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雁丘詞》名揚天下!「神童」元好問與新鄉結過什麼緣?

2020-12-23 姬山石

元好問」,即便您對這個名字不熟悉也一定對《神鵰俠侶》裡,赤練仙子李莫愁葬身情花叢時,吟誦的那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有些許印象吧?

沒錯,這闕《摸魚兒·雁丘詞》的作者就是元好問!

而對於新鄉人來說,被熟知的還有他的另外一句:「湧金亭下百泉水,海眼萬古留山阿」。這句詩裡描寫的就是新鄉輝縣的百泉

輝縣,可以說是元好問的第二故鄉,他晚年相當長的時光都在這裡度過......

元好問:一代文宗 少年神童

元好問,不是新鄉人,但新鄉人應該對他有更深的了解!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文學家。

元好問是八百多年前的「古人」了,要了解這個作古的男人,我們可以先來看看他的生平。

▲ Ade 自製 | 元好問生平

元好問出身於世代書香的官宦人家。祖先原為北魏皇室鮮卑族拓跋氏,後隨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南遷洛陽,在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中改姓元

元好問出生時,宋、金、元三角鼎力,正處在歷史的重要關口,那一年是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他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兵荒馬亂中度過的。

元好問天資聰明,7歲就能寫詩,被譽為「神童」。14歲時,元好問拜陵川大儒郝天挺為師,博通經史,淹貫百家,奠定了成才的基礎。

很快,元好問在當地便小有名氣,可讀書人想證明自己,科考是唯一的途徑。

16歲那年,元好問獨自赴太原應試,也正是在這次途中,意氣風發的少年,寫下了這首經典傳世之作《摸魚兒·雁丘詞》

【摸魚兒 雁丘詞】

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

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

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

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

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

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元好問的才氣讓人折服,可年少成名並沒有為他的科考之路帶來稍許的輕鬆,連續四次科考,均鎩羽而歸。

直到1221年,元好問第五次科考,終於進士及第,卻被誣陷為「元氏黨人」,一個清白文人,名節重於一切,元好問自然不肯就任,這一次算是白考了。

公元1224年,這一年他35歲,這位大名鼎鼎的「元才子」才在趙秉文的舉薦下,考中博學宏詞科(科舉考試製科之一種,唐開元年間始設),得以以進士的身份進入仕途。

距第一次考試,整整二十年。

1233年,元軍圍城,汴京失守。元好問、王若虛等大批金國官員被蒙古人俘虜,數年的囚徒生活就此開始。

直到後來,由於蒙古宰相耶律楚才的保護和舉薦,他才得以自由。期間,元好問向耶律楚材求助,請求他保護並且任用中原儒生王若虛、楊奐等54人。他所舉薦的這些人中,有15位在《元史》中都留下了記載,他們在傳承和保存中原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元好問的才學受到賞識,元有意招納,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可縱使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說,他也不為所動。

作為金國遺老,故國不再,他便隱退山林,不問世事。

同時,他開始悉心收集大量歷史資料,並花費十年時間,寫成長達百餘萬字的《壬辰雜編》和金詩總集 《中州集》,為後來編寫《金史》奠定了基礎。

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詩、文、詞、曲,各體皆工。詩作成就最高,「喪亂詩」尤為有名;今存詞377首,兼有豪放、婉約諸種風格,為金代詞壇第一人,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用俗為雅,變故作新,在當時影響很大,具有開創性。

晚年歸隱 結緣牧野

晚年,元好問退隱山林,和牧野大地結下一段緣。

彼時,他在輝州(今輝縣)的百泉、白茅寺(今白雲寺)隱居多年,並在百泉、石門山、白雲寺寫下十多首好詩。清道光《輝縣誌·藝文》收其中《蘇門山》(即《湧金亭示同遊諸君》)、《石門廟》等篇入書。

他在《石門廟二首》中,有「三仙祠下往來頻」的句子,可見他遊輝縣石門不是一兩次。

百泉湖北岸湧金亭西牆外壁鑲嵌著一塊詩碑,碑文題目為《湧金亭示同遊諸君》,就是元好問遊覽百泉時所作。

元好問的這首詩,作於南宋淳祐九年(1249)清明節(見《葉氏慕竹堂 碑目》卷四),為作者親書石刻。詩歌刻畫出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表現了詩人的開闊襟懷。全詩如同一篇詩體的遊記,開闢了他詩歌的新境界,是元好問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向上滑動啟閱)

湧金亭示同遊諸君

金·元好問

太行元氣老不死,上與左界分山河。

有如巨鰲昂頭西入海,突兀已過餘陂陀。

我從汾晉來,山之面目腹背皆經過。

濟源盤谷非不佳,煙景獨覺蘇門多。

湧金亭下百泉水,海眼萬古留山阿。

觱拂濼水源,淵淪晉溪波。

雲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鼉。

水妃簸弄明月璣,地藏發洩天不訶。

平湖油油碧於酒,雲錦十裡翻風荷。

我來適與風雨會,世界三日漫兜羅。

山行不得山,北望空長哦!

