國,完蛋了我的官

2021-02-07 端木小香

大號被銷,現在用的是二號,為防再次失聯請關注小三號

對於翁同龢被罷官的原因,老一套的說法是慈禧太后為了阻止光緒帝的改革,是要斬斷光緒帝的臂膀,是後黨的一大陰謀。云云。其依據一是康有為逃亡海外之後的自我敘說,二是罷免翁同龢的同時清廷還進行了重大人事調整:調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入值軍機補翁同龢的缺,由榮祿接替王文韶代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綜合考證,事情應該不是這麼簡單。一句話,持陰謀論,也得需要水準,否則,不是奸臣要害咱,而是咱太傻——無非就是大傻和二傻的區別。

光緒帝發布《明定國事詔》宣示變法的時間是1898年6月11日,罷免翁同龢的時間是6月15日。16日,光緒帝仍按照既定安排召見了康有為,康並沒有對罷免翁同龢提出任何異議,反而建議光緒帝將更多的守舊官員剔除出局。在等候召見時,康有為還和榮祿就變法進行了交流,當榮祿問其如何才能順利推行變法時,康有為明確表示「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可見康有為並不認為罷免翁同龢有什麼不妥之處,反而認為僅僅罷免還不夠,實在不行,殺。

康有為的事後敘說根本不可信,想汙名化老太后而已。康有為被雪珥戲稱為康三鹿,我注六經,六經注我,核心都是我。信他就見鬼了。

翁同龢被罷官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光緒帝的硃諭上主要列出三點。

其一,翁同龢「近來辦事多未允協」。這主要是指翁同龢作為甲午戰爭的主戰派,戰前天天「厲害了我的國」,戰後又煮熟的鴨子就嘴硬,叫喊什麼「寧增賠款,必不可割地」。翁師傅不僅是帝師,更身兼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督辦軍務處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要職,賠錢自然是你的業務範疇了,可依然無能,借洋債、發行「昭信股票」等,都沒有獲得良好績效,尤其是昭信股票根本無人購買,政府顏面盡失,「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

其二,翁同龢「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這是指翁同龢向光緒帝推薦了康有為,並多次建議光緒帝破格召見,可5月26日光緒帝向翁同龢索要康有為的維新變法著作時,翁同龢竟然說康有為不在自己朋友圈,早拉黑這貨了。光緒甚是詫異,Why?翁說康不是好人,「居心叵測」,並解釋說這是最近讀了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後的新認識。5月27日,光緒帝再次向翁師傅索要康有為的著作,翁同龢依然是,皇帝,我沒加他好友哈。光緒惱了:你之前跟我推薦康有為,說得天花亂墜的,怎麼我這準備見人,要提拔重用了,你卻說他居心叵測,政治小人,你這是逗誰玩哩?任憑光緒怎麼說,翁師傅都堅稱自己不會進呈康有為的自媒體,皇上如果一定要的話,可以通過總理衙門,他們那兒有二維碼。光緒氣得夠嗆。

翁同龢為何會有這種前後迥異的大轉變呢?

一是,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確實嚇人。別說翁同龢了,就是張之洞打算收攏康有為時,也提出一個條件,小樣兒你能不能以後不要再提你那啥子《孔子改制考》了?妥妥的嚇尿體呀,嚇得老夫小便失禁。所以,理論上講,翁老師加一個微信好友,也不是一加一個準的,得觀察幾天他的朋友圈是不?別說微信好友了,有些人結婚N年了才發現,原來自己結的那個,根本不是人嘛。總之,要容許人家有新認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二是,更關鍵的原因,可能與5月29日去世的恭親王奕訢有關。奕訢26日進入彌留狀態,慈禧、光緒諸番探望,老臣謀國,床前議政,希望光緒尊重慈禧,恪守成憲,不要相信那個急功近利的廣東小人,更不要將權力交給「居心叵測,並及怙權」的翁同龢。以老翁的資源,當然能第一時間聽及,為了安全與自保,馬上同康有為切割,也不是啥意外,只不過,切割時的動作太大,180度的大反轉,閃了皇帝的小蠻腰:翁老師,你到底有個譜沒?康有為廣東小人,你還是江蘇小人哩好吧?

