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這些過年場景你還記得嗎,不能出門,一起重溫老胡同的年味吧

2020-12-14 日常視界

今年真是個特殊的年,過節了但疫情來了,千家萬戶呆在家中自我隔離,自我防護。借這時候整理點前些年拍攝的胡同裡過年的照片,讓大家過過眼癮,回憶下胡同裡的年味。這是2007年拍攝的北大吉巷42號院過年時的春聯。

這是2007春節時的北大吉巷4號院。紅色的門聯還有小朋友的花棉襖,讓北京胡同多了一份鄉土氣息。

這是北大吉巷22院的院門,老門上還有大大的「福」字。很多老宅門上都刻有老門聯。

刻在宅門上的門聯,它天天都在。這種門聯在老北京胡同裡有很多,也是祖輩沿襲下來的傳統。這類門聯一般都反映了一個家族對於家國情懷、家庭和睦、修身養性的重視,可謂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

這是北大吉巷黑板報,也是寫著賀新年的。遺憾的是這胡同已經消失了很多年了!北大吉巷曾以居住過多位梨園行和曲藝界名人而著稱。整個大吉片曾經布滿了會館和名人故居,只可惜這片胡同於前幾年改成了現代樓房。

這也是2007年春節的北大吉巷,21號院院門前。

這是春節時的賈家胡同3號院前。2007年那會兒,還沒禁放,胡同裡還是有很多放鞭炮的。

這一溜兒紅紙,配上老牆和街角的老物件,就很有滄桑感了。雖然這樣的場景很破舊,早該更新了,但它很有年味和傳統的氣息。

這是2010年南官房胡同,雪中的47號院和大紅燈籠,整個現場「很中國」!