今朝一掃眾峰出,千鬟萬臀高峨峨。

空青斷石壁,微茫散煙蘿。

山陽十月未搖落,翠蕤雲旓相蕩摩。

雲煙故為出濃淡,魚鳥似欲留婆娑。

石間仙人跡,石爛跡不磨。

仙人去不返,六龍忽蹉跎。

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殺孫公和。

長安城頭烏尾訛,并州少年夜枕戈。

舉杯為問謝安石,蒼生今亦如卿何?

元子樂矣君其歌!

除了百泉,白雲寺也留有元好問的「作品」——冠山寂照通悟禪師徽公塔塔銘,這篇塔銘被收錄在元好問的《遺山集》中:

向上滑動閱覽

徽公法號澄徽,出於平定(山西省)和氏,弱不好弄,七歲生心佛事,求父準其永遠出家。父知其有善,送之白鹿山大覺寺(白雲寺前身),拜宗圓大德洪公為師。洪公見其目光炯炯,誓求佛果,心有所喜。沙門修行三載,決心捨身成道,修成佛果。

金崇慶元年(1212),以恩例換得僧服。洪公見其讀經悟性在諸僧之上,命其站立講壇為眾指說。講經既久,厭於抄卷之繁,即拂衣而去,遊於國中各寺。跋於亳泗之間,拜見拙真禪師,拙真一見澄徽不凡,贈之詩曰:「三尺枯桐傳古意,一根藜杖指歸程。」

再至少林請高僧指教。後又入龍潭寺,拜虛明和尚為師。叩見之後,未幾即以第一座處之。虛明諸公以澄徽首座,推激過稱,不加爐錘。澄難為情,虛明笑曰,我二十年不了者,今一見即了,尚待爐錘不能。

元光二年(1223)冬,龍潭寺眾僧,以澄徽心光煥發不可掩蓋,而請求虛明和尚,願為澄徽舉立僧佛事,以澄徽首座為是,見齊於師,為復見過於師,不辜負虛明老人,不辜負澄徽首座。

翌年,住陳留之東林寺,明年開堂於亳州之普照寺。澄徽以世將亂,五六年杖策北渡,故吏部尚書張公公履,留其住彰德天寧寺,澄徽天性簡重,且倦於應接,不二年遁居大名,閉門卻掃,人事都絕。

雅善琴道,且於師律有功,惟以二事自娛。而學人之來者日多,結茅為屋,乞米為食。有依上歲久而不忍去者,澄徽幡然曰,今狂賊塞路,誠羞與同列然,綱常之墜久矣!將不有盡其責者乎!乃聽學人入室,詰問極為周悉。大師得澄徽繼承人,俄而補以印藏經功,賜號「寂照通悟大禪師」。

蒙古乃馬真後四年(1245)冬,十一月之五日示微疾,卻後五日沐浴更衣,留偈而逝。得五十有四,僧夏三十有三,度弟子於內,得法者十有一人。智贇、子昶、心善、明子、廣德、澄善、惠惠、臻普、瓊淨、湍子、源道,所著《升堂語錄解》、《道德經解》、《詩頌雜文集》傳於諸方。澄徽師歿於七日,遠近會葬傾動州邑。茶毗之際①,靈異甚多,起塔於二祖元符寺與山陽之白茅寺,遵遺令也。

往,好問過大名,曾一面澄徽大師,言其家平定未嘗告吾。今年秋九日,冠聶大師庭玉告予,此寺乃澄徽上人落髮處也。他已老,常顧瞻終身後事,旦夕往迎之矣。時,寺後有一大松,盤礴而生,高出塵表,吾撫而愛之。庭玉又言,此松先有蚪枝,及地而起,畫工往觀之,以為圖。此夏忽為大風所折,松吟非響比矣。吾私念,誠都石筍折,隨有當之者,上人其不歸乎?及到大名,而澄徽大師已逝三日。僧贇及贇瓊輩,乞於鄉曲為澄徽大師撰塔銘②。吾於正宗,無淘汰之功,謝不敢當。贇三請益勤,度不可終辭,因就師像前問師,能為吾說法否?寂聽良久,捧手曰,法王法如是,乃退而為之銘。

時蒙古定宗孛兒只斤貴由元年(1246)四月初十日,前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翰林知制誥元好問遺山撰山撰文,鄉貢進士張文綱篆額,東林野人書丹。