其三,翁同龢「漸露攬權狂悖情狀」。這是指翁同龢不僅鼓動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向政府施壓,還在5月初朝廷打算調張之洞進京入值軍機代替他時,以沙市教案尚未妥善處理為由,阻止張之洞入京。張之洞入京是否妥當且不說——老謀深算的張之洞才不去蹚這渾水哩,政變前夕,康有為想把袁世凱拉下水,袁世凱感覺不妙,想向皇帝推薦張之洞,提前給張拍了個電報,嚇得老狐狸立刻回電:「我才具不勝,性情不宜,精神不支,萬萬不可……千萬!千萬!」。只說對於太后與光緒來講,翁老師你這是幹嘛呢?你這權啥時候比你的皇帝學生還大了?

基於翁師傅的種種表現,光緒在和太后協商後,先是於6月10日補授榮祿為協辦大學士並負責管理戶部,剝奪了翁同龢戶部尚書的權力,然後於6月15日調王文韶入值軍機補翁同龢的缺,由榮祿接替王文韶代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三下兩下,翁老師就下場了。

所以,罷免翁同龢是時局的需要,是光緒的亮劍,是陽謀,更是光緒對廣東小人康有為的一次獻禮,或者說隔空配合。一品大臣殺不得,我們罷得吧?恩哼?