換個角度看南官房胡同47號院,紅燈籠、影壁、人力車,這就是北京胡同的傳統魅力。

這是春節時的賈家胡同31號院。賈家胡同也是大吉片的一部分,也隨著這一片的改造而銷聲匿跡了。可惜了那幾十座會館或名人故居,這個31號院就是原來的蒲陽會館。

這是潘家胡同2007年的春節街巷。這條胡同也曾經有一些會館,同賈家胡同、南大吉巷、北大吉巷一樣,潘家胡同也都消失了。

這是2002年薛家灣胡同48號院的春節。

這是潘家胡同,小孩子們在院前玩耍。這小時候的味道,豈止是美食,更是那份難捨的鄉情和回憶。

相關焦點

  • 你還記得30多年前的年味臨海嗎?一組老照片勾起兒時的過年印象
    你還記得30多年前的年味臨海嗎? 30多年前的臨海是怎麼過年 跟隨著這黑白照片 去尋找下吧
  • 重慶人過年必做的事情,你都還記得嗎?
    一晃快過年了,不知怎的卻沒有小時候那般期待。每年到寒冬臘月,總會想念小時候盼望過年的心情。難忘曾經,難忘我們過年時那種緊緊包裹我們的「儀式感」。說起過年的「儀式感」,以前,那可是需要一系列的流程,興奮並快樂著!
  • 李保田趙麗蓉《過年》豆瓣8.7分,非常有年代感充滿年味的老電影
    又到一年春節時,不由想起了小時候看過的一部老電影《過年》,1991年拍攝的,黃健中導演,裡面眾星雲集,都是老戲骨,不僅有實力派老演員李保田、趙麗蓉擔任主演,還有葛優、六小齡童等知名演員出演。該電影講述了中國北方的一個小鎮上,一家團聚在一起過年時,發生的一些瑣碎故事。
  • 老照片裡的年味,20年前農村如何過年,這樣的場景真讓人懷念
    農村的老話說的好,「百節年為首」,過年是一年裡最隆重熱鬧的節日。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人都在感嘆年味越來越淡,對於從前過年的期盼也少了許多。的確是如此,最主要的就是過年的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一些老照片可以看出來,20年前過年充滿了儀式感,年味的感覺十足,而現在卻更多的是一種形式。農村裡的年味是從「殺年豬」開始的,進入臘月的時候,各家各戶陸續就會把養了一年的肥豬殺來吃肉。過去農村生活很窮苦,一年難得吃上幾次肉,平時養的豬都會賣掉賺錢,唯獨過年的時候會殺上一頭豬來吃肉,也算是補償一年的勞動。
  • 中國春節,為何漸漸失去了年味?是手機和網絡的錯嗎?
    還記得小時候,很喜歡吃姥姥做的蒸豆包、撒年糕,這些糕店在過年的前幾天,姥姥就開始準備了,過年的時候,還可以吃到以前平日裡好多好多吃不到的好東西,年夜飯也極為豐富,一大桌子的菜,想吃哪個就吃哪個,平日裡姥姥不會輕易做的菜,過年那天因為大家都回來了,為了圖個熱鬧,姥姥會想方設法的給大家露一手。
  • 記憶中的年味,懷念兒時的新年,也懷念那些過年的美好時光
    好像越長大,越感覺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淡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身邊的人都覺得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兒時的記憶裡,過年,那是多麼激動興奮的一件事啊!總是在過年前,在媽媽的帶領下,我們去上街趕集。集市上人來人往,非常熱鬧,好吃的,好玩的,應有盡有!
  • 今年你看了《流浪地球》,是否還記得我們一起看過的賀歲片
    我叫霍華德,歡迎你到我們美國來,你們中國的菜很好吃。你劉元吧? 他肯定還往你手上寫電話號碼來著。對!而且還一邊寫一邊說:妹妹什麼時候走了單想著你在美國還有一哥!那天沒你啊?你怎麼知道的?他一喝多了就往女孩手心裡寫電話號碼。說正事說正事。你怎麼不長記性啊,又上了這狗東西的當了!咱們走吧。呦,這是誰的錢包啊?哪兒呢,哪兒呢?
  • 這些「老講究」你還講究嗎?有些禁忌還真不能忽略
    過年貼春聯這件事,大江南北都沒有分歧,大約是迄今為止保留狀況最好的春節年俗之一了吧。不過,貼春聯也有講究,許多年輕人大概已經不是十分在意了。但是對於不少上班族而言,臘月二十九還沒放假呢,而且「日出」時分起床對多數年輕人而言難度有點大。除了門上的春聯外,很多地區過去在照壁、衣櫃等地方也要貼上吉祥話,與紅彤彤的對聯交織成最濃的年味。♥照壁上貼「春光普照」、「蓬蓽生輝」。♥炕頭上貼「抬頭見喜」、「美夢成真」。♥衣柜上的「黃金萬兩」或「財寶滿櫃」。
  • 快過年啦 這些傳統年俗許多老秦皇島人都不記得了!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你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八粥香甜軟糯的滋味仿佛還在口中回味,轉眼今天就已經到了臘月二十三小年啦!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一起來重溫那些記憶中的傳統年俗吧~
  • 過年太沒意思,還不如玩遊戲?一本3D書讓你體會過年的幸福感
