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香港盛行的「水管房」,每套11平米售價10萬,在內地能賣出去嗎?
有個成語叫「僧多粥少」,用來形容如今的香港再合適不過了。香港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雖說人多的地方才熱鬧,但是一旦超過了某個限度就成了災難了,尤其是對於人口基數大,住房需求大的中國人而言。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先秦時代,香港所在的嶺南之地就是書中記載的「百越」地區,屬於蠻夷之地。春秋時期,香港所在地區為當地原始部族所統轄,遠離中原爭霸。到了秦始皇掃六合一統中原後,香港也就被劃屬為番禺縣管轄。到了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直至明朝,香港還分屬於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香港夜景
香港的苦難始於清朝。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局是《南京條約》的籤署,香港島被割讓給英國;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又籤署了《北京條約》,清政府再次割讓九龍半島;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以租借方式「借」新界99年。後來日本還短暫佔領了香港3年。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歸祖國懷抱。
▲1997年香港回歸舊照
在古代,嶺南一帶一直就是未開化的地區,是很多中原王朝流放官員的地方,香港同樣也是蠻夷聚居區,「香港」這個地名由來已久,當然歷史同樣悠久的還有九龍山。英國是大航海時代以後最大的贏家之一,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甚至發展成了駭人聽聞的「日不落帝國」。而香港作為東亞地區的中轉港口,這塊肥肉自然被英國人覬覦已久。清政府割讓出香港後,這片地區逐漸發展成了二十世紀的「亞洲四小龍」之一。
▲香港維多利亞港夜景
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經濟發展迅速,當地的消費水平也就水漲船高,而這其中漲幅很明顯的就有房價。畢竟這對資本家來說是天大的好事,他們本著不把人民口袋裡最後一分錢掏空不罷手的精神瘋狂炒房,直到讓普通百姓絕望為止。
眾所周知,中國人素來對「家」十分看重,因此我國人歷來對房子都有一股瘋狂的執念。其實很多人都會算一筆帳,比如在北京花幾千萬買一套房,還不如天天住五星級酒店來得划算,這點投射到其他城市、其他階層也是同理,但是絕大多數我國人就是不同意,因為沒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就找不到家的感覺,而且住得也不踏實。再者房子其實也是一筆固定資產,就跟土地一樣重要。
▲高樓大廈照片
這個觀念與我國根深蒂固的鄉土觀念脫不開關係,歷史圈子裡一直有一句話:農民兩千年的起義只是為了一塊土地。土地傳承的不止是產業,也是對先祖的懷念。記得中學時筆者的歷史老師常常感嘆說中國農民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因為他們幹了一輩子賠本買賣。現在筆者理解了,這種愚蠢有時候不是壞事,我國人正是憑藉這股「愚蠢」的執拗才能成就偉大。
▲香港水管房照片
說遠了,我們還是回到正題。內地的房價對普通百姓造成的壓力有多大是有目共睹的,無數年輕一輩早早就成了房奴,但是如果跟香港一對比,就會發現這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香港是真正的寸土寸金,可能70平米的面積就要住200人,很多一家四口乃至一家三代都擠在一個十幾平米的房子裡生活。香港房地產商人靠炒房賺得盆滿缽滿,而普通民眾就只能蝸居在陰暗的角落裡瑟瑟發抖。
▲水管房內部照片
所以聰明人就紛紛開始動腦筋了。之前曾有人提出過「棺材房」、「陽臺屋」、「貨櫃屋」等概念,而現在香港又盛行有「水管房」。所謂水管房,就是由兩個直徑2.5米的混凝土水管拼接而成,每套11平米售價10萬。
有道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水管房內部分為兩個區域,其中生活區有廚房衛浴,娛樂區有床鋪桌子。水管房可以住1-2人,並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在其中我們看到的沙發只要展開下面的木板就成了床,而電腦桌也是可以摺疊收放的,冰箱、空調、微波爐都在床頭,還有小巧的簡易衣架。是不是有一種溫馨的感覺呢?
▲香港街頭的水管房
這種水管房的好處是大大節約了土地,因為它們可以像工地上的水管那樣重疊堆放的。如果要租住在其中,每個月也只收3000元的租金,這在香港算是相當實惠了,可以解決年輕人的住房問題。如果要購買,這種水管房也只需要大概10萬人民幣,物美價廉,那麼「水管房」在內地能賣出去嗎?「水管房」乃是因為香港特殊的情況所致,內地房價雖然高,但還遠沒到住房緊張的地步,所以水管房想來也不會在內地流行起來吧。
「家天下」的觀念深深的影響了中華人民幾千年,因此「家」對於每個中國人而言不簡單只是一份產業,它更是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心靈的港灣。試想?平時在外工作累了,還沒有一家屬於自己的小天地,是不是感覺自己始終都是漂泊無依的?因此,即使房價壓得人喘不過氣,熬一輩子也只能買個小房子,對於重視「家」的中國人來說也是值得的。
參考資料:
《醒世姻緣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