【端木賜香系頭條問答籤約作者】


相關焦點

  • 三代帝師翁同龢為何被光緒帝開缺回老家,因別人幫他印製一幅字帖
    翁同龢的家門可謂相當顯赫,人稱「狀元門第、帝師世家」而著稱。翁氏家族正式發跡於翁心存。翁心存歷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同治年間入值弘德殿,授讀同治皇帝。翁心存有三子,即翁同書、翁同爵與翁同龢。
  • 維新變法才開始,正是用人之際,光緒為什麼罷免帝師翁同龢?
    翁同龢不僅被革職,而且還是「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對於一個官員而言,僅僅是革職,其實並不致命。畢竟被革職之後,將來極有可能官復原職。可一旦用上了「永不敘用」這四個字,那就等於是仕途生涯徹底結束,再也沒有起復之日。
  • 翁同龢
    清鹹豐六年(1856)進士,授翰林院修撰,先後為同治、光緒兩代帝師,歷官刑、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等。中法戰爭中,主張抗戰,並支持劉永福黑旗軍保衛疆土。中日甲午戰爭時,又力主抵禦外侮,反對李鴻章求和。後舉薦康有為,支持變法維新,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被慈禧太后削職回籍;十月又被下令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歸裡後,隱居虞山西麓鵓鴿峰墓廬。困頓七載後病故。
  • 翁同龢:勉為其難的悲情政治家
    不得不說,翁同龢在此是受了不少委屈的,當然,比起他的對手李鴻章身背的「賣國賊」之名,還是要輕了不少。翁同龢,字叔平,號松禪,江蘇常熟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鹹豐年科舉狀元,歷任戶部和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等職,又先後擔任清同治和光緒兩代帝師,年74歲逝世,追諡文恭。
  • 帝師翁同龢被罷官後,為何縣太爺都敢騎他頭上作威作福?
    到上海後,上海道公服來見,令翁同龢頗為欣慰。到老家常熟後,地方官自然對這位兩朝帝師極為尊敬,地方上的各種事務也都要一一請教,儼然一衣錦還鄉的官宦大佬。翁同龢濫保匪人,已屬罪無可逭。……其跋扈情形,事後追維,深堪痛恨!前令其開缺回籍,實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不準滋生事端,以為大臣居心險詐者戒。」翁同龢原本只是開缺,並非處罰,但這次升級為革職,而且永不敘用,這就是將甲午主戰和百日維新的舊帳一起算了。最末,還得「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人身自由受到了限制。
  • 江陰發現清代帝師翁同龢「吳越世家」手書磚雕
    近日,一組赤岸村「古村新顏」組照在朋友圈內引發關注,其中一張清代帝師翁同龢手書的「吳越世家」磚雕照片尤其引人注目,更有附近村民結伴前往赤岸一睹手書磚雕風採。據了解,「吳越世家」四字是由錢氏祖上在上個世紀初時赴虞託人請清代帝師、重臣翁同龢書寫,後又請人雕刻在青磚上。上世紀文革時期,宅主錢志成用石灰塗抹磚雕把這塊珍貴的磚雕保護起來,於是「吳越世家」在牆體中隱身埋藏了幾十年。
  • 翁同龢其人
    他出身於官宦之家,6歲入私塾,21歲選為拔貢,23歲中舉人,27歲以一甲一名進士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其父心存,鹹豐朝時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後授讀同治帝。長兄同書、次兄同爵,均官至巡撫。同治四年,翁同龢接替父業,入值弘德殿,為同治師傅,前後教讀9年。同治駕崩,光緒繼位,慈禧又命翁同龢入值毓慶宮,教授光緒讀書。兩朝帝師,翁同龢享此殊榮。翁同龢中狀元後,曾暫代刑部右侍郎。
  • 兩朝帝師翁同龢,顏體大楷書法作品欣賞,網友:字體和顏真卿無二
    翁同龢畫像翁同龢的書法以顏體楷書著稱,而且他的寫的顏體大楷在當時無人能及,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翁同龢的書法。翁同龢喜好用較古字體,如遺、朙的寫法,但其己受俗書衝擊,其本人也寫過幹祿碑,這種問題往往是書手個人習慣問題,還受底本影響,不能當成當時主導地位問題。「人以書貴,書以人貴」,藝術流傳千古的背後,是藝術家的精神。翁同龢的書法,書寫的不僅是「顏體」字,更是其既正且直,貧賤不屈,如巍巍古松,屹立不倒的精神呈現。藝術家當然可以爭取名利,但不要拜倒在名利和權貴之下。徵服人心的,永遠都是人格。
  • 翁同龢在世時的士林評價竟然那麼不堪
    這說的是兩朝帝師翁同龢。在今日歷史教科書中,翁同龢可是一個形象高大的政治家,他是兩朝帝師,是清流領袖,是主戰派,堅決反對投降,是維新人士的有力支持者。這些說法從字面上來看,沒有什麼大問題。但評價歷史人物,遠不是非黑即白的臉譜化那麼簡單。後世許多人評價從甲午之戰到戊戌變法,總認為主戰派是正義的,主和派是懦弱的;帝黨是維新的,後黨是守舊的。
  • 翁同龢身為帝師,為什麼敢違抗光緒帝旨意,不肯把錢撥給李鴻章?
    但時任戶部尚書的翁同龢卻喃喃一句:「(國庫)也就這六十萬兩了。」那麼,既然光緒帝已經批了這六十萬兩銀子,且李鴻章也再三強調,沒有這六十萬兩銀子,北洋水師軍艦都動不了了。翁同龢身為帝黨,且為光緒帝老師,為什麼敢抗旨不尊,最終硬是沒批?
