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房子,僅僅只有七平方米,做飯吃飯,只能在馬桶旁邊……「這根本不是家,只能算是一個老鼠窩」,這樣的情況並不是電影中的情節,而是在香港真實存在的家庭。有一些是獨居的年輕人,還有一些是帶著孩子的單親媽媽,甚至更多的是三世同堂的家庭。他們僅僅只能拿到全香港最低的工資,想要搬進一間像樣的大房子,是觸不可及的夢想。
像這樣的房子,僅僅只有6至10平方米,被稱為劏房,解釋來說就是房中房。香港在上個世紀90年代,人們的隱私意識越來越強烈,特別是在租房子的過程中,大家都非常在意房子中是否有獨立衛生間。很多手中有房子的房東,為了讓自己手中的房子能夠租出去,不得不進行改造,將原先的臥室分割成一個個小房子,這些小房子帶著獨立衛生間,每個月以3千至5千元的租金租給香港的草根居民們。
儘管香港的經濟發展一直都非常迅速,但這樣形式的房子依然保留至今。在30萬的小房租客中,小靈夫婦和她的孩子也是這裡的「新人」。在採訪中得知小靈和她的丈夫在22歲結婚後,8年間換過3套劏房,目前帶著兩個孩子,仍然住在不到十平方米的小房子中,一家四口全靠做保安的丈夫,每個月不到10000元的工資養活。
面對如此高昂的香港房價,丈夫一萬元的工資,連一家四口日常開銷都遠遠不夠,僅僅房租就是要花掉近5000元,剩下的工資還都花在兩個小孩子身上。對此,夫婦說道:「我甚至希望我們的孩子不要長大,是因為我們的原因,讓他們錯失了一個好的成長環境。但是沒有辦法,這根本無法回頭。」
通常小靈會去食物銀行領取食物,可以領到麵條和大米,還有一些超市以及快餐店的優惠券。在家中,她僅僅只能使用放在洗衣機上的電磁爐給兩位孩子煮飯。因為整個房子中只有衛生間才有通風窗,為了可以減少屋內的油煙,小靈幾乎不會在家中炒菜,大多數的食材都是蒸煮。每次做完飯後刷鍋,家裡就像發了水災一樣,水流得到處都是,若不及時處理,就會將床下的箱子浸溼。每當到了晚上八點,丈夫回來後一家四口就擠在孩子的寫字桌邊,吃著這頓「奢侈」的家常便飯。
小靈表示:在有了二胎之前,家中連一塊放得下寫字桌的地方都沒有。為了可以讓家人們坐在一起吃飯,她專門挪走了一張床,才足以騰出地方放下桌子。如此小的空間,不僅吃飯會存在問題,每當小靈洗完衣服後都要拿著一大筐洗好的衣服,到外邊晾曬,有時候晾曬的衣服曬乾了,上面還會鋪上一層灰塵,甚至有的時候還會丟失一兩件衣服。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小靈都將洗衣服這件事情看作非常艱巨的任務,每隔幾分鐘就要回來看看衣服有沒有丟。
如今夫婦兩人都已經30歲了,而在劏房中生活的日子,也許還會有五年,甚至是十年,或是遙遙無期。但是兩人為了可以給孩子們更好的生活幹勁滿滿,相信換房子的那天遲早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