【注】:①茶毗:梵語音譯,亦作闍毗、茶維。義譯焚燒。②鄉曲:猶言鄉下。以其偏處一隅,故稱鄉曲。後引申為指鄉裡。

冠山寂照通悟禪師徽公塔

通悟禪師徽公塔,位於白雲寺後的山坡上,座北面南,平面方形,磚砌,高五米餘。分塔基、塔身、塔尖三部分。塔身正中鑲嵌一塊碑銘,高一米,寬六十釐米。

這篇塔銘記述了寂照通悟禪師澄徽的生平,以及元好問為其寫塔銘的始末。

↓↓↓

寂照通悟禪師法諱澄徽,(公元1192-1245年),俗姓和,山西平定州人,與元好問為同鄉,七歲出家白鹿山大覺寺(白雲寺前身),拜宗圓大德洪公為師。 金崇慶元年(1212),以恩例換得僧服。洪公見他讀經悟性在諸僧之上,就讓他站立講壇為眾指說。講經既久,厭於抄卷之繁,即拂衣而去,遊於國中各寺。

澄徽嗣法後,先住陳留東林寺(公元1224年),次年又開堂於亳州普照寺,得名士史內翰、季宏講述大師的德行,遂聞名東南一帶。

蒙古乃馬真後執政第四年(公元1245年)澄徽圓寂,享年54歲。澄徽圓寂後,在河北滏陽二祖慧可說法的元符禪寺和河南輝縣的白茅寺(今白雲寺),分別建立了禪師佛塔。

公元1246年9月等元好問到大名時,澄徽大師已圓寂三日,傳法弟子知道他們是同鄉,求元好問撰寫塔銘。因對澄徽大師不了解,便謝絕了。大師的弟子智贇再三請求,並請禪師為元好問講法,使元好問心有成竹。後來元好問就寫下可這篇銘文。

冠山寂照通悟禪師徽公塔塔銘為徽公好友金代文學家元好問所撰,文章流漓,詞句精深,色彩斑斕,為白雲寺增添了文學氣息。

結 語

縱觀新鄉千百年歷史,牧野大地上熱情好客的民風、豐盛富饒的物產、溫潤深厚的文化,吸引了一個又一個仁人志士,他們在這裡進行深刻的文化研究、傳播先進的文化思想,推動新鄉乃至中國的文化發展。

元好問、孫登、邵雍、竹林七賢.....等等,這些不是土生土長的新鄉人,他們以高潔的品格、傲人的才情,潤物細無聲般的滋養著牧野兒女的精神,厚重了新鄉的文化底色。

新時代,

開放的新鄉歡迎、期待

更多有熱情、有才華、有抱負的人,

來到新鄉、建設新鄉、改變新鄉......

【注】感謝輝縣市委宣傳部、輝縣白雲寺風景區提供相關文史資料,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資料參考:《鍾靈白泉》、《白雲寺詩話》。編輯:相約新鄉,楊楊