    每年過年,一家老少歡聚一堂,吃罷團圓飯,然後就是一人一部手機,或聊天、或玩遊戲,連春晚都被拋在一旁。孩子們說過年太沒意思,還沒遊戲好玩。小時候,我特別盼著過年,因為那時候條件不太好,過年可以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可以放鞭炮、走親訪友,還有壓歲錢可以拿。
  • 還過什麼年!我的年味丟了太久,就像青春餵了狗
    以前在老家,這個時候已經開始熱鬧起來了。而如今在外的我們還在上班,大家都在忙忙碌碌,沒有一絲絲的熱鬧,更感覺不到新年到來的喜悅。找尋年味?別徒勞了,如今天天像過年,春節就是個假期罷了。現在越來越煩過年,兒時過年多快樂,現在就是心裡煩,還不如平常日子過。雖然我們家那邊依舊很熱鬧,除了不讓放鞭炮。
  • 小年到了,這些習俗你還記得嗎?
    這些習俗你還記得嗎?辭舊迎新小年忙,擦窗掃地淨灶膛。送得灶王上天去,多多美言迎吉祥。記得兒時,每到小年(祭灶),各家各戶的炮竹聲就響起,就知道春節來了。如今依舊是過年,但是年味好像淡了許多。其實節日沒變,變得是我們對待節日的態度。重拾那些舊習俗,今年的年味,或許能夠更濃鬱。
  • 90後已經老了,過年全部在懷念過去的年味,如今新年味也不錯!
    90後的小時候,只要到了過年,就會很開心,因為可以掛燈籠、耍花車、穿新衣、走親戚、放鞭炮、逛廟會、吃年夜飯、收壓歲錢。長大之後,我們做的事情一樣,卻總覺得年味少了!時代在變化,習俗也在變化。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年味,90後已經老了,過年全部在懷念過去的年味,如今新年味也不錯!
  • 南澳年味 | 鼠殼粿,有故事的粿,家的味道~
    每個人都有一個阿嬤,她守護著你的童年,她可能比你的父母還疼愛你;她懂得特別多,她會做各種家常菜和雜鹹、各種粿;她喜歡潮劇、總是很虔誠的拜神、喜歡嘮叨我們多穿件衣服;很多人小時候都是她帶著的,記得喜顛時甲阿嬤,甜甜坐在門腳口哦古,記得喜顛時細,阿嬤擔,食大著愛聽話莫除人;鼠殼粿是潮汕過年的獨特的年味,潮汕歸鄉遊子回家必吃的菜品
  • 泰興人你還記得小時候過年做豆腐的場景嗎?
    不知不覺又臨近過年了,吃貨君對兒時的年印象深刻。
  • 過年放鞭炮汙染環境?專家要求全面禁放,網友:還有年味嗎?
    導語: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慶典,也是萬家團圓的喜慶節日,隨著2020年農曆新年的臨近,年味也顯得愈發濃厚。大家還記得在我們小時候嗎?那時候每逢過年我們都要穿新衣、收壓歲錢、走親戚等,那時候過年的氛圍異常熱烈,以致於每年過完春節我們總是期待著下一個春節能夠早點到來。而最令人難忘的是,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和絢爛多彩的煙花,更是把過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過去春節的傳統習俗也在不斷消逝,很多人都感慨現在過年的年味越來越淡,對於過年也沒有了曾經的那份期待。
  • 小年快到了,這些習俗你還記得嗎?
    我們總說現在年的味道越來越淡,甚至我們自己都很難想起我們的傳統節日,臘月二十三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稱「小年」,也被稱為灶王節。這些習俗你還記得嗎?辭舊迎新小年忙,擦窗掃地淨灶膛。送得灶王上天去,多多美言迎吉祥。
  • 老濟南們,還記得兒時舌尖上的年味嗎?
    濟南是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著濃厚的民風民俗,淳樸耿直、熱情好客的濟南人,把傳統的習俗代代相傳,單就過年來說,舌尖上的年味,令我們天天盼著
  • 【網絡述年】回家過年——韋青輝
    此時此刻,不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單位,回家過年又成了大街小巷人們共同的話題。「買年貨了嗎?孩子什麼時間回來?快放假了嗎?」聽著一句句溫馨的問候,方覺得是時候領著家人回家看看了。 回家過年,是在外漂泊遊子的一種不用言表的情愫。在老家,鄉親們習慣了外出求學、打工、就業,但是千百年來,回家過年又是多少漂泊遊子的期盼。
  • 過年換個地方玩兒手機?一點都沒味!全家一起給年加點味?!
    記得小時候,一到過年,街邊就有寫春聯的人,毛筆蘸墨,寫下對新年的祝福,那時候的小縣城,總有幾個叔叔,能把毛筆字寫得很好看。這是我們特有的儀式感,是中國人說「新的一年、新的自己」的方式。於是,我們這個」日進鬥金——全家一起寫春聯「套盒,是你的最佳選擇。首先這是一種復古的年味。比如畫事君小時候,經常被派去買春聯,站在寫春聯的叔叔旁邊,翻著聯語書,選出幾幅自己最喜歡的,然後看著他一筆一筆寫出來,給錢,拿回家,打糨糊,再和家人一起爬上凳子貼起來,特別有過年的感覺。