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柱石衰,憂來學丘禱。——李昂《題程修己竹障》
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不願意結婚,理由大都是:房價太高,年輕人覺得連自己都難養活,更不用說結婚生子承擔起家庭的重任。在北上廣深這樣的超一線城市,房價已高至十多萬一平米,而在這些城市工作的普通大學畢業生,平均工資每月大概只有5千。年輕人在一線城市買房簡直比登天還難,很多人漸漸不再抱有希望,當然也不敢結婚,因為單身可以沒房,但步入婚姻不能沒有房。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面,家是非常重要的,而家的載體就是能夠遮風避雨的房子。如果沒有房,年輕人怎麼敢成家?除了北上廣深這樣的新興一線城市以外,香港作為老牌一線城市,房價也是水漲船高。再加上香港多山地和海港,適宜人們居住的地方本就很少,能夠用來建造居民住房的土地更是稀缺。所以香港用寸土寸金來形容也不為過,據說香港有一種「水管房,每套大概只有11平米,相當於一個單間那麼大,但它的售價在10萬左右。這樣的房子若是在內地,會有人買嗎?
水管房
其實這個房子的單價並不算很貴,相比於北上廣深來說,平均下來不到1萬的房價已經算便宜了。但它的面積太小,只能放下很少的生活必需品,光是每天睡覺需要的床就佔據了一大部分空間。為了吸引年輕人的注意,「水管房」的開發商還特意為迷你水管房提供了裝修標準,按照開發商的設計,這個水管房雖然只有10平米,但床鋪、桌椅、沙發,甚至是獨立衛浴一應俱全。
對於香港的年輕人來說,比起月租三千以上的平價租房,10萬的水管房雖然很小,但是性價比很高,也算是擁有了自己的房子。在香港買房有多難?從明星身上也能看出來。像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香港明星,都有很多至今沒有買房,原因就是在高額的房價面前,能維持本來的生活水平難上加難,不如直接放棄買房。相對來說,內地年輕人的生存空間就要大很多,雖然房價壓力很大,但也僅限於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年輕人想要在小城市買一套房,其實不算難,香港11平米的水管房在內地自然也是行不通的。
購房艱難的香港
那麼,香港的購房環境為什麼會變得像如今這樣艱難呢?其實有一定的歷史原因,香港在清朝以前一直都是中國領土,被中國管轄了數千年,自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香港就被劃分給了南邊的番禺縣管轄。當時清朝國力衰微,因為長期閉關鎖國已和世界嚴重脫節,無論是科技、經濟、政治還是軍事,都落後了西方一大截。清朝衰落的時候又恰逢英國崛起,當時的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世界上1/4的土地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清朝自然無法與強悍的大英帝國相抗衡,於是被迫將香港租給英國99年。
中國有句諺語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被清政府租借給英國之後,香港反而迎來了自己的機遇,因為處於關鍵的港口地帶,香港經濟在近代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清朝以前的香港十分貧窮落後,和以前的深圳一樣,其實就是一個小漁村,當地人以捕魚為生,過著風雨飄搖的生活,沒有其他經濟來源。而近代香港卻率先接受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洗禮,並且經受住考驗,一躍成為了亞洲四小龍。香港回歸之後,我國實行一國兩制,香港的政治經濟再上一個臺階。經濟騰飛雖然給國家帶來了好處,也提高了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但是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也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在香港經濟野蠻發展時期,投機取巧的商人一手發起了「炒房熱」,大部分的地產和房產資源被集中在少部分開發商手裡。這導致拿著積蓄想要購置一套房產的香港人,也只能眼睜睜看著房價飛速增長,手中的錢不停貶值,直至完全無力購房。如今還有很多香港人四代同堂,一家5口甚至是6口人擠在一個房子裡。所以香港的年輕人想要擁有自己的房子,離開父母單獨住,也是很困難的。相比於香港不起房的年輕人來說,內地的年輕人至少還有打拼的希望。
參考資料:《題程修己竹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