相關焦點

  • 元好問的一首《邁陂塘.雁丘詞》,賺足了痴情人的眼淚
    這句詞出自金代詩人元好問的《邁陂塘.雁丘詞》一詞中。這首詞是元好問給為愛殉情的大雁寫就的一曲感人至深的生死戀歌。這是一首愛情的絕唱,它的痴婉纏綿,賺足了人世間多少痴情兒女的眼淚。公元1205年,也就是金章宗泰和五年,元好問去往山西并州參加科舉考試。
  • 元好問最豪放的一首詞,僅僅氣勢就超越了大多數豪放詞!
    說起元好問,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起那句著名的愛情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一首《雁丘詞》寫盡了愛情的忠貞與生死相許,感人至深,可謂千古絕唱。元好問是金末元初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詞人,他自幼就被稱為「神童」。十六歲就開始參加科舉,雖然數次未中,但也在外結交了許多詩文好友,積累創作了很多詩歌。
  • 元好問這首經典的愛情詞,描寫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寫得很感人
    元好問的愛情詞大多都是真實的事件,尤其是他的《摸魚兒.雁丘詞》,可謂是膾炙人口,當年元好問進京趕考,路過并州(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見到一位獵人打下了一隻大雁,另一隻大雁逃脫了,但是見同伴被抓住,於是一頭撞向了山峰,跌落到了谷底裡死了。
  • 萬裡層雲,千山暮雪,痴情難了——讀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
    摸魚兒雁丘詞/邁陂塘金朝:元好問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元好問這一首《摸魚兒雁丘詞》,在金庸老先生的加工下,顯得尤為悽美動人,引來無數共鳴與眼淚。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詩人前往并州赴試,在路上遇到捕雁人談論一件奇事:今天我捕獲了一隻雁,直接就殺了它。其中有一隻逃脫了捕網,盤旋在天空哀鳴,久久不離去,最後竟然勁直衝向地面觸底而死。
  • 經典詠流傳: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
    今天我們要品味的是讓無數人為之痴狂的元好問的代表作——《摸魚兒·雁丘詞》。當然,它也有一個詞牌名叫《邁陂塘·雁丘詞》。有的詞牌不止一個名字,比如說摸魚兒,它又叫邁陂塘。當然我們有時候也稱這首詞叫《摸魚兒·問世間情為何物》。一聽題目你就知道為什麼我會說這是一首讓無數人痴狂的傑作。詞云:「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 元好問:曾問這世間情為何物,卻心懷大義,不曾風流
    貴族後裔,天生神童496年,北魏孝文帝對鮮卑族進行過一次改革,並且改拓跋姓為元氏。元好問就是鮮卑族拓跋氏的後裔,也就是說,他是孝文帝的後人。1190年,元好問出生在忻州,隸屬金國。年輕的元好問被這種生死至情深深觸動。掏錢買下這一對大雁,把它們合葬在汾水旁。並建了一個小小的墳墓,叫「雁丘」。
  • 元好問經典詩詞八首,首首都有一名句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山西忻州人,著名文學家和歷史學家。元好問自幼聰慧,有「神童」之譽。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一首絕美好詞,不能只知道一句
    這句話出自金末元初文學家元好問的代表作《摸魚兒·秋雁詞》,原文是「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不難看出,元好問原作與金庸改寫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少了一個「人」字,這是因為,隱藏在背後的那個鮮為人知卻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本來就與人無關。
  • 16歲的元好問寫下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千百年來感動了無數人
    這首詞中的千古一問體現出詞人的極高情商與才華看過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的人都知道,李莫愁為情所困,曾經吟誦出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從此為千萬人所引用,然而卻很少有人去認真研究這首詞的出處和背後的創作故事。其實這句話化用自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的一首詞,名為《雁丘詞》。
  • 除了「問世間情為何物」,或許我們更應該讀讀元好問的其他詩詞!
    上面的都還不算什麼,讓我們重新來認識一下元好問。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當時,太原屬於金國的地盤,因此元好問準確來說是金國人。他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當時的文壇盟主。
  • 直教生死相許,只知道這兩句怎麼行,全詞更精彩
    相信大家對這兩句詞都耳熟能詳,但是對這首詞,對這首詞的作者很多人都知之甚少,甚至這首詞的名字都不知道,其實這首詞其他的句子絕對不比這兩句差!首先告訴大家這首詞叫《摸魚兒·雁丘詞》———摸魚兒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
  • 元好問的天問: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人世間究竟什麼是情,情到底是何物?總是這般的叫人生死相許,六七百年前的元代文學家元好問發出這般詢問。一往情深的悲壯感,富有無限的感傷情懷,唯有刻骨銘心的經歷,才有如此痛徹心扉的發問和感悟,這是元好問帶給我們的震撼。
  • 陰陽師緣結神技能是什麼 緣結神技能效果一覽
    《陰陽師》緣結神技能是什麼?今日更新後會在百鬼奕先上線結緣神,總得來看她是一個非常強的輔助,推條、加速、治療、增傷幾乎是無所不能,那麼她的技能是什麼樣的呢,一起和小編來看看她的技能介紹吧!~ 《陰陽師》緣結神技能是什麼?
  • 千古名句:問世間情為何物,下半句是什麼?原來我們都錯了
    那麼這句詩的下半句到底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句話,我們之所以能夠脫口而出,很多朋友都是因為《神鵰俠侶》當中李莫愁的原因,因為這句話是李莫愁經常掛在嘴邊的。但其實,深究下來,這句話最早的出處是金代文人 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原句是這樣的: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秋。這首詞寫的是關於大雁的愛情故事,並不是人類的。
  • 《陰陽師》緣結神魂十一有什麼打法 緣結神魂十一打法攻略
    導 讀 陰陽師緣結神魂十一怎麼打呢?
  • 淅川名門望族拾遺之二:元好問及其詩作與丹江考究
    元好問7歲能詩,人稱「神童」,深得繼父元格厚愛,常攜其赴任。老師郝天挺,為金代名師。郝天挺引導他潛心經傳,留心百家,刻苦學詩,對其成長影響很大。興定五年(公元1221),元好問進士及第。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材郎, 到國史院任編修。後調任鎮平縣令。正大三年(1226),從鎮平調任內鄉縣令。
  • 兩首大金帝王詞比漢人寫的還溜,一首閒逸風流,一首霸氣非凡
    金章宗時還出現了有名的文學家趙秉文、楊雲翼、李純甫與元好問等,元好問更是金朝文學集大成者,著有《遺山文集》。他的《論詩絕句》30首,開創了後來論詩的一個重要派別。 不過最有名的還是金帝完顏亮與金章宗,一個霸氣無雙,一個閒逸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