  • 雍容肅穆 氣度恢宏 —— 清代兩朝帝師翁同龢書法欣賞
    翁同龢(1830-1904),江蘇常熟(今蘇州常熟)人。字叔平,號松禪,別署均齋、瓶笙、松禪、瓶廬居士、並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閒人,晚號瓶庵居士。鹹豐六年(1856年)考中狀元。同治、光緒帝師。
  • 翁同龢勢力比李鴻章家族差遠了,戶部尚書更是沒權
    作為封建社會官員,「個人恩怨」是必然的,但因為翁同龢的個人勢力沒有李鴻章家族勢力大。翁同龢不會以卵擊石。從家族勢力講,二人可不是差得一星半點兒。翁同龢(1830—1904)。鹹豐六年(1856年)中狀元入仕。官至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參機務。先後擔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從上可以看出,翁同龢家族的主要勢力在文,主要是皇權勢力地袒護。而且,在甲午戰爭前17年,翁家勢力已經凋零了。
  • 曾為兩代帝師的翁同龢,與光緒情同父子,卻評價他「令人恐懼」?
    翁同龢是江蘇常熟人,他是鹹豐六年的狀元,還曾經當過同治皇帝的師傅,做過戶部尚書和工部尚書,後來擔任了軍妓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翁同龢在光緒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就受命教授小皇帝讀書,那時,翁同龢四十五歲,而光緒皇帝才剛剛四歲。翁同龢曾經當過同治皇帝的老師,同治皇帝就很喜歡他的講授。
  • 兩朝帝師翁同龢書法,自成一家,與宋四家馳騁者
    翁同龢早年從習歐、楮、柳、趙,書法崇尚瘦勁;中年轉學顏體,取其渾厚,又兼學蘇軾、米芾,書出新意;晚年得力於北碑,平淡中見精神。翁同龢晚年曾說「寫大字,始悟萬法不離回腕納懷,此外皆歧途。」所作行書,筆力沉鬱,氣度恢宏,別具雍容肅穆之致。
  • 翁同龢的覺醒
    那麼翁同龢是怎樣覺醒的呢?  我以為,有三大因素促成了翁同龢的思想轉變。  變法圖強的西學新書開闊了視野,此其一。翁同龢對傳統儒學爛熟於心,而手不釋卷的讀書習慣和生活方式,使他較早接觸到近代一些變法圖強的進步新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馮桂芬所著的《校邠廬抗議》。
  • 翁同龢是這樣讓光緒帝由信任到厭惡的,死後都不賜予諡號
    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了解了翁同龢的光緒,對他恨之入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光緒皇帝曾經說過,翁同龢之罪,首在甲午主戰。作為清流派帝黨首領翁同和之所以主戰有他自己的私心。這對於翁同書來說是一句極為致命的話,即便翁家 "兩朝宰相,再世帝師,三子公卿,四世翰院",在朝中有著深厚的人脈,事情也沒有轉機。翁同書被發配邊疆,其父翁心存不久抑鬱而終。翁家和李鴻章結下了梁子。眾所周知,北洋海軍是李鴻章一手組建的。
  • 戊戌年中,帝師翁同龢為何被罷官?沒別的,就恭親王臨終一句話
    說起翁同龢人生的轉折點,還得從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6月15日)那天說起。那一天,是光緒皇帝下詔變法的第四天;那一天,是翁師傅六十九歲的生日;那一天,久旱而初雨,「簾外雨潺潺」,是個好兆頭。然而,令翁同龢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天卻成為他人生軌跡發生大逆轉的日子。像往常一樣,翁同龢和其他軍機大臣早早地來到頤和園朝房外等候召見。
  • 翁同龢五世孫、收藏家翁萬戈9日在美國家中逝世
    清同治、光緒兩朝帝師翁同龢的第五世孫、知名華人收藏家翁萬戈於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12月9日2時在家中逝世,享年102歲。翁萬戈生前,已將家藏《翁同龢日記》稿本47冊、翁同龢檔案資料600餘件以及翁同龢收藏的「翁氏藏書」共80種542冊(其中僅宋刻本就達11種)捐給了上海圖書館和上海博物館等機構。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來源: 北京頭條客戶端
  • 最後的士大夫翁同龢 國曆獨家
    至此,世人方才知曉了翁同龢的死訊。此時,距離翁同龢開缺回籍已有6個年頭。自戊戌政變事發之後,他被判「即行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不準滋生事端,以為大臣居心險詐者戒」,直至去世,這項嚴厲的處分仍沒有撤銷。而據《申報》描述,翁同龢「彌留時,猶口吟感懷絕句一首,激昂慷慨,猶有心存君國之思焉」,令人唏噓不已。翁同龢是一個複雜的人。
  • 翁同龢五世孫、「守藏家」翁萬戈辭世 多次向重要博物館捐贈重要...
    他曾多次向重要博物館捐贈重要收藏品,包括2015年,將《翁同龢日記》手稿本捐贈上海圖書館;2018年,向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捐贈清代王翬《長江萬裡圖》以及183件家藏曆代書畫文物;2019年,向上海博物館捐贈沈周《臨戴文進謝安東山圖》和王原祁《杜甫詩意畫巨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